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發明名詞解釋
① 什麼是民法社會化
( 一 ) 民法的概念民法一詞,現在為世界上各國共同使用。那麼什麼是民法呢?據考證,民法一詞源於羅馬法的市民法。羅馬法以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否具有權力屬性,而將法律劃分為:政治國家的法和市民社會的法。前者具有權力屬性,屬公法;後者不具有權力屬性,屬私法。近代以來,世界各國逐漸用「民法」一詞來表述以往所說的「市民法」。英語的表述為: Civil law 。在我國的古代法制中,一直沿用「諸法合一」的體制,直至清朝末年,圖強變法,才開始草擬「民律」。 20 年代末,民國政府制定了民法典,正式沿用了民法這一名稱。現階段,我國通用的民法概念是: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從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民法是調整特定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具體的調整對象,在下一個問題中解釋)。(二)民法的調整對象法律調整的對象為社會關系。每一具體的法律部門都以一定范疇的社會關系為自己的調整對象。民法的調整對象,無論私有制為主導的社會還是公有制為主導的社會,都概括為民事社會關系。民事社會關系包括民事財產關系和民事人身關系。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1 、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平等主體是指參與民事關系而處於平等地位的當事人,包括公民和法人。他們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獨立的民事主體,相互之間不存在隸屬關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財產關系的內容十分廣泛,但根據法律調整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國家機關與企業事業單位之間所發生的財產關系,即縱向的財產關系,它不屬於民法調整之列,主要由行政法、經濟法來調整;另一類是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財產關系,即橫向的財產關系,屬於民法調整。2 、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是指與人身不可分離而又不具有直接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包括人格權關系和身份權關系:人格權關系是指因民事主體本身所固有的權利而產生的關系,如生命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名稱權等。身份權關系是指基於權利主體一定的身份而產生的關系,如因血緣、婚姻等身份而產生的扶養權、贍養權、監護權;因作者、發明者的身份而產生的署名權、發表權等。人身關系在法律上表現為人身權利,雖然沒有直接的經濟內容,但與財產關系緊密相關,往往是財產關系產生的前提條件。因此,我國民法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的同時,也調整著一定的人身關系。二、民法的基本原則法律原則是指普遍適用於該法律調整范疇的基準性法律規范。這種原則性法律規范既是能引導出相應法律規范的依據,又是法律推理、法律推定所依賴的前提。法律的基本原則是指集中體現法律的特徵和法律屬性本質的,居於主導其他原則和法律制度地位的原則性法律規范。什麼是民法的基本原則?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我國社會的客觀經濟規律在民法中的集中體現,是民事立法、司法工作以及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有:( 一 ) 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的原則。平等原則是民法的核心原則。國家對民事領域的干預,也不得違背這一原則。平等原則要求:1 、任何當事人都只能以平等主體的資格參與民事活動不得因職業、身份、年齡、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或所有制性質和經濟實力的差異而處於特權地位。2 、當事人平等地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3 、當事人的民事權利平等地位受法律保護即在適用法律上不得因民事主體的不同有任何特殊。( 二 ) 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所謂自願,是指平等當事人在確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時,要以各自的真實意思明確表示自己的意願,互不強制。所謂公平,是指民事主體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要對等,所進行的民事活動是互利的,不允許一方損害另一方或第三者的利益。所謂等價有償,是指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要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進行等價交換,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不允許一方無償佔有、調撥或剝奪他人的財產,或進行不等價交換而侵犯他人的利益。所謂誠實信用,是指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當真誠相待,恪守信用,不允許爾虞我詐、弄虛作假,用不正當的手段牟取利益。( 三 ) 保護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權益的原則。民法通則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這一原則反映了社會主義民法的本質要求。它對於調動公民和法人參與民事活動的積極性,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 ) 遵守國家法律和政策的原則。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這里所說的法律,包括民法通則和其他民事單行法規以及部門法。由於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一些民事關系不可能及時地在民事法律法規中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這就需要依靠國家政策來配合法律發揮作用。因此,在法律沒有規定的情況下,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必須遵守國家政策。( 五 ) 維護社會公益的原則。維護社會公益的原則,即當事人參加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利益,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尊重社會公德,就是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當尊重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和社會公共生活准則。不得損害社會利益,就是要求民事活動不允許違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就是要求在民事活動中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則,不允許有恃強凌弱、坑蒙拐騙、搞不正當競爭等行為,擾亂和破壞社會經濟秩序
② 求最全的民法名詞解釋
在民法慈母般地眼神下,每一個公民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1、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對於合同所進行的概念界定,對民法的定義更為妥當的表述應為: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2、含義
2.1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2.2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 2.3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3、性質
3.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3.2民法為文明法; 3.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3.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3.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3.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3.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4、分類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民法有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分。 4.1實質意義的民法 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作為部門法的民法。實質意義的民法又有廣義民法與狹義民法之分。 4.1.1廣義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不論其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均屬於民法的范疇。 4.1.2狹義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 在我國由於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商法並非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因此,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廣義的民法。 4.2形式意義的民法 形式意義的民法是指以一定體例編纂的並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由於我國民法典尚未編纂,所以嚴格地說,我國還沒有形式意義的民法。但因我國《民法通則》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規范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因此,也可以說《民法通則》就是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5.民法的調整對象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 5.1 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 在民法中,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 從主體的地位上說,有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不平等的,相互之間有隸屬關系;有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間並無隸屬關系。前者如財政稅收關系,俗稱為縱向經濟關系;後者如借款關系,俗稱為橫向經濟關系。只有主體地位平等的財產關系,才是民法的調整對象。 2)一般是當事人自願發生的 財產關系,有的是根據主體自己的意願發生的,有的並不是主體自願發生的,因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各自獨立,任何一方都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因此這種財產關系一般是主體在自願基礎上確立的。 3)受價值規律支配 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因大多是當事人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設立的,因此一般遵循價值規律。正因為如此,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多是等價有償的。 5.2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 人身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的、不是以經濟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人身關系具有以下特點: 一、主體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主體相互間沒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應平等相待,互不幹涉。凡是主體地位不平等、相互間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關系,不由民法調整。 二、與民事權力的享受和行使有關 人身關系,有的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有的與政治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而與民事權利的享受和行使無關。民法只調整前者而不調整後者。例如,基於自然人的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屬於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而基於選民身分或者基於某一黨團成員身分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無關,則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三、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並不具有經濟內容 所謂人身,是指主體的自身。因此,人身關系是基於體現自身屬性的價格和身份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與主體的人身是不可分離的。這類社會關系不具有經濟內容而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無任何內容。有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無直接的聯系,卻是主體存在的條件,是主體取得財產利益的前提,如自然人的生命健康關系;有的人身關系是與財產關系有直接聯系的,如基於自然人的發明、發現而發生的人身關系。
③ 什麼叫民法
民法的含義具體如下:
1、民法,是國家對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一定范圍的人身關系進行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民法涉及面十分廣泛。它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每個公民的衣、食、行、用、生、養、病、死、葬等一切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民法是一個重要的部門法。
民法主要解決以下幾方面問題:
(1)財產所有權。這是指對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當這種權利發生爭議或者被侵犯的時候,可以通過人民法院予以確認和保護。保護合法所有權主要採取:恢復原狀、返還原物、排除妨害、賠償損失、確認產權等方法;
(2)財產流轉中的合同關系。合同,是產生財產流轉的根據。依法簽定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雙方都必須遵如果一方不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在法律上,要承擔經濟責任,會受到法律亮蘆制裁,如科罰違約金、罰款、賠償損失等。合同制度在我國適用范圍很廣。常見的有:買賣、供銷殲搜、農副產品守。收購、信貸、借貸、租賃、借用、承攬、運輸、基本建設包工、信託、保險等;
(3)知識產權。這是個人或集體對其智力成果享有的專有權,如著作權、發明權、專利法、商標權等。這些智力成果,本身是精神財富,沒有直接的經濟內容,但有些又與物質財產密切聯系。我國通過發明獎勵條例、技術改進獎勵條例、專利法、商標法等法規,調整上述人身非財產關系,確保作者、發明人等對智力成果的專有權,以及轉讓和繼承的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氏鍵歷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