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34條見義勇為

民法總則34條見義勇為

發布時間: 2025-05-11 12:43:33

A. 見義勇為產生的財產損失找誰補償

根據我國的有關法律及法理,當有明確的侵害人且侵害人有賠償能力的財產損害賠償問題,按過錯責任原則,由侵害人負賠償責任,其賠償數額應與受害人受到的損害一致;當有確定的侵害人且侵害人有賠償能力的,人身權益損害賠償問題,首先由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其數額主要有因致害行為而承擔的醫療費、誤工費、生活補助費;其次,受害人應根據受益情況進行適當補償;當沒有侵權人或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時財產及人身權利的損害賠償問題,賠償權利人可要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圍內給予適當的補償(而非賠償)。同時,我們呼籲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來保護我們的「見義勇為」者,呼籲社會來關愛「見義勇為」者,弘揚「見義勇為」的氣氛。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日益繁榮,經濟效益、金錢、甚至物質享受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助人為樂等現象鮮有發生,「見義勇為」者的身影更是日趨減少。為了挽留這一社會亮點,從中央到地方,推出許多鼓勵和支持措施,如《北京市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及《〈北京市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實施辦法〉,自2000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廣州、重慶、深圳等地方也成立「見義勇為」基金會。但「見義勇為」者在「見義勇為」行為中經常遭受損害,包括物質利益的損害和人身利益的損害,面對此種損害,如何賠償他(她)們的利益損害,鼓勵他(她)們的義勇行為?損害賠償的標准及歸責原則是什麼呢?

一、「見義勇為」的社會意義

「見義勇為」源於《論語·為政》,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義」,

宜也,就是指應做的事。孔子這句話的意思說,「見到應該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現在引申為激於義舉而為之。法律定義為:見義勇為是指非法定職責或義務的人員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或他人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同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作斗爭或搶險救災等其他突發事件中舍已救人,勇於救助的行為。「見義勇為」是人性高尚情操的表現,它有助於人們團結互助,和諧相處;是一種高尚風氣,它有助於國家,社會的安定與進步。

二、「見義勇為」者權益損害的分類

我國《民法通則》第109條規定:「因防止、制止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他人的財產、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受益人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償」。這是我國《民法通則》對「見義勇為」的相關規定,據該條款,可將「見義勇為」者權益損害分為財產(物質利益)損害和人身權益損害。

1、財產(物質利益)損害

「見義勇為」者為防止,制止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他人的財產、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的物質利益受損害是常見現象,如為給窮人治病,而拿出自己積蓄的行為即為物質利益損害(主觀上為解他人之困難,而非出借目的)。

2、人身權益的損害

「見義勇為」者在「見義勇為」行為過程中,人身權益往往受到損害。典型的事例有在突發事件中為幫助他人緊急避險而自己身受重傷甚至死亡;

為制止搶劫他人而同歹徒搏鬥,自己身受重傷甚至獻出生命。這里的人身權

益,主要指生命權和健康權,不包括人身權益中的肖像權,榮譽權等。

三、「見義勇為」者權益損害賠償及歸責原則

根據《民法通則》109條規定,因「見義勇為」而遭受損害由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受益人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償。該條款主要指有明確侵害人的賠償原則,對於沒有侵權人或不能確定侵權人或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時如何賠償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義》第142條款規定:「為維護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在侵權人無力賠償或者沒有侵權人或不能確定侵權人的情況下,如果賠償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受益人受益的多少以及其經濟狀況,責令受益人給予適當的補償」。

1、有明確的侵害人且侵害人有賠償能力的財產(物質利益)損害賠償問題。

當「見義勇為」者的損害是由具體的人所為且該人有賠償能力的,按過錯責任原則,應由侵害人負賠償責任,其賠償數額應與受害人遭受到的損害一致。

2、有明確的侵害人且侵害人有賠償能力的人身權益損害賠償問題

此種情況下的賠償是一種不對稱的賠償,嚴格來講是一種補償性賠償。因為人身權益具有不可估價性,無法用金錢,物質利益來衡量其價值。按過錯責任原則,首先,由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其數額主要由因致害行為而承擔的醫療費,誤工費、生活補助費等等。其次,受益人應根據受益大小進行

適當的補償,即為一種補充性給予,體現的是公平原則。

3、當沒有侵權人或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時的財產(物質利益)及人身權利的損害賠償問題。

在沒有侵權人或不能確定侵權人時則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求得賠償,那麼「見義勇為」者所受的損害無法給予賠償,這對受害人極為不利。因此,應按公平原則處理,可要求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但補償額不能超過受益人所獲的利益。對於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時,要求按過錯責任原則要求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也是不現實的,可要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圍內適當補償,即也按公平原則處理。我們說,此時受益人不是侵權人,由其承擔補償責任並非因其有過錯,而是基於對損害人的分擔。因見義勇為而遭受損害的受害人與受益人屬於利益共同體,共同面對危險由受益人適當分擔損害,符合民法總則中的公平原則。下面舉例從實際情況說明之:

例一:青年甲一日晚班後回家,在一小巷內正遇歹徒丙,丁欺侮一女青年乙.甲上前解救乙,與丙、丁發生搏鬥,乙趁機得以逃脫,但甲被丙、丁砍十幾刀,身負重傷。丙、丁逃去,公安機關一直未能破案。本案中甲的行為顯示典型的見義勇為行為,乙受益人,丙、丁為一般侵權行為人。從民法上講,理應由丙、丁負賠償甲的人身傷害損失,但找不到丙、丁。此時,若甲請求,乙有義務給予適當補償。

例二:在安徽省蕪湖市,一名青年教師(謝小雲)見義勇為獻出生命,妻(林金華)女生活無著,只有將被救助者告上法庭,要求賠償。這是中國首例見義勇為賠償案,引發許多尷尬和爭議,蕪湖市新蕪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這起中國首例見義勇為賠償案時,庭辯雙方的焦點集中在謝小雲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什麼?以及被救助者有沒有義務賠償等問題,盡管原告與被告的意見完全相左,但新蕪區法院的一審判決是原告林金華勝訴,並責令被告支付3萬元賠償。

被救助者該不該賠償?我想,法院判與不判的依據都應是法律層面上的,而不是情感層面上的支持。在法律依據方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2條規定:為維護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在侵害人無力賠償或者沒有侵害人的情況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受益人受益的多少以及其經濟狀況,責令受益人給予適當的補償。這一條成為新蕪區判決的主要依據。但對於賠償的金額,法律上的規定是較為含混的,只是稱根據受益人的經濟狀況及受益多少給予賠償,法院的自由裁量權在判決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林金華庭上庭下一再強調「一條人命不能與3萬元劃等號!我們所要求的只是在英雄獻出生命之後一點不成比例的補償!」

四、當沒有侵權人或不能確定侵權人或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時,對「見義勇為」者損害賠償(補償)問題探討

1、制度無奈,見義勇為誰來買單?

見義勇為是公民自覺維護他人生命,財產等重大權益的義舉,為此可能付出代價,甚至失去生命。見義勇為者的崇高精神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必需,他們的損失理應得到賠償(補償)。當見義勇為者因義舉而招致對個人健康的重創,政府、社會理應盡最大努力進行持續性的救助。只有這樣,見義勇為精神才不會因為人們流血又流淚的顧慮而難尋載體,見義勇為者才不會後悔。但當前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礙。

制度障礙之一:見義勇為認定難

認定見義勇為過程復雜,期間不僅涉及到多個單位,機構對申請人行為的鑒定。還可能由於地方政策到戶籍、身份等的限制而受阻。認定難,這成為見義勇為者個人利益受損後申請救助時最易遭遇的困難,而這僅僅是社會保護見義勇為者的第一步。

制度障礙之二:社會保障不到位

目前,因保護他人生命,財產安全而做出犧牲的人,民政部門只能根據1980年頒布的《革命烈士褒揚條例》以及民政部就此制定的解釋來操作。也就是說,見義勇為英雄只有犧牲生命並被評為革命烈士後,其家屬才能享受民政部門的補助和優待。如果見義勇為致傷、致殘,一般很難得到政府救助。請看下例:

例:2003年5月16日,廣西賓陽縣新賓鎮某村一棵大樹上約7米長的枯萎樹枝突然落下。一名兩歲孩子正在樹下玩耍,13歲小學生陸建積飛身護住這名孩子,孩子得救了,但陸建積卻因為被樹枝砸中腰部,造成截癱。當陸建積截癱的腿稍微有所好轉時,陸家已經背上9萬多元的債務,包括2萬多元未結算的醫葯費。治療還沒有結束,陸建積不得不離開可醫院,因為20萬元的醫葯費對於並不富裕的陸家還是一個天文數字。

英雄一下子,痛苦一輩子,這是整個社會的悲哀。這個事件說明,為見義勇為者織就一個安全保障網刻不容緩。如何給見義勇為傷殘者提供製度保障?

①要盡快建立對見義勇為者進行國家補償和鼓勵的制度。英雄的見義勇為行為實際上承擔了國家本應承擔的義務,因而,國家就應當補償英雄的損失,鼓勵其為國分憂的行為。當前,不少地方雖然成立見義勇為基金會,但它大多是民間性質的組織,資金來源沒有保障,能救濟的數額較小,受惠的對象較少。因而,國家應盡快建立相關機構,確保見義勇為者無後顧之憂。

②重獎見義勇為傷殘者,應成為必不可少的內容。讓見義勇為者得到重獎也理所應當,因為他們不僅付出了汗水,更付出了鮮血,有時付出的是大半生的正常生活。重獎他們並不過分。

③倡導社會人士給予捐助。設想一位見義勇為而致傷致殘者,不需求助家人,不僅得到政府提供的基本社會保障,而且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物質精神生活得到相當的保障,就會激發眾多新的見義勇為者,從而扶正補邪,保障整個社會的平安。

2、誰最應該是見義勇為者的堅強後盾?

政府應是見義勇為者的堅強後盾。2004年8月某晚,重慶江北區水果攤主辜慶傑見義勇為抓劫匪負重傷,經過醫院全力搶救脫離危險。第二天下午,江北區政法委常務副書記余曉薇帶著鮮花,水果和1000元慰問金,到病房看望了辜慶傑,表揚了他的見義勇為的行為,並承諾他住院期間所有費用由區政府承擔。

江北區的這個舉措是一個了不起的舉措,不但讓辜慶傑和家屬感到安心,而且讓所有善良的市民感到欣慰。江北區政府真正地充當了見義勇為者的主心骨和堅強後盾。此前,很多地方的英雄負傷了,甚至犧牲了,卻得不到有力的救助和撫恤。許多地方建立見義勇為基金不久,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付醫療費,更無法支付獎金,而且申請的程序太過麻煩,很難對見義勇為者進行及時的救助,很多地方政府更是以沒有預算和財政困難為由,表示愛莫能助。這樣,就使不少的英雄「流血又流淚」。

公民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雖然是高尚情操的表現,但是更主要的是在幫助政府維持治安。一個警察和其他公務人員在履行職務時負傷或犧牲,理所當然地會得到政府的幫助和撫恤,那麼,見義勇為者在制止違法犯罪的時候負傷或者犧牲,為什麼不應該由政府來幫助和撫恤呢?政府有責任提供類似於因公致傷或傷殘軍人的社會保障。見義勇為是政府提倡的一種行為,見義勇為的英雄,當地政府至少有責任讓他得到救治,有責任讓他得到康復治療。見義勇為者在制止違法犯罪的過程中,絕不希望自己受傷,更不希望自己犧牲。就是說,見義勇為者的初衷絕對不是希望得到基金的獎勵和政府的補助。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會見義勇為,如果因此負傷而得不到政府的幫助,那是他們最不願意得到的結果。

如果各級政府都能像江北區政府那樣成為見義勇為者的主心骨和堅強後盾,那麼就會有更多的見義勇為者挺身而出。

五、最後,見義勇為者損害賠償請求權人

損害賠償請求可由受害人,受害人的近親屬以及受害人撫養,贍養的人提出。

我們的社會需要「見義勇為」,我們的社會更需要關懷,更需要愛心。關愛「見義勇為」者吧,不要再讓我們「見義勇為」的英雄「流血」又「流淚」。關愛「見義勇為」者吧,讓「見義勇為」精神得到更好的傳承。

B. 民法總則中見義勇為的規定是什麼

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見義勇為所保護的客體,是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民為保護本人生命、財產安全而與違法犯罪做斗爭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見義勇為。
隨著《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實施)頒布,《民法總則》將廢止。
見義勇為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美德,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一直以來使我們提倡的,但橋陸是由於如今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導致很多見義勇為者不僅不會得到一定的好處,還會讓自身的權益受到迫害,嚴重影響社會良好風尚,那《民法典》中見義勇為的規定是什麼?下面就詳細介紹。
一、見義勇為的法律特徵主要有:
1、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
2、見義勇為所保護的客體,是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民為保護本人生命、財產安全而與違法敏圓頃犯罪做斗爭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見義勇為。
3、見義勇為的主觀方面在於積極主動、不顧個人安危。
4、見義勇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與危害行為或者自然災害進行斗爭的行為。
二、見義勇為的構成要件:
1、以保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為目的;
2、具有不顧個人安危的情節;
3、實施了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行為。
這三個要件必須同時具備才構成見義勇為行為。
三、《民法典》見義勇為有哪些規定
《民法典》第183、184條將見義勇為行為納入民法調整范圍,建立了民法上的見義勇為制度,賦予了見義勇為行為人損害賠償請求權及損害補償請求權。
為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我們可以從三方面理解:
1、因見義勇為受損害,由加害人負責,沒有加害人的,誰得好處誰補償,這與緊急避險的有關條款中的法律原則一致。這是針對當前我國見義勇為引發糾紛的案例實際,在法律上對見義勇為者賦予一種請求權。
2、條文特別強調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這是對以往相關法律規定的一種突破。「可以」並不是強制性的義務,是任性的規定,是道德上的鼓勵。很多見義勇為者所受的是人身傷害,人身傷害是很難完全用金錢補償的,得了好處的人對見義勇為者酌情進行補償,體現出法律提倡對見義勇為者進行獎勵的道德導向。
3、「可以」還可以理解為,不管見義勇為者受損害的責任是否已被侵腔正權人承擔,只要受益人自願給見義勇為者補償了,就不能反悔再要回去。
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重大過失」如何界定?可以理解為行為人沒有盡到與保護自己民事權益時同等的注意義務。這也意味著,救助者並非一概免責,如果救助者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導致受助人損害的,救助者須承擔民事責任。
為了能夠保護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民法典》中明確規定在見義勇為的過程中出現的民事責任見義勇為者不承擔,同時見義勇為者還能有權要求賠償等,從而讓見義勇為者無後顧之憂。

C. 民法總則中見義勇為的規定有哪些

隨著《 民法典 》(2021年1月1日起實施)頒布,《民法總則》將廢止。 一、《民法典》中見義勇為的規定有哪些? 第一百八十三條: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傷害的,由侵權人承擔 民事責任 ,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猛蘆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二、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所應承擔的對其不利的法律後果,是事後的追究;所謂歸責,即行為人因其行為和物件致他人損害的事實發生以後,應以何種根據使其負責。 那麼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由特定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民事責任予以追究而進行的判斷和確認,也即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 三、 侵權責任 構成要件 1、行為的違法性。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或強制性規定。 2、損害事實的存在。既包括對公共財產的損害,也指知困包括對私人財產的損害,同時還包括對非財產性權利的損害。 3、因果關系。不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引起損害事實的發生是由於不法行為的實施,如果損害事實並非不法行為的實施所致,則不構成侵權。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過錯是 侵權行唯念為 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無論其是故意還是過失,是一般過失還是重大過失都應承擔賠償責任。 四、民法基本原則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結合學理解釋,可將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綠色原則。 有關見義勇為的規定在《民法典》中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也對見義勇為行為時給它人造成了財產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合理的司法認定進行了規定。需要注意的是,見義勇為是傳統美德,在《民法典》中加以規定是為了更好的發揚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鼓勵見義勇為。

D. 見義勇為的定義

見義勇為的定義

見義勇為的定義,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過去,人們多從思想和倫理道德上對見義勇為行為進行評價,很少從法律層面上去做分析和研究。以下來了解見義勇為的定義及相關內容。

見義勇為的定義1

根據《關於加強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護的意見》第二條規定積極完善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護的政策措施:

1、保障低收入見義勇為人員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對符合城鄉低保條件的見義勇為人員及其家庭,應按有關規定納入低保范圍,做到應保盡保;符合相關條件的還可申請相應的專項救助和臨時救助。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的撫恤金、補助金不計入家庭收入,見義勇為人員所得獎金或者獎品按照現行稅收政策的有關規定免徵個人所得稅。

2、提高見義勇為負傷人員醫療保障水平

對見義勇為負傷人員,醫療機構要建立綠色通道,堅持「先救治、後收費」的原則,採取積極措施進行救治。

對急危重症的,要優先救治。因緊急救治發生的醫療費用,有加害人或責任人的,由加害人或責任人承擔;無加害人或責任人以及加害人或責任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的,按規定通過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解決。

(4)民法總則34條見義勇為擴展閱讀:

見義勇為的相關法規

國家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各地政策

南京規定

根據江蘇省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近日出台的《關於做好見義勇為受表彰人員社會保障工作的意見》,見義勇為受傷者可享工傷保險待遇。

《意見》還規定,外地市民在本市見義勇為,或本市居民在外地見義勇為,受到表彰,並獲得相關獎勵證書或榮譽證書的人員,也可享受優惠政策。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將簡化工作程序,為見義勇為人員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待遇支付提供一站式服務。

《意見》對見義勇為人員工傷認定、醫療保障、養老待遇等方面作出新規定。其中,見義勇為人員經認定為工傷的,按工傷保險條例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的,見義勇為人員的工傷保險待遇由用人單位承擔。

用人單位無力承擔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墊付,勞動保障部門負責向用人單位追回。經勞動保障部門同意,用人單位按規定補繳社會保險費後,其見義勇為人員的工傷保險待遇按參保人員處理。

根據《意見》,見義勇為人員與本市用人單位有勞動關系的,由所在單位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而醫療費用由社保基金支付。

其中,見義勇為人員已參加工傷保險、經認定為工傷的,在治療和搶救期間發生的醫療費用由工傷保險基金全額支付。

不在工傷保險支付范圍的見義勇為人員,參加本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等之一的,在治療和搶救期間發生的醫療費用由相應醫療保險基金全額支付;同時見義勇為人員可就近就便就醫,不受醫療機構定點資質限制。

見義勇為的定義2

見義勇為是指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與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作斗爭或者搶險救災的行為。見義勇為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是同違法犯罪分子做斗爭的行為。第二類是搶險救災的行為。 我給你分析一下 首先不你不能保證被群毆的人是好人 也不能確定群毆他的人是違法犯罪分子 假如群毆者是違法犯罪分子 那麼你的行為是構成見義勇為的條件的 但是你拿刀砍傷了人也分情況 如果你砍傷的人在你砍傷他之前對你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你砍傷了他 就算防衛過當 如果沒有威脅到你的情況下你砍傷了他就屬於故意傷害罪了

見義勇為的法律特徵主要有:

1、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

2、見義勇為所保護的客體,是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民為保護本人生命、財產安全而與違法犯罪做斗爭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見義勇為。

3、見義勇為的主觀方面在於積極主動、不顧個人安危。

4、見義勇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與危害行為或者自然災害進行斗爭的行為。

見義勇為的定義3

一、見義勇為的概念

「見義勇為」作為一個專門的法律概念,在我國現行法律中並未做出明確的規定,理論上的研究也不多。目前各地關於見義勇為保障條例中都有涉及,但對其界定也不盡一致。《山西省見義勇為人員保護和獎勵條例》中稱見義勇為是指非因法定職責,為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挺身而出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和搶險、救保護災、救人,事跡突出的行為。《廣州市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稱見義勇為人員是指在法定職責以外,為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同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或者排除自然災害事故中表現英勇,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

通過比較上述各地法規關於見義勇為的概念,可以看出:第一,目前我國的見義勇為立法,都認為見義勇為必須是與違法犯罪作斗爭,這是不恰當的。見義勇為是對國家、集體和公民個人合法權益的維護,這種維護的前提是國家、集體、公民、個人的合法權益正在處於危險狀態。這種危險來源於人和自然兩方面因素。人的因素表現為違法犯罪分子對國家、集體財產和公民個人人身財產安全的侵犯,這時見義勇為表現為與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自然因素表現為自然力量對國家、集體和個人合法權益的損害,這時見義勇為就表現為搶險救災。「天災」、「人禍」都將對人們的人身財產形成不利益,造成損失,對這種利益的挽救或損失的防止都可成立見義勇為,從而均應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護。第二,見義勇為必須事跡突出,這也有不妥之處。見義勇為者面對危險,挺身而出,實屬難能可貴。事跡突出,可以作為獎勵大小的條件,但不應該作為認定見義勇為的條件。而且對事跡突出,並不能做出很好的界定。所以,見義勇為的概念不應包括如貢獻突出、表現突出等要素,這些要素可以在對見義勇為者進行物質獎勵時作為一定的評價條件。

通過以上分析,見義勇為從法律角度可以定義為: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了使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財產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而實施的合法救助行為。

二、見義勇為的構成要件

1.行為人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

法定義務是指根據法律的直接規定,行為人應當履行的義務。主要有三種:一,法律明文規范的特定義務;二,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三,由行為人某種先行行為所引發的義務。約定義務是指基於雙方當事人的約定而產生的義務,即救助者與被救助者,根據合同約定而產生的某種具體義務。只有當行為人無上述法定或約定的義務而實施的救助行為,才可以構成見義勇為行為。

2.行為人實施了具有人身危險性的危難救助行為

危難救助,是指國家、集體、他人的財產安全或者公民的人身安全正處於危難境地,行為人為使其利益免受危害或減少其損害而主動進行的救助行為。該行為必須是積極作為,消極的不作為不能成為危難救助。同時行為人在實施危難救助行為時還應承受一定的人身危險性。如果不具備這種危險性,只為他人提供一般的管理或服務,只能稱為無因管理而不屬於見義勇為。社會之所以要對見義勇為者進行褒獎,視見義勇為為高尚的道德行為,其原因在於見義勇為者能為常人所不能為。在危難時刻,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捨身取義,這是常人很難做到的。

3.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利益的意思

見義勇為是不負義務而主動管理他人或者國家、集體的事務,其性質是合法的,行為人的主觀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這一主觀要件決定了並非一切客觀上實施的危難救助行為均能稱為見義勇為,如為獲得報酬而實施的危難救助行為,因缺乏為他人謀利益的主觀要件,不應列入見義勇為之列。所以如果行為人雖然實施了危難救助,但主觀目的是為了獲取報酬,不能構成見義勇為,只能是見利勇為。

三、見義勇為的法律屬性

在我國學術界,關於見義勇為行為的法律性質眾說紛紜,主要存在以下兩種學說:

1.無因管理說

大多數學者認為見義勇為從性質上講是無因管理,在見義勇為者與被救助者之間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應該適用無因管理的相關規定。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自願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其構成要件為:第一,管理人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第二,管理人主觀上有管理意思,即為他人謀利的意思。第三,管理人客觀上實施了管理他人事務或者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

我們將見義勇為與無因管理進行比較,可知見義勇為從性質上講是一種無因管理行為,是無因管理的類型之一。見義勇為行為具有無因管理的基本特徵,屬於無因管理的范疇,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見義勇為行為具備無因管理的全部構成要件。其一,行為主體均為自然人。其二,行為人主觀上都有為他人謀利益的意思。其三,行為人客觀上均實施了保護他人利益的具體行為,且表現形式都是積極的作為。其四,行為人都沒有約定或法定的義務。第二,見義勇為的法律性質、立法宗旨均與無因管理相同。見義勇為作為無因管理的類型之一,如同一切無因管理行為一樣,其法律性質屬合法的事實行為。立法宗旨都在於倡導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

見義勇為雖然屬於無因管理的范疇,但它只是無因管理的類型之一。與其他無因管理行為相比較,又有擴展和延伸,主要表現為:第一,見義勇為的構成不但具備一切無因管理行為所必須具備的共同要件,而且還有進一步的特殊要求:在客觀要件上,見義勇為行為常具有一定程度的人身危險性,行為人實施這種行為往往可能損害自身的健康,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而無因管理行為一般不具有此種人身危險性。在主觀要件上,見義勇為的成立,不僅要求行為人具有維護國家、集體、他人利益的意圖,而且還應限定為只能是出於該意圖而實施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體現出比一般無因管理行為具有更為高尚的道德標准。第二,見義勇為客體范圍的廣泛性。見義勇為行為作用的對象,超出了無因管理中管理自然人、法人事務的限制,還涉及到國家安全利益、社會公共安全秩序的維護;在緊急情況下,協助公安、司法機關追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在逃的罪犯等,都屬於見義勇為行為及於的領域。

2.正當防衛說

該說認為,見義勇為實質上是一種正當防衛行為,它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或其他危險而實施的危難救助行為,兩者都是出於相同的目的,在緊急情況下實施的。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人身、財產或其他合法利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者實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損害行為。

通過比較見義勇為與正當防衛,不難看出某些正當防衛行為就是見義勇為行為,它與見義勇為行為有重合之處,但區別也是明顯的:首先,它們的側重點不同。正當防衛側重於強調防衛行為的正當性、合法性、排除或減輕防衛人的刑事、民事責任,而見義勇為行為不一定產生刑事、民事責任,對見義勇為的立法更應側重於對見義勇為者的保護和獎勵。其次,從行為的目的來看,正當防衛目的可以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也可以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見義勇為行為必須是保護自己利益以外的國家、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最後,正當防衛只能針對侵害人的不法侵害行為,而見義勇為行為針對的不僅包括不法侵害行為,而且還包括其他危險,如自然災害、突發疾病等。

由此可知,見義勇為與正當防衛行為並不是等同的。見義勇為行為因危險產生的原因不同,可能構成正當防衛。但是,只有為他人利益且具有人身危險性的正當防衛才屬於見義勇為。正當防衛對於見義勇為者而言,只能阻卻其行為的違法性,從而排除或減輕其刑事或民事責任。

熱點內容
醫生辦公室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2 07:04:35 瀏覽:140
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65條規定 發布:2025-05-12 07:03:58 瀏覽:597
勞動法遲發工資 發布:2025-05-12 07:01:13 瀏覽:688
福清法院網 發布:2025-05-12 06:36:53 瀏覽:845
旭日司法鑒定 發布:2025-05-12 06:36:51 瀏覽:676
勞動法每月超時工作時間最長 發布:2025-05-12 06:27:41 瀏覽:471
實名舉報山東法官亂凍結 發布:2025-05-12 06:27:41 瀏覽:638
買斷勞動法 發布:2025-05-12 06:17:27 瀏覽:653
司法局駁回 發布:2025-05-12 06:16:52 瀏覽:435
楊浦區委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12 06:08:13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