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的有
㈠ 民法中法律事實有哪些
民事法律事實分為:行為與事件
1.行為依據產生後果原因的不同分為:民事行專為和屬事實行為;
2.民事行為依據效力可以分為: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及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3.事實行為可以分為:無因管理行為、侵權行為、緊急避險行為、正當防衛行為、拾得遺失物、先佔、添附等行為。
㈡ 在民法中交付的方式有哪些
在民法中交付的方式有擬制交付和現實交付。
擬制交付是指出讓人將標的物的權利憑證版(如倉單、提單)交權給受讓人,以代替將物現實交付的一種特殊交付方式。
現實交付,是指出賣人將標的物直接置於買受人的實際控制之下,是一種將對動產的直接管領力現實地移轉於買受人的物權變動。現實交付、簡易交付、佔有改定、指示交付與擬制交付相對應,是所有交付中的最常態。
(2)民法中的有擴展閱讀:
現實交付依交貨方式的不同,可以再分為三種情形:
1、送貨上門:即由出賣人送運貨物到買受人處,此時貨交買受人處才算完成交付。
2、上門提貨:即由買受人到出賣人處取走貨物,此時貨物運出出賣人處即算完成交付。
3、代辦托運:即由出賣人代理買受人與承運人訂立運送合同,買受人承擔運費的交付方式。此時出賣人將貨物交給承運人即算完成交付。
㈢ 民法中代理的分類有哪幾種
民法中代理的分類:
一、以代理權產生根據的不同分為委託代理、法定代理
①委託代理,又稱意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被代理人授權進行的代理。
②法定代理,是根據法律的規定而直接產生的代理關系,主要是為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而設定,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代理。
二、以代理是否轉托他人分為本代理和再代理
①本代理。
②再代理。再代理又稱復代理,指代理人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轉托他人實施代理的行為。與此相對,由代理人親自進行的代理則為本代理。
三、以是否以被代理人名義從事代理分為顯名代理和隱名代理
①顯名代理。所謂顯名代理是指代理人所進行的代理行為,必須以被代理人本人的名義進行。
②隱名代理。所謂隱名代理,是代理人雖未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但實際上有代理的意思,且相對人明知或應當知道,從而在法律上亦發生代理的效果。
(3)民法中的有擴展閱讀:
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稱本人)的名義,在代理許可權內與第三人(又稱相對人)實施民事行為,其法律後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
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實施代理行為。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代理行為。代理主要是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㈣ 民法中公有和共有的區別
共有、公有的區別
講到共有的法律特徵,我們最後還要強調,共有和公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共有財產的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有人,依法律的規定或約定,而對共同享有所有權的共有財產所享有的權利。而公有則不同,公有財產的主體是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財產中,國家財產所有權的主體就是國家,只有國家才能代表全體人民享有國家財產的所有權。集體組織財產所有權的主體只能是集體組織,集體組織的任何一個成員本身都不能單獨來享有這種權利。
共有並非是一種獨立的所有權,不論是同種類或不同種類的所有權之間,只要有人或物的聯合,都會產生共有關系。我國民法中規定了兩種共有形式,即「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共有財產關系的產生,或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像《婚姻法》中規定的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是夫妻共有的財產;或是依合同的約定產生,如三個人合夥出資購買一輛拖拉機,通過合同約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其適用於非常廣泛的經濟生活領域,所以是民法的重要內容之一。
共有不一定僅存在於所有權中,在實際生活中,還存在著大量對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的共有。如兩個以上的人共同擁有他物權、知識產權或者債權等。只要是物權,不論是所有權以外的使用權,還是承包經營權,更不用說知識產權和債權等,無疑都可以適用共有的規定。實際上共有的基礎就是共同法律關系。共有是共同關系中的一種,凡是數個民事主體共同享有某一項民事權利或者共同承擔某一項民事義務的時候,我們一般也都叫做「共有關系」。但准確地講,這些情況應當稱之為「准共有」,即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共同享有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一般地說,現代各國物權法中關於共有的規定,是專門對所有權的共有狀態而言的。因而各國物權法即在廣義的共有制度中,對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設立了所謂「准共有」的規定。對於凡是數人基於某種共同關系而共同享有一項財產權,即應准用「共同共有」的有關規定;而對其他情況下則應准用「按份共有」的有關規定。
㈤ 什麼是民法民法,在我們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一)、民法是保障市場體制正常運行的有效法律形式。
民法的主體制度使得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能夠作為獨立平等的主體進入市場;法律行為制度賦予當事人以廣泛的行為自由和活動空間;物權制度控制著主體對各種物品的權利限度,同時也保護著主體對特定物品的正當權利。民法的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等原則有助於協調商品交換者的利益沖突,引導他們開展正當競爭。民法不僅有效地穩定市場秩序,而且能夠推動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為市場交換的高速運行提供方便。債權制度的確立,實現了讓渡商品和實現商品價值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分離,使商品交換在信用制度的擔保下,跨越了時間、地域的限制,有力地推動了商品交換的進行。民法的代理制度,有助於避免事必躬親;居間制度使得人們及時獲得相關信息;行紀制度使憑借專業組織為自己謀利成為可能。時效制度則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力,從而加快商品流通。簡言之,民法為現代化市場提供一般規則與市場主體的基本行為規范,使他們可以遵循這些規則進行活動,並使市場秩序獲得保障。民法可以為現代化市場經濟提供一般規則和市場活動的行為規范,是市場參與者在這些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各顯神通,開拓進取,創造最佳業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民法可以為人權提供基本保障。
人權是人按其本質屬性享有和應當享有的權利。民法實質上是權利法。它首先給人的人格權、人身權、財產權等基本權利以規定和保護,為其他權利包括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保護提供基礎。
(三)、民法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民法體現著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它調節著各種利益,保護人們合法地謀求自己的利益,不允許侵害社會和他人的弱肉強食,謀取非法利益。
(四)、民法可以促進民主政治。
民法是私法,要求劃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劃分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在市民社會和市民生活中,實行私法自治原則,要求國家公權力不得隨意介入、干涉,這有利於抑制公權力的不當擴張與膨脹。權力機關不法或不當侵害民事權利,也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必將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㈥ 在民法中等價有償什麼意思
你好,等價有償指民事主體在實施轉移財產等的民事活動中要實行等價交換,取得一版項權利應當向對方權履行相應的義務,不得無償佔有、剝奪他方的財產,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損害的時候,應當等價有償。等價有償原則是公平原則在財產性質的民事活動中的體現,是指民事主體在實施轉移財產等的民事活動中要實行等價交換,取得一項權利應當向對方履行相應的義務,不得無償佔有、剝奪他方的財產,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損害的時候,應當等價有償。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㈦ 民法中法律事實有哪些
民事法律事實,是指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終止的客觀現象內。
只有為法律規定或容承認的並能產生民事後果的那些事實,才能成為法律事實;只有一定的法律事實發生,才能在當事人之間發生一定的法律關系或者使原來的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
法律事實可分為事件和行為兩大類。
事件是指與人的意志無關的客觀情況,如地震、洪水、死亡等。例如,甲酒後駕車,撞死了乙,乙死後,乙的兒子丙繼承了其財產。在本例中,至少發生了兩個法律關系:侵權行為之債和繼承法律關系。導致侵權行為之債發生的是行為(酒後駕車撞人),導致繼承法律關系發生的是事件(死亡)。
行為是指人的有意識的身體動靜。行為可分為表示行為與非表示行為。表示行為是指表示一定心理狀態的行為,合同、遺囑等民事法律行為是最典型的表示行為。非表示行為又稱事實行為,簡而言之,就是沒有表示一定心理狀態的行為,具體來說,是指行為人主觀上沒有變動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據法律的規定在客觀上導致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行為。非表示行為比較典型的是先佔、拾得遺失物、無因管理、創作作品、侵權行為等。
㈧ 《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具有法人資格的有
《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類型有以下幾類:
1、企業法人:專全民所有制企業屬、集體所有制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
2、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
由於《民法通則》頒布時,我國還沒有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該法沒有規定私營企業法人的類型。
㈨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民法
只要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抄都離不開民法。民法的涵蓋范圍極廣,包容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生活起居,吃喝拉撒,人際交往,家庭生活,相鄰關系等等都在民法的調整范圍之內。無論你是大人還是小孩,你是男是女,你是健康的人,還是殘疾的人都要依靠民法來調整和規范。有了民法,才能保證我們的各項合法權益,公民生活的安居樂業。民法是隨時隨地都要用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