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提升司法公信力

提升司法公信力

發布時間: 2025-05-14 05:28:30

㈠ 如何認識和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司法權威

所謂司法公信力,依筆者的理解是指,廣大公眾對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所給予的信賴程度。所謂司法權威,是指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在廣大公眾心目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及絕對執行的效力。司法公信力與司法權威二者之間,司法公信力是前因,司法權威是後果,兩者互相聯系、相輔相成。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司法公信力若是很高,反映在社會層面上則是社會秩序井然,廣大公眾普遍地崇尚法律、敬仰法律;一旦出現糾紛和爭端,大家便想到的是依靠法律手段來解決。而作為司法官員,在廣大公眾的心目中那就是公平和正義的象徵,就是會說話的法律,其司法權威之高不言而喻。從目前我國的司法現狀來看,司法公信力較低,司法權威較差。主要表現在:案件服判息訴的比例不高,往往形成「官了民不了、案了事不了」的局面,涉法信訪、上訪事件年年不斷激增;在普通老百姓甚至於黨委、政府領導的心目中,司法官員與行政官員沒有什麼區別,當事人哄鬧法庭,威脅、毆打、辱罵司法工作人員,阻撓執行、抗拒執行的現象時常發生;新聞媒體及社會輿論對司法案件的辦理過程及裁判結果隨意地品頭論足,評論是非,否定其效力;在各地方開展的評滿意(或不滿意)單位時,司法部門很難躋身於滿意單位的行列之中……探究我國目前司法現狀的原因,筆者認為,首先與我們國家的民主法制進程有著重大的關系。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人治歷史的國家,行政權力長期凌駕於司法權力之上,「權大於法、以權壓法」現象比比皆是,故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敬重大官更甚於敬重法制。人們有了冤屈,習慣地寄希望於大官為自己伸張正義、主持公道,而不是訴諸於法律來解決。其次,司法公信力較低的這一現狀還與我們國家的司法水平普遍偏低有著必然的聯系。司法水平的高低情況又取決於司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如何。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司法隊伍整體素質不容樂觀。在業務素質方面,雖然十多年來司法工作人員基本普及了大專、本科文憑,著力於提升其法律素質,但他們的實際司法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值相比,仍存在著較大差距,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同;在職業道德素養方面,司法部門對隊伍的管理和監督雖不斷地在加強,但受社會大氣候的影響,不少的司法工作人員仍然存在著不注重職業道德,工作作風差,司法行為不廉潔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司法水平的正常發揮。再者,有關我國司法領域運行方式的一些改革舉措脫離了現實的司法環境,單純追求法律效果,無視社會效果,導致司法裁判結果與廣大民眾奉行的道德評判結果相去甚遠,導致廣大民眾對司法裁判結果不認同、不滿意,這也是當前司法公信力較低的原因之一。最後,司法管理體制亦決定著司法部門的公信力大小。當前,我國司法部門的人、財、物權均受制於地方黨委、政府。這種管理體制決定了司法權不能獨立、正常地行使,司法裁判往往要奉行地方黨委、政府的旨意,地方保護主義客觀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嚴重地影響到了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在充分認識到上述影響司法公信力及司法權威的因素之後,對症下葯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可是,歷史因素、管理體制等不是輕易隨便就能改變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當且必須做的是從力所能及的地方抓起,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做起。依筆者的淺見,要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強司法權威,必須從司法職能的定位、司法運行方式、司法審判效果、法官隊伍建設和司法外部環境等五個方面入手,才能取得實效。一、正確認識和了解當前的司法工作職能目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期,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多發凸現期。各種利益之爭、矛盾糾紛層出不窮。這些矛盾糾紛能否及時化解,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國家的長治久安的問題。因此,客觀社會現實對司法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司法工作的主要職能就是化解社會矛盾、平息紛爭,充分運用法律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司法方面的努力。每位司法工作人員必須清楚地了解這一點。將「定紛止爭、案結事了」作為自己辦理每一個案件的終極目標。也只有定紛止爭、案結事了的司法,才能取信於民,才能推進法治,而不是成為涉訴信訪的對象。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所言「人民法院只有在滿足人民群眾司法需求、解決社會矛盾方面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和司法權威才能進一步樹立起來。」二、結合我國的國情,注重司法運行的方式司法運行的方式是指司法部門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司法運行方式充分體現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司法理念(或者說指導方針),也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在司法領域方面的國情。符合國情的司法運行方式,能充分發揮其司法職能,從而實現司法的最終目的。相反,違背國情的司法運行方式則會阻礙司法工作應有職能的發揮,難以建立起穩定和諧的社會局面,其司法行為是不受廣大公眾歡迎和認同的。目前,我國的國情是,公民的維權意識逐漸在增強,大量的矛盾糾紛涌至司法機關尋求解決,而公民的法律知識普遍欠缺、對司法的運行程序知之甚少,訴訟技能普遍較差。因此,我們的司法運行方式必須結合這一國情,才能讓人民群眾滿意,從而建立起司法公信力,進一步樹立起司法權威。「司法為民」就是我們應有的司法理念。這一司法理念是我們司法工作的出發點和根本宗旨,它必須貫穿於司法工作的始終。如何實踐這一司法理念?筆者認為,一要保障民眾的司法知情權。即司法活動的全過程要向社會全面公開,譬如:對當事人進行熱心、負責地訴訟指導;有關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要認真、悉數地告知;司法過程中要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語言;裁判文書要充分地論證說理;對民眾廣泛關注的案件信息適時對外公布等等。二要保障民眾的司法參與權。即司法活動要尊重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落實人民陪審制度,同時要依靠工會、婦聯、基層組織和群團組織來參與解決糾紛,不能獨立特行、單打獨斗。三要保障民眾對司法的監督權。司法工作應廣泛地收集社情民意,主動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司法工作的建議和意見,暢通當事人的信訪申訴渠道。四要樹立和諧司法的觀念。在司法活動中和裁判結果上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司法救助體系,對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實施必要的司法救助措施;適時開展巡迴審理,就地辦案等便民司法工作方式;增強司法的親和力,注重運用調解方式開展司法工作。總而言之,司法運行的方式必須貼近民眾、服務民眾,只有這樣做,才能讓民眾對司法工作滿意,才能談得上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的問題。三、努力實現司法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司法效果是單純從法制角度來看的效果。一個案件的裁判既嚴格遵循了程序法的規定,又准確運用了實體法的條款,那就是最佳司法效果。而社會效果則是從司法裁判的結果是否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一致來看的效果。一個案件的處理達到了定紛止爭、讓黨委、政府滿意,得到民眾認同的目的,那就算取得了最佳的社會效果。在司法實踐中,如果單純追求法制意義上的司法效果,不注重社會效果,則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司法,純理想主義的司法,人民群眾不會感到滿意、不會認同其司法效果。因此,司法工作必須尊重民意、善待民意、吸收民意,准確把握司法裁判與民意的最佳結合點,才能實現司法審判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當然,要做到這個「統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法官不斷增強自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調解技能和裁判藝術,讓案件的裁判結果更加貼近民眾、貼近社會。四、提高法官業務素質,狠抓隊伍建設不放鬆法官是司法工作的主導者,是聯系民眾的橋梁和紐帶。因此,要提高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提高法官的素質是關鍵。一名法官,若是講不清道理,釋不明法律,寫不出有質量的裁判文書,這樣的法官在民眾的心目中肯定是沒有公信力的,亦談不上司法權威。因此,加強培養法官的業務素質是第一要務。一名法官,若是對當事人的正當訴求採取「生冷橫推」的態度,漠視甚至壓制當事人應享有的訴訟權利,這樣的法官同樣是建立不起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的。因此,第二要樹立法官的親民、護民形象,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一名法官,若是與一方當事人親、對另一方當事人疏,或者接受一方當事人的吃請和財物,這樣的法官同樣在民眾的心目中是沒有公信力的,亦談不上司法權威。因此,還要不斷地提高法官的職業道德素養,努力維護法官的清廉形象。唯有如此,法官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黨和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提出的全方位的司法需求,進一步發揮好職能作用。五、努力營造良好的司法環境,助長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一個地方,黨委、政府及權力機關對司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如何,對建立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司法工作不能僅注重獨立行使司法權,還應適當地延伸司法職能,做出卓有成效的服務保障工作,才能贏得黨委、政府的高度認可,在建立司法公信力方面得到他們強有力地幫助。同時,還要適時開展對廣大民眾的普法宣傳和法制教育活動,讓他們學法、懂法,進而相信司法,尊重司法和維護司法。此外,還必須加強與新聞媒體的聯系、交流、溝通,正確把握住對司法工作的輿論導向,為建立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搭建有力的宣傳平台。還要積極探索與律師之間交流、溝通的方式和機制,共同努力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樹立和維護良好的司法形象,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㈡ 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

提高司法公信力需要依靠維護司法公正、深化司法改革、完善司法制度、加強司法宣傳等手段。此外,公眾也應當積極參與司法監督,建立起對司法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司法公信力是指人們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的信任程度和支持度,是司法權威和效力的重要標志。提高司法公信力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1. 維護司法公正。加強司法獨立,堅決遏制干預司法活動的現象,嚴格執法,確保每一起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處理。2. 深化司法改革。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可預測性,增強司法公開和監督的力度,讓公眾對司法有更多的了解和認同。3. 完善司法制度。健全完善的司法制度和流程,加速審判程序,減少錯誤判決和漏洞,提高司法專業水平和准確度。4. 加強司法宣傳。利用各種媒體,宣傳司法知識和法律精神,提高公眾對司法機關的認同度和信任度。5. 公眾積極參與。建立司法監督機制,讓公眾能夠監督司法工作是否公正、合理,增強公眾對司法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什麼是司法獨立?如何保障司法獨立?司法獨立是指司法機關在審判活動中不受行政機關、立法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的非法干預,自主獨立地行使裁判權的原則。保障司法獨立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1. 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司法機關應當依法獨立地行使審判權,堅決維護司法獨立性,不受任何干擾和影響。2. 建立完善的司法管理制度。加強對司法工作的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確保司法人員行使職權的公正性和獨立性。3. 加強對司法工作的監督。建立健全的司法監督機制,加強對司法工作的監督,及時糾正和處理不當行為。4. 推進司法公開。提高司法公開程度,讓公眾能夠了解司法工作的流程和結果,增強司法公信力。

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維護司法權威和效力的必要手段。我們需要堅持司法公正、深化司法改革、完善司法制度、加強司法宣傳,並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司法監督,共同推進司法公正、透明、公開的發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零九條 有下列擾亂法庭秩序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管制 或者 罰金 : (一)聚眾哄鬧、沖擊法庭的; (二)毆打司法工作人員或者 訴訟 參與人的; (三)侮辱、誹謗、威脅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不聽法庭制止,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 (四)有毀壞法庭設施,搶奪、損毀訴訟文書、 證據 等擾亂法庭秩序行為,情節嚴重的。

㈢ 新形勢下基層人民法院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

從大眾角度而言,社會大眾越信任或尊重,司法公信力越高,司法公信是司法的生命力,是人民法院立院之本。加強司法公信力建設,是法院全面實現司法、執法為民宗旨的重要舉措,法院加強對提升司法公信力對策的調查與研究,是法院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當前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不足的現狀分析
導致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原因,既包括涉案因素也包括案外因素,現象不僅存在於涉訴當事人中,也存在於普通大眾之中。但總體來說,大致呈如下態勢:
(一)漠視法律,偏信私立。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非法侵害時,要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然而在具體實踐中,當糾紛擺在面前,一些人並未選擇法律途徑,而是對私立救濟情有獨鍾。如在我們基層鄉鎮地區,農民間出現糾紛,往往請當地有聲望的人出面說理化解,這還是有些許合理之處,有些村民之間鬧點小矛盾,一喊嗓子家族裡少則上十多則幾十個親戚齊上陣互相叫板,實力弱、人丁少的一方也就服軟息事了。更有甚者,部分群眾面對糾紛,竟想到的是非法組織,找來些痞霸勢力,由他們去討所謂的說法公道,小則威逼恐嚇,大則動粗施暴。為什麼一些群眾面對糾紛,面對侵害,沒有想到來法院定紛止爭,用法律維護正當權益呢?這表現出的是他們對司法的不信任,是司法公信力不足的體現。
(二)不打證據打關系。不少涉案當事人認為要打贏官司,最重要的因素是擁有社會關系是最為重要的,在訴訟過程中,不少當事人表示想過找關系影響法官判決,認為自己不找別人也會找,有些當事人甚至懊惱自己沒能力,苦於自己找不到關系。這些當事人認為案子一旦進入訴訟階段,就得想辦法和辦案法官拉近關系,否則證據再硬也可能會因對方當事人有關系而輸了官司。所以他們不走正常訴訟流程、不走正常舉證說理,而是想辦法請客送禮、人情打點的私下接觸法官,就連處於有利訴訟地位的一方當事人也免不了乘關系、忙人情,希望如此這樣就能使自己勝算更大,這一情況可不僅僅只說明當事人法治理念缺乏和淡薄,更體現了如今的法院、法官在群眾中的司法公信力的薄弱。
(三)裁判結果難買賬。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案件宣判後,為什麼會出現敗訴方上訴甚至雙方當事人均上訴的局面,而上訴法院卻均支持一審法院原審判決呢?出現此現象的原因除了在於當事人法律水平不高外,關鍵還在於法官辦案程序不合規范導致雖然實體公正但當事人仍感覺沒受到合理對待,認為裁判不公。另外還有一些法官製作的裁判文書說理性不強,對當事人又沒有進行詳細的判後釋明、答疑解惑,導致當事人難以信服,一審裁判的公信力不高。
(四)執行不力,判決如空門。毋庸置疑困擾法院日常工作和影響法院司法公信力的一大矛盾便是執行難。案件審判結果為勝訴但執行不到位,執行案件的執結率不高。執行難除了有法院自身內部因素以及被執行人確有特殊情況無法履行外,被執行人對裁判文書不信服、對裁判結果不認同也是拒絕配合執行的一個重要方面。執行法官普遍表示經常或偶爾受到當事人的人身攻擊或人身安全威脅,不少法院統計工作一年內就遭受過幾起暴力抗法事件,有的當事人暴打執行法官、損壞法院執行公務車輛、有的當事人拿砍刀威脅法官等等,這樣的威脅甚至暴力抗拒執行,說明了生效的裁判結果存在著嚴重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問題。
(五)信訪不信法,非正常上訪現象嚴重。涉法上訪案件的日益增多,是影響司法環境的一大重要因素。很多法官認為人們群眾無理上訪、信訪不信法,使法院面臨著巨大的維穩壓力。公安局、檢察院、法院三大司法機關,為何上訪案件數法院最多?為什麼有些案件被四級法院駁回後,當事人仍舊選擇上訪?為什麼還會有一個案件連續上訪、多年上訪不斷的現象出現?無疑就是當事人對裁判不服、對司法不滿的強烈體現。
(六)媒體炒作,司法形象一落千丈。以民謠的形式對某種社會現象進行評說,是古今以來老百姓參與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方式。這些年來,社會上遍地流傳著嘲諷人民法院或法官的各種民謠,如老百姓不滿法官辦案效率低、裁判不公及服務意識差時說的「餓死莫做鬼,氣死莫告狀」,如老百姓不滿打官司難、司法腐敗及司法不公正時說的「官司一進門,兩邊都託人」、「大蓋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同時大眾媒體不斷報道一些法官辦案執法違法行為的新聞和發布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的鏡頭畫面使人民法院和法官的司法形象大打折扣。這些流傳廣泛的民謠和網路媒體鮮活的報道,其部分內容有時有誇大渲染的成分,或者說即便內容真實也不能說明這就是法院系統普遍存在的現象,但至少表明了社會大眾及媒體對司法不信任的心態,極不利於司法公信力的建設。
二、影響司法公信力的決定性因素
根據近年來司法工作的具體實踐相分析,筆者認為目前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因素有很多,即有法院內部自身建設滯後的因素,也有法院外部司法環境弱化的因素,決定性因素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法院內部自身建設滯後的因素
1.部分法官專業素質偏低。司法公信力高低與法官的總體素質密切相關。基層法院不僅法官數量與工作量相差甚遠,而且自身素質也難適應當前審判工作的需要。大多基層人民法院,有編制人員少,而具有法官資格,能夠獨立審理案件的更少,除去領導和從事綜合業務工作的之外,一線辦案人員平均每年承辦各類案件(包括執行案件)多達2000多件,人均100件左右,除去周末、法定節假日及其他請假休假等,平均2天就要審結1件案件,這樣浩大的工作量,有瑕疵也是不可避免的。從法院隊伍情況來看,基層人民法院的大學全日制本科法學專業不足十分之一,且多數為軍轉和招干,雖然經過多次的法官培訓和多年法院工作經驗,但不可否認的說存在專業基礎薄弱、專業技能低下等法學理論和實踐不強的問題,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建設。
2.司法腐敗行為屢禁不止。全國各級法院年年開展黨風廉政教育活動,成效是有的,但司法腐敗之風依然存在。極個別的法官辦人情案、關系案甚至金錢案,吃、拿、卡、要的行為更是屢見不鮮,導致枉法裁判、裁判不公,當事人對裁判結果難以信服。更有些法官不惜鋌而走險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存在於普通幹警中,有些領導幹部也難過「錢」關。雖說現象是個別的、情況是少數的,但不得不說司法腐敗是最大的腐敗,是成千上萬普通群眾看在眼裡、聽在耳里、記在心裡的腐敗,腐敗在老百姓心裡落了根,老百姓心裡有了疑,這樣還如何讓老百姓心悅誠服的說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更是從何談起。
3.司法程序公正有待提高。在進行訴訟活動中,部分法官的注意力往往局限於實體上的公正,而對於程序法上的不公正現象則比較寬容,可實際上,程序公正是實現實質正義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於保證老百姓的基本人權,更有助於形成老百姓對司法公信力的普遍認同和信任。而實踐中,個別法官存在歧視當事人、不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審判活動中行為隨意、偏袒失公;個別合議庭合而不議、議而不合,審判委員會案件評議形如虛設;個別法官缺乏時間觀、質效觀,案件不到審限堅決不辦,甚至非正常超審限辦案的現象也屢有發生;個別法官裁判後不對當事人答疑解惑,不進行判後釋明等等。這樣的程序不公是對當事人基本權利的一種剝奪,要知道沒有程序上的公正,實體公正也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即使結果公正,也體現不出來,也會受到質疑,也將會極大的損害司法公信力。
(二)法院外部司法環境弱化的因素
1.個別群眾法治觀念淡薄。可以說,我國有著幾千年璀璨的歷史文化,但法律文化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普及,老觀念「自古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無不影響著人們對司法的偏見。社會大眾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普法教育斷斷續續未見深入,終究改變不了群眾法律意識淡薄、質疑司法的大局面。缺失的法律文化,導致群眾往往以粗淺的、感性的認識來判斷法律,對法律所遵循的強制性、規則化的程序感到十分排斥和不解。一旦出現敗訴後果便懷疑是否司法腐敗,便遷怒存在司法不公,輕者申訴上訴、重者惡意上訪、甚至暴力抗法。不可否認,法治觀念淡薄必然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2.司法宣傳普及工作滯後。近年來我國已經進入電子化、科技化、信息化高速發展時期,法院宣傳工作明顯加強,但僅僅局限於對法院文化的宣傳、對案件報道的宣傳、對幹警形象的宣傳,而對於司法改革的推進宣傳、對於訴訟程序的規范宣傳、對於具體法律法規的宣傳明顯滯後,公眾對法院改革措施缺乏認識、對法官辦案流程無法了解,都會影響法院、法官具體工作實踐,都會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建設。比如我院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就出現因為當事人沒有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相關規定進行舉證,而導致自己在訴訟中敗訴。後來我們對其進行案件回訪時,當事人竟說根本不知道什麼舉證責任和舉證期限,該司法解釋更是看都沒看過,覺得自己著了法律的道,被法律坑了。老百姓舊有思想就是覺得只要自己有理就該贏官司,這樣的傳統思想導致自己在訴訟中處於不利地位,卻不會讓他們理解法院、法官現有辦案模式,不會讓他們信任司法。因此加強司法宣傳,尤其是法律規范的宣傳極為必要。
3.司法體制自身有待改革。司法體制弱化往往造就不了良好的司法環境,而目前司法體制自身弱化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一是司法模式行政化。據統計,全市有39%的法官認為法院管理行政化,上級對下級法院,院長、庭長等對法官干涉過多,有31%的法官認為監督多頭,個案監督、事中監督、以監督名義干預司法現象嚴重。濃重的行政色彩,不僅使辦案法官具體辦案還要接受層層審批,無法自主辦案,審而不判、判而不審現象突出,還使得下級法院就具體案件向上級法院請示、匯報,上級法院向下級法院發布指示、命令,無視審級制度,二審終審無法實現。二是司法權力地方化。據統計,全市有81%的法官認為人事、財權受制於黨委政府,無法超脫地方利益最為影響司法環境。人員配置,經費撥款受制於黨委政府,必然使司法依附於行政,導致司法也出現地方保護主義,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三是司法活動功利化。司法活動功利化,經費得不到保障,導致上門攬案等現象的出現嚴重破壞了司法環境。可以說各級法院尤其是基層法院,經費不足嚴重製約了法院正常工作的發展,而憑借司法權從事創收活動是一些基層貧困法院緩解自身經費壓力的普遍做法,受案不受案以有無利益可圖為標准,想方設法去攬訴訟標的大的案件,可司法權運行一旦走上了以利益為驅動的軌道,哪還有司法公信力可言。
三、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徑
目前,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有關方面尤其是各級法院、法官的高度重視,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個國家法治建設的重要課題,更是作為人民法院的立院之本、法官的立身之根需要我們深思的發展問題。不可否認,司法公信力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內部法院自身建設與外部司法環境建設相統一、相結合,共同完善以提升司法公信力。
(一)法院自身建設
1.提高專業技能,提升業務能力。大多數法院均面臨著案多人少、辦案壓力大的問題,但這不是法官辦「瑕疵案」的借口,也不是僅僅依靠法官增編增量能有效緩解的,關鍵還在於提高法官專業技能,提升法官業務能力。成就專業化、職業化、精英化的法官,外部需要完善法官法、深化法官選任、培訓、考核等方面的改革以及創新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制度的模式,內部需要不斷提高辦案人員的法律理論素養與實踐水平,法院要採取多種形式、豐富多樣的方法對法官進行培訓教育、組織統一的學習研討會,及時學習、重點領會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定期開設達標考試,檢驗學習成果。法官自身要努力培養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將專研業務、提高技能做為日常工作生活的重心,使自己真正做到司法公平、司法正義。
2.多措並舉,杜絕司法腐敗。第一,狠抓廉政教育。廉政思想的培育本就是一個不間斷的持之以恆的過程,要想確保司法隊伍的純潔性,就必須長期鞏固對法官的廉政思想教育,使之樹立牢固的公正司法、司法為民理念不動搖,自覺抵制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朽思想,同一切破壞司法公正的行為做斗爭,維護司法公信力。第二,健全監督機制。杜絕司法腐敗,就要把司法不正之風扼殺在搖籃之中。加強對法官,特別是重要業務部門法官及領導幹部的監督,尤其是對上班八小時之外時間的監督尤為重要。接受社會監督,開設舉報箱,公布舉報電話和舉報郵箱,讓群眾雪亮的眼睛為廉政司法保駕護航。不定期進行案件抽查、案件回訪,使全院沉浸在廉政工作的氛圍之中,給自律性差、控制力弱的法官打好預防針。第三,落實嚴肅查辦。一旦發現法官存在貪污受賄、徇私舞弊造成裁判不公、冤假錯案的,依照相關規定,該追究刑事責任的予以追究,該辭退的予以辭退,該取消評先的予以取消,該扣發獎級的予以扣發,堅決做到嚴辦理、肅風氣。
3.落實程序公正,提高司法效益。程序公正是案件實質公正的基礎,是影響司法公信力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此,法官一定要對案件、對案件當事人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保證案件從立案到執行均能經得起程序公正的檢驗。在立案階段,筆者認為將案件的程序性事務如訴訟流程釋明等工作交由立案庭行使,從而將審判實體與訴訟程序相分離,不給具體辦案法官過早評判案件,出現裁判不公等類似情況出現的機會,同時也使老百姓詳細了解訴訟模式及訴訟注意事項,便於老百姓充分行使訴訟權利。在訴訟階段,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是當事人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訴訟手段,我國的訴訟法均規定了當事人享有的特定訴訟權利,而辦案法官要做的就是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正確行使,對當事人提出的合法、合理訴求或意願悉心傾聽、耐心解答、化解糾紛。在裁判階段,裁判文書要正確引用法律及法條,明之以法、寓教於判。文書要具備說理性,使老百姓能讀懂、讀通裁判結果,法官要積極履行判後釋明權,針對老百姓的提問要耐心細致的解答,做好判後疏導工作。在執行階段,執行法官要注重辦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注意執法的方式方法,在保護當事人正當權益的同時積極化解雙方矛盾,講法律,重民情,加大調解力度,力爭使當事人自覺主動配合執法。不可否認,當法官心系於民、司法為民時,法官與群眾也就一家親了,矛盾化解了、糾紛沒有了、群眾滿意了、司法公信力也就提升了。
(二)司法環境建設
1.加強法律意識建設。法律宣傳教育工作的滯後,極大地影響了全社會法治建設進程,同時也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攻克法律意識淡薄的難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強普法教育。各地政法委應不定期組織公、檢、法、司聯合政府、人大、紀委等相關涉法單位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和司法清理活動,使老百姓作為主人翁地位參與司法活動,提升百姓對司法的信任感,培養百姓的法律意識,增加對法律的學習積極性,重樹司法權威。其次,強化法律宣傳。法律宣傳深入人心,老百姓的訴訟意識與權力意識也將在潛移默化中被喚醒,當全民的法律意識提升了,司法利用率也就提高了,司法權威與司法公信力也就提升了。如我院的具體做法大致有在訴訟活動的每一階段,不失時機地向當事人宣傳法律;積極邀請普通群眾旁聽案件審理過程、參觀法官工作模式、觀看法院、法官自身建設宣傳片;普法冊、普法宣傳片、法務室、說理室、法官定點聯眾、聯合大眾媒體宣傳法院、法官形象等做法使司法走近群眾,讓群眾接受司法。最後,堅持不懈莫動搖。法院和法官要清醒的意識到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意識的增強都是一個長期的、打持久戰的過程,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老百姓迷信權利、忽視權利、輕訴厭訴、誤解司法的心態,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糾正的,尊重法律、樹立司法權威,提升司法公信力,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堅持不懈的開展全面法律意識建設活動才能得以實現。
2.落實司法改革,堅持司法獨立。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獨立是關鍵。落實司法體制改革,杜絕司法地方化、行政化、功利化是關鍵。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立法權、行政權的干預,司法權的行使過程完全自主獨立,不受外界因素、外部權利干擾才是司法公平正義的前提保證。嚴格按照十六大報告,按照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權責明晰、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從制度上保證審判機關和辦案法官依法獨立、公平公正的行使審判權。具體實踐中,司法帶有的行政化、地方化、功利化色彩將司法權與其他權力相混淆,扼殺了司法原本的獨立品格,也使法院、法官喪失了令當事人和社會大眾信服的司法權威和正義之感。因此必須革除司法地方化、行政化、功利化傾向,還原司法獨立本色。在具體做法上,筆者認為除了高標准要求辦案法官做到程序公正外,強化審判獨立與改革司法體制才是王道。通過改革,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想適應的司法制度,以司法體制獨立制,司法財政單位單立制為原則,從機構設置、職權劃分、管理模式、財政體制等方面進行完善革新,保證法院客觀、中立地位,保證法官獨立、中立、公正行使司法權,改革現行法官制度,從法官錄用、任職、調任、懲戒等方面進行制度改革,保證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的高度純潔性。
我國司法公信力建設起步較晚,對司法公信力的調查研究也相對粗淺落後,但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個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是需要全社會長期的、堅持不懈去奮斗的事業。相信通過所有法律人與社會公眾的共同維護與努力探求,提升司法公信力這一難題將在不久的將來被我們所攻破。(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安縣人民法院)

熱點內容
公司部門章的證明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14 08:05:42 瀏覽:428
媒體人職業道德 發布:2025-05-14 07:54:30 瀏覽:254
萬國理論法學 發布:2025-05-14 07:52:20 瀏覽:744
法律顧問對公司的幫助 發布:2025-05-14 07:52:19 瀏覽:769
7司法考試 發布:2025-05-14 07:43:02 瀏覽:193
物業管理辦法規范性文件 發布:2025-05-14 07:30:05 瀏覽:62
刑法136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14 07:27:02 瀏覽:453
一建法規真題解析 發布:2025-05-14 07:23:18 瀏覽:48
法官痛斥毒販 發布:2025-05-14 07:21:16 瀏覽:61
金牛法院法官 發布:2025-05-14 07:13:18 瀏覽: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