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簡述刑法的特徵

簡述刑法的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1-11 00:10:22

❶ 簡述刑法的特徵

一樓說的是犯罪的特徵,三大本上復制的刑法的特徵:

刑法具有區別於其他法律的特有屬性,這主要表現在:(1)刑法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規范,而其他法律規定的都是一般違法行為及其法律後果。(2)一般部門法都只是調整和保護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而刑法所調整和保護的社會關系相當廣泛。(3)一般部門法對一般違法行為也適用強制方法,但其嚴厲程度輕於刑法所規定的刑罰。(4)刑法具有補充性,即只有當一般部門法不能充分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才由刑法保護;只有當一般部門法還不足以抑制某種危害行為時,才能適用刑法。(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保護的合法權益,也都藉助於刑法的調整和保護。

❷ 刑罰的概念及其特徵

現代意義上的刑罰是刑事處罰的簡稱,指行為人因為違反刑法規范而受到國家機關實行的法定的強制處分。

特徵:

1、嚴厲性

刑罰是最嚴厲的一種強制方法,這在它所剝奪的權利與利益上得到充分體現。刑罰可以剝奪犯罪人的權利、財產、人身自由乃至生命,可以說是生殺予奪在此一舉,其強製程度的嚴厲性昭然可見。而其他任何強制方法,都不可能達到這樣嚴厲的程度。

2、特定性

刑罰只能對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人適用,無罪的人絕對不受刑事追究。可以說,將刑罰的適用對象限於犯罪人是刑罰正當性的基本前提,這也是刑罰與其他法律強制方法的根本區別之一。

3、權威性

刑罰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國家依照專門的法律程序適用。為了使刑罰適用公正合理,中國專門頒布了刑事訴訟法

人民法院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必須按照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管轄許可權、訴訟程序進行,否則就是非法的,而其他法律強制方法則按照方法則按照其他的程序適用,兩者有著根本區別。



(2)簡述刑法的特徵擴展閱讀:

刑罰的目的

刑罰目的是國家制定、適用和執行刑罰的目的,即國家刑事立法採用刑罰作為對付犯罪的強制方法及其具體適用和執行預期實現的效果。

刑罰目的是刑罰和整個刑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它決定和制約著刑罰的其它全部問題,如刑罰的事實根據,刑罰承擔者的范圍,刑罰的體系與種類,刑罰適用的原則及刑罰的執行。古今中外刑罰制度和刑法理論上的區別,從某種角度講都是因為對刑罰目的認識不同所導致的。


❸ 簡述刑法的特徵

戴某在福建省古田縣某銀行工作。1990年1月1日起,戴某與銀行簽訂了書面勞動合同,並約定銀行可以解除或終止合同的情形包括用人單位因經營虧損、機構改革和調整等。合同期滿後,雙方未續訂勞動合同,但戴某繼續在原單位工作。後銀行採用投票記分、末位淘汰的方式進行裁減職員,經投票,戴某被列入淘汰名單上報寧德市分行。寧德市分行以「裁員增效精減分流」為由下達了《關於解除戴某勞動合同的通知》和《關於解聘戴某聘用制幹部的通知》。戴某因此與所在單位發生爭議。

,《勞動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勞動合同期滿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條件出現,勞動合同即行終止」的規定,並非是用來約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因為這一條款當中所謂「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出現」是指雙方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對因意外事件的出現和當事人失去履行合同能力而不能繼續履行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時所作出的前瞻性的終止合同效力的約定。

什麼是「末位淘汰」?這種制度硬套在對企業職工的勞動管理上合適嗎?

「末位淘汰」是「舶來品」。它源自美國,如GE、惠普都推行了末位淘汰制。這是與在GE中做人力資源管理的傑克·韋爾奇有著密切關系的,他創制出了「活力曲線」,為「末位淘汰制度」奠定了基礎。也可以說,在GE,末位淘汰制度是成功的。

我國也有某些知名大企業在推行這套制度時,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海爾集團的「三工並存、動態轉換」,萬向集團的「階梯式用工、動態式管理」以及山東濰坊電業局的「分線管理」等。

所謂「末位淘汰」,是指用人單位根據其具體目標和企業戰略,結合各個具體職位的實際情況,制定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並以此為標准對員工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對績效靠後的員工進行淘汰,而不管這些員工的績效水平是否高於組織績效考核標准線的績效管理制度。換句話說,末位淘汰制度,就是用人單位自己制定一個考核標准,然後對員工進行考核,經過考核後將排名相對靠後的人員予以淘汰、辭退的一種管理方法。

刑法的特徵

刑法是指刑法與其他部門法相比所具有的自身特殊性,這些特殊性是刑法作為一個部門法存在的主要依據,也是我們研究刑法的邏輯起點,刑法中的許多問題都是由這些特點引出的。關於刑法有哪些特點,理論上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刑法的特點應當包括以下四點。
(一)刑法的強制性最為嚴厲
(二)刑法的保障性
(三)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范圍更廣泛
(四)刑法的謙抑性、最後手段性
刑法上述四個特點是相互聯系的。刑法的強制性最為嚴厲這一特點是刑法最根本的特點,它派生了其他特點。刑法的上述第二個特點是利用刑法嚴厲性的結果,第二個特點又進一步引伸出第三個特點,而第四個特點是限制刑法嚴厲性的結果。
第二、三個特點和第四個特點又是對立的。從刑法的保障性看,刑法的保護范圍越是廣泛,刑法的觸角延伸得越廣,保護的力度越強,就越有利於刑法保障功能的發揮;但從刑法的謙抑性角度看,刑法負作用很大,需要內斂,刑法的觸角不能無限擴張,否則就容易侵犯公民的自由。刑法的觸角超出了一定的范圍,就會與公民的自由發生沖突。可以說,全部刑法都是圍繞著利用刑罰的嚴厲性懲罰犯罪和限制刑罰的嚴厲性防止刑罰的濫用這一對矛盾展開。由這一對矛盾引申出刑法中一系列的問題以及決解這些問題的刑法原則和制度。如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問題、罪刑法定原則、犯罪構成問題等。

差不多了-

❹ 簡述在伊斯蘭刑法的特點。

伊斯蘭刑法原則
世界各地現行的法律關於刑法原則的制定,無非是對數千年人類法制文化史上通行的法理的概括,各大文明不約而同地將這些指導性的原則規定寫入了自己的法典。
《古蘭》天經囊括了現行大陸法系及海洋法系的各項刑法原則(大陸法是以成文法為基礎,由羅馬日爾曼法發展而來的一個法系,它是相對於英美判例法系又稱海洋法系而言的)。
下面我們將目前世界上最為通用的、最為流行的三項刑法原則與中世紀伊斯蘭法作一個比較,以證實伊斯蘭法的前瞻性,從而使人們認識到伊斯蘭法的巨大潛在力。
第一、罪行法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
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是:什麼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種犯罪的構成條件是什麼,有哪些刑種,各個刑種如何適用,以及各種具體罪的具體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刑名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不得處罰。概括起來說,就是「法無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歐洲人認為:罪刑法定的思想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王約瀚簽署的《大憲章》第39條的規定,即「凡是自由民除經貴族依法判決或遵照國內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其財產、剝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這里就蘊含著罪刑法定,保障自由民權利的思想。到了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針對封建刑法中罪刑擅斷、踐踏人權的黑暗現實,更加明確地提出了罪刑法定的主張,使罪刑法定的思想更為系統,內容更加豐富。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罪刑法定這一思想由學說轉變為法律,在資產階級憲法和刑法中得到確認。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第8條規定:「法律只應規定確實需要和顯然不可少的刑罰,而且除非根據在犯罪前已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不得處罰任何人」。在《人權宣言》這一內容的指導下,1810年法國刑法典第4條首次以刑事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由於這一原則符合現代社會民主與法治的發展趨勢,至今已成為不同社會制度的世界各國刑法中最普通、最重要的一項原則。
實際上,在七世紀就已形成的《古蘭經》伊斯蘭刑法中,早已明確地規定了這項刑法的首要原則。
「誰不依據安拉降示的經典(法律)而判決,誰屬不信道之人。」(《古蘭經》5:44)
「誰不依據安拉降示的經典(法律)而判決,誰屬不義之人。」(《古蘭經》5:45)
「凡不依據安拉降示的經典(法律)進行判決的人,都是犯罪的。」(《古蘭經》5:47)
穆聖還訓諭道:「安拉不承領不依安拉降示的經典(法律)處理事物者的拜功。」(哈克姆)
並進一步總結說:「法官分三種,一種進樂園,兩種下火獄。前者,明法理,秉公判斷;後者或明法理而徇私枉法,或無知而亂作判斷」。有人問之:何為無知之罪?穆聖答曰:
「無知而任法官,罪責大矣。」(艾布·達吾德)
七、八世紀整理匯編的《古蘭經》、《聖訓》已經對罪刑法定做出了明確無誤的規定。
二戰之後,全球以歐美為中心,形成了以英美海洋法系與羅馬日爾曼大陸法系為核心的二大法系。它們在科學技術、社會管理等領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弱小民族要想發展,想與之交往,就不得不學習他們的法律,不得不遵崇他們的游戲規則,尤其是一些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為了趕上世界發展的潮流,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只好大量學習西方的東西。這樣一來,本民族已有的和其他民族早已創造的文明往往會被忽視、遺忘……
但是,從世界法律發展史上看,各大文明間區別最小的就是有關刑法的規定。他們關於刑法原理與刑法原則的制度都有驚人的相似性。七世紀伊斯蘭刑法原則就囊括了現行的世界各國通行的刑法原則,這不禁使人驚嘆。從以上歐洲人將英國1215年頒布的《大憲章》列為罪刑法定之思想的起源,乃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產生的《人權宣言》真正以國家成文法形式確立為其公論,比阿拉伯帝國的罪刑法定成文法晚了近600年。也就是說,伊斯蘭世界的人們,要早於歐洲人數百年就享有了鋼性的法律上的人身保護。
第二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含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當今世界各國憲法確立的維護社會法制的基本原則。一般都要在憲法中 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
個人,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需予以追究。為了使這一原則進一步得到貫徹執,世界各國一些基本法律也規定了這一原則,如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都規定了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刑法作為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基本法律,更應當貫徹這一原則。我國刑法典第4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這就使憲法確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結合刑法的特殊內容,具體化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這樣一項刑法基本原則。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不論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會地位、職業性質、財產狀況、政治面貌、才能業績如何,都應追究刑事責任,一律平地適用刑法,依法定罪、量行和行刑,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聖妻阿依莎傳述說:一個買赫祖米部族的婦女借債而不還,穆聖命斷其手,其親人烏薩曼向穆聖求情。穆聖說:「烏薩曼!我看你不要在真主的法度之內求情」。然後穆聖站起來演講道:「你們之前的先民之所以毀滅,只因為他們執法時放過貴人,專治平民。以掌握我的生命的真主發誓,假如穆罕默德之女法蒂麥犯有盜竊罪,我定斷其手。」隨後命人砍去那個買赫租米婦女的手。(布哈里、穆斯林《聖訓》)
這無疑是對刑法平等原則不打折扣的最好例證。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無數民族抗爭數千年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但是,在他們力求得到或至今還末得到這種人權上的平等要求時,中世紀的阿拉伯人就早早地享有了它。當然,這種法制概念,本源於伊斯蘭教義平等的社會理念、本源於穆斯林皆兄弟的超前的社會公平觀。在伊斯蘭看來,人生與人死是平等的,即在安拉麵前人人平等。基於此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貫穿於伊斯蘭的民法、刑法等各部門法之中。在伊斯蘭社會,對人的道德要求要遠遠高於其對法律的認識,在這種個人品質的教化中,不難得出也不難實現其於法律上的人人平等。
第三、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含義:
我國新刑法典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條規定的就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指:犯多大的罪,就應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法院也應判處其相應輕重的刑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在分析罪重罪輕和刑事責任大小時,不僅要看犯罪的客觀社會危害性,而且要結合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把握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綜合體現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從而確定其刑事責任程度,適用相應輕重的刑罰。
從上述含義可以看出,刑罰的輕重不是單純地與犯罪分子所犯罪刑相適應,而且也與犯罪分子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也即在犯罪與刑罰之間通過刑事責任這個中介來調節。因此,稱之為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比稱之為罪刑相適應原則更准確些、貼切些。罪刑相適應原則是否包容刑罰個別化在內,存在著爭論,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肯定是把刑罰個別化包容在內的。
歐洲人認為: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從傳統的罪刑相適應原則發展而來的。罪刑相適應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同態復仇和奴隸社會的等量復仇。「以血還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罪刑相適應思想最原始、最粗俗的表現形式。罪刑相適應成為刑法的基本原則,則是17、18實際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和法學家倡導的結果。孟德斯鳩指出:「懲罰應有程度之分,按罪大小,定懲罰輕重。」義大利著名刑法學家、形式古典學派創始人貝卡里亞在其傳世之作《論犯罪與刑法》一書中指出:「犯罪對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們犯罪的意識越強,制止人們犯罪的手段就應該越強有力。這就需要刑法與犯罪相對稱。」貝卡里亞還獨具匠心地提出了罪刑階梯論,試圖確定一個與犯罪輕重相適應的刑法階梯,以實現罪刑均衡的思想。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罪刑相適應原則被寫進了法律。傳統的罪刑相適應原則,以報應主義刑法觀為基礎,機械的強調刑法與已然之罪、犯罪客觀行為或犯罪客觀危害相適應。從19世紀末開始,隨著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的崛起,傳統的罪刑相適應原則受到了有力的挑戰。最突出的表現,是行為人中心論和人身危險性論的出現,保安處分和不定期刑制度的推行,使傳統的罪刑相適應原則在刑事立法上受到削弱和排擠,但實際上並未動搖其作為刑法基本原則的地位。從當今世界各國的刑事立法來看,罪刑相適應原則內容已得到修正:既注重刑罰與犯罪行為相適應,又注重刑罰與犯罪人個人情況(主觀惡性與人身危險性)相適應。這就把古典學派所主張的傳統罪刑相適應原則與新派所主張的刑罰個別化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正是罪刑相適應發展為罪責刑相適應的歷史趨勢。我國刑法典第5條規定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正是順應了這樣一種趨勢。所以它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性。
「誰犯罪,誰自食其果」。《古蘭經》[4:111]
「誰犯過或犯罪,然後以那種罪過侮蔑無辜者,誰已負誹謗和明顯的罪惡的責任」。《古蘭經》[4:112]
《古蘭經》以上二節就是對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理性規定。
「以血還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確實是古代希伯來人的刑法原則。
這項原則可以直接追溯到3100多年前的猶太經典《討拉特》舊約中,這一原則無疑早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重刑思想700多年。當商鞅說「禁奸止過,莫過重刑」、「輕罪重刑」、「刑將於過」的時候,其以重刑罰輕罪的變法改革行動在秦國取得了碩大成就,而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地區是以一種對等原則進行對傷害人身罪的懲罰。毫無疑問,在歷史同期中國刑法不比中東文明。孟德斯鳩、貝卡里亞的對稱刑罰觀無一不是來源與受啟於《聖經》和《古蘭經》刑罰思想對他們的啟示。僅僅研究歐美法的他國學者們,往往忽視或者根本不知要從更加遠古的文明中去尋找世界文明的淵源。大多數人錯誤地以歐洲為中心去觀察整個世界,熟不知歐洲人在看待歷史時首先是從地中海東南岸的埃及,東岸的巴勒斯坦以及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去尋根溯源的。即使他們在自己的大部分著作中不願提及古巴比倫、腓尼基、古波斯,(他們中許多人的思想巨著,在今天的中國人看來仍然熠熠閃光)而他們的法律思想無一不是從楔形文字法律中找尋自己的源頭活水。當他們站在《烏爾納姆法典》和《漢莫拉比法典》面前久久不願離去時 ,當他們因此而懷疑起自己民族文化的歷史時,他們何敢以原始與粗俗之穢語來形容早於他們祖先的文明呢?
一神論思想,是地中海岸的亞洲裔人傳播給遠西的歐洲人的,這種簡單明易的哲學思想,使他們擺脫了原古的灌木叢式的思維方式,使他們真正地能夠在認識世界萬物時有了基礎的思想模式,使其混亂的思緒,在之後他們所形成的有序的邏輯思維方式中起到了絕定性的作用,邏輯性有主幹線的思想無疑會指導人們在從事社會實踐中朝向正確的道路上邁進(它不象玄學那樣叫人耗時廢勁而無功效)。歐洲的進步根本上沒有離開其從宗教中學到的東西。
中國古代史上對此原則從末真正執行過,重法思想往往使之超過了犯罪應負的刑事責任,而禮教派又會偏於輕刑,而使應受懲罰之人輕松逃過法網。中庸之道又往往為粉飾太平,以太平之世用輕刑來掩蓋其社會的混亂與動盪,而使人民遭受不應有的苦難。
刑法三大原如能不打折扣地執行下來,對社會的穩定及人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當今阿拉伯國家犯罪率來看,其法律的對等思想,與量刑的重罰思想確實為這一社會環境的實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❺ 簡述法律方法的特徵

法律方法具有強制性、權威性、嚴肅性、穩定性、規范性和防範性的特徵。
管理的法律方法是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形成逐漸出現並不斷完善起來的。它是以國家強制力為保證實施,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的管理方法。行政方法也具有強制性,但與法律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行政方法的運用體現的是某一具體組織管理者的意志,由管理者的職權和威信去引導和控制下屬的行為;而法律法規體現的是國家的意志,由國家和及其所屬的各級、各類行政管理機關的強制力量來保證實施。法律方法比行政方法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和更大的強制性。法律方法還具有嚴肅性、穩定性、規范性和防範性這些特點。法律、法規的制定必須嚴格依照國家關於法律、法規成立的程序和規定進行,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社會生活總是處於不斷運動與發展過程中,當調整一定領域社會活動關系的法律、法規從適應到不適應情況的出現,就要考慮修改和重新制定,這是我們所指法律、法規相對穩定性的含義。司法,亦即執法,宅要是解決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問題。

❻ 簡述犯罪的基本特徵

一、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這一特徵是區分犯罪與違法的界線。犯內罪和違法對社會都具有容危害性,但其危害的程序有所不同,犯罪的危害性嚴重,一般違法危害性輕微或較小,違法只要不達到嚴重危害社會的程序,就不認為是犯罪,也就是說不受刑法處罰。

二、刑事違法性。是指違反刑法條款規定禁止性行為。如刑法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這里的「故意殺人」,就是刑法規定的禁止性行為,違反了就按刑法規定處罰。

三、受刑法處罰性。刑法處罰,以對社會的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為前提,符合這兩個前提的犯罪,均應受到刑法處罰。刑法處罰是最嚴厲的處罰,他不僅可剝奪人的自由、財產,甚至可以剝奪人的生命。因此,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應給予刑法處罰,對於行為人的行為已給社會造成危害,但不及刑法規定的程度,刑法不給予處罰,即不認為是犯罪,但可由其他部門依其他法律或行政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

❼ 簡述犯罪構成的概念和特徵

1、概念:所謂犯罪構成,指的是我國刑法所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內會危害性及其程度容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總和。

2、特徵:犯罪構成對行為的性質及其社會危害性具有決定意義,而且是該行為成為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實特徵。換言之,任何犯罪都可以由很多事實特徵來表明,但是,並非每一個事實特徵都是犯罪構成的要件。

具體到某一事實特徵來說,能否成為犯罪構成的要件,有一項客觀的標准,即看其對於決定行為的性質及其社會危害性有無意義,是否是該行為構成犯罪所不可缺少的。

(7)簡述刑法的特徵擴展閱讀

犯罪預備形態的客觀特徵包括兩個方面:

(1)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

(2)行為人尚未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

犯罪預備形態的主觀特徵也包括兩個方面。

(1)行為人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和目的,是為了順利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 。

(2)犯罪在實行行為尚未著手時停止下來,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即是被迫而非自願在著手實行行為前停止犯罪。

❽ 簡述刑法概念。特徵

犯罪構成的概念:

我國刑法學理論界一般認為,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埂,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某種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總和。

犯罪構成的特徵:

1、犯罪構成是一系列主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

犯罪構成要件,是指成立或者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任何一個犯罪構成都包括許多要件,有的屬於犯罪客觀方面,有的屬於犯罪主觀方面,它們有機統一形成某種罪的犯罪構成。

2、犯罪構成是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

犯罪構成要件是指從同類案件形形色色的事實中經過抽象、概括出來的帶有共性的,對於犯罪性質和危害性具有決定意義的事實。任何一種犯罪,都可以用很多事實特徵來說明,但並非每一個事實特徵都是犯罪構成的要件。只有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決定意義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實特徵才是犯罪構成的要件。因此,必須將構成要件的事實同其他事實相區別。

3.犯罪構成具有法定性。

行為成立犯罪所需的構成要件,必須由刑法規范加以規定或者包含。只有經過法律選擇的案件事實特徵才能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在立法者看來,某一行為成立犯罪的前提是構成要件缺一不可。犯罪構成要件的法定性與行為的刑事違法性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具備某一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行為才具有刑事違法性。需要指出的是,刑法典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分別由總則和分則共同實現。因此,認定具體犯罪時,應以刑法典總則規定為指導,根據刑法典分則對案件事實逐一認定,以便得出正確的結論。

熱點內容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學 發布:2025-10-10 23:54:44 瀏覽:244
14年二建法規 發布:2025-10-10 23:45:38 瀏覽:332
酒店起火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0 23:41:07 瀏覽:111
以行政法規分為 發布:2025-10-10 23:03:03 瀏覽:499
唐帥律師 發布:2025-10-10 22:54:18 瀏覽:82
2018輕二經濟法誰 發布:2025-10-10 22:50:38 瀏覽:571
勞動法周末休息 發布:2025-10-10 22:10:51 瀏覽:245
沂南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10 22:10:42 瀏覽:380
名詞解釋管理道德 發布:2025-10-10 22:08:32 瀏覽:95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第24條 發布:2025-10-10 22:01:28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