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司法廳長
『壹』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著名校友
百年來,建甌第一中學以其卓越的教育品質,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學生。這些校友在各行各業展現了卓越的才能與貢獻,彰顯了建甌第一中學的校訓與優良校風。
楊峻德,福建省早期革命活動家,1920年畢業於省立五中,1926年加入共產黨,為閩北紅色根據地和閩北工農紅軍的創建奠定了基礎。他的英勇犧牲,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學子對國家與社會的責任感。
楊立,1907年出生於建甌,1925年畢業於黃埔軍校,曾參與東征和北伐戰爭。退役後,他繼續在社會中發揮影響,展現出建甌第一中學培養的堅韌與進取精神。
宋曉東,1964年出生於建甌,中國科技大學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畢業,國際知名地球物理科學家。他的發現被《發現者》雜志評為人類20世紀最重大發現之一,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對科學與創新的鼓勵。
江上峰,醫學博士,為醫學研究作出開創性工作,1955年調任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廳主任,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校友在社會服務方面的貢獻。
陳英,1920-1998年,建甌楊墩人,曾任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獎勵與捐贈表明了建甌第一中學培養出的學術與人文精神。
朱崇實,廈門大學經濟學博士,歷任廈大副校長、校長,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教育與學術界的領導力。
魏德馨,劍橋大學數學物理系博士,從事純數學及統計物理研究,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學術研究與國際視野培養上的成果。
徐淑,中國海洋基因工程主要奠基人,海洋環境生物工程專家,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科學與技術領域培養的傑出人才。
朱清,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歷任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省委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校友在政治與社會服務領域的貢獻。
陳小平,福建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經濟學與公共管理領域培養的領導人才。
張士丞,中華民國駐南韓參事,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校友在外交領域的貢獻。
鍾維平,福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社會服務與政策制定方面的影響力。
程鶴麟,資深電視人,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媒體與傳播領域的培養成果。
潘劍鋒,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國家司法考試委員會委員,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法律與法學教育領域的貢獻。
陳松嶺,中南工業大學教授,中國農工黨中央委員,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地質學與環境科學領域的培養成果。
殷雄,上海油畫雕塑院專業畫家,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藝術領域的培養成果。
黃烽,北京解放軍301總醫院風濕科主任,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醫學領域的培養成果。
練繼建,天津大學教授,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工程技術領域的培養成果。
林中,旭輝集團創始人與董事長,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商業與企業領域的培養成果。
李儒新,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所長,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科研與創新領域的培養成果。
滕祥,曾任加拿大溫哥華總領事館領事,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外交與國際關系領域的培養成果。
陸家沂,中國常駐國際民航組織委員,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國際事務與外交領域的培養成果。
林禮婢,中海運集團總船長,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航運與海洋領域的培養成果。
許順生,湖北黃石天方科技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企業與經濟領域的培養成果。
陸家和,中國真空協會榮譽理事,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培養成果。
熊則男,西安交通大學講師與副教授,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教育與學術領域的培養成果。
騰鈞宜,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院教授,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醫學與科學領域的培養成果。
楊祖謙,福建心胸外科分會常務委員與漳州醫學會顧問,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醫學與健康領域的培養成果。
林良真,中科院電工研究所超導技術研究室主任,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科研與工程技術領域的培養成果。
李正午,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科學與學術領域的培養成果。
晉焯榮,美國信息公司總監與 Kaplan 軟體公司經理,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科技與信息技術領域的培養成果。
章小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理論部黨總支書記,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社會服務與公共管理領域的培養成果。
鄭新芝,福建建達律師事務所主任與傑出青年律師,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法律與法學教育領域的培養成果。
張發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客座教授與湖北省建設廳廳長,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教育與社會服務領域的培養成果。
張翔,SAP 認證技術顧問與美國畢博公司高級咨詢顧問,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信息技術與企業管理領域的培養成果。
李慶宏,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與美國雀巢公司研究所高級科研員,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培養成果。
李榕恆,香港福達實業公司董事經理與福建亨達實業董事長,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商業與企業管理領域的培養成果。
謝弢,1970年出生於建甌,建甌一中校友,高中畢業後考入中山大學深造,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學術與教育領域的培養成果。
吳巍,1982年出生於建甌,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深造,體現了建甌第一中學在學術與教育領域的培養成果。
『貳』 如何建設和諧湖南
題記
從孔子提出「以和為貴」、「仁者愛人」的儒家思想開始,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再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我們中華民族對「和諧」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過。
民主團結的政治環境,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惠民安民的政策環境,和諧安定的法制環境,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張春賢同志在省第九次黨代會報告中勾勒出的優美畫卷,為我們構建和諧湖南指明了方向。
連日來,圍繞著力構建和諧湖南這一宏大命題,出席省黨代會的代表們懷著強烈的責任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發表了許多很好的意見。
民主團結:和諧湖南的前程
祁東縣靈官鎮毛橋村近年來籌資100多萬元,解決了村裡飲水、灌溉、交通、通訊等一系列問題,方便了群眾,促進了村裡的經濟發展。「發揚基層民主,實行村務公開,獲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是事業成功的保證。」村黨支部書記程立功代表的話語充滿了自豪。
代表們普遍認為,廣大人民群眾直接或間接參與政治生活與社會管理,對重大事務享有知情權,就各項重大決策和立法建議進行充分表達和交流,能更好地反映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構建和諧湖南提供廣泛的力量支持,使我們的事業充滿生機和活力。
營造民主團結的政治環境,關鍵在黨。今年8月到10月,省委在全省開展的「迎接黨代會,共謀新發展」獻計獻策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積極參與。在短短3個月時間里,共收到獻計獻策信函1.1萬多件,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黨建等各個領域,集中表達了期盼湖南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共同心願。
婁底市委黨校副校長廖楚雄、通道侗族自治縣縣委書記李先勝等代表認為,堅持群眾路線是黨的事業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法寶。構建民主團結的政治環境,要突出抓好兩個方面:一是擴大黨內民主,二是切實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努力保持安定和諧的社會局面。
「張春賢同志在省黨代會的工作報告中提出,構建和諧湖南需要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的作用,切實做好各階層人士統戰工作,鞏固和發展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我們統戰工作者要為此而努力工作。」邵陽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王長忠代表認為,必須切實把政治協商納入各級黨委、政府決策和實施部署過程中,不斷拓寬統一戰線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渠道,豐富民主參與的內容和形式。
營造民主團結的政治環境,離不開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發揮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衡陽市總工會副主席李桂英、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趙振營等代表認為,和諧社會是人民享有廣泛民主的社會。當前,基層民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在許多基層單位,職工群眾的民主權利實際上並沒有落到實處。由於缺乏民主和民主渠道受阻,以致出現了企業決策失誤、職工利益受損、勞動關系緊張、矛盾沖突不斷、上訪告狀頻發等問題,成為了影響社會和諧的毒瘤。工會是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承擔者,在參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中,要充分履行自己的職能,疏通基層民主渠道,保護職工民主權利,促成完善民主參與機制。
惠民安民:和諧湖南的落腳點
構建和諧湖南,必須從保障民生開始,認真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問題,將惠民安民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代表們在討論中形成的共識。
「就業是民生之本,抓就業,就是抓發展、抓增收、抓穩定。我們要把就業和再就業當作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來抓。」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趙湘平代表告訴記者,自2004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每年為民辦「八件實事」,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再就業就是實事之一。今年1至9月,全省新增城鎮就業54.81萬人,安排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0.22萬人。趙湘平認為,由於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我省勞動力供過於求的矛盾仍將長期存在。必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擴大城鄉就業。
與就業工作相隨而行的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廣大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切實利益密切相關。」郴州市民政局局長陳少忠代表說,當前,困難群體仍占相當比重,應當加大對困難群體的幫扶力度,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援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專項救助為配套,以自然災害緊急救助、農村「五保」和城市「三無」集中供養、經常性社會捐助和社會幫扶為補充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應針對社會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科學合理地確定救助內容和救助對象,對不同的困難家庭分類實施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或臨時救濟。
「上學難,上學貴」也已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一個突出問題。岳陽市教育局局長王志明代表認為,「上學難」牽涉的實際上是公共服務均等的問題。最好的公共政策,應該是為那些最弱勢的群體提供最優質的公共服務,這也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王志明告訴記者,為破解「上學難」的問題,岳陽市將多管齊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把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擺在突出地位;加強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造,積極開展城鎮學校對口支援農村薄弱學校活動;推廣「片聯校」農村教育管理模式,完善落實農民工子女入學辦法,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工子女入學工作;認真落實對農村中小學貧困生「兩免一補」的政策,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扶貧助學力度,建立扶貧助學長效工作機制,確保困難家庭子女都能順利完成學業。
公平正義:和諧湖南的「安全閥」
「我只是一個『掃大街』的,但黨和政府給了我許多榮譽,我的付出也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同,使我覺得自己的汗水沒有白流,所做的事情蠻有價值。這,就是一種公平。」曾獲得全國市容環衛先進個人、建設部勞動模範等榮譽的常德市環衛處清掃班班長鄧亞蘭代表用樸素的語言解釋自己對「公平」的理解。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進步的價值取向,是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也是一個社會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代表們認為,在調節各種不同利益關系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使絕大多數社會成員都受益,才能取得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廣泛支持和接納,有效地整合社會各種資源和力量,實現全社會的團結與合作。
株洲市市長顏石生代表指出,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際關系的和諧。一個人固然關心自己在付出勞動後得到了多少,但更關心比較意義上的所得,也就是說是不是得到了公正與公平的對待。如果比較的結果是自己處於較低的地位,就會產生被排斥感和被剝奪感,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一旦這種不平衡超過一定的限度,社會矛盾就會加劇。所以,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安全閥」,有公平社會才會穩定,才能長治久安。
「從今年開始,國家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徵收起點。一年算下來,我每年將少繳個人所得稅200多元。雖然數目不是很大,但對我們普通幹部來說,已覺得很不錯了,尤其是從中看到了中央努力調整個人分配收入不平衡的決心。」來自漣源市農業局的朱廣波代表深有體會地說,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只有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從縮小收入差距、完善分配體制上著手。」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區委書記杜亞玲代表認為,只有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才能在收入分配問題上更加體現公平,有效地促進社會共同富裕。
加強法制建設,實現執法和司法的公正,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株洲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談敬純、益陽市檢察院檢察長朱國祥等代表認為,執法和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方面。必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強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監督,加強司法民主建設,加強人權司法保護,完善執行工作機制,促使執法和司法公正。
安定有序:和諧湖南的「晴雨表」
「安定有序是社會和諧的『晴雨表』」。一個動盪不安、混亂無序、矛盾激化的社會,絕對不是和諧社會。只有在安定有序的環境里,人民群眾才能安居樂業,形成和諧相容的局面。要實現社會安定有序,必須實行法治。這是許多代表表達的共同觀點。
省司法廳廳長周敦扣代表認為,實行法治,是確保社會和諧安定的根本之策。必須加大法制建設力度,堅持嚴格依法辦事,把解決社會矛盾和沖突納入法制化軌道,並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履行職責、行使權力,使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制度化、法律化,能通過法定程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通過合法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從而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實現社會的安定有序,重在預防,重在積極調處社會矛盾糾紛,防止矛盾激化。」永州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蔣善生代表告訴記者,近年來,永州市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的預防功能,認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工作,積極拓寬調解領域,在主動、及時調解婚姻家庭、山林權屬等傳統民間糾紛的同時,積極介入社會難點、熱點問題,重點解決在深化改革和加快發展中發生的各類重大群體性糾紛。基本上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組,大事不出鄉鎮」。
「實現社會安定有序,必須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局長龍德忠代表、武警湖南總隊長沙市支隊政委陳維旭代表談到,必須圍繞關系群眾切身利益、關系社會影響的治安問題努力開展工作,提高對嚴重暴力犯罪等疑難案件的攻堅克難能力,以及對多發性、侵財性等群眾關注熱點犯罪的打擊力度,加強對社會治安的控制能力。同時,不斷發展和完善群防力量,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於自身的安全防範,有效地發現犯罪、預防犯罪、減少犯罪。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常德市婦聯主席龔美愛、株洲市婦聯主席楊玉芳代表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多元化,人們的家庭觀念、婚姻觀念等發生了一些變化,一些家庭出現了價值觀扭曲、婚姻穩定性下降、家庭暴力加重等問題,給社會的穩定帶來了隱患。因此,確保家庭的和諧穩定,對於營造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非常重要。
山清水秀:和諧湖南的「氧吧」
在討論省黨代會報告時,許多代表提出,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起良性循環的生態體系、資源低度消耗的生產體系和效益持續增長的經濟運行體系,促進經濟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省科技廳廳長王柯敏代表說,隨著我省「三化」進程的加快,資源環境約束將進一步加劇。總體上看,我省人均資源佔有水平較低,生態功能還不完善,保護環境的壓力較大。要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高效利用資源,緩解資源約束矛盾,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資源環境保障能力。
「旅遊與環境相互依存,互相促進。湖南是旅遊大省,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能夠有效保護旅遊資源,促進旅遊業的發展。」來自張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岳陽、衡陽等地的代表們,對保護生態環境給予了高度關注。
岳陽南湖風景區工委書記張慕堯,張家界市委常委、永定區區委書記余懷民,通道侗族自治縣林業局馬龍林管站幹部陸安信等代表提出,生態環境是最寶貴的旅遊資源。必須加強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劃工作,加大對旅遊區、旅遊項目的生態環境監察、監管力度,禁止在旅遊區及周邊地區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設施和對環境有害的項目。旅遊區、旅遊項目要嚴格按照生態保護需要進行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禁止毀林毀草、亂采濫挖野生植物、開山取石、挖土采沙、圍湖造田、改變自然水系等破壞生態的行為。
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是「節約」。長沙市市長譚仲池代表說,長沙是一座具有優越自然稟賦的城市,又是一個能源匱乏的城市,季節性能源供應緊張局面時有發生。因此,長沙市將在大力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同時,堅持倡導節約理念,建設節約型城市。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的偉大長征。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順應人民群眾求富裕、求公正、求安定的願望,有效協調和改善各種社會關系,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良好局面。———摘自張春賢同志在省第九次黨代會上的報告
『叄』 山東省司法廳廳長是誰
山東省司法廳廳長是程 輝 。
『肆』 山東省老齡工作委員會的機構簡介
山東省老齡工作委員會(簡稱山東省老齡委),是山東省人民政府主管全省老齡工作的議事協調機構。主要職責是:研究、制定全省老齡事業發展戰略及重大政策,協調和推動有關部門實施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協調和推動有關部門做好維護老年人權益的保障工作;協調和推動有關部門加強對老齡工作的宏觀指導和綜合管理,推動興辦老年公益事業,組織開展有利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種活動;指導、督促和檢查各市的老齡工作;承辦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和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山東省老齡工作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委員組成。主任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省長兼任,副主任、委員由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負責人擔任。目前共有成員單位39個
山東省老齡工作委員會是山東省人民政府主管全省老齡工作的議事協調機構。其主要職責是:
(一)研究、制定全省老齡事業發展戰略及重大政策,協調和推動有關部門實施老齡事業發展規劃。
(二)協調和推動有關部門做好維護老年人權益的保障工作,負責老年法律法規的行政執法工作。
(三)協調和推動有關部門加強對老齡工作的宏觀指導和綜合管理,推動興辦老年公益事業,組織開展有利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種活動。
(四)指導、督促和檢查各市的老齡工作。
(五)承辦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和省委、省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主 任:孫紹騁 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副主任:彭緒進 省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
於 剛 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
林建寧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厲彥林 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兼省委老幹部局局長
司安民 省政府副秘書長
張國勛 省民政廳廳長
程 輝 省司法廳廳長
於國安 省財政廳廳長
韓金鋒 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廳長
丁希濱 省老齡辦主任
委 員:李 茜 省委省直機關工委副書記
劉本舉 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巡視員,省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傅國慶 省法院政治部主任
趙金星 省紀委、省監察廳駐省發展改革委紀檢組組長、監察專員
安勇堅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副主任
陳光華 省教育廳巡視員
房曉東 省民委(省宗教局)副巡視員
王兆玉 省公安廳政治部主任
李紹增 省紀委、省監察廳駐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紀檢組組長、監察專員
林建華 省農業廳巡視員
李宗偉 省文化廳副廳長
仇冰玉 省衛生廳副廳長
武翠蘭 省計劃生育協會常務副會長
馬少通 省外辦副主任
呂鳳強 省地稅局副局長
王明寶 省紀委、省監察廳駐省廣電局紀檢組組長、監察專員
丁艷菊 省體育局副局長
潘振文 省統計局副局長
王 建 省工商局副巡視員
洪煥金 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
梁文生 省旅遊局巡視員
李春田 省法制辦副主任
郭吉毅 省國稅局副局長
王 楠 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曲永義 山東社科院副院長
魯 銳 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社)紀委書記
伊戈揚 省總工會副主席
張 濤 團省委副書記兼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
范曉麗 省婦聯副主席
鍾永誠 省老齡辦副主任
肖培樹 省老齡辦副主任
於振業 省老齡辦副主任
『伍』 山西省歷任公安廳廳長的名字
歷任山西省公安廳長分別是
山西省公安廳廳長(首任):程穀梁
1949年9月至1952年9月兼任山西省公安廳廳長。
山西省公安廳副廳長(主持工作):馮國安
1975年馮國安調回山西省公安廳任副廳長,黨組副書記,主持公安廳工作。
山西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政法委委員:李玉璋
1987年任省公安廳副廳長、黨組成員兼太原市公安局局長、黨組書記。1991年任省公安廳廳長、黨組書記(黨委書記)、省委政法委員會委員、武警山西總隊第一政委、黨委書記(黨委第一書記)。1998年1月任山西省人大副主任。
山西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兼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杜玉林
杜玉林,男,漢族,1950年6月生,山西省河曲縣人。196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2年9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副總警監警銜。曾任山西省政法委書記,山西省公安廳廳長。
山西省公安廳廳長:楊安和
2003.2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
山西省政府黨組成員,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楊司
2010.05—2011.01,山西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
2011.01—2012.01,山西省政府黨組成員,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
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公安廳廳長:劉傑
2012.06--2012.07 山西省省長助理、省政府黨組成員,省公安廳黨委書記
2012.07--2014.12 山西省省長助理、省政府黨組成員,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
2014.12--2017.01 山西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
2017.01—2017.2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
山西省公安廳黨委書記、督察長 :楊景海
2017.02-2018.01,山西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督察長(兼)
現任公安廳長廳長:劉新雲
2018.01-山西省副省長,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
『陸』 山東省司法廳副廳長
栗 甲 巡視員
分管司法鑒定管理處。
王本群 副廳長兼省監獄管理局局長
主持省監獄管理局工作。回
馬靈喜答 副廳長
主持省勞教局黨委工作,分管法制宣傳處、基層工作處。
齊延安 副廳長
分管律師管理處、公證管理處、省濟南市齊魯公證處、省法律援助中心、省律師協會、省公證員協會。
吳溪清 副廳長
分管政策法規處、裝備財務處。
程 濱 紀委書記
主持廳紀委工作,分管紀委、監察室、辦公室。
張民忠 政治部主任
負責廳政治部工作,負責廳直屬機關黨委工作。
周 傑 副巡視員
協助齊延安同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