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關於勞動
1. 民法典關於勞務合同的法律規定
民法典關於勞務合同的法律規定是什麼
民法典關於勞務合同的法律規定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勞務合同的概念和性質:勞務合同是指當事人之間約定一方提供勞務,另一方支付報酬的合同。勞務合同是一種獨立的合同類型,不同於勞動合同、承攬合同、委託合同等其他合同類型。
勞務合同的當事人:勞務合同的當事人包括提供勞務的一方和支付報酬的另一方。提供勞務的一方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支付報酬的一方則必須是自然人或者法人。
勞務合同的內容:勞務合同的內容主要包括提供勞務的時間、地點、內容、方式、報酬等事項。當事人可以協商約定其他事項,但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勞務合同的履行: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勞務合同,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如果提供勞務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另一方可以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勞務合同的解除:當事人可以在勞務合同中約定解除條件,當條件成就時,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如果因為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合同無法繼續履行的,當事人也可以協商解除合同。
綜上所述:
民法典關於勞務合同的法律規定主要涉及勞務合同的概念和性質、當事人、內容、履行和解除等方面。這些規定對於規范勞務合同的訂立和履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2. 民法典勞動合同規定
法律分析:民法典並未規定必須在多長時間內簽訂勞動合同,而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在建立勞動關系後,須在一個月內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一旦建立勞動關系,就應當立即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如果已經建立勞動關系但未同時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當在用工後的一個月內完成書面勞動合同的簽訂。如果用人單位在用工前已經與勞動者簽訂了勞動合同,那麼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正式建立。在此期間,如果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這違反了勞動法規定,勞動者可以採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十條: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零一條:按照年、月、日計算期間的,開始的當日不計入,自下一日開始計算。按照小時計算期間的,自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時間開始計算。
第二百零二條:按照年、月計算期間的,到期月的對應日為期間的最後一日;沒有對應日的,月末日為期間的最後一日。
第二百零三條:期間的最後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法定休假日結束的次日為期間的最後一日。期間的最後一日的截止時間為二十四時;有業務時間的,停止業務活動的時間為截止時間。
第二百零四條:期間的計算方法依照本法的規定,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3. 民法典關於勞務合同的規定
【法律分析】:關於勞務合同的規定有以下:1、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2、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勞務合同是指以勞動形式提供給社會的服務民事合同,是當事人各方在平等協商的情況下達成,就某一項勞務以及勞務成果所達成的協議。一般是獨立經濟實體的單位之間、公民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產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
4. 民法典關於勞動法的規定
法律分析:一、當事人的主體資格問題
《勞動法》第十六條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根據上述規定,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但是,哪些自然人屬於勞動者,哪些用工主體可以成為用人單位呢?《民法典》第十七條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第十八條進一步規定:「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根據上述規定,16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就業,並成為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這一規定完全契合了《勞動法》第十五條中關於「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的規定。
二、勞動合同終止問題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勞動合同終止。」那麼,單位破產、解散的時間以什麼為准?這不僅關繫到勞動者工作年限的認定和經濟補償金的計算,也關系著工資發放以及社會保險費繳納的結點確定。但是,在勞動法律當中無法找到對應答案。《民法典》第六十九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人解散:(一)法人章程規定的存續期間屆滿或者法人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二)法人的權力機構決議解散;(三)因法人合並或者分立需要解散;(四)法人依法被吊銷營業執照、登記證書,被責令關閉或者被撤銷;(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上述規定不但明確了用人單位的解散情形,同時對不同解散情形的時間結點也做了明確,例如,單位提前解散的,以「權利機構作出決議解散」的時間為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八條 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六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人解散:
(一)法人章程規定的存續期間屆滿或者法人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
(二)法人的權力機構決議解散;
(三)因法人合並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法人依法被吊銷營業執照、登記證書,被責令關閉或者被撤銷;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5. 民法典關於勞動合同法規定
法律分析:《民法典》共7編、1260條。嚴格來說,它既不是一部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民法典》的內容涵蓋了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民事法律規定。由於勞動法屬於社會法的范疇,因此並未編纂在內。但是《民法典》中的不少規定,卻與勞動法產生了交集,很多勞動法律問題都可以從這部被譽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的《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條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第十條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6. 民法典關於工資的規定
一、民法典中關於工資支付的規定
根據民法典和勞動法,工資支付的規定如下:
1. 工資應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
2. 用人單位不得剋扣或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3. 工資支付應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進行,確保每月按時足額支付,無正當理由不得扣減工資。
二、拖欠工資的法律後果
1. 拖欠工資屬於違法行為,可能構成詐騙,根據金額大小和嚴重程度,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並處罰金。
2. 若數額巨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可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3. 若數額特別巨大或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可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沒收財產。
三、最低工資標準的確定
1. 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准應綜合考慮勞動者本人及其平均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
2. 考慮社會平均工資水平。
3. 考慮勞動生產率。
4. 考慮就業狀況。
5. 考慮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四、勞動法中關於工資支付的時間規定
1. 對於全日制用工,工資應每月以貨幣形式支付一次,具體支付時間由用人單位在規章制度中規定,未按時支付的視為拖欠。
2. 對於非全日制用工(小時工),每個工資支付周期不得超過15天,具體支付時間由雙方協商確定,未按時支付的視為拖欠。
五、拖欠工資的責任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經濟補償:
1. 未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或國家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
2. 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
3. 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費。
4. 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未依照法律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逾期不支付的,用人單位還需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金額為應付金額的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