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因
1. 刑法中因果關系的問題
這個抄案例說的是介入襲因素隔斷先前行為的因果關系問題。
從犯罪構成看,甲為殺害女友,故意破壞剎車裝置,是故意殺人的犯罪預備,而女友將車開出上路,屬於甲故意殺人的著手。在破壞剎車裝置的行為未發生作用之前,即預想的犯罪結果出現前,其女友被突發泥石流沖下山摔死,介入因素導致了甲預想的結果發生。 介入因素作為獨立的原因直接導致結果出現,則結果的出現不是甲所製造的風險的實現,因而隔斷了因果關系,甲不能對女友死亡的結果負責。但其故意殺人行為已經著手,因意志以外的原因,阻斷了其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其應定故意殺人未遂。
2.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在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確定某人是否應對某危害結果負責,需查明其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種關系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特定性則體現在它僅限於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聯系。時間序列性表明原因先於結果,因此在刑事案件中,需從危害結果發生前的危害行為中尋找原因。
刑法因果關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不同情況下可能導致不同結果。因此,查明因果關系時需考慮行為的時間、地點、條件等因素。此外,因果關系的復雜性源於客觀事物之間的多樣性。在不作為犯罪中,因果關系以行為人負有特定義務為前提,其解決方法與作為犯罪相似。刑法因果關系為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提供了客觀基礎,但行為人還需具備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
因果關系的形式多樣,包括最簡單的「一因一果」形式,即一個行為直接或間接引起一個結果;「一因多果」形式,指一個行為同時引起多種結果,需分析主要結果與次要結果、直接結果與間接結果;「多因一果」形式,指某一結果由多個行為造成,常見於責任事故或共同犯罪;「多因多果」形式,指多個行為同時或先後引起多個結果,常見於集團犯罪。
了解因果關系有助於正確判斷行為人的責任,避免法律適用的偏差。因果關系的確定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確保公正和合理。在實踐中,這要求法律專業人士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3.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
必然因果關系即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種因果關系是在危害結果發生時要求行為人負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因果關系問題十分復雜,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或者三個層次進行掌握:(一) 必然因果關系和偶然因果關系 一般而言,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主要是指必然的因果關系,指行為與結果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合乎規律的引起與被引起的聯系;偶然因果關系是指行為本身並不包含產生危害結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條件)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出現相交叉,有後來介入的這一原因合乎規律地引起這種危害結果。偶然關系常常僅對量刑具有一定意義,這也是我國刑法學通說理論的觀點。我國刑法一般理論認為,偶然因果關系原則上通常對量刑有一定意義,但並不能斷然否定偶然因果關系對定罪的影響,也就是說在特殊情況下有時候對定罪有一定的影響。(二)「條件說」——因果關系判斷的基點在某種意義上,偶然因果關系就相當於因果關系中的「條件說」如果以此為判斷方法,那麼就可以使得行為與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問題大大簡化,只不過必須明確一點,那就是僅僅存在這種因果關系並不一定就必然存在刑事責任,此種因果關系僅僅是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承擔刑事責任還要求行為人對行為後果主觀上存在罪過。也就是說,因果關系是承擔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入手判斷刑事責任即犯罪構成問題,兩方面缺一不可,否則要麼是客觀歸罪要麼是主觀歸罪。採取客觀基礎與主觀罪過兩方面來判斷刑事責任的思路,有助於簡化我們對刑法上因果關系的把握。(三)「介入因素」——判斷因果關系不得不討論的問題採取上述條件說判斷因果關系,在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提出因果關系中斷論,以防止因果關系認定的擴大化。因果關系中斷的原因在於先行行為在發生作用的過程中,因其他因素的介入,打破了預定的因果鏈。於是,在一個危害行為的發展過程中又介入其他因素而導致發生某種結果的場合,如何確定先前的危害行為和最後的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總體而言,介入因素包括三類情形:自然**、他人行為以及被害人自身行為。如甲以殺人故意向丙的水杯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葯,但在丙喝下含有毒葯的水而該毒葯還尚未起作用時,丙的仇人乙開槍**了丙,則在甲的投毒行為在向導致丙死亡的發展過程中,乙開槍的行為就是介入因素。這里介入因素就是他人的行為。一般而言,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被中斷或切斷而導致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主要考慮介入因素的性質以及同先行行為之間關系,即介入因素本身的出現是異常還是正常的、介入因素是獨立還是從屬於先行行為?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現是異常的、介入因素本身獨立於先行行為,則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被切斷而導致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反之,則先行行為同危害結果的因果聯系並未切斷而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如上訴甲投毒殺丙的案件中,介入因素——乙開槍殺丙的行為的出現顯然是異常的、是獨立於甲的投毒行為,從條件說的角度來看,甲的行為與丙的死亡之間,不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聯系,所以沒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4. 怎樣認定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一,刑法的因果關系是犯罪客觀要件中的選擇要件?
解析:犯罪客觀方面的要素:危害行為、危害結果、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行為的時間、地點、方法等。其中,只有危害行為是客觀方面的必備要素,而其它都是選擇性的要素。
因果關系僅僅存在於實害犯,如:結果犯,不存在危險犯、行為犯、舉動犯之中,因為這些犯罪都存在犯罪行為,但是不一定存在犯罪結果。比如:甲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但是,沒有任何犯罪結果發生,甲構成犯罪只是危險行為本身,不存在所謂的危害結果,就不存在因果關系這個構成要件了。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只存在於實害犯(造成實際損害的犯罪),包括未遂的故意殺人罪,根本不存在結果,只存在故意殺人的行為,最終未遂又怎麼可能有因果關系?
1,危害結果在刑法中的意義包括區分此罪與彼罪么?
解析:包括。有的刑法條文明確規定以危害結果的大小輕重或是否造成危害結果的嚴重危險作為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比如:聚眾斗毆犯罪中,致人重傷或死亡結果的,構成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這樣的罪名正是以犯罪行為的危害結果來區分此罪還是彼罪。
還有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的等轉化型犯罪。
2,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要怎麼區分認清?
解析:一般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很容易區分,但是,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就很難區分了。
A,一行為一結果之分析:
第一步:看是否構成刑法上的條件關系。刑法上的條件關系:如果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無前即無後)的關系,就認為有因果關系,實則為必要條件說。比如:甲因瑣事與乙發生爭執,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導致乙的心臟病發作,救治無效而死亡。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注意:存在因果關系並不意味著必然承擔刑事責任,千萬不能以是否需要定罪來判斷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的標准。因為甲推乙的行為雖然是故意,但是不代表這就是是刑法上的故意或過失,也有可能是意外)
第二步:如不存在刑法上的條件關系,看是否構成假定的因果關系,有該條件固然能產生結果(充分條件),但即使無該條件,由其他條件也能產生同樣結果(非唯一的充分條件),肯定說,有因果關系(無前有後,有前有後)
B、兩行為(或事件)一結果之分析:要判斷前條件還是後條件與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這是判斷因果關系的重點。注意:這里的兩個行為包括行為和自然事件。
判斷標准:先看兩條件是同時發生還是先後發生,如同時發生,看是否二重的或重疊的因果關系;如先後發生,除了重疊的因果外,主要就是所謂的介入因素問題。
1、兩行為同時發生:
先看是否符合條件說,符合條件說,有因果,公式仍然是「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
如果不符合條件說,再看是否符合二重的因果關系:不符合條件說,但擬制為有因果,指二重的因果關系。
同時成就的兩個以上的條件分別都能導致結果,但在無意思聯絡下,競合在一起導致了結果的發生。整體考查說,如果任何一個行為單獨均能發生結果,除去全部行為將不發生結果,則全體行為都有因果關系。(有一必有後,無二必無後)
2、兩條件先後發生,
先看前條件是否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否則可能是重疊的因果關系):
如果前條件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則有兩種可能,或者是前行為與結果有因果關系,或者是介入因素(後條件)與結果有因果關系(或曰因果關系被切斷)。
注意:先後的兩個條件,前條件在司法考試中一般是行為人的行為,後條件即所謂介入因素,可能包括非行為的自然事件。為便於分析,將前條件稱為A,後條件稱為B,結果稱為C。
解析:介入因素包括四種形態:自然事件、他人行為、被害人自身行為、行為人的第二次行為。
解題步驟
1、在有介入因素的情況下,一定要先看介入是異常的還是正常的(或曰是獨立於前行為還是附屬於前行為的。)以一般人的生活邏輯為標准進行判斷,一般人能想得到的就是正常的、附屬的(例如殺人後拋屍就是合乎生活邏輯的)。
2·1、如果介入因素是正常的或附屬的則不切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
2·2 如果介入因素是異常的或獨立的,還要看介入因素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
2·2·1 如介入因素只是略微提前結果的發生,僅有介入因素尚不足以導致結果的發生,不切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
2·2·2 如介入因素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切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
舉例:如甲的行為已經導致乙重傷,瀕臨死亡,後來,丙對乙毆打,只是導致乙的死亡時間略微提前,僅有丙的行為尚不足以導致乙死亡;但是,如丙開槍射殺乙,丙的行為足以單獨地導致乙死亡,應認定丙的行為切斷了甲的行為和乙的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的斷絕)。
介入因素是因果關系部分的重點,尤其是行為人的第二次行為和介入因素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這兩個要點。注意對介入因素切斷因果關系後可能結合未遂、預備、罪數深入考查。
3 例外:如前條件或同時條件之一不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看是否重疊的因果關系:單獨的一個條件不能導致結果,兩個條件並存才能導致結果,肯定說,認為這種情況下兩個條件都與結果有因果關系。(無一必無後,合並方有後)實際上用條件說也可以得出此次結論。
注意: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模式:不履行義務才是因,產生危害結果(廣義,指侵害和威脅)。
3,不作為如何違反禁止性規范?
解析:義務的產生途徑主要由於:(1)法律的明文規定。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要構成犯罪,還必須以刑事法律規定的義務為依據。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偷稅罪、遺棄罪、侵佔罪等,都有刑法的明文規定。(2)行為人職務或業務上的要求。例如,值班醫生有義務搶救病人,交通警察義務指揮交通,消防隊員有義務撲滅火災,等等。(3)因實施一定的法律行為而產生的義務。如某甲受雇為某一家庭護理卧病在床的老人,就承擔起了維護老人健康、安全的義務。(4)因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當行為人已經實施的行為給法律所保護的利益造成危險時,行為人具有排除這種危險的特定義務。
注意:不作為不代表沒有行為,作為和行為不是同一個概念。所謂不作為犯罪就是有作為義務的行為人違反禁止性規范而不作為。
比如:法律命令消防隊員必須救火,消防隊員不救火的行為就是典型的不作為,並違反命令性規范。法律禁止醫生見死不救,醫生看見患者不進行救治就是典型的不作為,並違反禁止性規范。
4,行為人的身體動作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是相對於刑法的命令規范和禁止規范而言的是什麼意思?
解析: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包括積極的行為,如拿刀殺人行為,也包括消極的行為,如醫生見死不救。
兩種行為均可構成故意殺人罪,前者是直接故意即希望被害人死亡,後者是間接故意即放任被害人死亡。
刑法禁止規范如禁止殺人,行為人積極的殺人(希望)如普通的拿刀故意殺人,
刑法命令規范如命令醫生必須救治病患,但是醫生通過消極的行為放任病人死亡,就是違反命令規范構成故意殺人罪。又如負有救助義務的丈夫看見妻子意外落水,卻不積極救助而是放任妻子淹死,雖然並不希望妻子死亡,但是也不反對和排斥妻子死亡,也構成故意殺人罪。
即:法命令行為人應當實施某種行為,而行為人不做該行為構成犯罪(該行為既可能是積極行為也可能是消極行為。如:遺棄罪中的遺棄行為既可能是消極行為也可能是積極行為)
法禁止行為人實施某種行為,而行為人卻實施該行為構成犯罪。(如法律禁止公民任意剝奪他人生命權,而行為人積極故意殺人或消極放任故意殺人)
其實,禁止性規范與命令性規范均屬於義務性規范和強行性規范。區別在於方向剛好相反,命令性規范「必須」做某事,而禁止性規范是「不得」做某事。
5.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因果關系決定犯罪是否成立和既遂。如果故意行為並不會導致結果的發生,就不能判斷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過失犯罪必須要有實害結果,因此,必須是過失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也就是說,有因果才能成立過失犯罪。
【法律分析】
刑法因果關系,有的學者認為,是指犯罪實行行為與對定罪量刑有價值的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合乎規律的聯系。也有的學者認為刑法上研究的因果關系,是指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刑法因果關系是作為刑事責任的客觀根據而存在於刑法之中的,它既是行為與結果之間的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果關系,同時又是為法律所要求的法律因果關系,是事實因果關系與法律因果關系的統一。刑法因果關系是哲學因果關系在刑法中的體現,和哲學因果關系具有一致性,他們都有以下特點:客觀性:原因(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相對性與絕對性:在普遍聯系的鏈條中原因與結果是相對的,孤立考察某一原因(行為)與結果的關系,原因(行為)和結果的地位又是絕對的。時間順序性:原因(行為)須在前,結果須在後。復雜性:一因(行為)一果、一因(行為)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因果關系既有必然也有偶然:即導致結果發生的原因既有必然原因也有偶然原因。必然因果關系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與其所必然(合乎規律地)產生的結果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偶然因果關系是當危害行為本身並不包含著產生危害結果的根據,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介入其他因素並由介入因素合乎規律地引起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聯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6.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詳細論述
我國對刑法上因果關系的研究是以馬列主義哲學為指導的,因果關系是哲學上的一對范疇,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同志匯總了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們的論述,言簡意賅地寫道:「因果關系是包括時間先後秩序在內的由一種現象必然引起另一種現象的本質的內在的聯系。」刑法因果關系是哲學因果關系在刑法上的具體應用,二者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刑法因果關系的客觀性、相對性、先後次序性、原因的程度區別原則以及刑法因果關系與犯罪構成之關系諸問題上,我國法學界取得了較統一的認識。但有一些問題仍存在較大爭論.
一、刑法上因果關系的性質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應是指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客觀上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能夠決定或影響刑事責任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是事實因果關系和法律因果關系的統一,基中事實因果關系是刑法因果關系的基礎,而法律因果關系是其本質,是作為刑事責任的客觀根據而存在於刑法中的。
(1)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因果關系就是由於事物相互作用產生的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由於事物的復雜性和聯系的多樣性,引起結果的原因往往是多個的,只要對於結果的產生起了積極作用,無論作用大小,都應作為原因看待,這才是真正的哲學觀點。那麼從刑法上來說,只要行為對於危害結果的產生起了積極作用,都不能否認其原因的性質。
我國刑法界都承認,和哲學上的因果關系一樣,刑法中的因果關系也是存在於客觀世界無限聯系的因果鏈條這中,因此,必須採用孤立、簡化的原則,抽出一定的環節來研究,但對於研究什麼樣的環節存在爭議,即對刑法因果關繫到底是什麼樣的兩個現象間的因果關系,有許多不同觀點:
①認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人的行為與危害社會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②認為刑法上所研究的因果關系是指一定的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如果某人的行為不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就失去刑法上的意義。
③認為是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
④認為刑法因果關系的研究對象,是客觀上違反刑法的符合犯罪客觀要件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同危害社會的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⑤有的學者認為,刑法因果關系研究對象應包括三個部分:可能性危害行為與可能性危害結果之間、可能性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以及危害行為與可能性危害結果之間的困果關系。
⑥主為應將刑法的因果關系分為三個層次:哲學意義上(即最普遍意義上)的因果關系、法律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目前在我國刑法界占通說地位的觀點認為:刑法上研究的因果關系,是指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刑法因果關系的特點是:其一,作為此種因果關系中的結果的性質,只能是按照刑法規定屬於犯罪構成要件,並且能夠作為追究刑事責任根據的結果,包括已發生的現實損害,以及發生某種損害的危險狀態。…其二,作為此種因果關系的原因的,是在客觀上符合刑法規定的某種犯罪特徵的行為」 。
事實因果關系的判斷,必須符合「有A才有B」。凡是對危害結果的產生起了必要條件作用的,不論作用的方式、程度、大小都應認為兩者存在因果關系。
(2)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指體現在刑事法律中,作為司法機關定案標準的,追求刑事責任的因果關系。刑法上因果關系的內容是運用什麼標准確定某一案件中行為與結果之間達到特定法律條文的要求,這是中外刑法學者爭論的焦點。在前文的論述中,對西方法學界的觀點已經簡要提及。而在我國,由於受前蘇聯和前東歐地區法學的重大影響,存在以下幾種學說:
①必然因果關系說。認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只能是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行為人只對必然因果關系承擔刑事責任。這是畢昂特科夫斯基教授於30年代運用馬列哲學原理提出來的觀點。他認為,在刑法上應區分出必然與偶然結果。行為人只對其行為的必然結果負責。這種學說把偶然原因看作偶然事件,導致因果關系的成立範圍過窄,愛到特拉伊寧的批評。這種學說是我國以前採取的理論。
②偶然因果關系說。該說的基本觀點是:「當危害行為本身並不包含產生危害結果的根據,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介入基他因素,並由介入因素合乎規律地引起了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就是偶然因果關系,介入因素與危害結果之間是必然因果關系。兩者都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該學說還認為不能將條件與原因絕對分開,二者只是處於不同的等級和層次恧已,因為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這種觀點的最早主張者是庫德里亞夫采夫。
③近來,又出現了國外長期採用的條件說。這是大陸法系法學家提出的觀點。在以上的篇幅中已經論述,不再重復。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主要有兩個機能,一是定罪的判斷機能,即根據刑法的因果關系,要為誰定罪,也即判斷犯罪的主體。二是量刑的機能,即在各個犯罪主體之間如何讓其承擔刑事責任.因此刑法上因果關系可分為定罪的因果關系和量刑的因果關系。另外還可作多種分類:簡單的因果關系和復雜的因果關系;直接的因果關系和間接的因果關系;高概率因果關系和低概率因果關系等。
二、刑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
刑法以其自身的目的、任務和機能,而帶有一定的價值取向,以此為出發點,對社會中人的行為和危害結果進行評判。在現實中,一般都是先有危害結果的發生,然後根據危害結果和各種事實,查明案件,分析事實因果關系聯系,從中判定什麼樣的行為應對此危害結果負責,這即是一個刑法上因果關系的判斷過程。在認定因果關系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刑法上因果關系只是研究某種行為是否某種結果的原因,即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關系,而不是對行為與結果本身的研究;也不能取代對危害結果的認定。
②因果關系具有客觀性。因果關系是一種特定條件下的客觀聯系,不能離開客觀條件認定因果關系;行為人是否認識到了特定條件,不能左右對因果關系的認定。
③一個危害結果可能由數個危害行為造成,因此,在尋找原因時,不能輕易否認其他行為同時也是該結果發生的原因;在認定某一行為造成某一結果時,也不要輕易否認該行為造成了其他危害結果。
④在行為人的行為介入其他因素時,要判斷某種結果是否行為人的行為造成時,應當考察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介入情況的異常性、介入情況對結果的作用大小等。
三、 刑法上因果關系和犯罪構成
「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某種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總和」。因果關系是客觀方面的要件,這要我國是通認的觀點,但對於是不是所有的犯罪都存在因果關系,和因果關系是否所有犯罪的必要構成要件存在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犯罪因果關系只存在於部分要求造成一定物質性損害或有形損害的犯罪之中,對於無損害結果的形式犯,則不存在因果關系問題。這是很多人認同的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一切犯罪行為都能給社會造成危害,基中包括事實上的損害和造成損害的危險,損害和危險都是危害結果的范疇,因此所有犯罪都有危害結果的存在,在所有的犯罪中都有因果關系。
解決爭論的關鍵在於是不是承認造成損害的危險屬於危害結果。所謂危害結果是指危害社會的行為對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損害,也即對刑法所保護的犯罪客體造成的危害結果。犯罪客體有物質性和非物質性之分,危害結果因此也可以表現為物質性和非物質性兩種情況。物質性的結果通常可以直接根據數量、重量、狀態或價值直接計算出來,例如:盜竊數額,傷害程度,破壞狀態等。非物質性結果往往是無形的、抽象的、一般不能計量。但我們不可否認它也是危害行為造成的一種危害。「形式犯既是犯罪,必定對犯罪客體造成一定的危害。這就順理成章地承認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