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默示
『壹』 法律中沉默與默示的區別是什麼
法律中沉默與默示的區別:
「沉默」,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效力,並非當事人所理解的「不同意」。而是,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律賦予了不同的特定的意思表示和法律效力。
「默示」,當事人為意思表示的方式有二種,即明示方式和默示方式。明示方式因當事人直接、明確、主動地將其內在意思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表示於外部而清楚、明確,一般不會引起太大的爭議。而默示方式由於是根據當事人的某種行為按照邏輯推理的方法或按照生活習慣推斷出當事人(行為人)的內在意思表示。
「沉默」可能構成表見代理。《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 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 另外,在共有財產擔保的過程中,也面臨上述同樣的問題,共有人在明知其他共有人在用共有財產做抵押擔保的情況下,共有人未制止或提出異議,則抵押有效。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54條第2款:共同共有人以其共有財產設定抵押,未經其他共有人的同意,抵押無效。但是,其他共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而未提出異議的視為同意,抵押有效。
「沉默」可能會喪失受遺贈的權利。 遺贈是指被繼承人通過遺囑的方式,將其遺產的一部分或全部贈予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的一種民事法律行為。《繼承法》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民法通則》第66條第1款: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代理而不作否認的,視為同意。
《合同法》第171條:試用買賣中試用期滿,買受人的沉默視為購買。
《擔保法解釋》第54條第2款:共同共有人明知個別共有人擅自將共有財產抵押而沒有表示異議的,視為同意。
《合同法》第47條第2款:第三人催告後,限制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沉默的,視為拒絕。
《合同法》第48條第2款:第三人催告後,無權代理人的被代理人沉默的,視為拒絕。
《繼承法》第25條: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
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