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大師

民法大師

發布時間: 2021-01-10 14:48:11

法學專業有什麼領域哪些分支各個領域的大師是誰主要理論是什麼

法學專業,連續N年就業率排名各專業倒數,失業人數並肩站能繞地球好幾圈。究其原因,「罪魁禍首」是一個叫做司法考試的東西,因其難度極高,通過率極低,被稱為「天下第一考」。而沒有此證又無法從事法律專業領域業務,故每年有大批的法學專業畢業生倒在該門檻外而失業或轉行。
1、憲法:憲法學(大一上學期專業必修)、外國憲法(春季學期通選)
2、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大二下學期專業必修)、外國行政法(大三下限選)
3、民法:民法總論(大一上專業必修)、債權法(大一下專業必修)、物權法(大二上專業必修)、侵權法(大二上限選,侵權法實際上屬於債權法的內容啦,但是法學院單開了一門課,所以債權法課上基本不講侵權法內容)、親屬法與繼承法(大二下限選)、民法案例研習(大三上限選)、信託法(大三上限選,信託不局限於民法領域,商法方面也有)、非盈利組織法(大三上限選,社科君表示不清楚是民法還是商法……)
4、刑法:刑法總論(大一下專業必修)、刑法分論(大二上專業必修)、犯罪學(大一下限選)、司法精神病學(大二上限選)、刑事執行法(大二上限選)、刑法案例研習(大二下限選)、國際刑法學(大三上限選)、刑事偵查學(大四上限選)
5、商法:商法總論(大三下專業必修)、保險法(大二上限選)、企業法/公司法(大二下限選,也有把這個課分在經濟法裡面的,經濟法的保研也會考察)、會計法與審計法(大三上限選,個人感覺是商法領域的)、票據法(大三上限選)、海商法(大三下限選?舊的專業計劃上沒有,感覺應該是有這個課,在國際經濟法裡面也會涉及)
6、經濟法:經濟法總論(大三上專業必修)、企業法/公司法(大二下限選,挺重要的課)、財稅法(大三上限選)、競爭法(大三上限選)、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大三上限選,也有學者認為這是一個獨立於經濟法的獨特「法域」)、金融法/銀行法(大三下限選)
7、國際經濟法:國際經濟法(大三下專業必修)、國際投資法(大三上限選,隔年開)、國際技術轉讓法(大三下限選,隔年開)、國際金融法(大四上限選)
8、國際公法:國際公法(大三上專業必修)、國際人權法(秋季通選課)
9、國際私法:國際私法(大三上專業必修)
10、環境法:環境法(大三上限選,有學者認為環境法和勞保法類似,都是獨立的,但也有學者認為環境法也屬於經濟法的一部分……反正它們都是社會法啦……)
11、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大二上專業必修)、刑事訴訟法(大二下專業必修)、民法案例研習(大三上限選,其中也會涉及民訴的內容,社科君沒選過刑案,表示不知道裡面有沒有關於刑訴的內容,但是這類案例研習課對於訴訟法的學習往往有益吧……)、外國訴訟法(大三下限選)
12、知識產權法:知識產權法(大三下專業必修,按理說應該是民商法的內容,但是北大保研時是獨立招生的,而民商法保研不考察)
13、法學理論:法理學(大二下專業必修)、法律經濟學(大二下限選)、比較司法制度(大三上限選),還有立法學、法律社會學等課,但是社科君表示沒有在選課的時候見到過……
14、法律史:中國法制史(大一下專業必修)、外國法制史(大一下限選)、西方法律思想史(大二上限選)

整理了這么多,其實社科君自己也發現裡面有很多廢話……其中可能有不少遺漏的課程和錯誤之處,還請大家指出~
最為核心的區分,社科君認為還是在民法、商法和經濟法上面。關於民法、經濟法的區分,在我國已經有了很久的討論,畢竟經濟法是我國獨創的概念。在歷史上甚至還曾經將合同法(債權法的一部分)從民法中劃到經濟法中,但是現在二者的區分基本上已經比較清晰了。用鄧峰老師的話說,民法的思維很抽象,而且法律的背後有相當完備的理論基礎;而經濟法的思維是針對問題的,因為面向問題,所以需要考量的不僅包含法律方面的因素,還要看在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是否合適。而關於商法和經濟法,一般認為前者在較為微觀的貿易領域發揮作用,畢竟它起源於商人之法,而後者則更為宏觀,因為一般認為經濟法是在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候的產物。

㈡ 關於民事法律行為分類中的 有償行為與無償行為 概念,哪個大師可以解釋下,最好舉個例子!

  1. 區分有償行為與無償行為的意義:

    (1)可以確定合同的性質。如買賣合同一般都是有償專的,如果變為無屬償的,將變成贈與合同。在有些有償合同中,如果存在顯失公平、重大誤解等情況(一方利用對方緊迫情勢獲得利益),受損人有權請求變更或撤銷,但這種情況其實不太好證明那不是自己的真是意思表示。如甲父病危急需錢,乙知道甲家裡有幅名畫,要甲低價賣他,甲一時找不到其他買家只好賣給乙,就顯失公平,甲有權請求撤銷或變更。

    (2)義務內容不一樣。如無償保管合同中,保管人承擔的注意義務較輕,當自己 的東西來保管就行,保管人因過失造成保管物毀損時,雖不能全部免責,也會酌情減輕責任的;而有償合同中,保管人的注意義務較重,也會負全責。

    (3) 主體的要求不同。訂立較為重大有償合同要具備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需要經其法定代表人同意。對於純獲利益的民事合同(無償合同),對民事行為能力並無要求。

㈢ 關於民事法律行為分類中的 財產行為與身份行為 不懂哪位大師可以舉個例子呢

你好!
你買賣東西是財產行為,你和老婆結婚是身份行為。
賣東西(處分行為發生使相對人取得權利的法律效果)
買東西(負擔行為的效力則在於使行為人承擔給付義務)。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㈣ 請問大師:民事合同糾紛,唯一住房,法院可以查封拍賣嗎

如果屬於被執行人的唯一住房,人民法院只有查封,不能進行拍賣處理。

㈤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資格是什麼有哪些 求大師解答

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是指以自己的名義,就特定的民事爭議要求人民法院內行使民事裁判權的人及相對容人。要求法院刑事裁判權的人即原告,被訴的相對人即被告。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一般理論,當事人成為訴訟主體的要件主要有:(1)具有當事人能力和訴訟能力;(2)具有訴的利益。

㈥ 關於民事法律行為分類中的 財產行為與身份行為 不懂哪位大師可以舉個例子呢

財產行為是復發生財產制變動效果的民事法律行為,有物權行為,也有債權行為。比如說你有一本書,賣給甲,就是一個財產行為中的物權行為。比如甲借你1000元錢,就是一個財產行為中的債券行為。
身份行為之之發生身份變動法律效果的民事法律行為,身份行為的後果是在當事人之間發生身份關系的變動。比如結婚,就產生了婚姻身份關系,比如說出生,父母子女關系。財產關系可以代理,你可以授權別人幫你討債之類,但人身關系不可以,你試想一下,你不能授權別人叫你的爸爸為爸爸吧,當然,結婚了就產生人身關系了。
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其處分的客體是權利。首先你必須有所有權,若你有一本書,是送人、賣了還是仍掉隨你處分,這就是處分行為,
負擔行為是指一個人相對於另一個人(或若幹人)承擔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之義務的法律行為,即產生債務關系,一般說來,負擔行為是以發生債權債務為內容的法律行為,也叫債權行為。

㈦ 求法律大師看下這份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應………!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這種情況如果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那麼僅就主體資格來講,簽訂合同是沒有瑕疵的。
如果不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但是實施的行為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的話,也屬於有效的合同。其他情況下,簽訂的合同為效力待定的合同,只有法定代理人對此進行追認,才為有效的合同。

民法通則
第十一條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你這個情況應該是符合合同法規定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你們協商一致離職需要付你四年還沒有工作年限的每年的4500元,
如果直接離職的話也沒有3倍的規定
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
所以說不會超多18000元
希望採納謝謝

㈧ 請問大師們一審二審都敗訴還可以上訴嗎

一審二審都敗訴,若對結果確有異議且有新證據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法定情形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目前我國實行二審終審制,二審判決結果出來就是生效裁判。

如果二審生效,有履行義務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二審法院一般不會超過審限的。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8)民法大師擴展閱讀:

法院對訴控的審理方式

全面審理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186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訴的,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一並處理。

二審處理原則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9條至191條的規定,第二審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進行審理後,應按先列情形分別作出處理:

1、原判決認定事實正確,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抗訴,維持原判。

2、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第二審法院應當撤銷原判,重新判決,並在判決中闡明改判的根據和理由。

3、原判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由二審法院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法院重新審判。

4、發現一審法院有下列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1)違反法律有關公開審判的規定的。

(2)違反迴避制度的。

(3)剝奪或者限制了當事人的法定訴訟權利。

(4)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的。

(5)其他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熱點內容
法律咨詢服務部設立的條件 發布:2025-09-15 06:45:03 瀏覽:193
經濟法調整對象不包括 發布:2025-09-15 06:45:02 瀏覽:323
代運航空違禁品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5 06:41:27 瀏覽:86
少先隊的各項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5 06:29:07 瀏覽:567
商法體系圖 發布:2025-09-15 06:27:38 瀏覽:409
在民法典的平等與 發布:2025-09-15 06:22:09 瀏覽:482
一人不同職勞動法 發布:2025-09-15 06:18:13 瀏覽:578
平為民法院 發布:2025-09-15 06:06:12 瀏覽:357
電瓶車頭盔立法 發布:2025-09-15 05:33:43 瀏覽:151
北京地名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15 05:33:38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