民法基本原則的解釋
㈠ 民法原則有哪些
民法上的基本原則是指具有普遍法律約束力的一般原則,也包括即使在法律文本中沒有寫明亦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法的一般原則。民法基本原則與普通法律條文同樣可直接適用。 根據《民法總則》,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平等原則、意思自治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以及綠色原則。
功能和意義
1.民事立法的指導方針。
民法基本原則,是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對各項民法制度和民法規范起統率和指導作用的立法方針。它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政策在法律上的集中反映,是中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民法基本原則之內涵,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的特徵,在民法與其他法律如行政法、經濟法之間畫了一條界線。
2.一切民事主體均應遵循的行為准則。
民法基本原則,不僅是民事立法的指導方針,並且是一切民事主體應遵循的行為准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不僅應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並且應遵循民法基本原則。在現行法缺乏相應的具體規范時,應按照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行事。
3.解釋民事法律法規的依據。
民法基本原則也是對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闡明法條的含義,確定其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
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則應採用其中符合於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違反民法基本原則的解釋,不得謂為正確的解釋。
4.補充法律漏洞、發展學說判例的基礎。
民法基本原則不僅是法院解釋民事法律法規的依據,並且是補充法律漏洞、發展學說判例的基礎。法院於審理案件時,從現行法不能獲得裁判的依據,說明現行法存在法律漏洞。這時,法院應進行法律漏洞補充。而民法基本原則,可用來補充法律漏洞。
換言之,在現行法缺乏相應的具體規范時,法院可直接適用民法基本原則裁判案件。同時,學者對民法進行研究和解釋時,亦應以民法基本原則作為基礎,不得違背民法基本原則。無論何種學說如果違背民法基本原則,不得謂為妥當的學說。
須注意的是,有學者認為,可以直接適用作為裁判依據的基本原則,只是屬於授權條款性質的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權利濫用的禁止原則。其他基本原則,如平等原則、公平原則、合同自由原則,不具有授權條款的性質。
㈡ 民法基本原則含義(論述題)
民法的基本原則,效力貫穿民法始終,體現了民法的基本價值,集中反映了版民事立法的目的和方針,權對各項民法制度和民法規范起統帥和指導作用,是民事立法、執法、守法及研究民法的總的指導思想。在我國現行的民事立法上,承認了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以及公序良俗原則。其中平等原則是民法的基礎原則;自願原則反映了民法的法規特性;公平原則意在謀求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衡平;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則對個人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以及個人利益與國家、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發揮雙重調整功能。本章著重介紹民法基本原則的相關基本問題.
㈢ 民事基本原則名詞解釋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在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中,或者在重要的訴訟階段,起指導版作用的准則。它體權現的精神實質是為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和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活動指明了方向,概括地提出了要求,因此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以我國憲法為根據,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按照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要求,結合其特點而確定的。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其活動本質和規律以及立法者所奉行的訴訟政策的集中體現。
民事訴訟法第一章規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則
法學界通常將這些原則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根據憲法原則,參照人民法院組織法有關規定製定的基本原則,這類基本原則的特點是它不僅適用於民事訴訟,而且也適用於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正因為如此,這些原則就成為憲法、法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的共有原則,簡稱共有原則。共有原則在民事訴訟法典中之所以要做規定,是因為其內容對於民事訴訟來說。在適用上有其特殊要求。第二類是根據民事訴訟的特殊要求制定的基本原則,反映了民事訴訟的特殊規律性,因此是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簡稱特有原則。
㈣ 論述題:民法的基本原則【解釋每個】
一.公平原則是民法的首要原則,它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平等,一版方不得權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外一方。
二.自願原則,它是指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志與利益從事民事活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三.公平原則,它是指民事立法,司法,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該體現公平正義。
四.誠實信用原則,它是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該講誠實信用,以善意的方式履行義務,不規避法律和合同。
五.公序良俗原則,它是指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行性規定和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㈤ 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每項的基本含義是什麼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結合學理解釋,可將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1、所謂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3條明文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2、自願原則,是指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於其意志去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
3、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
4、在民法上,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所有獲取民事利益的活動,不僅應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須使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5、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民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是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我國《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6、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必須正確行使民事權利,如果行使權利損害同樣受到保護的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時,即構成權利濫用。中國《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㈥ 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則,基本原則的內容
1
意思自治
即:自己決定,自己責任。
2
公序良俗
是對意思自治的矯正。
包括保障公共秩序、維護善良風俗的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誠信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