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民法
⑴ 求能夠體現中西法律差異的判決案例
我國是成文法國家,大部分西方國家是判例法國家。法官審判案件適用的依據不一樣。以及認定的標准也不一樣。
⑵ 中西法律傳統差異有哪些
目前,世界各國沿用的法律體系基本上可分為二類: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國內地採用的是大陸法系。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羅馬日耳曼法系,是承襲古羅馬法的傳統,仿照《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樣式而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歐洲大陸上的法、德、意、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和拉丁美洲、亞洲的許多國家的法律都屬於大陸法系。香港和英聯邦國家採用的是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兩大法系的主要差異有:
▲第一,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淵源包括立法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機關頒布的各種行政法規以及本車參加的國際條約,但不包括司法判例。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法律結構不同。大陸法系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飲食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因而,其法律體系在結構上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燕尾服起來的。
▲第三,法官的許可權不同。大陸法系強調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
▲第四,訴訟程序不同。大陸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突出法官職能,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組成法庭來審判案件。英美法系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法官只是雙方爭論的「仲裁人」而不能參與爭論,與這種對抗式(也稱抗辯式)程序同時存在的是陪審團制度,陪審團主要負責做出事實上的結論和法律上的基本結論(如有罪或無罪),法官負責做出法律上的具體結論,即判決。
此外,兩大法系在法律分類、法律術語、法學教育、司法人員錄用和司法體制等方面,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⑶ 歷史比較題
中西方各自的特點
一.我國法律重刑法輕民法,西方則比較注重民法的調節功能 中國法產生於夏朝,當時稱為「禹刑」,它最初主要是用來對付異族的反抗,是勝利了的民族強加於失敗者的專橫意志。因此刑罰異常殘暴,表現為奴隸制「五刑」(墨、劓、刖、宮、大辟)。刑在氏族內部是鎮壓的工具,在氏族爭戰中表現為對外誅伐的武力。三代的刑、秦漢的律,乃至唐律和明、清律仍然是刑法典。這說明,中國古代的法律一開始就與權力有緣而與權利無關,法律被看作是束縛和控制人的手段,這種狹隘性排除了法的民事功能,這並不是說它不能調節民事關系,而是說它不能離開國家、離開刑罰來處理民事關系。《唐律疏議》十二篇堪稱中國封建法律的典範,其特點是法律條文以刑為主,民事法律行為和道德行為也做刑事化處理。 而在西方,古希臘、羅馬國家的法是在氏族內部斗爭及其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社會力量相互妥協的結果。古希臘的人們把法看成是一種全社會的調節器,一種確定權利義務的尺度和保障權利的手段。由於法在雅典、羅馬的早期形成過程中代表並等同於國家全部的政治制度,因而法的觀念便與中國截然不同,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比中國的法觀念(以刑為中心)更為豐富和廣泛。它不僅包含具體規則、規范的內容,還擁有正義、平等、道德的含義,像中國古代的「刑」只是它內容中的一個部分,且所佔比例較小。因此,法在西方從來就有廣泛性和普遍性的特徵。另一方面,雅典和羅馬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正是通過一次次對法的變革來實現的,是社會妥協的結果,法在西方具有了社會進步的杠桿作用,也是歷史本身進步的表現。
二.中 重公法輕私法 西方 公私法分開 中國古代則無公法、私法的劃分,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基本上是公法文化、刑罰文化居於絕對優位,法律在事實上也被認為只具有公法性質。由於國家的宗法倫理性,家族義務也深深滲入到所謂「公法」的領域中。中國古代社會是把本應適用於政治國家的公法用來調整市民社會中的法律關系,比如,官員任職須避父祖名諱,若在職期間父母亡故,法律則規定丁憂,違者均有刑罰。這種家族義務與國家義務的混而不分正好反映出中國古代公、私法不分的傳統。 由於公法、私法不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大異於西方法律文化,其典型特徵是其個人獨立人格之缺失,個人平等自由之不可得,個人的地位,只能存在於家、族等群體與等級之中。法律要求於每一個人的,首先是對於社會(家族、國家)的各種絕對義務,它主要表現為要求與禁忌,同時它又沒有或很少地賦予其權利。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由於公、私法不分,從而法律不能夠也不可能以維護社會成員合法利益,維護其精神安寧,激發每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點,從而使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不能以「權利」為本位,它只能朝著遠離現代理性法律文化的軌道發展。 原因 1 政治制度 中國長期的封建統治,君王的「特權」、「專制」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權力的觀念根深蒂固.而權利的觀念單薄 近現代 社會主義 強調公有制 集體主義 西方 封建制度相對短,近代的資本主義更是強調私權利的不可侵犯性 2 思想文化領域 中國的傳統文化 儒家文化 強調 貴賤有別 "君君臣臣夫夫子子"以及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 宋代朱熹的呈朱理學更是 "存天理,滅人慾" 西方 資產階級宣揚 自由 平等 天賦人權
三,對法律的信仰程度不同 (一) 法的含義或者說人們對法的感性認識. ,中國人提到法 往往想到的是 刑 罰 是統治者鎮壓人民的工具 所以 我們往往對法"敬而遠之" 我們相信法律能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但現實中發生糾紛時能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的 我們一般不原藉助訴訟 這也就是所謂的"厭訴心理" 而在西方法的觀念便截然不同,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比中國的法觀念(以刑為中心)更為豐富和廣泛。它不僅包含具體規則、規范的內容,還擁有正義、平等、道德的含義 人們相信通過法律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而現實生活中訴訟也相當普遍 甚至會出現好多在我們看來不值得訴訟的訴訟. (二) 司法機構的設置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司法機關由權力機關即人民代表大會產生 對它負責,受它監督.理論上雖然也強調司法獨立.但現實生活中司法受行政干預的現象相當普遍,法官也遠不及西方的法官受人尊重 西方根據三權分立的理論,立法,行政.司法 完全獨立.法官的地位是很高的,也是備受人們尊重的.
法律的保護性和懲罰性
如前所述,西方古代法律是以保護性為主,而中國古代法律是以懲罰性為主,這與中西的歷史文化差異是分不開的。中國古代民刑不分,而西方明確分開了刑法和民法,注重事前預防和保護,來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這正正符合了公民對法的法律和社會的要求。因此人民尊重法律,崇拜法律。公民對正義的法律有感恩的精神,因為法律給公民帶來了幸福、和諧的保障,這樣就會形成社會對法律的整體的遵守,使法制的實踐不要再藉助於強制性的力量,而是公民自覺自願的行為。 而中國古代注重事後的懲罰,對公民的違法行為進行懲戒,且多以身體刑為主,民刑不分。而且法律由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來制定。帶有個人色彩,經過國家的不斷更迭,法律也經常隨之變動。所以,中國古代的公民,乃至現代部分公民對法律所抱有的態度仍然是懼怕、懷疑,不相信政府更不相信法律。公民拒絕主動尋求法律的幫助,認為上了法庭必定出現懲罰。這樣給我們的法制對公民的保護就沒有了意義,就會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而站在現代的司法意義上來看,現代人更加註重人權和平等,更加嚮往被保護的法律,希望法律更加的公平、正義。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是每一位公民的願望,只有當實現了這一點,才能真正的構建和諧社會、法治社會。 關於現代法制建設的建議——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堅持以德治國 法治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意味著法律向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和層次的擴張和滲透,而且意味著法律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備知識和技能,是人們用於創造新型社會的重要手段。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一項基礎性工程。美國著名法哲學家和法律史家伯爾曼指出,「確保遵從規則的因素如信任、公正、可靠性的歸屬感,遠比強制力更為重要。法律只在受到信任,並且因而並不要求強力制裁的時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統治者無須處處都仰賴警察。„„總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傳統,這種傳統又植根於一種深切而熱烈的信念之中,那就是,法律不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 還是生活終極目的和意義的一部分。」 如果沒有現代法律觀念,沒有公民對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圍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實現。而要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就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法制教育和法律宣傳,使人人知法,懂法,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 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是「法治」的主要內涵。從維護社會的秩序、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社會大變動的時期,舊有的各種制度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建立新的法律法規和各種規章制度有著更為迫切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們十分重視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並把依法治國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因為,沒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就不可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 盡管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行為規范。道德訴諸人們的「良心」,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所謂「說服力」,主要是指通過啟迪人們的道德覺悟、激勵人們的道德情感、強化人們的道德意志、增強人們的榮辱觀念,培養和形成古人所說的「羞恥之心」,從而使人們在內心深處形成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培養和形成人的道德行為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所謂「勸導力」,就是指通過形成廣泛的道德輿論,培育良好的道德環境,增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使人們認識到,如果一個人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或者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輿論的譴責和公眾的批評,甚至招致事業的挫折和失敗。社會輿論的力量是無形的,卻是不可忽視的。強大的社會輿論,能夠對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發生重要影響。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性情和氣質,改變社會的風氣,形成某種道德的氛圍。這種社會輿論,一旦同內心信念相結合,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應該相互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質,人們就能自覺地扶正祛邪,揚善懲惡,有利於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從而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
⑷ 國家對中西醫臨床就業政策
在綜合醫院、傳染病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完善中西醫結合相關制度,做喊圓到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強化臨床科室中醫醫師配備,打造中西醫結合團隊,開展中西醫聯合診療,「宜中則中、宜西則西」,逐步建立中西醫多學科診療體系。鼓勵科室間、院間和醫聯體內部開展中西醫協作。將中西醫結合工作成效納入醫院等級評審與績效考核。對醫院臨床醫師開展中醫葯專業知識輪訓,使其具備本科室專業領域的常規中醫診療能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敬滲沖和國民法典》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亮殲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⑸ 急求!!!中西古代法律文化的異同
中西法律文化的差異首先表現在法的觀念上。傳統中國的法的觀念主要以「刑」為核心和內容,因此,在傳統上,中國人往往習慣於把刑、律、法等同起來,以為法即是刑法。這種觀念源於中國古代法的特殊形成,並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加強。刑與暴力相聯系,而且最初主要是針對異族的,後逐漸轉化和擴大到在性質上類於異族的所有違犯禮教的人。刑歸根到底是一種血緣集團性的壓迫法,並長期局限在血緣范圍內。西方法的觀念主要以權利為軸心,這是因為古希臘、古羅馬國家與法肇始於平民與貴族的沖突,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社會妥協的結果。所以,盡管這種法不能不因社會集團力量的消長而偏於一方,也不能不因為它是國家的強制力而具有鎮壓的職能,但它畢竟是用以確定和保護社會各階層權利的重要手段,並因此獲得一體遵行的效力。
中西法律文化的另一個差異是法的本位,也即法以什麼作為其權利義務的基本單位。在最早的時期,中西法律都是以氏族或擴大了的氏族(部族、部落聯盟等)為本位,但在古代世界的轉換過程中,卻走了兩條日益分離的道路。中國法律走上了一條從氏族/部族到宗族/家族再到國家/社會的集團本位道路,這可以圖示為氏族/部族→宗族/家族→國家/社會,其特點是日益集團化。西方的法律本位則經歷了一條從氏族到個人再經上帝/神到個人的道路,圖示為氏族→個人→上帝/神→個人,其特點是日益非集團(個人)化。不過,本世紀以來,中西法律的本位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在中國,個人在法律中的地位愈益提高,而連帶主義、民族主義則對西方法律本位一度產生了非個人化的影響。
從法律文化所體現的性質來說,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一種公法文化,西方法律文化傳統上是一種私法文化。所謂公法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刑事性(刑法化或國家化)的法律體系;私法文化則是一種民事性(民法化或私人化)的法律體系。中國傳統法律中確有關於民事、婚姻、家庭、訴訟等方面的規定,但這些規定在性質上都被刑法化了,也即以刑法的規定和方式來理解和處理非刑事問題。西方法律文化作為一種傳統的私法文化,其主要標志是民法和商法的發達。此外,我們還應看到,西方法律在近代以前的刑事民法化和近代以來公法的發展及其私法化現象。
倫理化與宗教性可以說是中西法律文化比較上最具對極性的差異。傳統中國的法律在西漢以後逐漸為儒家倫理所控制,儒家倫理的精神和原則日益規范著法律的變化和發展,至隋唐終使中國法律完全倫理化,這一情形延及清末而毫無變化。儒家倫理使傳統中國的法律成為一種道德化的法律,法律成為道德的工具,道德成了法律的靈魂。這不僅使傳統中國法律喪失了獨立的品格,也從根本上阻礙了它向現代的轉變。西方法律文化從羅馬開始就受基督教的影響,到中世紀時,基督教逐漸控制了世俗的法律,雖然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使政教分離,法律在整體上擺脫了基督教的束縛與控制,但基督教對西方法律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並且深入到西方法律文化的思想和制度深處。
中西法律文化在體系和學術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中華法系」母法的傳統中國法律文化是一個帶有封閉性的體系,而代表西方法律文化的大陸和英美兩大法系是開放性的。這種不同的結構形態是由它們所屬的社會機制所決定的,並隨著社會本身而變化。傳統中國的法律學術主要表現為對法律進行註解的律學,缺乏西方那種圍繞正義而展開的具有批判功能的法學。「律學」與「法學」雖然只有一字之別,但它是兩種形態的法律文化的反映。
應該承認,同為人類文化組成部分的中西法律文化存在差異與沖突的同時,也有相似、相近、相通之處。從根本上說,每一文明都有關於理想社會的設計,不同文明的理想自有差異,但都是人類心性的表現,都是人類對生活秩序化和正義性的追求。這提示我們,既不應忽視不同法律文化之間的差異,也要關注它們基於人類共性的相通性,並努力在人類文化的差異中尋求各種可能的互補,最終經由理解和化解而達於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