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條注釋
① 《刑法》第20條第3款是什麼
《刑法》第條第3款是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20 條第 3 款是對特殊防衛權的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根據此款,正當防衛應該符合下列條件:
一、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
二、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三、正當防衛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1)刑法條注釋擴展閱讀:
別需要指出的是,大致有以下10種行為不屬於正當防衛:
1.打架斗毆中,任何一方對他人實施的暴力侵害行為。兩人及多人打架斗毆,一方先動手,後動手的一方實施的所謂反擊他人侵害行為的行為,不屬於正當防衛。
2.對假想中的不法侵害實施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不法侵害必須是在客觀上確實存在,而不是主觀想像的或者推測的。
3.對尚未開始不法侵害行為的行為人實施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4.對自動停止,或者已經實施終了的不法侵害的行為人實施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5.不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者本人,而是無關的第三者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6.不法侵害者已被制伏,或者已經喪失繼續侵害能力時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7.防衛挑撥式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即為了侵害對方,故意挑逗他人向自己進攻,然後借口正當防衛加害對方。
8.對精神病人或者無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侵害行為實施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9.對合法行為採取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公安人員依法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等合法行為,嫌疑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實行所謂的「正當防衛」。對緊急避險行為也不能實行正當防衛。
10.起先是正當防衛,但後來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此種行為,法律稱為「防衛過當」,不屬正當防衛的范疇(出現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的情況例外)。
② 刑法第234條故意傷害罪的解釋
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條文注釋
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
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兩層含義:
其一,行為人的行為必須是違法的,如果是合法的醫療行為,不能構成本罪;
其二,必須使他人的身體健康受到損害,包括人身組織的損害和身體器官正常機能的損害兩個方面。
本罪主體方面,根據《刑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分為兩種情況:故意傷害致人輕傷的,已滿十六周歲的人應負刑事責任;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的,已滿十四周歲的人就應負刑事責任。
實踐中查明行為人主觀故意的內容對區分本罪與故意殺人罪有決定性意義。如果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對他人是死是傷均是持放任態度,應當根據行為人使用的手段和工具、打擊的部位是不是致命等因素綜合考查,以確定行為人的故意內容是剝奪他人生命還是損害他人健康。
(2)刑法條注釋擴展閱讀:
故意傷害罪的形態
故意輕傷害的,不存在犯罪未遂問題,即行為人主觀上只想造成輕傷結果,而實際上未造成或造成輕微傷結果的,不以犯罪論處。傷害意圖非常明顯(比如致人重傷、死亡),且已經著手實行傷害行為,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應按故意傷害(未遂)論處。
符合犯罪主體要件的行為人,在傷害故意支配下實施了傷害行為,造成他人身體傷害,達到輕傷程度的,即可認定為故意傷害罪的既遂。故意傷害造成重傷的,包含兩種情況:
一是行為人明顯只具有輕傷的故意,但過失造成重傷;
二是行為人明顯具有重傷的故意,客觀上也造成了重傷。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是典型的結果加重犯。故意傷害沒有致人死亡的,不得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的未遂犯,如果主觀上有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故意,應當認定為故意殺人罪。
③ 刑法 第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條:【保護管轄權】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條文注釋:
本條是關於刑事管轄中保護管轄原則的規定。我國《刑法》從保護國家和公民利益出發,在一定程度上採取了保護管轄原則,之所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刑法》對於外國人在域外犯罪行使管轄權受到一些限制:
1、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的。這是從犯罪的性質和范圍上,限定是否適用我國《刑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犯罪,主要是指《刑法》規定的危害我國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各種犯罪;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犯罪,主要是指我國《刑法》規定侵犯我國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一些犯罪。
2、按《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最低法定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是指《刑法》規定的一種罪的最低起刑點必須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當然最低起刑如果是五年以上、七年以上、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也包括在三年以上的范圍之內。
3、根據犯罪地的法律,也認為是犯罪,應當給予刑事處罰的,才能適用我國《刑法》。如果犯罪地法律規定不予處罰的,盡管符合前兩個條件,也不能適用我國《刑法》。
(3)刑法條注釋擴展閱讀:
1、保護性管轄又稱保護原則、安全原則,是指國家對於嚴重侵害本國國家或公民利益的行為及行為人進行的管轄,不論行為人的國籍,也不論行為發生在何地。
2、其適用的范圍一般是世界各國法律中公認的犯罪行為,對這類管轄權一般在各國法律中都加以規定。從國際實踐看,行使這類管轄權的條件如下:
(1)該外國人所犯罪行的後果危及本國或其公民的重大利益;
(2)根據犯罪地法律也應受到刑事處罰的罪行;
(3)法定之罪或按規定應處一定刑期以上的罪行。
參考資料:網路——刑法
網路——保護管轄權
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九條解釋
第六十九條來 【判決宣告前自一人犯數罪的並罰】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過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過二十年。
如果數罪中有判處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須執行。
條文注釋
數罪並罰主要是解決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了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罪,應當如何決定執行刑罰的問題。
數罪並罰的原則包括:(1)數刑中只要有一個是死刑或者無期徒刑,就應當執行死刑或者無期徒刑。但是對其他犯罪仍應當分別裁量刑罰做出判決,不能因為採用吸收原則而只判處一個死刑或者無期徒刑。(2)數刑中有兩個以上有期徒刑、兩個以上拘役或者兩個以上管制的,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應該執行的刑期,但不能超過《刑法》規定的最高限制。即我國《刑法》對犯數罪的有期徒刑犯、拘役犯、管制犯採用的是限制加重原則。(3)如果數罪中判處有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需執行,不論何種主刑都不影響附加刑的執行,體現了對主刑和附加刑的並科原則。
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七條
第六十七條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⑥ 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的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規定的是遺棄罪,具體條迴文:「 對於年老、答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