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刑法構成
『壹』 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
在我國,「犯罪構成」實際上是指犯罪成立要件。傳統刑法理論,在犯罪概念之後論述犯罪構成,認為犯罪構成是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由四個方面組成:(1)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關系;(2)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其中主要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3)犯罪主體,指達到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4)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傷害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這就是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學說,是我國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即犯罪構成四要件說。該學說形成於建國初期,直接脫胎於前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多年來,該學說為我國的刑事法制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刑法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傳統的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理論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於是,刑法學界不少學者開始對傳統犯罪構成理論進行批判與反思。綜合目前的情況,可以初步得出結論:在中青年刑法學者的視野中,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已經被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傳統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已經開始了新的脫胎換骨。在傳統犯罪構成理論終將「舊貌換新顏」的現實命運面前,對各種批判與反思進行回顧與總結,有助於我們將對此的批判與總結深入下去。
我國刑法認定犯罪成立的規格和標準是犯罪構成。而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和客觀要件的總和。因此,在我國刑法中,「犯罪構成」、「構成要件」或「犯罪構成要件」三個概念之間常常互換使用,並無嚴格的區分。這樣,無論我國刑法使用「犯罪構成」還是「構成要件」抑或「犯罪構成要件」的概念時,其內涵與外延都與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中所說的「 構成要件該當性」之「構成要件」不同:前者是對犯罪成立的所有要件的概括性稱謂,後者則只是指犯罪成立三要件中的一個要件——構成要件該當性而言的;前者包括了一定行為刑罰之法律效果的一切法律要件,因而是犯罪成立的充分條件;後者只是犯罪成立的所有條件中的一個,具體說,是三要件中的一個,是一定行為構成刑罰之法律效果的前提而非充足條件。只有在符合了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前提之下,經過違法性與有責性的補充判斷並得出肯定結論之後,才能認定犯罪成立。
我國在犯罪構成方面的所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於犯罪構成要件的數量
關於犯罪構成究竟包括幾個要件,除了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外,還有以下幾種觀點:否定說、二要件說、三要件說、五要件說。
所謂否定說,認為只存在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而不存在一般的犯罪構成要件。所謂二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要件只包括犯罪的客觀要件和犯罪的主觀要件兩大要件。如陳興良教授認為犯罪的構成要件包括罪體和罪責。 曲新久教授認為「犯罪由一系列法定要件所組成,是一系列法定構成要件的整體,組成這一整體的各種各樣的具體犯罪構成要件,可以抽象為兩個基本方面——客觀事實要件和主觀心理要件,這是所有犯罪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所謂三要件說,又包括兩種具體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犯罪的主觀方面和犯罪的客觀方面本來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如果拋開危害行為中包含著行為人的主觀罪過這一特殊性,就無法正確解決刑法因果關系問題,因此主張將二者合並為一個要件,即「危害社會行為」。另一種觀點為張明楷教授所力倡。張教授認為,所謂犯罪客體,即法益,根本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張明楷教授最早在其碩士論文《論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和著作《犯罪論原理》中論證了犯罪客體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理由。後來,在《刑法學(上)》及《法益初論》兩部著作中對自己的觀點再次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和解說。張明楷教授認為,犯罪客體是指為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法益。犯罪客體的意義已經被包含在犯罪的一般概念中。我國刑法的有關條文,正是在犯罪概念中說明犯罪客體的。行為符合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和主觀要件,不僅表明行為侵犯了一定的法益,而且表明行為侵犯了什麼樣的法益。將法益作為犯罪構成要件,實際上否定了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的實質內容,似乎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只是由犯罪客體決定的。主張犯罪客體不是構成要件,並不會給犯罪的認定帶來困難。一個犯罪行為侵犯了什麼法益,是由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以及符合這些要件的事實綜合決定的;區分此罪與彼罪,關鍵在於分析犯罪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如果離開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僅僅憑借犯罪客體認定犯罪的性質,是會碰壁的。所謂五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包括犯罪行為、犯罪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五個要件。這種觀點實際上是認為犯罪行為應單獨成為構成要件之一,犯罪客觀方面只包括犯罪結果及其與犯罪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望採納,望採納。
『貳』 詳細論述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
根據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犯罪構成是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的有機整體。犯罪有四個構成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犯罪主觀要件。犯罪主觀要件是指刑法規定構成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犯罪心理態度的基本內容是故意與過失,此外還有犯罪目的與動機。故意與過失合稱為罪過。
一、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存在的客觀必然性
我國刑法與刑法理論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因素有其存在的客觀必然性。
(一)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是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體現。
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犯罪社會危害程度的大小,是決定刑罰輕重的根據,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當,罰當其罪。我國刑法第5條亦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又要與犯罪情節相適應,還要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通常表現為犯罪人的主觀惡意程度。同樣的罪名,由於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不同,卻不能適用同樣的刑罰;同樣是犯罪,有的必須收監執行,有的卻可以監外執行,可見,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同犯罪的客觀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是正確認定此罪與彼罪的關鍵。
從犯罪的成立條件來看,德國學者李斯特的犯罪論體系是:作為行為的犯罪,作為違法行為的犯罪,作為有責行為的犯罪與作為可罰的不法的犯罪。在李斯特看來,要成立犯罪,首先必須有行為,這種行為只要求身體動作;其次,行為必須侵害或者威脅了法益;再次,行為人對其行為必須具有譴責的心理狀態。最後,行為必須符合刑罰法規所規定的構成要件。可見,認定犯罪,不僅需要客觀方面因素,還要具備犯罪的主觀方面因素,且犯罪的主觀方面在正確認定此罪與彼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例如關於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的界限,刑法理論上存在一種觀點是目的說,認為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的區別在於犯罪目的不同,即關鍵在於確定行為人的犯罪目的是要致人於死還是致人於傷,從而通過罪犯的犯罪目的來確定罪名。
二、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在司法實務中的缺陷
主觀的必然是內心的、隱藏在深層的、讓人無法直接予以認定的物質,我國刑法理始終堅持犯罪的構成要件是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即任何一個罪名,包括四個要素:犯罪主體、犯罪客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的客觀方面。在司法實務中,認定一種犯罪的主體、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只有犯罪的主觀方面較難認定。如:一起公安機關移送過來的故意傷害案,公訴部門經審查,認為公安機關認定本案是故意傷害犯罪,定性較盲目,在卷宗中,嫌疑人犯罪動機,公安機關並沒有徹底查清楚,而犯罪動機屬於犯罪的主觀方面因素,涉及到罪名的認定。在本案中,行為人與被害人互不相識,在舞廳門外行為人將被害人毆打致輕傷,行為人當時是持尋釁滋事的動機,還是故意傷害的動機,行為人的供述和目擊證人的證言相互矛盾,公訴機關遂決定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而公安機關的辦案人卻認為查清嫌疑人作案心態相當棘手,具有一定的難度。
在司法實務中,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因素嚴重影響了辦案效率,很多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的案件,因為嫌疑人的主觀心理態度查不清的占相當大的一部分,從而拖延了審理時限,提高了訴訟成本,影響了從重從快打擊犯罪。
『叄』 刑法犯罪構成要件
具體構成要件、共同要件和選擇要件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可以將犯罪構成要件分為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或犯罪構成的具體要件與所有犯罪的共同要件或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根據犯罪構成要件在認定犯罪中的作用,可以將犯罪構成要件區分為具體構成要件、共同要件和選擇要件。
1、具體要件
具體要件是指法律規定的認定某一具體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事實特徵。任何犯罪都是具體的,其構成要件都是不一樣的,盜竊罪不同於詐騙罪、故意殺人罪不同於故意傷害罪,就在於他們有法律規定的具體要件。例如故意殺人罪,必須具備侵害人的生命權、出於殺人的故意、實施了殺人行為這些具體的構成要件才能構成。從刑法對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規定看,有詳有略。對於那些犯罪性質較明確,立法者認為不需要對犯罪構成作詳細的描述就能界定的犯罪,規定的較為簡單,例如刑法第234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規定,對故意傷害罪的構成要件的描述就非常簡單。而對某些難以簡單的犯罪,則表述得較為詳細,例如,刑法第382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是貪污罪」。這就對貪污罪的構成要件作了較詳細的規定。
2、共同要件
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構成都必須具備的要件,因此,也稱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雖然各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都有特殊性,但如果將各種具體的犯罪 構成要件歸納、整理加以概括抽象的話,任何犯罪構成都包括四個方面的要件(關於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刑法理論上有相當大的分歧:
(1)二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分為行為要件和狀態要件;
(2)三要件說(老版本),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主體、危害行為、客體;
(3)四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應為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
(4)新理論:三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為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要件和犯罪主觀要件。
3、選擇要件
犯罪構成的選擇要件,是指不是每一個犯罪構成而是部分犯罪構成必須具備的要件。例如,一般的犯罪對犯罪主體只要求達到刑事責任能力、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就能成立,但刑法上有一些犯罪則要求除具備上述條件外,行為人還必須具備某種特殊的身份才能成立。如瀆職犯罪的主體必須具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身份;又如,犯罪的時間、地點並不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但有一些特定的犯罪以一定的時間、地點作為犯罪構成的要件,如非法捕撈水產品、非法狩獵等犯罪,刑法規定必須是在禁漁區、禁漁期、禁獵區、禁獵期這些特定的時間地點實施才能構成。
『肆』 犯罪構成的理論有哪些
我國刑法認定犯罪復成立的制規格和標準是犯罪構成。而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和客觀要件的總和。因此,在我國刑法中,「犯罪構成」、「構成要件」或「犯罪構成要件」三個概念之間常常互換使用,並無嚴格的區分。這樣,無論我國刑法使用「犯罪構成」還是「構成要件」抑或「犯罪構成要件」的概念時,其內涵與外延都與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中所說的「 構成要件該當性」之「構成要件」不同:前者是對犯罪成立的所有要件的概括性稱謂,後者則只是指犯罪成立三要件中的一個要件——構成要件該當性而言的;前者包括了一定行為刑罰之法律效果的一切法律要件,因而是犯罪成立的充分條件;後者只是犯罪成立的所有條件中的一個,具體說,是三要件中的一個,是一定行為構成刑罰之法律效果的前提而非充足條件。只有在符合了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前提之下,經過違法性與有責性的補充判斷並得出肯定結論之後,才能認定犯罪成立。
『伍』 刑法構成要件
今年修改的犯罪構成三要件說是指。構成要件的該當性。犯罪行為的違法性。犯罪主體有責性.
『陸』 中國 刑法的犯罪構成是怎樣的
四個方面:
犯罪主體:行為人必須為年滿十八周歲的非精神病患者。
犯罪專客體:行為侵害的必須是國家保屬護的法定利益(法益)。
犯罪主觀: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是故意或者過失。
犯罪客觀:行為必須造成了法益的損害。
我國刑事定罪實行住客觀相統一的原則。
只要滿足刑法上規定某罪的主體、主觀、客體、客觀即可定性。
至於犯罪情節等因素隻影響量刑,不影響犯罪的定性。
『柒』 簡述刑法的犯罪構成
一、 犯罪構成是指依照中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
二、包括四個方面:
1、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
2、犯罪客觀方面是指《刑法》規定的,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徵。它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也是少數犯罪的必備條件。
3、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
4、犯罪主觀方面,亦稱犯罪主觀要件或者罪過,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態度。人在實施犯罪時的心理狀態是十分復雜的,概括起來有故意和過失這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這兩種心理要素。
三、犯罪構成作為認定具體犯罪的標准和規格,無論對司法實踐還是刑法理論,都具有重大意義。
1.犯罪構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標准;
2.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3.犯罪構成所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捌』 刑法是怎樣構成的
刑法是由總則、分則和附則三部分構成。總則部分由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犯罪,刑罰,刑罰的具體應用和其他規定五部分組成;分則則分10類犯罪對422個罪名分別描述。
『玖』 犯罪構成理論
內容提要:我國四要件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及大陸法系三階段式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都有其利弊。本文從評析這兩種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出發,並以犯罪客體為主考察了我國犯罪構成四要件,進而將我國的四要件說與德日三階段說進行整合,提出完善我國傳統犯罪構成體系的觀點。
主題詞:犯罪構成 犯罪客體 違法性 有責性
近年來,改革並完善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呼聲日益高漲,已有大量的相關研究成果問世,傳統犯罪構成理論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動搖,構建新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呼之欲出。
一、對傳統犯罪理論的評析
犯罪構成是一個抽象的法律概念,就其實質而言,大陸法系國家認為它是類型化的觀念形象,英美國家將其看做一套規則體系。相同點是,它們同屬於主觀的形式范疇,是一種人為的工具,服務於人類認識客觀犯罪現實的目的,試圖對紛繁復雜、變幻多端的犯罪現象形成有規律的理論范疇。
我國傳統的「耦合式」犯罪構成理論體系 ,由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構成。這種一元的犯罪論體系在直觀上並不反映認識犯罪的邏輯過程,具有靜態的特徵。其缺陷在於:1.它難以包容一些合法的抗辯事由問題,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脅迫等。在我國傳統的刑法理論中,違法性不是作為犯罪構成要件,而是作為犯罪的特徵而確立的,至於違法性阻卻事由,也不是放在犯罪構成的范圍內,而是作為排除社會危害性行為加以確立。如果一個行為人出於正當防衛的目的而造成正在進行行凶的不法侵害人死亡,根據刑法規定他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我們依據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來分析,在犯罪客體上,行為人侵犯了為刑法所保護的人身權利;在犯罪客觀方面,具有殺人致死的行為;在犯罪主體上,行為人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在犯罪主觀方面,行為人的殺人行為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行為人的行為充足了犯罪構成四要件,因而我們可以得出其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或過失致人死亡罪的結論。這導致犯罪構成理論不能充分發揮其服務於人類認識犯罪、作出定罪判斷的工具作用。2.不利於發揮刑法的人權保障功能。由於傳統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具有耦合式的邏輯結構,在應用該理論分析某一具體犯罪時,往往通過對四要件的逐一遴選之後,就可以在認識階段上一次性的得出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結論,而沒有進一步的違法性、有責性的排除分析,失去在定罪過程中應有的謹慎,未免有擴大定罪范圍之嫌,不利於限制司法權,保障被告人的權利。
以德國、日本為代表的「遞進式」犯罪構成體系, 由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構成。其三元的犯罪論體系雖然較我國犯罪構成理論顯得繁瑣,但直接反映了判斷犯罪成立與否的動態認識過程。現代大陸法系構成理論在經歷了古典派的犯罪構成論到新古典派的犯罪構成論,再到目的主義的犯罪構成論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其體系日益繁瑣的缺陷也隨之更加明顯,表現在:1.對同一要素的重復評價。如故意和過失既是依據該犯罪構成理論進行第一次篩選的構成要件的要素,也是第三次篩選-有責性判斷的責任要素,雖然這樣體現了定罪過程應有的謹慎,但這樣的重復評價容易出現一個紊亂的認識過程。正是這一缺陷,導致了就故意在犯罪論體系中的地位這一基本問題,目前仍存在「構成要件要素說」、「構成要件要素、責任要素說」和「責任要素說」的爭論不止。 2.可操作性不強。一方面,大陸法系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的邏輯順序與中國不同,因此,直接照搬其理論應用於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時,不符合我們的思維推理習慣;另一方面,構成要件既是犯罪的類型,又是違法的、責任的類型,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三要件各自所包含的要素體系龐雜,之間的區分不明顯,因此,在實踐中不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清晰而透徹的理論指南,缺乏可操作性。
『拾』 刑法中的構成……罪,以……論處和成立……罪的區別
司考同路人。
想像競合、法條競合、牽連犯中,觸犯多少個罪名,就構成多少個罪,構成A罪、構成B罪,都是正確的。以……罪論處,這是這些競合、牽連犯的最後的處理。若處理是正確的,也是要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