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工傷答復
『壹』 誰知道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第三人民事賠償後,還可以要求工傷補償的答復
實踐中可以獲得雙倍賠償
在實踐中,先要求工傷賠償,然後起訴法院要求民事賠償
但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規定
如28條,交通事故賠償後,工傷保險機構不再支付相應的待遇,也就是扣除。
『貳』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工傷賠償的司法解釋
你好,就你描述的問題,律師答復如下:
首先,申請工傷鑒定,確認傷殘等級後是確版認賠償的基礎。參權照《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八條。
第二,主要理賠范圍包括享受工傷醫療待遇,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住院伙食補助費,輔助器具,醫療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生活護理費等。
第三,參照《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具體規定進行賠償。
第四,如果協商不成,帶好相關資料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者直接到單位所在地的勞動仲裁委提出勞動仲裁。
『叄』 最高人民法院如何認定工傷若干問題解釋
根據我國2011年1月1日實行的新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工傷一般包括因工傷亡事故和職業病,以下情形應當被認定為工傷: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前提條件是「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是兩個必須同時具備的條件,同時還得是「因工作原因」而受到的負傷、致殘或者死亡。事故傷害是指職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等類似傷害。】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工作時間前後」是指非工作時間內,具體講是開工前或收工後的一段時間,譬如上班時間為9點到12點然後又14點到18點結束一天的工作,但是職工提前在8點30分到崗或者下班後做完收尾工作時間到 18點半等等,均可以認定為「工作時間前後」,但是有一點則特別重要,其目的必須是從事預備性或收尾性工作,比如為啟動機器做准備工作,或者關閉機器後收拾與工作有關的機器、工具等。】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必須同時具備,並且必須是在履行本職工作,這里受到的傷害是「非工作原因」,是來自本單位或者外界的 「暴力、意外等」所致。打比方,有人在職工履行工作職責的時候蓄意對職工進行打擊報復,對其人身進行直接攻擊,致使職工負傷、致殘或者死亡等。】
(四)患職業病的。【即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因工外出期間」含因工出差以及因工臨時外出辦理業務等,同時必須是在發生事故時正在履行工作職責,即因工作原因外出,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時下落不明。】
(六)職工在合理時間內往返於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發生事故的,亦可認定為工傷。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新工傷保險條例全文(2014年9月1日起施行)【「上下班途中」指從居住的住所到工作區域之間的必經路途,必要時間所發生的人身傷害事故。對於探親訪友時遇到的人身傷害事故,不能認定為工傷。】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還應該增加關於非法駕駛的問題,這種問題一般駕駛二輪摩托車居多,對於非法駕駛(無證駕駛的)的,達到交通肇事程度的,不予認定工傷。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這是一條法律上的兜底條款規定,由於工傷事故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不僅需要專門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范性強制性規定,也需其他法律法規做出相應調整,對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也應當納入本條例調整的工傷范疇中。】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視同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兩個條件須同時具備:「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是指:1、職工突發與工作無關的疾病導致死亡。如果是與工作有關的疾病而導致死亡,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認定工傷。2、在工作崗位上突發與工作無關並沒有導致立即死亡的疾病,但是在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為工傷。】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工緻殘,已取得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針對轉業軍人的保護,軍人在戰斗中或者在履行職責中負傷致殘,依據《革命傷殘軍人評定傷殘等級的條件》之規定,軍人傷殘對於經有關部門評殘,取得傷殘軍人證的退伍軍人,如果在用人單位舊病復發,視同為工傷。這主要考慮到革命軍人為國家利益已經付出代價,為切實保障革命軍人的利益而做出這樣的規定。】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因故意犯罪;
(二)醉酒導致傷亡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肆』 最高院答復中認定工傷的七種情形有哪些
法院無答復,你說的可能是《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專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屬)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伍』 最高人民法院對工傷的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是對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的規定,必須結合《社會保險法》、《勞動法》、《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釋〔2014〕9號
為正確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工傷保險條例》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結合行政審判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在認定是否存在《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項「本人主要責任」、第十六條第(二)項「醉酒或者吸毒」和第十六條第(三)項「自殘或者自殺」等情形時,應當以有權機構出具的事故責任認定書、結論性意見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等法律文書為依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事故責任認定書和結論性意見的除外。
前述法律文書不存在或者內容不明確,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就前款事實作出認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其提供的相關證據依法進行審查。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第(一)項「故意犯罪」的認定,應當以刑事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生效法律文書或者結論性意見為依據。
第二條 人民法院受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後,發現原告或者第三人在提起行政訴訟前已經就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應當中止行政案件的審理。
第三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單位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職工與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工傷事故發生時,職工為之工作的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
(二)勞務派遣單位派遣的職工在用工單位工作期間因工傷亡的,派遣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
(三)單位指派到其他單位工作的職工因工傷亡的,指派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
(四)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用工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
(五)個人掛靠其他單位對外經營,其聘用的人員因工傷亡的,被掛靠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
前款第(四)、(五)項明確的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後,有權向相關組織、單位和個人追償。
第四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工傷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受到傷害,用人單位或者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沒有證據證明是非工作原因導致的;
(二)職工參加用人單位組織或者受用人單位指派參加其他單位組織的活動受到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內,職工來往於多個與其工作職責相關的工作場所之間的合理區域因工受到傷害的;
(四)其他與履行工作職責相關,在工作時間及合理區域內受到傷害的。
第五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因工外出期間」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職工受用人單位指派或者因工作需要在工作場所以外從事與工作職責有關的活動期間;
(二)職工受用人單位指派外出學習或者開會期間;
(三)職工因工作需要的其他外出活動期間。
職工因工外出期間從事與工作或者受用人單位指派外出學習、開會無關的個人活動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認定為工傷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六條 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上下班途中」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在合理時間內往返於工作地與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單位宿舍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二)在合理時間內往返於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三)從事屬於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動,且在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四)在合理時間內其他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第七條 由於不屬於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自身原因超過工傷認定申請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工傷認定申請期限內。
有下列情形之一耽誤申請時間的,應當認定為不屬於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自身原因:
(一)不可抗力;
(二)人身自由受到限制;
(三)屬於用人單位原因;
(四)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登記制度不完善;
(五)當事人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申請仲裁、提起民事訴訟。
第八條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獲得民事賠償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已經作出工傷認定,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未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尚未獲得民事賠償,起訴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為由,拒絕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經支付的醫療費用除外。
第九條 因工傷認定申請人或者用人單位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導致工傷認定錯誤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以在訴訟中依法予以更正。
工傷認定依法更正後,原告不申請撤訴,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在作出原工傷認定時有過錯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確認違法;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無過錯的,人民法院可以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第十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頒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陸』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如何適用《工傷
您好,您所問的是否是: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如何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有關問題的答復,具體內容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如何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有關問題的答復
([2005]行他字第19號)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報送的《關於如何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有關問題的請示的審查報告》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和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作出的工傷認定決定、單位繳費費率決定、認定簽訂服務協議的醫院等機構未履行有關協議或者規定的決定、工傷保險待遇決定四種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未經過行政復議,直接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當事人對工傷認定不予受理決定等其他有關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直接提起行政訴訟並符合其他起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2005年8月15日
附: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如何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有關問題的請示
最高人民法院:
最近,我院接到省內部分地方中級法院和行政機關的書面請示,詢問有關如何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的問題,即當事人對工傷認定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復議是否前置程序?《工傷保險條例》(行政法規、2004年1月1日施行)第五十三條明確規定,當事人對工傷認定不服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但是《工傷認定辦法》(部委規章、2004年1月1日施行)第十九條和《湖北省工傷保險實施辦法》(地方政府規章、2004年1月1日施行)第四十五條卻規定,當事人對工傷認定不服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我們認為,《工傷認定辦法》和《湖北省工傷保險實施辦法》的規定與《工傷保險條例》不一致,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當事人對工傷認定不服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但是,由於規章作出上述規定,導致實踐中產生認識上的分歧,請最高人民法院商國務院法制局及有關部委協商解決。
2005年6月20日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柒』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工傷認定法律適用的請示的答復 還有效嗎
已失效。
『捌』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如何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有關問題的答復
工傷保險條例解釋:第五十三條【單位和個人與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發生工傷保險方面的爭議的處理】
第五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關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一)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
(二)用人單位對經辦機構確定的單位繳費費率不服的;
(三)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認為經辦機構未履行有關協議或者規定的;
(四)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對經辦機構核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有異議的。
【解釋】本條是關於單位和個人與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發生工傷保險方面的爭議的處理規定。
1.有關單位和個人不服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在工傷保險方面的具體行政行為而產生的爭議屬於行政爭議。
根據《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產生的行政爭議,都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
(1)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2)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3)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4)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5)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6)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7)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8)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9)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或者申請行政復議的其他具體行行為。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是工傷保險行政主管機關,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是本條例授予一定工傷保險行政管理職責的機構,都可以依法實施具體行政行為。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用人單位對經辦機構確定的單位繳費費率不服的;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認為經辦機構未履行有關協議或者規定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對經辦機構核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有異議的,都屬於行政爭議,可以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解決。
2.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是解決此類爭議的途徑。
行政復議,是指依照《行政復議法》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自己的合法權益,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申請,由復議機關受理、審查並作出決定的法律制度;行政訴訟,是指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自己的合法權益,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對被訴行為進行審查並依法裁決的法律制度。
根據《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申請工傷認定並對認定結論不服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繳費費率不服的單位;認為經辦機構未履行服務協議或者規定的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對經辦機構核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有異議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都可以作為行政復議的申請人和行政訴訟的原告。作出有關決定或者核定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則成為行政復議的被申請人和行政訴訟的被告。
根據《行政復議法》第十二條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向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申請行政復議;根據《行政復議法》第十五條第三項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向主管該經辦機構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申請行政復議。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七條的規定,行政訴訟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根據《行政復議法》第九條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0日內提出行政復議。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2個月內作出決定。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本條規定的行政復議是行政訴訟的前置條件。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對行政復議申請人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如果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應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將行政復議作為行政訴訟的前置條件。條例作為國務院的行政法規,規定行政復議為行政訴訟的前置條件,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才可以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這樣規定,主要是考慮工傷保險經辦、管理是行政性、技術性較強的工作,作出決策需要掌握大量的政策。將行政復議前置,有利於加強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監督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有利於解決問題。 同時,將行政復議作為行政訴訟的前置條件,也有利於減輕人民法院的工作負擔。
4.行政決定、復議決定和法院判決、裁定的效力。
根據《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在復議期間或者訴訟期間,除特定情形外,不停止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因此,在行政復議或者訴訟期間,除出現特定情形外,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作出的有關決定或者核定應當繼續執行。
行政復議申請人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又不履行的,由復議機關或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對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當事人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以依法向第一審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關於工傷認定和索賠的內容,我搜了一下發現易安網上有不少這方面的內容,也有專門的工傷咨詢欄目。
『玖』 誰知道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第三人民事賠償後,可以要求工傷補償的答復
不可以了.
2者只能擇其一.除非是第三人未給予賠償的部分,可以申請工傷保險.
『拾』 最高院批復的工傷認定辦法有哪些規定
最高法只能對司法審判中的問題作出司法解釋,無權制定工傷認定辦法。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工傷認定辦法》
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