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商法
⑴ 商法產生的歷史
商法的歷史發展與獨立成因
商法,又稱商事法,是調整市場經濟關系中商事交易主體及商事行為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關於商法的起源,現代大多數民商法學者通常認為,近代商法實際上形成於中世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自治城市,其最早的形成是商人習慣法,即商人法。
(一)中世紀的商法
商人習慣法是商法的最初形式,但這一制度的形成有著特定的社會根源④。
中世紀的歐洲(約395—1500)處於封建專制統治之下,商品經濟極為潺弱,主要表現為自已自足的手工業經濟,同時也是農業社會。
11世紀後期,以農為本的歐洲進入了發展時期,伴隨著十字軍東征的勝利,使歐洲大量的剩餘商品湧向東方市場,商品經濟開始迅速發展活躍。
這種東西方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地中海海上貿易的發展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新興城市的商業貿易的繁榮,隨著地中海沿岸城市的成長,行業分工細化和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調整商人內部經濟關系的自律組織——商會。
此間,數個單一的商人基於共同的經濟利益關系已成為眾多階層中的一個獨立階層,他們迫切需要對其利益給以法律上的保護,以實現商業發展和商事交易的自由。
然而,中世紀的歐洲大陸實際上仍是處在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很多商業城市的貿易狀況與封建法制的實際狀況,極端的不協調,有關保護商業活動的一系列條件均缺少必要的法律反映,許多國家的法律甚至對商人還加以種種歧視。
正是貿易發展與封建法制處於尖銳的矛盾斗爭之中,商會不得不另立規范以求發展。
在商會自身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自治權和裁判權,有條件的利用商事生活習慣訂立自治規范,並實施於本商會內,於是該種規范經11世紀至14世紀實行數百年後,終於形成了中世紀商法,即商人習慣法。
(二)近代商法
近代商法是以中世紀商人習慣法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進入16世紀後,孕育已久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開始萌芽,並顯示出了蓬勃的生機,與此相比,歐洲一些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日漸衰落,這促使統一的民族國家逐步形成。
與此相適應,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寺院法開始被廢棄,這就形成了民族國家制定統一法律和商人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條件,新生資產階級必然首先要關心制定自己的法典,以保護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關系,在這一形勢下,歐洲的德國、法國率先開始了本國商事法律統一運動。
與此同時,同處歐洲的英國和其他歐陸國家也制定了商事法,由此推動了國家公力干涉促使「商法國民化」的過程。
(三)現代商法
18世紀末期,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如火如荼並逐個成功,封建專制的社會關系被徹底粉碎,整個社會隨之發生了根本變革。
保護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關系,推動商事活動,促進統一完整的商品市場形成,成為許多新興國家的基本國策。
19世紀初,歐洲大陸國家相繼開始了大規模的法典制定活動,至此以後,商法開始在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⑤。
可以看出,商法的產生,決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經濟、政治原因。
1、商法產生的根據原因是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掌握了一定經濟基礎、積累相當物質資料的商人形成一種勢力,他們要求脫離封建領主的司法管轄及宗教勢力的支配,對商品生產交換用一個統一的社會規則進行概括,以保護和發展自由貿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使原來作為自治規范的商人法必然發展成為國家制定的統一的商事法律。
2、商法的產生是國家推行重商主義政策的結果。
16、17世紀,由於新大陸的發現,世界市場突然擴大,地中海海上貿易隨之遍及世界角落,各國 *** 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大力推行促使經濟發展的重商主義政策,這一政策導致了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商業活動的特殊化。
於是,商法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各國紛紛制定了商法。
由此可見,商法只所以迅速在各國法典法,只不過是各國重商主義政策的法律化。
法國學者丹尼斯·特倫曾指出:商法的形成實際上來自於實踐,它們的系統化過程不是民法學者的傳播,而是由於推行者的努力⑥。
⑵ 試述國際商法形成的歷史沿革。
【答案】:商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最早出現於歐洲,歐洲各國商法的主要淵源是中世紀時期逐漸形成的商人習慣法,而商人習慣法則是隨著歐洲商業的復興與東西方貿易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
在中世紀時,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的商業較發達,東西方貿易也很活躍。商人在從事商事活動中,為了擺脫封建勢力和宗教勢力的支配與束縛,各地商人逐漸組合成各種各樣的團體,而那些團體擁有商事自治權和裁判權,他們可以根據其商事習慣訂立自治規則,久而久之,那些自治規則逐漸被固定下來而發展成為了商人習慣法。這種商人習慣法與當時的封建王朝的地方性法律相比較,具有明顯的跨國性和特定性的特點。
16世紀以後,隨著歐洲中央集權國家的興起,新興的資產階級要求制定統一的商法,以便保護和發展自由貿易。於是,歐洲各國均採取不同的形式把原來商人團體的商人習慣法納入了國內法的范疇,成為國內法的組成部分。自此以後,在一段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凡處理國際商事關系糾紛時,主要依賴於各國的國內法去調整。然而,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商事活動范圍的拓展,各國國內商事法已難以與之相適應。於是在19世紀末葉,一些國際組織試圖制定一套與國際商事特點相適應的、統一的有關國際商事方面悄鉛的法規,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和有效的進展,從而使國際商法作為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得洞汪到了不斷地完善與發啟顫好展。
⑶ 民法和商法分離的原因 和依據
民商分立的淵源可追溯到中世紀時期。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民商法的來源主要有三個:羅馬法、教會法和中世紀商法。中世紀商法出現以後,由於它形成了專門的概念和體系,它具有了與羅馬法、教會法相獨立的地位。這樣,商法作為一種專門的法律體系發展起來。從這一時期商法的特點來看,它主要是適應地中海沿岸商業貿易發展的需要,在商人的商業交往中產生的各種習慣規則,如匯票規則、海上保險契約、商業契約等,其中以海商方面的規則更為突出,此外,商人還自己組織法庭來處理商事糾紛案件。因此,商法是適應商業和貿易的發展在商人之間獨立發展起來的。從中世紀商法的形成來看,可以說它與羅馬法、教會法沒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它不是從普通私法中分離出來的。中世紀商法一經產生,它就自治自立,與普通私法平行發展。 中世紀末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日益壯大。16、17世紀,隨著歐洲中央集權國家的強大,歐洲諸國將在各國商人之間普遍適用的、具有國際性的各種商事習慣、商事規范納入本國的國內法,從而開始了近代商事立法。法國路易十四時期頒布的《商事條例》(1673)和《海事條例》(1681)就是近代最早的兩部商事法令。另一方面,法國的民事關系屬於民法規范調整,南部成文法地區施行的是羅馬的《優士丁尼法典》,北部的習慣法地區施行的是由法律傳統形成的並經官方文件予以記錄的習慣,主要是1580年修正的1510年的巴黎習慣,1509年和1583年的奧雷昂習慣。因此,在這一時期,民商分立的格局已經開始出現。 民商分立的真正標志是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和法國商法典的先後頒布施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革命成功和國家統一後,在全法國統一法律的任務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面對法國民事法律的混亂狀況,法國1791年《憲法》明文規定:「應制定一部共同於整個王國的民法典」。由於「在西方發達的法律體系裡,一直存在著一股促進法典化的驅動力」,加之法典編纂的政治條件和經濟條件已經成熟,因此,在拿破崙的推動下,法國民法典於1800年開始起草,於1804年3月21日通過。幾乎與此同時, 法國在1801年成立了商法起草委員會,並於1807年頒布了商法典。因此,以法典為標志的民商分立體制正式得以確立。繼法國開創民商分立體制後,德國 1861年頒布了《普通德意志商法》(即舊商法典),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成立後,開始編纂新的商法典,並於1897年5月10日頒布, 1900年1月1日生效。另一方面,1874年、1890年分別成立了民法起草委員會,起草民法典,於1897年頒布、1900年施行。因此,在德國也形成了民商分立體制。除了法德兩國以外,採用民商分立體制的國家還有義大利、日本、荷蘭、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除了普通法系國家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之外,把私法劃分為民法與商法兩個分立的體系,在當年似乎是私法的一個基本特徵」。據統計,迄今為止,大約有四十多個國家制定了獨立於民法典之外的商法典。
⑷ 簡述中世紀商法的基本特點。
簡述中世紀商法的基本特點。
查看答案解析 【正確答案】 (1)中世紀的商法和海商法是獨立的法律體系。
(2)中世紀的商法和海商法實際上是一種習慣法。
(3)中世紀的商法和海商法同時具有國際性和國家性。(P119)
【答案解析】
本題知識點:中世紀西歐城市法和商法的基本特點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