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14條
1. 刑法14條規定
刑法第十四條規定的是故意犯罪的認定情況,刑法第十四條規定如果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而被確認認定為故意犯罪時,是需要負相應的刑事責任的。
一、將刑事責任年齡劃分為四個階段:
1、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2、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3、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4、不滿十二周歲的人,不負刑事責任。
二、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1、定罪判刑方式;
2、定罪免刑方式;
3、消滅處理方式;
4、轉移處理方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2. 如何解讀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如何法院判案不引用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
《刑法》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解讀:本條是關於故意犯罪定義的規定。本條分為兩款。
第一款是關於什麼是故意犯罪的規定。根據本條規定,故意犯罪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個特徵:
1.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必須是明知的。而這種明知既包括對必然發生危害結果的明知,也包括對可能發生危害結果的明知。
2.行為人的心理必須處於希望或者放任的狀態。不論行為人明知的是危害結果必然發生,還是可能發生,只要明知其一,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就構成故意犯罪。本條所說的「故意」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產生的後果所持的心理狀態,是構成故意犯罪的主觀要件。根據我國刑法理論,「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採取漠不關心,聽之任之的放任態度。區別「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對判斷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大小、其危害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決定量刑,都具有重要意義。在通常情況下,行為人的心理狀態不同,其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不同,對行為人改造的難度也不同,施用刑罰也應有所區別。
第二款是關於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規定。「刑事責任」是指犯罪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刑事責任」和「刑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刑事責任」是犯罪行為人在社會和國家面前承擔的責任,是刑罰的前提條件,只有對負有刑事責任的人,才能施用刑罰;而刑罰是承擔刑事責任的結果,是法院以國家的名義對犯罪人進行懲罰和教育改造的手段,是預防犯罪人重新犯罪並儆戒其他人犯罪的制裁措施。負有刑事責任的人在某些情況下不一定受到刑罰處罰,比如具有法定可以免除處罰情節的,可以不處以刑罰;但受刑罰處罰的人,必須是負有刑事責任的人。具備犯罪構成要件是負刑事責任的依據。根據本條第一款的規定,故意犯罪是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主觀上對其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後果處於故意的心理狀態而實施的犯罪,已具備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因此,本款規定,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十五條: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解讀:本條是關於過失犯罪定義的規定。本條分為兩款。
第一款是關於什麼是過失犯罪的規定。「過失」和「故意」一樣,同是行為人主觀上對危害行為發生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狀態。根據本款的規定,過失犯罪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構成犯罪的;第二類是過於自信的過失犯罪,即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構成犯罪的。本款規定的「應當預見」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結果可認識的能力。「應當預見」要求根據行為人的具體情況,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所謂行為人的具體情況,主要是指行為人的年齡、責任能力、文化程度、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職業專長、工作經驗、社會經驗等。上述情況不同,行為人對其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的可認識能力也不同。疏忽大意過失的特徵有兩點:一是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具有可認識的能力,即應當預見;二是由於行為人主觀上粗心大意,忽略了對行為後果的認真考慮,盲目實施了這種行為,以致發生了危害社會的結果。過於自信過失的特徵也有兩點:一是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二是由於行為人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避免這種結果的發生,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結果。不論是疏忽大意過失還是過於自信過失,其共同特點是行為人都不希望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即主觀上都沒有危害社會的意圖。
第二款是關於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為的才負刑事責任的規定。根據本款規定,由於行為人主觀上的過失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的,不一定都負刑事責任。行為人主觀上對危害社會的結果持過失的心理狀態,其主觀惡性比故意犯罪的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要小,社會危害程度也小於故意犯罪。因此法律沒有將行為人過失造成危害結果的,都規定為犯罪,只將對社會危害比較大,需要用刑罰手段處理的過失造成危害結果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款的「法律有規定」的是指本法分則規定的過失犯罪。
執行本條規定應當注意以下三點:
1.在認定和處理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時,應當注意區分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和意外事件,以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二者的根本區別是:前者主觀上有過失,即行為人由於主觀上疏忽大意,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了這種結果;而後者是由於客觀上不可抗拒,主觀上不能預見的原因造成了危害社會的結果,行為人對危害社會的結果主觀上沒有過失,不負刑事責任。
2.在認定和處理過失犯罪時,應當注意區分過於自信的過失犯罪和間接故意的故意犯罪,以劃清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的界限。二者的根本區別是:前者雖然對其行為的危害結果已有預見,但其主觀上並不具有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其危害結果的發生,是由於行為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過於相信自己能夠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在危害結果發生之前,行為人主觀上一直認為這種危害結果不會發生;而後者是行為人已經預見到其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對這種危害結果是否發生持漠不關心、聽之任之,有意放任的態度。即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雖然已有預見,但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管危害結果是否發生,卻決然去實施這一行為。危害結果的發生是行為人預見中的事。可見間接故意的犯罪,其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要遠遠大於過失犯罪的行為人。主觀惡性不同,其社會危害程度不同,對犯罪人改造的難度也不同,對過失犯罪和間接故意犯罪適用的罪名和刑罰也有重大區別。劃清過於自信的過失犯罪與間接故意的故意犯罪界限的意義就在於此。
3.對由於過失造成危害結果的,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的,不能對行為人定罪處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