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司法救濟
1. 民法中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實現私力救濟
民事權利的私力救濟方式包括自衛行為、自助行為。
私力救濟,指當事人認定權利遭受侵害,在沒有第三者以中立名義介入糾紛解決的情形下,不通過國家機關和法定程序,而依靠自身或私人力量,實現權利,解決糾紛,包括強制和交涉。
(1)保留司法救濟擴展閱讀:
需要在適用條件上對私力救濟進行必要的規制。一是應具備合法性。私力救濟只有與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方針相符合的前提下,才可能獲得國家的認可和支持。故合法性是私力救濟機製得以存在的基礎和根源。
私力救濟通常被看作司法外行為,但它決非純粹的私人行動與法律毫無關聯。許多情況下當事人基於法律背景知識而實行私力救濟。人們尋求私力救濟時還會訴諸各種規范,包括道德和法律規范。
2. 服刑出獄人員有補貼嗎,補貼的標準是怎樣的
服刑人員是指適用管制、緩刑、暫予監外執行、假釋和剝奪政治權利五種刑罰方法或措施的人員。其依據考核獎懲情況對社區服刑人員按「三級四等」進行分級管理即:一級寬管、二級寬管、普管、嚴管。那麼,服刑出獄人員有補貼嗎,補貼的標準是怎樣的?
網友咨詢:服刑人員出獄後沒有生活來源,有臨時救濟金補助嗎?
雲南大韜律師事務所段志松律師解答:
《監獄法》 第三十七條: 對刑滿釋放人員,當地人民政府幫助其安置生活。
刑滿釋放人員喪失勞動能力又無法定贍養人、扶養人和基本生活來源的,由當地人民政府予以救濟。 落實刑釋解教人員的責任田和社會保障。
對城市(含城鎮)戶籍的刑釋解教人員,其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各級民政部門應將其納入當地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實現「應保盡保」。
城市(含城鎮)戶籍的刑釋解教人員在服刑、勞教前已參加失業保險或正在領取失業保險金,其刑滿釋放或解除勞教後,符合條件的,可以按規定享受或恢復失業保險待遇。
對被判刑或勞教前已經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刑釋解教人員,重新就業的,應按國家有關規定接續養老保險關系,按時足額繳納養老保險費;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按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對被判刑、勞教前已領取基本養老金的刑釋解教人員,可按服刑或勞教前的標准繼續發給基本養老金,並參加以後的養老金調整。
農村籍的刑釋解教人員,在刑滿釋放、解除勞教回原籍居住地後,應及時落實責任田(山、地)。因無生活來源造成生活困難的,經本人申請、村委會出具證明、鄉鎮司法所和民政辦報縣(市、區)司法局、民政局審核同意後,可領取地方政府臨時社會救濟。
段志松律師解析:
罪犯服刑期滿,監獄應當按期釋放並發給釋放證明書,罪犯釋放後,公安機關憑釋放證明書辦理戶籍登記。對刑滿釋放人員,當地人民政府幫助其安置生活。刑滿釋放人員喪失勞動能力又無法定贍養人、扶養人和基本生活來源的,由當地人民政府予以救濟。
假釋與刑滿釋放的區別
假釋雖然形式上也是解除監禁回到社會上去,但卻是附有條件的,即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不犯新罪。假釋保留有執行原判刑罰剩餘刑期的可能性。而刑滿釋放是犯罪分子原判刑罰已經執行完畢,無條件地回到社會上去,不存在執行剩餘刑期的問題。
養老保險因入獄後,刑滿釋放後,可以領取養老金。
犯罪入獄服刑人員是不能辦理公積金貸款或者提取的,需要等刑滿是否後,按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及公積金政策使用或者提取公積金。
《關於退休人員被判刑後有關養老保險待遇問題的復函》規定:「退休人員被判處拘役、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罰或被勞動教養的,服刑或勞動教養期間停發基本養老金,服刑或勞動教養期滿後可以按服刑或勞動教養的標准繼續發給基本養老金,並參加以後的基本養老金調整。」
按照規定:「退休人員在服刑或勞動教養期間死亡的,其個人賬戶儲存額中的個人繳費部分本息可以繼承,但遺屬不享受相應待遇。」
在職人員違法犯罪被依法判刑,從刑期開始之日起,便已失去享受按規定應被剝奪的公民權利。一般用人單位對被判刑的在職人員將按有關獎懲的規定,作出開除的決定。
因此,其被開除後已失去在職人員的身份,不能再享受在職人員的勞動保險待遇,包括退休待遇。即使刑滿釋放後,也不存在補辦退休的問題。
西南政法大學畢業,雲南大韜所資深律師,擅長刑事辯護、毒品犯罪、經濟犯罪、普通刑事案件,熟諳公司法和企業管理,擅長擔任企業法律顧問,破產與垂組,處理經濟糾紛、合同糾紛、工程、房產糾紛、債權債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