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242

刑法242

發布時間: 2025-03-09 03:20:29

① 刑事案件再審條件

我國刑訴法第242條對刑事案件再審條件有明確界定,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點,若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在申訴過程中提供新的證據,這些證據能夠證明原判決或裁定認定的事實存在錯誤,那麼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

第二點,根據定罪量刑的證據是否確鑿,是否充分,以及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如果存在,也構成再審條件。

第三點,原判決或裁定在適用法律方面存在錯誤,也是再審的條件之一。

第四點,如果案件審理過程中違反了法律規定,且此違反可能影響公正審判,那麼也滿足再審條件。

最後一點,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這同樣構成再審條件。

刑法第242條

第二百四十二條有兩個罪名:【妨害公務罪】和【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
第一,妨害公務罪
一、概念
妨害公務罪,是指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人大代表依法執行職務,或者在自然災害中和突發事件中,使用暴力、威脅方法阻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或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依法執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雖未使用暴力,但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一)主體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二)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明知對方是正依法執行職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人大代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而故意對其實施暴力或者威脅,便其不能執行職務。行為人的動機往往多種多樣,但動機不影響本罪的成立,可作為情節在量刑時考慮。但是,如果行為人不知對方是正在依法執行職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人大代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而加以阻撓的,不構成犯罪。
(三)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的正常管理活動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人身權利。本罪侵害的對象,是依法正在執行職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人大代表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
(四)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人大代表依法執行職務,或者在自然災害中和突發事件中,使用暴力、威脅方法阻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或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依法執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雖未使用暴力,但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所謂依法執行職務,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運用其合法職權從事公務活動。
所謂暴力,是指行為人對正在依法執行職務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身體實施了暴力打擊或者人身強制,如毆打行為、捆綁行為等。
所稱威脅,是指行為人以殺害、傷害、毀壞財產、破壞名譽、扣押人質等對正在依法執行職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威逼、脅迫,企圖迫使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放棄執行職務。
所謂嚴重後果,是指給國家安全造成了嚴重損害,或放縱了犯罪分子,如致使犯罪嫌疑入逃跑,偵查線索中斷,犯罪證據滅失,贓款、贓物被轉移,等等。
二、處罰
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規定: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妨害公務罪】
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在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依法執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第二,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
一、概念
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是指糾集多人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行為。
(一)主體
本罪的主體要件,必須是十六周歲以上的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公務的首要分子。所謂首要分子是指起組織、糾集、策劃、指揮、煽動作用的分子。
(二)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行為人故意的內容具體表現為,明知對方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並且正在依法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而故意聚眾予以阻礙。
(三)客體
本罪所侵犯的客體為復雜客體,既包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公務活動,同時又包括被收買婦女、兒童的人身權利。
(四)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聚眾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行為。聚眾阻礙,是指有預謀、有組織、有領導地糾集多人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行為。聚眾一般指三人以上。行為人聚眾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具體行為多種多樣,但無論具體行為方式如何,只要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聚眾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行為,即構成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至於解救活動是否因阻礙而中止,被收買的婦女、兒童是否被解救,均不影響本罪既遂狀態的成立。
二、認定
(一)本罪與非罪的界限
1、本罪侵犯的對象是特定的,即負有解救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既包括司法工作人員、各級行政機關人員以及其他負責解救工作的人員,也包括受解救機關委託協助執行解救公務的人員。對上述人員依法執行解救活動進行聚眾阻礙的構成本罪,對上述人員以外的其他人員或者非執行解救公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聚眾阻礙解救行為的,則不構成本罪。
2、客觀上行為人必須以聚眾方式實施阻礙行為,這是決定其是否構成本罪的關鍵性條件。如果行為人糾集多人,但未能實施阻礙解救行為的,或者雖有阻礙解救的行為,卻不是以聚眾方式實施的,均不以本罪論。如果解救工作尚未開始或者已經結束,行為人聚眾對解救人員實施侵害行為的,應以相應的犯罪論處,而不構成本罪。
3、行為人必須是本案的首要分子,本條只限於對首要分子按本罪處理,具有排他性,即除首要分子以外,其他參與者不構成本罪。
(二)本罪與妨害公務罪的區別
1、侵害的對象不同。前者的犯罪對象具有特定性,范圍較窄,必須是負有解救被收買婦女、兒童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後者的對象具有普遍性,范圍較大,可以是任何國家機關依法執行職務的工作人員。當然,參加聚眾阻礙解救職務的非首要分子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應以妨害公務罪定罪處罰。
2、客觀行為特徵不同。前者的行為特徵是聚眾阻礙,至於使用何種方法實施阻礙行為的在所不論,只要屬於聚眾阻礙,就符合構成條件。後者一般必須以暴力、威脅方法實施阻礙行為才可構成犯罪,只是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依法執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後果的,可不要求有暴力、威脅方法。
3、處罰的行為人不同。前者處罰的行為人必須是首要分子,非首要分子不以本罪論,但可以成為妨害公務罪的主體。後者在處罰的行為人的范圍上沒有特別的限制。
4、主觀故意的內容不同。前者要求明知的內容較為具體,即行為人明知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正在執行解救被收賣的婦女、兒童的公務活動。後者只要求行為人明知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以及是在執行公務即可,其內容是籠統的,至於執行何種公務,行為人是否明知公務的內容,都不影響該罪的成立。
三、處罰
刑法第二百四十二條規定:【妨害公務罪】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聚眾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他參與者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③ 刑法轉化犯有哪些

法律分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明文規定,轉化犯有如下幾種犯罪:

第133條:以危險駕駛罪為基礎罪名的轉化犯;

第144條: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以生產、銷售假葯罪為轉化罪名的轉化犯;

第149條: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為基礎罪名的轉化犯;

第238條:以非法拘禁罪為基礎罪名、以故意傷害罪和故意殺人罪為轉化罪名的轉化犯;

第241條:以收買被拐買的婦女/兒童罪為基礎罪名以拐買婦女/兒童罪為轉化罪名的轉化犯;

第242條:以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為基礎罪名、以妨害公務罪為轉化罪名的轉化犯;

第247條:以刑訊逼供罪和暴力取證罪為基礎罪名、以故意傷害罪和故意殺人罪為轉化罪名的轉化犯;

第248條:以虐待被監管人罪為基礎罪名、以故意傷害罪和故意殺人罪為轉化罪名的轉化犯;

第253條:以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為基礎罪名、以盜竊罪為轉化罪名的轉化犯;

第267條:以搶奪罪為基礎罪名、以搶劫罪為轉化罪名的轉化犯;

第269條:以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為基礎罪名、以搶劫罪為轉化罪名的轉化犯;

第292條:以聚眾斗毆罪為基礎罪名、以故意傷害罪和故意殺人罪為轉化罪名的轉化犯;

第333條:以非法組織賣血罪和強迫賣血罪為基礎罪名、以故意傷害罪為轉化罪名的轉化犯;

第355條:以非法提供麻醉葯品/精神病葯品罪為基礎罪名、以販賣毒品罪為轉化罪名的轉化犯;

第384條:以挪用特定款物罪為基礎罪名、以挪用公款罪為轉化罪名的轉化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四十四條 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規定處罰。

第一百四十九條 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不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但是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依照本節第一百四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同時又構成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④ 刑訴法242條內容有什麼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二條講的是刑事訴訟案講的二審程序。第二審程序又叫上訴審程序,是第二審人民法院根據上訴人的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的抗訴,就第一審人民法院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理時,所應當遵循的步驟和方式、方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二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審判上訴或者抗訴案件的程序,除本章已有規定的以外,參照第一審程序的規定進行。

熱點內容
綜藝法學院 發布:2025-05-08 20:15:59 瀏覽:616
刑法體系概念 發布:2025-05-08 20:15:47 瀏覽:239
銀行業務法規 發布:2025-05-08 20:11:45 瀏覽:297
人事主管必備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08 19:55:55 瀏覽:200
有法律責任須償還 發布:2025-05-08 19:47:05 瀏覽:824
通扎旗法院 發布:2025-05-08 19:46:08 瀏覽:8
具有法律效力員工入職承諾書 發布:2025-05-08 19:35:29 瀏覽:152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上海律師 發布:2025-05-08 19:07:15 瀏覽:610
國際法的社會基礎是什麼 發布:2025-05-08 18:54:16 瀏覽:979
油罐車法院 發布:2025-05-08 18:46:55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