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歷任江陰人民法院院閘

歷任江陰人民法院院閘

發布時間: 2025-05-05 07:07:13

Ⅰ 成立縣城應有多少人口

撤縣設市的條件
一、設立縣級市的標准

(一)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四百人以上的縣,達到下列指標,可設市撤縣。

1. 縣人民政府駐地所在鎮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含縣屬企事業單位聘用的農民合同工、常年臨時工,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登記的有固定經營場所的鎮、街、村和農民集資或獨資興辦的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城鎮中等以上學校招收的農村學生、以及駐鎮部隊等單位的人員,下同)不低於十二萬,其中具有非農業戶口的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八萬。縣總人口中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30%,並不少於十五萬。

2. 全縣鄉鎮以上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不低於80%,並不低於十五億元(經濟指標均以一九九○年不便價格為准,按年度計算,下同),國內生產總值不低於十億元,第三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達到20%以上,的本級預算內財政收入不低於人均一百元,總收入不少於六千萬元,並承擔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務。

3. 城區公共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其中自來水普及率不低於65%,道路鋪裝率不低於60%,有較好的排水系統。

(二)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至四百人的縣,達到下列指標,可設市撤縣:

1. 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十萬,其中具有非農業戶口的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七萬。縣總人口中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25%,並不少於十二萬。

2. 全縣鄉鎮以上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不低於70%,並不低於十二億元。國內生產總值不低於八億元,第三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達到20%以上;地方本級預算內財政收入不低於人均八十元,總收入不少於五千萬元,並承擔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務。

3. 城區公共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其中自來水普及率不低於60%,道路鋪裝率不低於55%,有較好的排水系統。

(三)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以下的縣,達到下列指標,可設市撤縣:

1. 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八萬,其中具有非農業戶口的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六萬。縣總人口中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20%,並不少於十萬。

2. 全縣鄉鎮以上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不低於60%,並不低於八億元。國內生產總值不低於六億元,第三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達到20%以上;地方本級預算內財政收入不低於人均六十元,總收入不少於四千萬元,並承擔一定的上解指出任務。

3. 城區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其中自來水普及率不低於55%,道路鋪裝率不低於50%,有較好的排水系統。

(四)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設市時條件可以適當放寬:

1. 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區(盟)行政公署駐地。

2. 鄉、鎮以上工業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國內生產總值不低於二十五億元,地方本級預算內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元,上解指出超過50%,經濟發達,布局合理的縣。

3. 沿海、沿江、沿邊境重要的港口和貿易口岸,以及國家重點骨幹工程所在地。

4. 具有政治、軍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

具備上述條件之一的地方設市時,州(盟、縣)駐地鎮非農業人口不低於六萬,其中具有非農業戶口的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四萬。

(五) 少數經濟發達,已成為該地區經濟中心的鎮,如確有必要,可撤鎮設市。設市時,非農業人口不低於十萬,其中具有非農業戶口的從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八萬。地方本級預算內財政收入不低於人均五百元,上解支出不低於財政收入60%,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高於90%。

(六) 國家和部委以及省、自治區確定予以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和財政補貼縣原則上不設市。

(七) 設置市的建制,要符合城市體系和布局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地質、地理環境條件。

(八) 縣級市不設區和區公所,設市撤縣後,原由縣管轄的鄉、鎮,由市管轄。

再給你一個案例江陰縣撤縣建市的經過,供橫縣做參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江陰經濟持續增長。198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16.67億元,預算內財政收入達2.44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3.8倍和2.7倍。但是,江陰經濟以工業為主,原輔材料和產品銷售「兩頭在外」,這決定了江陰在經濟發展中離不開橫向聯合。而江陰系縣級建制,與市級建置的城市相比,受到少、低、難、軟、小五個方面的限制,即參加全國和全省有關會議、活動少,獲得發展經濟的信息量少、時間滯後;知名度低,導致受信任的程度低;在同中央和省有關部門聯系爭取支持時,話難講、事難辦、問題難解決;企業、產品的牌子軟,許多同質量的產品只能掛無錫、上海的商標;外引內聯的吸引力小。這些因素,顯然制約了江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1986年,國務院46號文件批轉了國家民政部《關於調整設市標准和市領導縣條件的報告》。該《報告》明確:「總人口50萬以上的縣,縣人民政府駐地所在鎮的非農業人口一般在12萬以上、年國民生產總值4億元以上,可以設市撤縣。」1985年,江陰全縣總人口達102.6萬,縣政府駐地澄江鎮和要塞、西郊兩鄉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億元,非農業人口達14.17萬,完全符合上述撤縣設市條件。

當時,與江陰近鄰、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都與江陰相似的常熟,已經撤縣設市。1985年5月24日,江陰派出考察小組,專程赴常熟市進行考察。將常熟市1983年1月撤縣設市後帶來的優越性歸納為「一高、二寬、三順」。「一高」即規格高,可享受市級待遇,有利於上下掛鉤、橫向聯合。「二寬」即政策寬,有利於增強後勁,壯大實力:一是計劃單列,可減少財政中間層次扣除、提高財政增收分成比例、增加專項撥款數額、容易取得省財政支持、財政收入任務相對較輕;二是地方稅收比例得到提高;三是副食品補貼標准可以調高,如城鎮居民肉貼標准,市級每人每月2.50元,而縣級只有2元。「三順」即體制順,有利於統一規劃,加快城市建設。

江陰縣委、縣政府廣泛聽取各方意見,認真進行研究,一致認為:設立江陰市,有利於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有利於發揮長江優勢,加快港口建設;有利於對外開放,加快發展外貿生產;有利於橫向經濟聯合,進一步增強發展後勁;有利於城鎮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有利於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事業。

1986年6月30日,江陰縣政府正式向無錫市政府提交《關於江陰撤縣設市的報告》,重點陳述了江陰撤縣設市的意義和已經具備的條件。9月10日,無錫市政府向江蘇省政府提交《關於擬對江陰縣撤縣設市的請示》,並提出兩條意見:一是江陰縣改為縣級市後仍隸屬無錫市領導;二是撤銷澄江鎮、要塞鄉、西郊鄉建制,江陰市區范圍以目前的「一鎮兩鄉」為轄區,市區分設街道辦事處,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1987年3月4日,江蘇省政府以《關於撤銷江陰縣設立江陰市的請示》報告國務院,同意無錫市政府提出的意見。4月6日,國家民政部以《關於批復江蘇省撤銷江陰縣設立江陰市的請示》報國務院審批。

就在民政部報國務院審批的同日下午5點30分,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喬石在中南海辦公室聽取江陰撤縣設市工作赴京匯報小組的專題匯報。匯報小組談到,江陰1986年工農業總產值51.18億元,1987年向60億元努力,勢頭良好,大有希望。喬石說:「大有希望就可以,這(指撤縣設市)對發展經濟就更有利了」。聽說江陰1986年創匯1.3億(美元),1987年要突破2億(美元),力爭翻一番時,喬石高興地說:「一個縣創匯這么多,大有希望。創匯,你們現在是縣,今後叫市,貢獻會更大。」匯報小組對喬石說「撤縣設市是江陰人民的共同願望」,喬石爽快地表態道:「下次就叫你們市了嘛!」大家聞聽此言,心裡十分高興。不知不覺半小時過去了,江陰撤縣設市工作赴京匯報小組在自然輕松的氣氛中,完成了向國家領導人的重要匯報。

與此同時,江陰撤縣設市的各項准備工作也在有序進行。從4月16日開始,縣委、縣政府組成調研組,馬不停蹄地考察了浙江省、福建省和省內的8個城市,形成了關於市區體制問題、市級機構設置問題、當前必須做好的幾項工作等五個問題的調查報告,提出了一整套可操作的建設性意見,這為江陰撤縣設市後將要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

1987年4月23日,國務院作出《關於江蘇省撤銷江陰縣設立江陰市的批復》,同意撤銷江陰縣,設立江陰市(縣級),原江陰縣行政區域為江陰市的行政區域。此《批復》同時抄送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有關部門及其他相關單位。

7月27日,江陰縣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縣長許祖元所作的《關於撤銷江陰縣設立江陰市的情況匯報》,並根據無錫市人大常委會的相關決定,就江陰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府、縣檢察院和法院更名等有關重要事項作出決定。8月1日,江陰市成立大會在長江影劇院隆重舉行,省政府和蘇錫常地區黨政主要領導、江陰歷任主要領導近百人應邀出席大會並在主席台就座,江陰黨政機關、群眾團體、各界代表1200餘人參加大會。

江陰從西晉(公元281年)開始,到1987年,建縣歷史長達1706年,江陰市的成立,意味著江陰建縣的歷史從此結束。

江陰撤縣設市,引來國內數十家媒體爭相報道:《人民ribao》報道「江蘇江陰縣正式改為江陰市,這是我國的第354個城市」。《新華ribao》頭版新聞「江陰市昨日成立,副省長楊訁永沂、無錫市委書記鄧鴻勛、市長吳冬華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專程到江陰表示祝賀。」《無錫ribao》發表社論稱,江陰市的成立「標志著江陰社會的、經濟的歷史進步,揭開了江陰歷史發展的嶄新一頁,對於更好地描繪江陰發展藍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是江陰人民政治生活、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們無錫市的一件大喜事!」

Ⅱ 湖北省中科院歷任副院長

李達(任職時間:1958年-1966年)

男,1890年出生,湖南零陵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政治家、哲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第一任院長。
1905年進入零陵永州中學。
1913年、1917年兩次留學日本。
1920年夏回國,在上海同陳獨秀、李漢俊等共同發起組織中國共產黨。
1921年主持中國共產黨的上海發起組織工作,7月參加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局成員,分管宣傳。
1923年至1927年初,歷任湖南大學法科教授,中央政治學校代理政治總教官,並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編審委員會主席,農民問題討論委員會常委等職。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主要從事馬列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工作。
1949年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和法制委員會委員、中南軍事委員會委員、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湖南大學校長、武漢大學校長。
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社會科學部常委。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籌委會主任委員、臨時黨組書記、武漢分院院長,兼任湖北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
1961年1月任中國科學院中南分院院長。



伍獻文(任職時間:1980年—1983年)

男,1900年3月出生,浙江瑞安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動物學家。
1921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學校。
1927年獲廈門大學理學學士學位。
1932年獲法國巴黎大學科學博士學位。
1932年至1934年任中央研究院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教師兼研究主任。
1934年至1944年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1934年至1936年兼任中央大學教授。
1936年至1937年兼任中央大學生物系主任。
1944年至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50年至1977年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1978年至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1980年至1983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
1983年至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兼名譽所長。

錢保功(任職時間:1983年—1985年)

男,1916年3月出生,江蘇江陰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科學家。
1935年至1940年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武漢大學學習並獲理學學士學位。
1947年赴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多科理工學院高分子化學研究生院學習並獲化學碩士學位。
1951年轉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先後任研究員、橡膠研究室、高分子輻射化學研究室、高分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副所長。
1980年3月調到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任副院長。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83年至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

陳宏溪(任職時間:1985年—1993年)

男,1931年2月出生,福建漳州人,研究員,遣傳學家,中共黨員。
195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生物系,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先後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室主任等職。
1984年至1993年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副院長、院長,兼任武漢市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國際水產遺傳學會主席、副主席,中國遺傳學會理事,湖北省遺傳學會理事、副理事長。第七屆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許厚澤(任職時間:1993年—1999年)

男,1934年5月出生,安徽歙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中共黨員。現為國際地潮中心指導委員會成員、國際岩石圈計劃性2.4研究組副組長、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
1955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工程測量系。1956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讀研究生。
1962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務。
1979年12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83年至1997年被選為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4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93年至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
2004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葉朝輝(任職時間:1999年—2007年)

男,1942年3月出生,四川簡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波譜學家。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學物理學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究計劃(973計劃)綜合交叉領域專家咨詢組成員,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量子調控研究」專家組成員;湖北省高級專家協會會長,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共黨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第十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無線電系波譜與量子電子學專業。
1981年至1983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作訪問學者。
1985年至1986年分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及 Cleveland醫學基金會作訪問學者。
1984年至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所副所長、所長及武漢物理與數學所所長等職。
1986年至1993年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88年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1年獲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5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1999年9月至2007年10月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耀仲(任職時間:2007年—2012年)

男,1952年9月出生,上海人,研究員。
1969年4月至1974年9月雲南省宜良縣知青。
1974年9月至1978年1月在南京大學天文系學習。
1978年1月至1980年9月任中科院雲南天文台研究實習員。
1980年9月至1982年11月在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
1994年12月被評為中科院特批研究員。
1996年5月至2005年2月任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任中科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所長。
2007年10月至2012年11月任中科院武漢分院院長。
2012年4月至今任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2003年1月至今任湖北省人大常委。

Ⅲ 從古至今姓沈的有哪些名人

沈括
(1029~1093)字存中,宋錢塘人(今浙江省杭縣)。博學多才,兼通天文、方專志、律歷、音屬樂、醫葯、算數等。嘗出使契丹。著有夢溪筆談、長興集等書。
沈周
(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明長洲人(今江蘇省吳縣)。少從陳孟賢學,及長,博綜典籍,詩文俱佳,尤工於畫,與唐寅、文徵明、仇英並稱明之四大家。著有客坐新聞、石田集、石田詩鈔等。
沈尹默,書法家。
沈均儒,革命家。
沈雁冰,就是矛盾。
沈國放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前任部長助理

沈香林
-
香港已故佛教居士,多間學校的贊助人

沈殿霞
-
香港藝人,生於上海。

Ⅳ 江陰歷史名人有哪些

季札 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稱公子札,是一位與江陰歷史淵源有關的古代賢人。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於江陰申港東南的舜過山下,人稱"延陵季子"。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於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願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春秋》載,季札於公元前485年死後葬在申港西南。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巨贊 俗姓潘,名楚桐,字琴朴,1908年出生於要塞貫庄村。著名佛學家。1931年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取法名傳戒,字定慧,後改名巨贊。用5年多時間,攻讀了8000多卷經文,寫下數百萬字筆記。抗戰爆發後,與左翼文化人士郭沫若、夏衍、田漢、柳亞子等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1941年,撰成《新佛教概論》,提出改革佛教的主張。多次應邀赴台灣、澳門、香港講學。1949年為改革佛教上書毛澤東及各民主黨派。9月,巨贊作為佛教界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1952年參加籌建中國佛教協會,後一直擔任副會長,兼任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協助黨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進全國各民族佛教徒的團結,保護佛教文物,開展佛學研究,促進國際佛教徒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他精通佛典,通曉英、日、德、俄等語,在海內外各佛學刊物上發表上百篇論文。1983年選為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84年4月7日於北京圓寂。

吳文藻 1901年生於夏港。著名社會學家和民族學家。16歲考上北京清華學堂,後參加"五四"愛國運動。1923年赴美留學。192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得到該校"最近10年內最優秀的外國留學生"獎狀。1929年6月與冰心結婚後歷任教授、社會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培養了不少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專業人才。是中國人民政協協商會議第二、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9年、1983年當選為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六、七屆中央常委,並先後擔任中國民族學會、中國社會學學會、中國人類學學會、中國世界民族學學會的顧問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成員等職。1985年逝世。

張曼筠,女,1901年生於江陰。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朴的夫人。學生時代參加"五四"運動,後從事社會教育工作。1936年參加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1938年,赴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學習。1940年後在重慶、昆明與李公朴一起開辦北門書屋、北門出版社, 出版進步書刊,推進民主運動。1945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遭國民黨特務暗殺,她繼承遺志,毫不畏懼,繼續為和平民主奔走。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全國婦聯執委、民盟中央委員兼辦公廳主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75年12月病逝於北京。

錢振標 又名錢正表,號山青泉。1895年出生在江陰市西郊能家村農民家庭。1914年考入無錫省立第三師范。"五四"運動爆發,錢積極帶領學生參加愛國宣傳活動。1924年,受到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毛澤東和部長胡漢民接見並介紹參加國民黨。1925年4月,錢振標在丹陽由惲代英介紹參加共產黨。5月,受中共北方區委書記李大釗派遣,去西北馮玉祥的國民軍做政治工作。秋,隨國民軍第一軍第二師去甘肅,宣傳孫中山三大政策同時,還秘密宣傳馬列主義思想。1927年,錢振標回到南方,與黨中央派到江蘇恢復省委工作的王若飛取得聯系,擔任臨時省委委員、農運特派員。10月10日,中共江陰縣委成立,錢擔任縣委書記,組建農民革命軍,兼任總司令,領導江陰後塍2次農民暴動。1928年8月,錢任京滬特委軍委書記兼江陰縣委書記。10月18日下午,錢在常州大成旅館參加京滬特委會議時被捕。面對國民黨勸降,錢說:"別來游說了,我對於共產主義之信仰至死不變!"11月25日,在君山南麓陸家墳場英勇就義。臨刑前寫下"草地斜陽,潔白而純潔的羔羊,不絕地跳躍,不絕地徜徉,歸鄉何處,斷頭台上"的詩句。

吳研因 原名輦瀛,1886年生於要塞貫庄村, 1903年進上海半淞園師范講習所學習3年,1911年夏,和劉半農等編輯《江陰雜志》。民國元年(1912年)參與創辦《江陰報》。所編《新學制小學國語教科書》、《小學歷史自習書》,風行全國。1916的任上海中華書局編輯,編寫《新式學生字典》。1928年,就任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反對在小學讀經,為推行白話文教材據理力爭。1941年11月被以華僑教育專員的名義派至菲律賓考察。抗戰勝利後返南京,任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解放後,應周恩來邀請,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長、科教書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小學教育司司長。曾主持小學體制改革,領導制訂《小學工作條例四十條》、《小學生守則》。1959年後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常委、全國政協常委。1975年7月13日於北京病逝。

周水平 號剛直,又名樹平。1894年6月27日出生於顧山周東庄。1915年,考入無錫省立第三師范講習班。1918年秋,得到親友資助,留學日本東京高等體育學校。痛感弱國無外交、救國須救民,於1921年上半年回國,開辦平民夜校。1926年3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不久,又加入國民黨。"五卅"慘案發生後,主持川沙國民外交後援大會,抗議帝國主義的暴行,募捐救濟死難工人家屬。以"星社"名義,創辦《星光報》,在第一期上發表《敬祝世界無產階級萬歲》的文章。發起組織佃戶合作自救會,號召佃戶參加,團結一致,抗拒業主壓迫,得到廣大農民的強烈擁護。澄錫虞3縣地方豪紳33人聯名控告周水平。周遭軍閥政府非法逮捕。1926年1月16日晚,孫傳芳密令江陰縣署斬決。17日凌晨,周在市橋西堍刑場上用普通話對周圍群眾高呼:"我叫周水平,非盜非匪,為了多數貧民而死,死而無恨!"周被斬首後,頭顱懸掛在縣署的照壁上示眾3日。後其弟周全平、周倜和未婚妻夏靜波相繼參加共產黨。

奚佐堯 原名祖耀,字冠一。1897年出生於馬鎮北渚。1912年,考入江蘇公立南菁學校。1916年7月考入天津工業學校。不久,轉入北京大學繼續深造。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在巴黎結識了陳毅等許多青年革命者。1922年6月,參加周恩來發起組織的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8月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成立,奚轉為中共黨員。1925年,奚佐堯根據黨組織指示,和朱德等30餘人進莫斯科東方大學軍事訓練班學習,接受"地下"游擊斗爭的特殊訓練。1926年3月奉命從蘇聯回國,在廣州黃埔軍校協助培訓軍事幹部。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奚到上海,擔任中共中央軍委技術書記。為配合北伐戰爭,准備發動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奚佐堯在南市秘密籌集武器彈葯,組織人工武裝,進行軍事訓練。10月17日,中共上海區委准備組織武裝起義。區委書記羅亦農任總指揮,奚佐堯負責暴動的技術工作。10月23日,預定起義的時刻,奚不顧個人安危,攜帶手槍和子彈,前往區參謀部探詢情況。在親賢口被潛伏的軍警逮捕。26日下午2時,奚在南市刑場英勇就義。27日,中共上海區委發出《為奚佐堯同志誌哀,全體同志武裝起來!》的告同志書。指出奚佐堯是黨的"最忠勇最良好的同志"。

奚佐堯 原名祖耀,字冠一。1897年出生於馬鎮北渚。1912年,考入江蘇公立南菁學校。1916年7月考入天津工業學校。不久,轉入北京大學繼續深造。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在巴黎結識了陳毅等許多青年革命者。1922年6月,參加周恩來發起組織的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8月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成立,奚轉為中共黨員。1925年,奚佐堯根據黨組織指示,和朱德等30餘人進莫斯科東方大學軍事訓練班學習,接受"地下"游擊斗爭的特殊訓練。1926年3月奉命從蘇聯回國,在廣州黃埔軍校協助培訓軍事幹部。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奚到上海,擔任中共中央軍委技術書記。為配合北伐戰爭,准備發動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奚佐堯在南市秘密籌集武器彈葯,組織人工武裝,進行軍事訓練。10月17日,中共上海區委准備組織武裝起義。區委書記羅亦農任總指揮,奚佐堯負責暴動的技術工作。10月23日,預定起義的時刻,奚不顧個人安危,攜帶手槍和子彈,前往區參謀部探詢情況。在親賢口被潛伏的軍警逮捕。26日下午2時,奚在南市刑場英勇就義。27日,中共上海區委發出《為奚佐堯同志誌哀,全體同志武裝起來!》的告同志書。指出奚佐堯是黨的"最忠勇最良好的同志"。

熱點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奪 發布:2025-05-05 11:30:12 瀏覽:825
法院外觀 發布:2025-05-05 10:55:16 瀏覽:394
蘭州離婚律師在線咨詢 發布:2025-05-05 10:51:25 瀏覽:648
行政法原則馬懷德 發布:2025-05-05 10:43:05 瀏覽:713
我替單位在收款處簽字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05 10:27:52 瀏覽:967
法規之聲 發布:2025-05-05 10:25:43 瀏覽:433
司法局葉青 發布:2025-05-05 10:18:54 瀏覽:239
一建法規誰講 發布:2025-05-05 10:07:27 瀏覽:952
國浩濟南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5 09:55:17 瀏覽:486
法學家王寵惠 發布:2025-05-05 09:48:09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