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翻譯刑法

翻譯刑法

發布時間: 2025-05-14 02:59:44

⑴ 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翻譯

當劓者,笞三抄百,當斬左止者襲,笞五百。

出處:《漢書·刑法志》

詞語解釋:劓,五刑內肉刑的一種,被處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漢文帝時,將應受劓刑的罪改為笞刑。笞,用竹板或荊條打背腿的刑罰。景帝時,因加笞與重罪無異,往往笞未畢而人已死,幸而不死,亦不可為人,故減笞五百為三百,三百為二百。止,通「趾」。

翻譯為現代漢語:應當被割去鼻子,用竹板或荊條打三百下,應當斬左腳趾者,用竹板或荊條打五百下。

註:完全沒有問題,希望幫助到您。請及時點擊採納。

⑵ 涉及刑法的英文翻譯,高手請幫忙啊....難.....

China's Criminal Law in the probation is that is sentenced to three years imprisonment, detention of criminal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circumstances of the crime and the expression of penitence, that the original verdict was a stay of execution of sentence is no longer a danger to society, to a certain test period, in the test not 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ditions of a penalty sentencing system. At present, the probation system to rate increase, while the judiciary has become more popular referees in the penal system. In fact, in practice also proved that the probation system on the e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criminals and criminals to better rebirth, re-crime preven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stabilit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However, along with probation system usage continues to increase, its shortcomings are also graally exposed. From today our probation system poin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o improve our probation system some suggestions.

⑶ 各個課程的英文翻譯,幫幫忙哈

思想品德修養:Thought personal character training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 :Chinese Marxism theory
中國法制史:Chinese legal system history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Marxism political economy
計算機應用基礎: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法學:Constitution study
商法: Commercial law
民法學原理:People legal science principle
財政法:Finance act
合同法:Law of contract
刑法學分論:Criminal law school grades theory
民事訴訟法:Civil procere law
法理學:Jurisprudence
世界經濟與政治: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刑事訴訟法:Law of Criminal Procere
知識產權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law
破產法和保險法:Bankruptcy law and law of insurance

告訴你一個翻譯網站 http://babelfish.yahoo.com/translate_txt

其實有很多翻譯網站 你都可以去找的 很快

⑷ 刑法的文言文

1. 這是一段錦衣衛刑法的古文,求翻譯

鎮撫司用的刑具有5種。

一種叫械。堅硬木頭作成,長一尺5寸,厚四寸,中間鑿兩顫豎伍孔,著在人胳膊上,即使受其他刑時也不松脫,入獄就可以不戴。

要殺害人,只有械手最便利。所以周先生被謀害時,郭賊就誘騙他上堂,上堂理應戴械手。

一種叫鐐,鐵作的。就是所說的鋃鐺。

長5,6尺,盤在左腳上,因為右腳另外要受刑,戴右腳不便,所以戴左腳。一種叫棍,削楊樹,榆樹條作成。

長5尺,彎曲如匕首,握手的地方大如人小指,著肉處直徑大約八九分。每當用棍抽打人時,用繩子捆緊犯人腰,用2人分踩住繩子兩端,使得犯人挨打時不能翻轉反側,又用繩子綁在兩腳上,一個人背著繩子拉直,使人無法伸縮。

一種叫拶,楊木做的。長一尺左右。

直徑4,5分,每用拶刑時,兩人扶著犯人跪著,用繩子綁緊拶木的兩端,再用棍子左右敲打夾著人手指的拶棍,讓棍子上下移動,加重痛苦。一種叫夾棍,楊木做的,2根長3尺多,離地5寸,用鐵條貫穿,每根夾棍間裝拶棍3副。

凡是要夾人時,一棍橫,一棍豎,一人扶著夾棍,把犯人腳放夾棍上,用繩子捆緊,還用一根棍子支住人左腳,使人不能移動。再用大杠子一根,長六七尺,粗四寸,從右側猛力壓足脛骨。

2. 古文常出現的刑罰有哪些

l、湯鑊

例: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廉頗藺相如列傳》高中語文第一冊)

湯鑊:死刑的一種,也作「烹」,是把人放入大鼎或大鑊,用滾湯將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2、黥

例: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高中語文第一冊單元統習)

黥;又稱墨刑,其法是以刀刻鑿人面(體)再用墨塗在刀傷創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漢以前,墨刑主要施於犯人面、額之上,適用於較輕罪犯;以後,墨刑間或有之,主要用於選奴、竊盜和輔助刑。

3、斬

例:君既系獄,……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春秋三十有三。(《譚嗣同》高中語文第二冊)

斬:死刑的一種。古時分腰斬和斬首,腰斬用鐵鑕(今鍘刀),斬首用刀刃。隋以後新刑告皆指斬首之刑。此處即為斬首。

4、刖

例;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韓非子?和氏》高中語文第三冊單元練習)

刖;斷腳之刑。刖刑系以臏刑演變而來。臏刑是去掉犯人的膝蓋骨,犯人受臏刑後不能行走,受刖刑即斷足後,裝上假肢仍可行走,故刖刊輕於臏刑。

5、刺配

例;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高中語文第四冊)

刺配:臉上刺了字,發放送往遠地充軍。刺:即上文的黥刑,在罪犯額面或肌膚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顏色。配;流刑,發往遠地充軍。

6、笞

例:履至君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過秦論》高中語文第四冊)

笞:古代新五刑的一種,用竹板或荊條打人背部或臀部。笞刑自十至於五十下。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這里指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

7、謫戍

例: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過泰論》高中語文第四冊)

謫戍:流刑,將有罪的人流放到邊遠地區防守。課本注為「被征發戍守邊遠地區」是不準確的。

8、菹醢

例: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涉江》高中語文第五冊)

菹醢:古代的一種酷刑,把人剁成肉泥,製成肉醬。

9、杖

例:宰嚴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促織》高中語文第五冊)

杖;自隋起定為五刑之一。用大荊條、大竹板或棍棒抽擊人的背、臀或腿部。杖刑自五十至於一百下。

10、宮刑

宮刑;又稱腐刑,是僅次於死刑之刑。男子 *** 生殖器,女子幽閉。因犯人 *** 後畏風須暖,要在纖埋蓄火如蠶室之宮刑獄中將養百日,所以宮刑也叫做隱宮、下蠶室。大家熟悉的《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就曾因「李陵之禍」而遭受了宮刑。

3. 文言文中各種刑罰如刖

刖刑在夏朝稱臏,周朝稱刖,秦朝稱斬趾.亦有指刖刑是削去膝蓋骨(臏骨)使犯人不能站立的說法.刖刑乃隋朝以前的五刑之一,屬肉刑;亦有指它是滿清十大酷刑之一.刖刑不茄或同於臏刑.臏刑,指挖去膝蓋骨.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正是受此刑而將名字「孫賓」改為「孫臏」.而刖刑指砍去雙腳,春秋時和氏璧的發現者卞和即被施以刖刑.「刖」,古時與「剕」的意相同,就是斷足.早在殷商時代即有此刑.《尚書·呂刑》篇有「剕避疑赦」一句,後傳雲「刖足曰剕刑.」後又疏雲:「剕,刖也.」許慎《說文解字》也說:「刖者斷絕之名,故削足曰剕.」周代的五刑,《周禮·秋官·司刑》說是「墨、劓、宮、刖、殺」,《尚書·舜典》說是「墨、劓、剕、宮、大辟」,其中的刖和剕其實是一個意思,都是指斷足.。

4.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原文

第二百二十四條 【合同詐騙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5. 所有的文言文

三家分智氏之田。

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

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

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

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不可!既已委質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

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

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

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後。封伯魯之子於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為趙氏後。

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趙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

乃共殺其子,復迎浣而立之,是為獻子。獻子生籍,是為烈侯。

魏斯者,桓子之孫也,是為文侯。韓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為景侯。

(優因培注) 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義項,在另一個句子里又是一個義項。一般說來,一詞多義的各個義項之間均有一定的聯系。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應該由本義入手,來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詞的本義有兩種理解:A.就詞的來源說,即該詞的最初意義。

如「去」的最初意義是「離開」,「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B.就詞的應用來說,把常用的那個意義算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意義。

如「兵」的常用意義是「士兵」等。 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展而來的,同基本義有相似的、相對的或相關聯的意義。

如「刑」,本義是「刑法」,基本義還包含對犯人的處罰,後來這個意義發展出「懲罰」的意義(皆刑其長吏《陳涉世家》)。 比喻義是詞的比喻用法固定下來的意義,有的比喻義是從詞的本義、基本義產生的。

如「窩」的本義、基本義都是「鳥獸昆蟲居住的地方」,從這個意義產生出的比喻義,即「壞人居住的地方」。《伯牙琴》中的: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搖尾人言曰:「我善獵,與若中分(對半分。)

」越人喜,引而俱歸。

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禮。 狗得盛禮,日益倨(讀音ju四聲。

傲慢。),獵得獸,必盡啖乃已。

或嗤越人曰:「爾飲食之,得獸,狗盡啖,將奚以狗為?」越人悟,因為分肉,多自與。狗怒,嚙其首,斷領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養狗,而與狗爭食,幾何不敗也! 翻譯:越地的人在魯上遇到一隻狗,(那)狗低頭搖尾發出人的語言說道:「我善於捕獵,(捕到的獵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興,帶著狗一起回家。

喂給它高粱和肉食,象對待人一樣對待它。 (那)狗受到盛情的禮遇,日益傲慢起來,獵取的野獸,必定全部吃掉了事。

有的人就譏笑那越人說:「你喂它飲食,捕獵到的野獸,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麼用的啊?」那越人醒悟,因此給狗分(野獸)的肉,多的給自己。狗惱怒,咬他的頭,咬斷了他的脖子和腿,(就)逃跑了。

把狗當成家人養,(然後)卻(又)和狗爭食,哪有不失敗的呢! 寓意:譏諷那些巧言善騙、貪得無厭、兇狠殘忍的邪惡小人 感悟:對於惡人和惡勢力,不要姑息縱容。到自己無法忍受的時候,就難免自取其禍的。

此所謂養虎為患是也。 《自護其短》 有個北方人,自出生以來就沒有見過菱角。

後來他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這個人連殼一起放到嘴裡。有人提醒他說:「吃菱角要去殼。」

他卻想掩蓋自己的短處,說:「我不是不知道要去殼,是想用來清熱呀!」人家問他:「北方也有菱角嗎?」他說:「前山後山,哪塊地上沒有!」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與陳伯之書(節選)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生平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將軍獨無情哉?想早勵良規,自求多福。 自護其短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

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

某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

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王充求學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無城徒焉。充少孤,鄉里稱孝。

後到應有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

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庄公出獵 齊庄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

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

庄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 吳起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日:「諾。」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

⑸ knowledge在英美刑法中是什麼意思

根據美國《模範刑法典》的規定,犯罪心理有四種形式,故意(intention,也有內學者翻譯為蓄意)、明容知(knowledge)、輕率(recklessness)和過失(negligence,也有學者翻譯為疏忽),在英國,犯罪心理一般為三種形式:故意(intention)、輕率(recklessness,包容間接故意與有認識的過失)和過失(negligence,僅限於無認識的過失),也有英國刑法著作將明知(knowledge)單列為一類。

⑹ 求《漢書刑法志》原文及翻譯

請問你是法幾的同學 如果找到了 請貼出來 謝謝

我先給你原文嘛 你找翻譯
漢書•刑法志
漢書 漢•班固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夫人宵天地之貌,懷五常之性,聰明精粹,有生之最靈者也。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趨走不足以避利害,無毛羽以禦寒暑,必將役物以為養,用仁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為貴也。故不仁愛則不能群,不能群則不勝物,不勝物則養不足。群而不足,爭心將作,上聖卓然先行敬讓博愛之德者,眾心說而從之。從之成群,是為君矣;歸而往之,是為王矣。《洪範》曰:「天子作民父母,為天下王。」聖人取類以正名,而謂群為父母,明仁、愛、德、讓,王道之本也。愛待敬而不敗,德須威而久立,故制禮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聖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動緣民情,而則天象地。故曰:先王立禮,「則天之明,因地之性」也。刑罰威獄,以類天之震曜殺戮也;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也。《書》雲「天秩有禮」,「天討有罪」。故聖人因天秩而制五禮,因天討而作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鑿;薄刑用鞭撲。大者陳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其所繇來者上矣。

自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定水害。唐、虞之際,至治之極,猶流共工,放訁雚兜,竄三苗,殛鯀,然後天下服。夏有甘扈之誓,殷、周以兵定天下矣。天下既定,戢臧干戈,教以文德,而猶立司馬之官,設六軍之眾,因井田而制軍賦。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成十為終,終十為同,同方百里;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有稅有賦。稅以足食,賦以足兵。故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十六井也,有戎馬一匹,牛三頭。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也,有戎馬四匹,兵車一乘,牛十二頭,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干戈備具,是謂乘馬之法。一同百里,提封萬井,除山川沈斥,城池邑居,園囿術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賦六千四百井,戎馬四百匹,兵車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是謂百乘之家。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萬井,定出賦六萬四千井,戎馬四千匹,兵車千乘,此諸侯之大者也,是謂千乘之國。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萬井,定出賦六十四萬井,戎馬四萬匹,兵車萬乘,故稱萬乘之主。戎馬、車徒、干戈素具,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獮,冬大閱以狩,皆於農隙以講事焉。五國為屬,屬有長;十國為連,連有帥;三十國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四為州,州有牧。連師比年簡車,卒正三年簡徒,群牧五載大簡車、徒,此先王為國立武足兵之大略也。

周道衰,法度墮,至齊桓公任用管仲,而國富民安。公問行伯用師之道,管仲曰:「公欲定卒伍,修甲兵,大國亦將修之,而小國設備,則難以速得志矣。」於是乃作內政而寓軍令焉,故卒伍定虖里,而軍政成虖郊。連其什伍,居處同樂,死生同憂,禍福共之,故夜戰則其聲相聞,晝戰則其日相見,緩急足以相死。其教已成,外攘夷狄,內尊天子,以安諸夏。齊桓既沒,晉文接之,亦先定其民,作被廬之法,總帥諸侯,迭為盟主。然其禮已頗僭差,又隨時苟合以求欲速之功,故不能充王制。二伯之後,浸以陵夷,至魯成公作丘甲,哀公用田賦,搜、狩、治兵、大閱之事皆失其正。《春秋》書而譏之,以存王道。於是師旅亟動,百姓罷敝,無伏節死難之誼。孔子傷焉,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故稱子路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而子路亦曰:「千乘之國,攝虖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其賦兵教以禮誼之謂也。

春秋之後,滅弱吞小,並為戰國,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誇視。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禮沒於淫樂中矣。雄桀之士因勢輔時,作為權詐以相傾覆,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擒敵立勝,垂著篇籍。當此之時,合縱連衡,轉相攻伐,代為雌雄。齊愍以技擊強,魏惠以武卒奮,秦昭以銳士勝。世方爭於功利,而馳說者以孫、吳為宗。時唯孫卿明於王道,而非之曰:「彼孫、吳者,上勢利而貴變詐;施於暴亂昏嫚之國,君臣有間,上下離心,政謀不良,故可變而詐也。夫仁人在上,為下所昂,猶子弟之衛父兄,若手足之扞頭目,何可當也?鄰國望我,歡若親戚,芬若椒蘭,顧視其上,猶焚灼仇讎。人情豈肯為其所惡而攻其所好哉?故以桀攻桀,猶有巧拙;以桀詐堯,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詩》曰:『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言以仁誼綏民者,無敵於天下也。若齊之技擊,得一首則受賜金。事小敵脆,則偷可用也;事巨敵堅,則煥然離矣。是亡國之兵也。魏氏武卒,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嬴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如此,則其地雖廣,其稅必寡,其氣力數年而衰。是危國之兵也。秦人,其生民也狹厄,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勢,隱之以厄,狃之以賞慶,道之以刑罰,使其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戰無由也。功賞相長,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有數,故能四世有勝於天下。然皆干賞蹈利之兵,庸徒鬻賣之道耳,未有安制矜節之理也。故雖地廣兵強,鰓鰓常恐天下之一合而共軋己也。至乎齊桓、晉文之兵,可謂入其域而有節制矣。然猶未本仁義之統也。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

故曰:「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若夫舜修百僚,咎繇作士,命以「蠻夷猾夏,寇賊奸軌」,而刑無所用,所謂善師不陳者也。湯、武征伐,陳師誓眾,而放擒桀、紂,所謂善陳不戰者也。齊桓南服強楚,使貢周室,北伐山戎,為燕開路,存亡繼絕,功為伯首,所謂善戰不敗者也。楚昭王遭闔廬之禍,國滅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無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賢也!」相與從之。或奔走赴秦,號哭請救,秦人為之出兵。二國並力,遂走吳師,昭王返國,所謂善敗不亡者也。若秦因四世之勝,據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並天下。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CA76起雲合,果共軋之。斯為下矣。凡兵,所以存亡繼絕,救亂除害也。故伊、呂之將,子孫有國,與商、周並。至於末世,苟任詐力,以快貪殘,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

漢興,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寬仁之厚,總攬英雄,以誅秦、項。任蕭、曹之文,用良、平之謀,騁陸、酈之辯,明叔孫通之儀,文武相配,大略舉焉。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於郡國,京師有南、北軍之屯。至武帝平百粵,內增七校,外有樓船,皆歲時講肄,修武備雲。至元帝時,以貢禹議,始罷角抵,而未正治兵振旅之事也。

古人有言:「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鞭撲不可弛於家,刑罰不可廢於國,征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順耳。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輔助也。夫文之所加者深,則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則威之所制者廣。三代之盛,至於刑錯兵寢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極功也。

昔周之法,建三典以刑邦國,詰四方:一曰,刑新邦用輕典;二曰,刑平邦用中典;三曰,刑亂邦用重典。五刑: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宮罪五百,刖罪五百,殺罪五百,所謂刑平邦用中典者也。凡殺人者踣諸市,墨者使守門,劓者使守關,宮者使守內,刖者使守囿,完者使守積。其奴,男子入於罪隸,女子入舂槁。凡有爵者,與七十者,與未B062者,皆不為奴。

周道既衰,穆王眊荒,命甫侯度時作刑,以詰四方。黑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蓋多於平邦中典五百章,所謂刑亂邦用重典者也。

春秋之時,王道浸壞,教化不行,子產相鄭而鑄刑書。晉叔向非之曰:「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猶不可禁御,是故閑之以誼,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刑罰以威其淫。懼其未也,故誨之以忠,竦之以行,教之以務,使之以和,臨之以敬,蒞之以強,斷之以剛。猶求聖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長,慈惠之師。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禍亂。民知有辟,則不忌於上,並有爭心,以征於書,而僥幸以成之,弗可為矣。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鄭國,制參辟,鑄刑書,將以靖民,不亦難乎!《詩》曰:『儀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征於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貨賂並行。終子之世,鄭其敗虖!」子產報曰:「若吾子之言,僑不材,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偷薄之政,自是滋矣。孔子傷之,曰:「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亦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陵夷至於戰國,韓任申子,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顛、抽脅、鑊亨之刑。

至於秦始皇,兼吞戰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縣石之一。而姦邪並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

漢興,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曰:「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蠲削煩苛,兆民大說。其後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相國蕭何攈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

當孝惠、高後時,百姓新免毒蠚,人慾長幼養老。蕭、曹為相,填以無為,從民之欲而不擾亂,是以衣食滋殖,刑罰用稀。

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賦。而將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浸息。風流篤厚,禁罔疏闊。選張釋之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罰大省,至於斷獄四百,有刑錯之風。

即位十三年齊太倉令淳於公有罪當刑,詔獄逮系長安。淳於公無男,有五女,當行會逮,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緩急非有益!」其少女緹縈,自傷悲泣,乃隨其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後欲改過自新,其道亡繇也。妾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自新。」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遂下令曰:「制詔御史: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與?吾甚自愧。故夫訓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休,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輕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為令。」

丞相張倉、御史大夫馮敬奏言:「肉刑所以禁奸,所由來者久矣。陛下下明詔,憐萬民之一有過被刑者終身不息,及罪人慾改行為善而道亡繇至,於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謹議請定律曰:諸當完者,完為城旦舂;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當斬右止,及殺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賕枉法,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罪人獄已決,完為城旦舂,滿三歲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歲,為隸臣妾。隸臣妾一歲,免為庶人。隸臣妾滿二歲,為司寇。司寇一歲,及作如司寇二歲,皆免為庶人。其亡逃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前令之刑城旦舂歲而非禁錮者,完為城旦舂歲數以免。臣昧死請。」制曰:「可。」是後,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斬右止者又當死。斬左止者笞五百,當劓者笞三百,率多死。

景帝元年,下詔曰:「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獄尚不全。至中六年,又下詔曰:「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畢,朕甚憐之。其減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又曰:「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棰令。」丞相劉舍、御史大夫衛綰請:「笞者,棰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臀。毋得更人,畢一罪乃更人。」自是笞者得全,然酷吏猶以為威。死刑既重,而生刑又輕,民易犯之。

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內盛耳目之好,征發煩數,百姓貧耗,窮民犯法,酷吏擊斷,奸軌不勝。於是招進張湯、趙禹之屬,條定法令,作見知故縱、監臨部主之法,緩深故之罪,急縱出之誅。其後姦猾巧法,轉相比況,禁罔浸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國承用者駁,或罪同而論異。奸吏因緣為市,所欲活則傅生議,所欲陷則予死比,議者咸冤傷之。

宣帝自在閭閻而知其若此。及即尊位,廷史路溫舒上疏,言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語在《溫舒傳》。上深愍焉,乃下詔曰:「間者吏用法,巧文浸深,是朕之不德也。夫決獄不當,使有罪興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傷之。今遣廷史與郡鞠獄,任輕祿薄,其為置廷平,秩六百石,員四人。其務平之,以稱朕意。」於是選於定國為廷尉,求明察寬恕黃霸等以為廷平,季秋後請讞。時上常幸宣室,齋居而決事,獄刑號為平矣。時涿郡太守鄭昌上疏言:「聖王置諫爭之臣者,非以崇德,防逸豫之生也;立法明刑者,非以為治,救衰亂之起也。今明主躬垂明聽,雖不置廷平,獄將自正;若開後嗣,不若刪定律令。律令一定,愚民知所避,奸吏無所弄矣。今不正其本,而置廷平以理其末也,政衰聽怠,則廷平將招權而為亂首矣。」宣帝未及修正。

至元席初立,乃下詔曰:「夫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難犯而易避也。今律、令煩多而不約,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羅元元之不逮,斯豈刑中之意哉!其議律、令可蠲除輕減者,條奏,唯在便安萬姓而已。」

至成帝河平中,復下詔曰:「《甫刑》雲『五刑之屬三千,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今大辟之刑千有餘條,律、令煩多,百有餘萬言,奇請它比,日以益滋,自明習者不知所由,欲以曉喻眾庶,不亦難乎!於以羅元元之民,夭絕亡辜,豈不哀哉!其與中二千石、二千石、博士及明習律、令者議減死刑及可蠲除約省者,令較然易知,條奏。《書》不雲乎?『惟刑之恤哉!』其審核之,務准古法,朕將盡心覽焉。」有司無仲山父將明之材,不能因時廣宣主恩,建立明制。為一代之法,而徒鉤摭微細,毛舉數事,以塞詔而已。是以大議不立,遂以至今。議者或曰,法難數變,此庸人不達,疑塞治道,聖智之所常患者也。故略舉漢興以來,法令稍定而合古便今者。

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彭越、韓信之屬皆受此誅。

至高後元年,乃除三族罪、襖言令。

孝文二年,又詔丞相、太尉、御史:「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衛善人也。今犯法者已論,而使無罪之父、母、妻、子、同產坐之及收,朕甚弗取。其議。」左、右丞相周勃、陳平奏言:「父、母、妻、子、同產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也。收之之道,所由來久矣。臣之愚計,以為如其故便。」文帝復曰:「朕聞之,法正則民愨,罪當則民從。且夫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於民,為暴者也。朕夫見其便,宜熟計之。」平、勃乃曰:「陛下幸加大惠於天下,使有罪不收,無罪不相坐,甚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等謹奉詔,盡除收律、相坐法。」其後,新垣平謀為逆,復行三族之誅。由是言之,風俗移易,人性相近而習相遠,信矣。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猶有過刑謬論如此甚也,而況庸材溺於末流者乎?

《周官》有五聽、八議、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五聽: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八議:一曰議親,二曰議故,三曰議賢,四曰議能,五曰議功,六曰議貴,七曰議勤,八曰議賓。三刺: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三宥:一曰弗識,二曰過失,三曰遺忘。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眊,三曰蠢愚。凡囚,「上罪梏BF25而桎,中罪梏桎,下罪梏;王之同族BF25,有爵者桎,以待弊。」高皇帝七年,制詔御史:「獄之疑者,吏或不敢決,有罪者久而不論,無罪者久系不決。自今以來,縣道官獄疑者,各讞所屬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當報。所不能決者,皆移廷尉,廷尉亦當報之。廷尉所不能決,謹具為奏,傅所當比律、令以聞。」上恩如此,吏猶不能奉宣。故孝景中五年復下詔曰:「諸獄疑,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輒讞之。」其後獄吏復避微文,遂其愚心。至後元年,又下詔曰:「獄,重事也。人有愚智,官有上下。獄疑者讞,有令讞者已報讞而後不當,讞者不為失。」自此之後,獄刑益詳,近於五聽三宥之意。三年復下詔曰:「高年老長,人所尊敬也;鰥、寡不屬逮者,人所哀憐也。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及孕者未乳,師、朱儒當鞠系者,頌系之。」至孝宣元康四年,又下詔曰:「朕念夫耆老之人,發齒墮落,血氣既衰,亦無逆亂之心,今或羅於文法,執於囹圄,不得終其年命,朕甚憐之。自今以來,諸年八十非誣告、殺傷人,它皆勿坐。」至成帝鴻嘉元年,定令:「年未滿七歲,賊斗殺人及犯殊死者,上請廷尉以聞,得減死。」合於三赦幼弱、老眊之人。此皆法令稍近古而便民者也。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善人為國百年,可以勝殘去殺矣。」言聖王承衰撥亂而起,被民以德教,變而化之,必世然後仁道成焉;至於善人,不入於室,然猶百年勝殘去殺矣。此為國者之程式也。今漢道至盛,歷世二百餘載,考自昭、宣、元、成、哀、平六世之間,斷獄殊死,率歲千餘口而一人,耐罪上至右止,三倍有餘。古人有言:「滿堂而飲酒,有一人鄉隅而悲泣,則一堂皆為之不樂。」王者之於天下,譬猶一堂之上也,故一人不得其平,為之凄愴於心。今郡、國被刑而死者歲以萬數,天下獄二千餘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獄不減一人,此和氣所以未洽者也。

原獄刑所以蕃若此者,禮教不立,刑法不明,民多貧窮,豪傑務私,奸不輒得,獄C224不平之所致也。《書》雲「伯夷降典,哲民惟刑」,言制禮以止刑,猶堤之防溢水也。今堤防凌遲,禮制未立;死刑過制,生刑易犯;飢寒並至,窮斯濫溢;豪傑擅私,為之囊橐,奸有所隱,則狃而浸廣:此刑之所以蕃也。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末矣。」又曰:「今之聽獄者,求所以殺之;古之聽獄者,求所以生之。」與其殺不辜,寧失有罪。今之獄吏,上下相驅,以刻為明,深者獲功名,平者多患害。諺曰:「鬻棺者欲歲之疫。」非憎人慾殺之,利在於人死也。今治獄吏欲陷害人,亦猶此矣。凡此五疾,獄刑所以尤多者也。

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禍,人有樂生之慮,與高、惠之間同,而政在抑強扶弱,朝無威福之臣,邑無豪傑之俠。以口率計,斷獄少於成、哀之間什八,可謂清矣。然而未能稱意比隆於古者,以其疾未盡除,而刑本不正。

善乎!孫卿之論刑也,曰:「世俗之為說者,以為治古者無肉刑,有象刑、墨鯨之屬,菲履赭衣而不純,是不然矣。以為治古,則人莫觸罪邪,豈獨無肉刑哉,亦不待象刑矣。以為人或觸罪矣,而直輕其刑,是殺人者不死,而傷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至輕,民無所畏,亂莫大焉,凡制刑之本,將以禁暴惡,且懲其未也。殺人者不死,傷人者不刑,是惠暴而寬惡也。故象刑非生於治古,方起於亂今也。凡爵列官職,賞慶刑罰,皆以類相從者也。一物失稱,亂之端也。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刑不當罪,不祥莫大焉。夫征暴誅悖,治之威也。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故治則刑重,亂則刑輕,犯治之罪故重,犯亂之罪故輕也。《書》雲『刑罰世重世輕』,此之謂也。」所謂「象刑惟明」者,言象天道而作刑,安有菲屨赭衣者哉?

孫卿之言既然,又因俗說而論之曰:「禹承堯、舜之後,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湯、武順而行之者,以俗薄於唐、虞故也。今漢承衰周暴秦極敝之流,俗已薄於三代,而行堯、舜之刑,是猶以鞿而御駻突,違救時之宜矣。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髡鉗一等,轉而入於大辟,以死罔民,失本惠矣。故死者歲以萬數,刑重之所致也。至乎穿F1BE之盜,忿怒傷人,男女淫佚,吏為奸臧,若此之惡,髡鉗之罰又不足以懲也。故刑者歲十萬數,民既不畏,又曾不恥,刑輕之所生也。故俗之能吏,公以殺盜為威,專殺者勝任,奉法者不治,亂名傷制,不可勝條。是以罔密而奸不塞,刑蕃而民愈嫚。必世而未仁,百年而不勝殘,誠以禮樂闕而刑不正也。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B064二百章,以應大辟。其餘罪次,於古當生,今觸死者,皆可募行肉刑。及傷人與盜,吏受賕枉法,男女淫亂,皆復古刑,為三千章。詆欺文致微細之法,悉蠲除。如此,則刑可畏而禁易避,吏不專殺,法無二門,輕重當罪,民命得全,合刑罰之中,殷天人之和,順稽古之制,成時雍之化。成、康刑錯,雖未可致,孝文斷獄,庶幾可及。《詩》雲「宜民宜人,受祿於天」。《書》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言為政而宜於民者,功成事立,則受天祿而永年命,所謂「一人有慶,萬民賴之」者也。

⑺ 關於刑法的文言文

1. 這是一段錦衣衛刑法的古文,求翻譯

鎮撫司用的刑具有5種。

一種叫械。堅硬木頭作成,長一尺5寸,厚四寸,中間鑿兩孔,著在人胳膊上,即使受其他刑時也不松脫,入獄就可以不戴。

要殺害人,只有械手最便利。所以周先生被謀害時,郭賊就誘騙他上堂,上堂理應戴械手。

一種叫鐐,鐵作的。就是所說的鋃鐺。

長5,6尺,盤在左腳上,因為右腳另外要受刑,戴右腳不便,所以戴左腳。一種叫棍,削楊樹,榆樹條作成。

長5尺,彎曲如匕首,握手的地方大如人小指,著肉處直徑大約八九分。每當用棍抽打人時,用繩子捆緊犯人腰,用2人分踩住繩子兩端,使得犯人挨打時不能翻轉反側,又用繩子綁在兩腳上,一個人背著繩子拉直,使人無法伸縮。

一種叫拶,楊木做的。長一尺左右。

直徑4,5分,每用拶刑時,兩人扶著犯人跪著,用繩子綁緊拶木的兩端,再用棍子左右敲打夾著人手指的拶棍,讓棍子上下移動,加重痛苦。一種叫夾棍,楊木做的,2根長3尺多,離地5寸,用鐵條貫穿,每根夾棍間裝拶棍3副。

凡是要夾人時,一棍橫,一棍豎,一人扶著夾棍,把犯人腳放夾棍上,用繩子捆緊,還用一根棍子支住人左腳,使人不能移動。再用大杠子一根,長六七尺,粗四寸,從右側猛力壓足脛骨。

2. 急求:關於法律方面的古文諺語

1.子產:「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語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譯文 : 子產: 「比如烈火,民眾望見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

水柔弱,民眾親近並和它嬉戲,就很多死(在其中)的。2.子產相鄭,病將死,謂游吉曰:「我死後,子必用鄭,必以嚴蒞人。

夫火形嚴,故人獻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嚴子之形,無令溺子之懦。」

《韓非子·內儲說上》譯文:子產作鄭國的丞相,病得很重快要死了.他對游吉說:"我死後,你一定會得到鄭國的重用,你一定要實行嚴厲的制度.火的樣子很可怕,所以人們很少被燒傷.水的樣子看起來很弱,可很多人卻淹死在水裡.你一定要嚴厲執行你的刑法,不要讓老百姓看到你的懦弱而觸犯刑法。」 (7)翻譯刑法擴展閱讀:子產簡介 : 子產(?~前522年)又稱為稱公孫僑,鄭氏姬姓,名僑,字子產,春秋時期鄭國(河南新鄭)人,鄭國貴族,鄭穆公之孫,鄭公子發(字子國)之子。

子產是第一個將刑法公布於眾的人,曾鑄刑書於鼎,史稱「鑄刑書」,是法家的先驅者,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子產曾擔任春秋時期鄭國執政,在他執政期間鄭國小有中興之勢。

他對內政的改革從整頓田制入手,首先「作封洫」重新劃分土地界限,確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權,以制止貴族對土地的肆意侵佔和爭奪;又把農戶按五家為伍的方式編制起來,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以加強對農民的控制。子產執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廣泛斥責,但他不為所動,堅決推行。

其後改革成效顯著,人們又普遍歌頌他的政績,甚至擔心後繼乏人。春秋初年,鄭國的武公和庄公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特別是鄭庄公打敗北方的山戎,成為中原各諸侯國的主心骨,被後人稱為「春秋初霸」。

庄公治理鄭國43年, 使鄭國達到極盛,疆域南到櫟邑(今禹州市),東建啟封(今開封),北跨黃河與衛、晉交錯,西控虎牢關。但庄公死後,鄭國很快陷入內亂,先是權臣祭仲趕走太子忽,立公子突為國君,是為鄭厲公。

不過厲公不甘心做傀儡,奮起抗爭,失敗後逃往國外,從此尋求國外勢力幫助連年對鄭用兵。此後,祭仲又扶太子忽重新登位,兩年後太子忽卻又被另一權臣殺害。

祭仲先後又立了兩位國君,而流亡的鄭厲公最後終於打了回來,殺死國君復辟成功。這樣,二十年的時間內,鄭國六易其主,國力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

而此後鄭國的權力,仍被一些大家族執掌。此時,齊、晉、秦、楚諸國逐漸強大起來,地處各國之間的鄭國就處在了火力交叉點上。

各國爭霸,使鄭國兵連禍結,災難深重。而在這樣風雨飄搖的日子裡,鄭國的大家族為了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愈演愈烈,鬧得鄭國雞犬不寧。

「食指大動」事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發生的,這一事件,也標志著鄭國已經陷入內亂的深淵,難以解困。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鄭國經歷150多年的停滯和衰敗後,子產應運而生,挺身支撐危局。

人物經歷:子產青年時即表現出遠見卓識。鄭簡公元年(前565),其父公子發率軍攻蔡,大勝,鄭人皆喜。

他卻指出這將導致楚國來攻和晉國反擊,而使夾在中間的鄭國飽受戰禍。兩年後,公子發在貴族內訌導致的政變中被殺,鄭簡公亦被劫持到北宮。

子產沉著機智,部署周密後始率家兵攻打北宮,遂在國人支援下平息變亂。新任執政公子嘉制訂盟書,強調維護個人特權,引起貴族大臣反對。

公子嘉打算強制推行,子產又力勸他焚毀盟書,平息眾怒,以穩定政局。鄭簡公十二年,公子嘉終因專權被殺,子產得立為卿,任少正。

在同霸主晉國的一系列交涉中,他據理力爭,不卑不亢,盡量維護鄭國的權益。簡公十八年,他隨執政公孫舍之攻打陳國,也能注意軍紀,遵守傳統禮制。

事後在向晉國獻捷時,又有理有據地駁回了晉人的責難,迫使其承認鄭國的戰績。為此鄭簡公給予子產重賞,他卻只接受了與其地位相稱的部分。

次年,楚康王為慰撫許國率軍伐鄭,子產主張堅守不戰,讓楚軍獲取小利後滿意而歸,以換取較長期的和平。鄭人照此辦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

簡公二十三年,鄭國大臣內訌,執政伯有被殺。子產嚴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數人的尊重,遂在顯貴首領罕虎的支持下,出任執政。

子產治國特別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顧大貴族的利益,團結依靠多數;一方面對個別貪暴過度的貴族斷然給以懲處,以維護 *** 威信。他不毀鄉校,允許國人議論政事,並願從中吸取有益建議。

而對自認為有利於國家的改革,卻不顧輿論反對,強制推行。對於晉、楚兩霸,他既遵照傳統禮制謹慎奉事,不給對方尋釁的借口,又在有條件時大膽抗爭,駁斥其無理苛求。

他宣稱「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對迷信鬼神星象,卻又承認貴族橫死能為厲鬼,而要將其子孫立為大夫加以安撫。他被孔子稱為仁人、惠人,是守舊的士大夫景仰的人物,卻又「鑄刑書」,公布成文法典,執行嚴格統制人民的「猛政」,創立加重剝削的「田洫」、「丘賦」等新制以「救世」。

這說明子產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他雖然力圖維護傳統的舊制,卻不能不適應形勢的變化而從事必要的改革。子產曾指出:「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3. 守法文言文歸類

1、和民一眾,不知法不可;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注釋](1)和民:使民眾和諧一致。

(2)一眾:統管民眾。(3)變俗易教:移風易俗。

(4)化:德化,政治教化。[譯文]要使民眾和諧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風易俗,搞好社會風氣,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提示]《管子》一書傳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國相。

管仲力主以法治國,但並不放棄德化,而是二者相互為用,這對我們頗有啟發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毀。

——《管子·八觀》〔譯文〕徇私舞弊之風盛行,國家的法律就會被破壞。〔提示〕法律不容私情,執法必須秉公辦事3、凡將舉事,令必先行。

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注釋〕(1)舉事:辦重大的事情。事,指國家大事。

(2)數:道理。〔譯文〕凡是要舉辦重大事情,政令必須先行。

辦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確賞罰的尺度。

〔提示〕沒有獎賞就不能激勵人,沒有處罰就不能威懾人。光有賞罰還不行,必須做到賞罰分明。

這是為政的經驗之談。4、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釋]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譯文]國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國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絕,國家頒布的法令一定要實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信實、堅定是執法的關鍵。5、舉事不私 聽獄不阿。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注釋](1)聽獄:審判案件。聽,斷決。

(2)阿:偏袒。[譯文]辦事不能偏私,審判案件不能偏袒。

[提示]齊景公問晏嬰,怎樣才能像齊桓公用管仲那樣以成就霸業。晏嬰在答話中說出了這兩句。

這里強調的是執法者必須公正廉明。6、刑罰不中, *** 無所措手足——孔子《論語·子路》[注釋](1)中:合理。

措:採取措施,做。[譯文]刑法不合理,百姓就會手足失措。

[提示]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對話中的句子,是從「治國先正名(糾正混亂的名稱)」引起的。強調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是一點都不能馬虎的。

7、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慎到《慎子·佚文》[譯文]有秤在手,人們就不能在輕重上作欺騙;手中有尺子,人們就不會在長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們就不能夠耍弄花招,弄虛作假。

[提示]強調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8、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祿不得逾位。

——慎到《慎子·威德》[注釋](1)欲:慾望。(2)干時:干擾時政。

(3)愛:在此指所愛的人,即親友。(4)逾:超越。

[譯文]不能為了個人的慾望而干擾國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親友犯法,對地位高的人不能過度偏愛,俸祿不能超過職位標准。[提示]這話是指賢明國君治國理政所應該做到的。

總的說來,就是嚴格要求,要以身作則,秉公執法,不要感情用事。9、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李悝《法經》[譯文](對犯法的人)不分關系親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來決斷。[提示]李悝(kui)是戰國時魏國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曾任魏文侯的國相,主持變法。理不護親,法不阿貴,親疏貴賤,一視同仁。

只有像李悝這樣執法,才談得上公正。10、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

——《商君書·君臣》[注釋](1)中:合。(2)高:推崇。

[譯文]言論不合法度,就不聽從;行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辦。[提示]這是商鞅提出的賢明國君治國的重要原則。

他認為,如能這樣做就必然會「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這不失為真知灼見。11、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

——《戰國策·趙策》[注釋](1)制國:管理國家。(2)常:規律。

下文的「經」也是這個意思。[譯文]管理國家自有其規律,那就是以有利於人民為根本;從政也有其規律,那就是以執行法令為最高原則。

[提示]《戰國策》是記載戰國歷史的國別體史書。趙武靈王(趙雍)執政後,發奮圖強,積極進行軍事改革,當時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對,他在回答大臣們的講話中有這幾句。

這種見解,對我們今天很有借鑒意義。 1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船楫也。

——商鞅《商君書·弱民》[譯文]違背法律來治理國家,好比要把很重的東西運送到很遠的地方去而沒有車馬,也好比要渡過大江大河而沒有船隻。[提示]強調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13、一天下者,令於天下則行,禁焉則止。 ——屍佼《屍子·卷上·貴言》 [譯文]統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提示]屍佼,戰國時期魯國人。14、賞必加於有功 刑必斷於有罪。

——《戰國策·秦策》[注釋]刑:用刑,懲罰。[譯文]獎賞必須落實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罰必須施加給有罪的人。

[提示]范雎到了秦國,游說秦昭王,指出秦國朝廷大權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憑他的國舅身份和四朝為相的權威,專橫跋扈,朝廷勢必內亂。秦昭王採納了他的意見,任命他為國相,鏟除了穰侯的勢力,鞏固了政權。

這兩句話是他向昭王的進言中說的,指出執法必須穩而准。15、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

—。

4. 關於道德禮法的一段古文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 *** (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論語·為政》)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

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

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

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

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5. 文言文翻譯

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太後出身低微,在漢高祖在世的時候是個不得寵的妃子。她怕住在宮里受呂後的陷害,就請求跟著兒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宮里那麼闊氣,因此,娘兒倆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漢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詔書說:「一個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為什麼要把他的父母妻兒也一起逮捕辦罪呢?我不相信這種法令有什麼好處,請你們商議一下改變的辦法。」大臣們一商量,按照漢文帝的意見,廢除了「一人犯法,全家連坐」的法令。

齊國都城臨淄地方有個小姑娘名叫淳於緹縈。她的父親淳於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出了名。後來他做了太倉令,但他不願意跟做官的來往,也不會拍上司的馬屁。沒有多久,辭官,當起醫生來了。

西漢文帝四年,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於意醫治。那病人吃了葯,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於意一狀,說他是錯治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切斷肢體的「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於意有5個女兒。他被押送長安離開家的時候,望著女兒們嘆氣,說:「唉,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難時,連個幫手也找不到。」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為什麼女兒偏沒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裡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我叫淳於緹縈,是太倉令淳於意的小女兒。我父親給國家當差的時候,齊國的人都說他廉潔正直。現在他犯法獲罪,按律當處以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沒入官府作奴婢,用身體來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可是受了罰,也該給他重新做人的機會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這樣,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

緹縈救了她的父親。漢文帝廢除了肉刑,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給打死了,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刑罰。後來到了他的兒子漢景帝手裡,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罰減輕了一些。

熱點內容
醫師法規考試 發布:2025-05-14 06:26:11 瀏覽:751
公司法人可以改嗎 發布:2025-05-14 06:18:28 瀏覽:33
法律碩士六脈神劍下載 發布:2025-05-14 06:15:29 瀏覽:727
法是產生於什麼社會 發布:2025-05-14 06:12:49 瀏覽:246
司法考試卷四2016 發布:2025-05-14 06:07:52 瀏覽:771
向治朝法官 發布:2025-05-14 06:07:48 瀏覽:936
法規dot 發布:2025-05-14 06:06:10 瀏覽:159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程序 發布:2025-05-14 05:58:19 瀏覽:1
新的婚姻法害死女人 發布:2025-05-14 05:57:33 瀏覽:788
鹿邑司法 發布:2025-05-14 05:53:30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