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刑法史
Ⅰ 中國大陸刑法典從清代到現在有哪些
1、清代《大清新刑律》
《大清新刑律》於1908年完成,但由於守舊派的反對,直到1911年1月25日才公布。不久清王朝即告覆亡,該律並未施行。它採用資產階級的刑法體例、刑罰制度和刑法原則。在刑法體例方面,分總則、分則兩篇。
在刑罰制度方面分主刑、從刑兩種,主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包括褫奪公權和沒收。 在刑法原則方面,採用了資產階級的罪刑法定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此外,還根據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情況,規定了有關妨礙國交、妨礙選舉、妨礙通訊、交通以及妨害衛生等方面的犯罪。
2、北洋政府《暫行新刑律》
《暫行新刑律》是北洋政府成立之初對《大清新刑律》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
1912年3月,袁世凱發布命令:「所有從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與民國國體抵觸各條應失效力外,余均暫行援用。」此處所指「新刑律」,即清末修律公布之《大清新刑律》。據此命令,北洋政府法部隨即擬定《刪修新刑律與國體抵觸各章條等並刪除暫行章程文》,並附列刪除各章條目,經呈袁世凱批准,並通令各司法衙門遵行,是為《暫行新刑律》。
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3、國民政府1928年《中華民國刑法》
該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共48章,387條。1935年1月1日又公布了經過修改的刑法,即所謂新刑法。其中總則編12章99條,分則編35章258條。
列舉了諸如竊盜、殺人等罪名,並針對各罪內容特別規定。學說上一般把刑法分則按照侵害法益的不同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數部分;在個人法益方面又常再細分為生命、身體法益、自由法益和財產法益等。
原則上本法總則部分的規定適用於所有法律的刑事規定(其他法律的刑事規定稱附屬刑法,即刑法以外之特別刑法),在分則的部分則列舉了基本的刑事處罰規定。
4、國民政府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
新刑法標榜「從輕主義」,對一般輕罪的處罰比舊刑法規定的有所減輕,但對於所謂觸犯反動統治秩序的行為則從嚴、從重處罰。
同時吸取了德、意、日帝國主義國家刑事立法政策中所謂「社會防衛主義」和「主觀人格主義」精神,宣稱犯罪原因在於人的生理素質和心理因素,主張應以主觀的犯罪動機,而不是以客觀的犯罪事實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
對所謂「內亂罪」以及「外患罪」、「殺人罪」、「強盜罪」等「危險極大」者,皆規定了懲罰「預備犯」、「未遂犯」和「陰謀犯」的條款。
特別增加了「保安處分」專章,對於所謂有犯罪行為或有「犯罪嫌疑」「犯罪危險」的人,可以借口預防「犯罪」或「再犯罪」,實行「社會防衛」手段,令其入感化教育處所。
5、新中國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
在 1950 年,我國就在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的主持下進行了刑法典的起草准備工作。刑法大綱草案是對新中國各項法律的高度概括,是日後刑法修訂的基礎
6、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Ⅱ 中國在1949年到1979年沒有刑法典的年代是如何打擊犯罪的
在中國內地社會主義刑法史上,具有真正刑法典意義上的分則規范,初見於1979年7月1日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即中國內地第一部刑法典。內地現行的刑法典分則,即在這部刑法典分則的基礎上形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內地刑法分則性規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革命根據地刑法(又稱新民主主義刑法)的有關立法內容。革命根據地的刑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革命根據地制定的,對人民實行民主,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實行專政的一切刑事法規的總和。在革命根據地的長期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在刑事立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刑事立法具有直接歷史淵源和重要借鑒作用。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至1979年7月1日內地第一部刑法典通過之前的30年間,內地刑事立法內容從性質上看,主要是刑法分則性的規范(當然,其中也滲透著不少刑法總則性制度),這些規范內容成為嗣後供刑法典分則起草、擬訂而用的重要參考文獻。為較為全面地把握內地刑法分則的來龍去脈,下面分若干個歷史時期對內地刑法分則的立法沿革作一闡述: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新民主主義刑事立法階段
這一歷史時期自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又可分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新民主主義刑法的萌芽階段),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新民主主義刑法的奠基階段),抗日戰爭時期(新民主主義刑法的重要發展階段)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新民主主義刑法在全國取得逐步勝利的階段)這樣四個階段。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維護工農民眾的基本權益,鎮壓國內外敵人的破壞活動,即運用刑法這一銳利武器,同國內外反動勢力及一切犯罪分子作斗爭,為此制定了一些刑法分則性規范。例如,為了懲治土豪劣紳和貪官污吏,1927年制定了《湖南省懲治土豪劣紳暫行條例》11條,其第1條確定了土豪劣紳的主要罪行,規定:「憑借政治力量、經濟力量或其他特殊勢力(如團防等),在地方有下列行為之土豪劣紳,依本條例懲治之:(1)反抗或阻撓革命者;(2)反抗或阻撓民眾運動者;(3)勾結軍匪蹂躪地方者;(4)殺害人民及縱火、決水、強奸、擄掠者;(5)壓迫平民致人死傷或損失者;(6)苛索民財或假借名義斂財肥己者;(7)擅理民刑訴訟壓迫平民者;(8)破壞地方公益者;(9)侵蝕公款者。」此外,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農運動中,還對貪污罪、賄賂罪、瀆職罪、侵害人權罪以及禁煙禁賭等方面的懲處辦法,作了原則的規定。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工農民主政權制定的刑法分則性規范,主要見諸1934年4月8日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公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該《條例》確定了反革命罪的概念和主要罪行,即「凡一切圖謀推翻或破壞蘇維埃政府及工農民主革命所得到的權利,意圖保持或恢復豪紳地主資產階級的統治者,不論用何種方法都是反革命行為。」接著具體列舉了各種反革命罪行,如:組織反革命武裝及土匪侵犯蘇區者,或在蘇區內舉行反革命暴行者;勾結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閥以武力進攻蘇區者;組織反革命團體破壞蘇維埃政權意圖恢復反動統治者;攜槍投敵或組織他人投敵者;投降反革命積極反對蘇維埃和紅軍者(革命叛徒);以反革命為目的故意破壞蘇維埃法令及其所經營的各項事業者;以反革命為目的,混入革命機關進行破壞、暗殺、搶劫、放火或盜取國家機密者;以破壞蘇維埃經濟為目的,製造或輸入假貨幣及公債券,故意擾亂金融者;假冒蘇維埃、紅軍或革命團體名義,或偽造公私印章、文件,進行反革命活動者;以文字、圖畫、講演進行反革命宣傳者,以及對上述罪犯的藏匿者和協助者,皆以反革命論處。此外,蘇區制定了《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暫行刑律》、中央蘇區關於懲治貪污浪費的訓令、保護山林條例和紅軍懲罰條例等刑事法規。
抗日戰爭時期的刑法,是新民主主義刑法的重要發展階段,主要刑事法規有:1939年《陝甘寧邊區懲治漢奸條例(草案)》和《陝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懲治盜匪條例》,以及1941年12月18日《陝甘寧邊區破壞金融法令懲治條例》、1941年7月15日《晉冀魯豫邊區毒品治罪條例》,1942年10月15日《晉察冀邊區懲治貪污條例》等等,分別規定了各種犯罪行為及其處刑辦法。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解放區人民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取締反動組織、鎮壓反革命罪犯的刑事法規。例如,《遼北省懲治土匪罪犯暫行辦法(草案)》具體規定了對各種土匪罪犯的處刑辦法。1947年11月晉察冀邊區《對破壞土地改革者的制裁問題》的布告,1948年1月晉冀魯豫邊區《破壞土地改革治罪暫行條例》規定:凡帶頭組織或勾結反動武裝,對農民進行報復、倒算、殺害幹部和農民,或者其他嚴重危害農民利益者,處死刑;次要分子處勞役。194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關於軍事管制問題的指示》規定:「解散國民黨、三青團、民社黨、青年黨及南京政府系統下的一切反動黨派和團體,並收繳其反動證件,登記其各級負責人員」。華北人民政府1949年1月專門頒發布告規定:解散一切反動會道門封建迷信組織,其首要分子應即向公安機關進行登記,如拒不登記繼續活動者,定予嚴辦。
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刑法奠定基礎階段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中國內地的政權建設和法制建設隨即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立法許可權方面,根據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的規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有權「制定並解釋國家的法律,頒布法令,並監督其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之下,組織政務院,為國家政務的最高執行機關,為執行政協共同綱領、國家的法律、法令和中央人民政府規定的施政方針,有權頒發決議和命令,並審查其執行。在地方設立大行政區(1953年撤銷),省(或行署)、縣、鄉各級地方政府。依照《全國各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組織通則》的規定,各大行政區人民政府,根據並為執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國家的法律法令、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規定的施政方針和政務院頒布的決議和命令,在其職權范圍內頒布決議和命令,並審查其執行,擬定與地方政務有關的暫行法令條例,報告政務院批准或備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最初幾年的主要任務,是有步驟地為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而創造條件,沒收官僚資本的企業並把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統一財政,穩定物價,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完成新解放地區的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活動,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以及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資財、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為此,根據需要與可能,先後制定了一批單行刑事條例和法規,還有各種行政法規中的刑事條款,對上述各種犯罪行為及其懲治作了規定。這里就幾個重要的單行刑事法規的分則性規范內容作闡述:
(1)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最高人民法院經呈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批准,於1950年7月23日聯合發布的《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提出:①對一切手執武器、聚眾叛亂的匪眾,必須堅決鎮壓剿滅,並將其主謀者、指揮者及罪惡重大者,依法處以死刑。②對以反革命為目的而殺害公職人員和人民,破壞工礦倉庫交通及其他公共財物,搶劫國家和人民的物資,偷竊國家機密及煽動落後分子反對人民政府的一切活動,以及組織間諜暗殺機關,應徹底破獲並逮捕其組織者及罪惡重大者,依法處以死刑或長期徒刑。③對怙惡不悛的匪特分子和慣匪,依法處以長期徒刑或死刑。④凡勾結、窩藏上述三項重要反革命分子而情節重大者,依法處以長期徒刑或死刑。
(2)1951年2月21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批准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全文21條,主要內容包括:①確定了反革命罪的基本概念,第2條規定:「凡以推翻人民民主政權,破壞人民民主事業為目的之各種反革命罪犯,皆依本條例治罪。」②自第3條至第13條,分別列舉了11項主要反革命罪行,即背叛國家罪、叛變或策動叛變罪、持械聚眾叛亂罪、間諜或資敵罪、組織或參加特務組織繼續進行反革命活動罪、利用封建會道門進行反革命活動罪、反革命殺人破壞罪、反革命煽惑挑撥罪、反革命偷越國境罪、聚眾劫獄或暴動越獄罪、窩藏包庇反革命罪犯罪等。③規定了各種刑罰,刑種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之全部或一部。④規定了從輕、減輕或免予處刑的條件是:自動向人民政府真誠自首悔過者;揭發檢舉前或以後真誠悔過立功贖罪者;被反革命分子脅迫、欺騙確非自願者;解放前反革命罪行並不重大,解放後又確已悔改並與反革命組織斷絕聯系者。⑤確定數罪並罰的處刑原則:凡犯多種罪者,除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者外,應在總和刑以下,多種刑中的最高刑以上酌情定刑。
(3)1951年2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沒收戰犯漢奸官僚資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財產的指示》,規定了對戰犯、漢奸、官僚資本家及反革命分子,在企業中的股份財產依法沒收的處理程序。
(4)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為防止不法地主的破壞活動,該法作出以下規定:①在土地改革完成以前,嚴禁一切非法的宰殺耕畜,砍伐樹木,並嚴禁荒廢土地,破壞農具、水利、建築物、農作物或其他物品,違者應受人民法庭的審判及處分。②切實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凡侵犯人民權利者,應受法律制裁。為了懲治不法地主的犯罪活動,使人民法庭的審判工作正確掌握量刑標准,在實行土地改革的各大行政區的軍政委員會,先後頒發了懲治不法地主的單行條例,如1950年9月19日《華東懲治不法地主暫行條例》,同年11月15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懲治不法地主暫行條例》,11月16日《中南區懲治不法地主暫行條例》,12月13日《西南區懲治不法地主暫行條例》。上述條例的內容大同小異,主要包括以下各點:①凡違抗或破壞土地改革而有以下行為之一查有實據者,視其情節輕重,處以當眾悔過(或當眾警告)、勞役、或處以一年以下徒刑(中南區規定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徒刑):以出賣、出典、贈與、假賣、假典、假分家等方式,分散轉移隱瞞土地財產者;在減租期間,以不法手段,奪佃、抽房,致使農民遭受損失者(西南區規定:非法索取依法應廢除的解放前的欠租欠債者,以恐嚇利誘等手段脅迫農民明減租而實不減者,向農民預收或搶收地租者,隱藏或否認已收之押金或故意拖延不退押金者);拆賣房屋者;砍伐森林者;殺害或故意餓死耕畜者;破壞農具或農作物者;故意荒廢土地者。②凡違抗或破壞土地改革而有下列行為之一查有實據者,按情節輕重,處以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徒刑(中南區規定為三年以上五年以下徒刑):造謠惑眾,挑撥農民與人民政府之間的關系,致發生嚴重影響者;以不法行為,組織假農會或假借農會組織,徑行減租退押及分配土地,或篡奪操縱鄉村政權者;挑撥離間,製造農民內部糾紛,引起宗派斗爭,致人民財產損失或身體傷害者;以金錢財物或其他不正當方法,賄賂引誘他人,包庇其不法行為者;以威脅利誘欺騙等手段,侵奪農民已獲得之減租退押利益及分得之土地財產者。③凡企圖違抗或破壞土地改革而有下列行為之一查有實據者,中南區規定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華東區規定處死刑或十年以上徒刑,西北區規定處死刑或五年以上徒刑:為首組織土匪武裝或勾結匪特武裝,反抗人民政府,殺害農民或其他重大危害農民利益者;為首組織或利用封建迷信團體,實行暴動,殺害農民或其他重大危害農民利益者;狙擊或暗殺農民及工作人員,因而致重傷或死亡者;以爆破放火等手段,燒毀房屋糧食,破壞山林或水利建設,因而造成人民生命財產之重大損失者。
(5)由政務院通過、提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批准,於1952年4月2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的基本內容是:①規定了貪污罪的概念。第2條規定:「一切國家機關、企業、學校及其附屬機構的工作人員,凡侵吞、盜竊、騙取、套取國家財物,強索他人財物,收受賄賂以及其他假公濟私違法取利之行為,均為貪污罪。」《條例》同時規定,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和現役革命軍人犯貪污罪,適用本條例之規定;非國家工作人員侵吞盜竊、騙取或套取國家財物者,應追繳其違法所得財物,並酌處罰金,其情節特別嚴重者,得參照本條例予以刑事處分或沒收財產的一部或全部。②確定懲治貪污罪犯的政策原則。即要貫徹執行過去從寬、今後從嚴,多數從寬、少數從嚴,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和對國家工作人員從嚴、對非國家工作人員(除一小部分罪大惡極者外)從寬的原則。③規定了多樣化的刑罰,便於靈活掌握。刑種有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勞役、管制,以及罰金,沒收財產和剝奪政治權利等。按貪污數字多寡分為四個等級:一為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者處死刑;二為判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三為判處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一年至四年勞役,或一年至二年的管制;四為判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勞役或管制,或免除刑罰給予行政處分。
除上述單行刑事條例和法規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還制定了其他刑事法規;在許多非刑事的行政法規中,也規定了刑法條款,內容涉及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犯罪,妨害婚姻家庭犯罪,瀆職罪等方面。舉其要者:(1)有關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法規。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屆各界代表會通過《關於北京封閉妓院的決議》,規定集中所有妓院老闆、領家、鴇兒等加以審查處理。罪大惡極者依法懲處。沒收剝削妓女的財產作為救濟妓女之用。1950年2月24日政務院公布了《嚴禁鴉片煙毒的通令》,依照這一法規,西南軍政委員會於同年7月制定了《關於禁絕鴉片煙毒的實施辦法》和《西南區禁絕鴉片煙毒治罪暫行條例》,西北軍政委員會也頒布了《西北區禁煙禁毒暫行辦法》。(2)有關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規。其中關於放火失火罪的法規,有1950年4月《東北人民政府頒布嚴防火災的命令》,1951年12月《中南軍政委員會關於護林防火的指示》,1952年3月《政務院關於嚴防森林火災的指示》,1953年3月《林業部關於護林防火的指示》等。關於破壞交通設備罪的法規,有1950年3月《西北軍政委員會為加強保護電訊設備令》,1950年10月《東北區電信線路保護條例》,1950年11月《東北人民政府關於愛護保養鐵路電信等交通命脈嚴禁破壞偷盜的布告》等。關於交通肇事罪的法規,有1949年9月《北京市交通管理暫行規則》,1950年2月《鐵道部關於消滅事故保證行車安全的命令》和1950年7月《鐵路獎懲暫行條例》,1950年4月交通部公布的《汽車管理暫行辦法》和1953年7月《修訂汽車管理辦法實施細則》。(3)有關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的法規。其中關於走私罪的法規,有1950年1月《西南區金銀管理暫行辦法》,1950年4月《海關總署關於解放區與待解放區貨運管制辦法的批示》,1950年12月政務院公布的《對外貿易管理暫行條例》,1951年4月政務院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暫行海關法》,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對於走私行為情節重大人犯的處理原則》,1952年6月《海關總署關於逃匯套匯案件應作為走私案件處理應行注意各點的命令》和《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關於各級司法機關對海關總署所提處理走私案件的意見應遵照執行的通知》。關於投機倒把罪的法規,有1950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取締非法工商業行為暫行辦法》,1950年11月《貿易部關於取締投機商業的幾項指示》,1953年11月《政務院關於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關於偷稅、抗稅罪的法規,有1950年1月政務院《貨物稅暫行條例》和《工商業稅暫行條例》,同年12月《印花稅暫行條例》和《屠宰稅暫行條例》,1951年1月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私鹽查緝處理暫行辦法》等。關於偽造國家貨幣、販運偽造的國家貨幣罪的法規,有1951年3月政務院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國家貨幣出入國境辦法》,1952年10月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核准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國家貨幣、票據及證券出入國境暫行辦法》;特別是1951年4月19日政務院公布的《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共11條,根據各種犯罪情節,具體規定了量刑幅度。(4)有關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的法規。其中關於侵犯他人民主權利罪的法規,有1950年3月24日政務院《關於廢除各地搬運事業中封建把持制度暫行處理辦法》,1950年4月22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確立法制觀點維護革命秩序認真執行保障人權的通令》,1952年7月24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嚴格禁止濫檢查信件妨礙「人民通信自由」的通令》。關於拐賣人口罪的法規,有1952年4月《中南軍政委員會關於認真處理回鄉轉業軍人婚姻問題的指示》,1953年3月《法制委員會有關婚姻問題的若干解答》。關於誣告陷害、報復陷害罪的法規,有1950年12月《西南區懲治不法地主暫行條例》,1953年5月8日政務院批準的《第二屆全國司法會議決議》(規定「誣告」與「誤告」的界限)等。(5)有關懲治妨害婚姻家庭罪的法規。其中關於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法規,有1951年5月24日《華東軍政委員會為貫徹執行婚姻法保障人權的通令》,同年9月26日《政務院關於檢查婚姻法執行情況的指示》。關於重婚罪的法規,有1950年10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關於重婚案件的處理原則》,1953年6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關於處理重婚、納妾、童養媳案件的時間界限問題的復函》,同年12月22日《法制委員會對中南政法委員會關於在婚姻法公布後的重婚、納妾如何處理問題的解答》。關於破壞軍人婚姻罪的法規,有1952年4月22日《中南軍政委員會關於認真處理轉業建設軍人婚姻問題的指示》。(6)有關瀆職罪的法規。其中關於泄露國家機密罪的法規,有1950年2月24日《政務院關於各級政府工作人員保守國家機密的指示》,1951年6月政務院公布的《保守國家機密暫行條例》。
上述各類法規,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刑事審判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據。
建國初期在制定單行刑事條例、法規和非刑事法規中的刑事條款的同時,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在1950年也著手起草刑法的准備工作,並由法制委員會先後擬制了兩個刑法草案,這兩個草稿為以後正式起草刑法典作了必要的准備,起到了參考對比和啟示作用。
3�社會主義刑事立法的初步發展及其被削弱和破壞階段
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第一部憲法,標志著中國內地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憲法的頒布,也大大推動了內地第一部刑法典的起草工作。自1954年冬起,刑法典的起草工作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法律室負責。至1957年6月28日,已擬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草案(初稿)》(即第22次稿),該草案分總則、分則兩編,共計215條;其中分則8章119條,8章的名稱是:反革命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社會經濟秩序罪;侵犯人身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婚姻、家庭罪;妨害其他管理秩序罪;瀆職罪。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室自1962年5月開始,對刑法典草案第22次稿進行了多次修改,到1963年10月9日寫出第33次稿,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草案(修正稿)》,其中第二編分則共8章111條,8章的名稱與第22次稿基本相同,只是將「危害公共安全罪」改為「危害社會安全罪」;「妨害社會經濟秩序罪」改為「破壞社會經濟秩序罪」;「妨害其他管理秩序罪」改為「妨害管理秩序罪」。當然,條文的內容調整變動較多。內地第一部刑法典的第33次草案稿曾考慮公布施行,但因「四清」運動很快開始,接著又進行「文化大革命」,刑法典一直未能出台。
自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至1957年以前,在刑法典起草工作進展較快的同時,其他各項單行刑事法律和包含有刑法規范的行政法規,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但這一發展趨勢,自1958年以後,不僅沒有得到繼續加強,反而被逐步削弱。進入1966年5月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法制橫遭踐踏摧殘。
Ⅲ 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
(一)大陸法系的形成
1.什麼是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成文法系、民法法系或羅馬—日耳曼法系(因為它的歷史淵源是羅馬法和日耳曼法,此外還有教會法、商法和城市法)。它是資本主義國家中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影響深遠的法系。它以歐洲大陸的法國和德國為代表,在羅馬法的基礎上,融合其他法律成分,逐漸發展為世界性的法律體系。在大陸法系內部,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制度的情況不盡相同,大體上有兩個分支——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拉丁分支和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日耳曼分支。
2.大陸法系的形成以羅馬法為基礎
(1)在羅馬全盛時期,羅馬統治者以武力擴大其版圖,強行適用羅馬法,被征服地區的居民也因羅馬法的發達和完備而自願採用羅馬法,使羅馬法成為「商品生產者社會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
(2)日耳曼人入侵羅馬後,日耳曼法採取屬人主義原則,使羅馬法得以保存。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編纂的法典受羅馬法影響。公元9世紀,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法律的屬人主義不再適用,羅馬法與日耳曼法融合。
(3)12世紀後,羅馬法復興運動興起,羅馬法研究同社會實際需要相結合,成為西歐大陸國傢具有權威的補充法律。經過改造和發展的羅馬法成了歐洲的普通法,具有共同的特徵和法律傳統,從而奠定了大陸法系的基礎。
(4)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西歐許多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並鞏固以後,適應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以及國家之間的交往,這些國家的法律制度相互間的聯系和共同特徵獲得進一步發展。首先在法國,以資產階級革命為動力,在古典自然法學和理性主義思潮的指導下,在羅馬法的直接影響下,開創了制定有完整體系的成文法的模式。法國法典成為歐洲大陸各國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的楷模,標志著近代意義上大陸法系的模式的確立。隨後在德國,在繼承羅馬法、研究和吸收法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法典。德國法典成為資本主義從自由經濟到壟斷經濟發展的時代的典型代表。
(5)由於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適應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需要,並且由於它採用了嚴格的成文法形式易於傳播,所以19世紀、20世紀後,大陸法系越過歐洲,傳遍世界。
(二)大陸法系的特點
1.在法律的歷史淵源上,大陸法系是在羅馬法的直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大陸法系不僅繼承了羅馬法成文法典的傳統,而且採納了羅馬法的體系、概念和術語。如《法國民法典》以《法學階梯》為藍本,《德國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模式。
2.在法律形式上,大陸法系國家一般不存在判例法,對重要的部門法制定了法典,並輔之以單行法規,構成較為完整的成文法體系。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鼓吹的自然法思想和理性主義是大陸法系國家實行法典化的原因之一,1791年法國憲法中的「人權宣言」就明確宣布,每個人的自然權利只有成文法才能加以確定。以法國革命為代表的歐洲大陸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徹底性,在法律上的表現就是開展大規模的法典化運動。立法與司法的嚴格區分,要求法典必須完整、清晰、邏輯嚴密。法典一經頒行,法官必須忠實執行,同類問題的舊法即喪失效力。法典化的成文法體系包括: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
3.在法官的作用上,大陸法系要求法官遵從法律明文辦理案件,沒有立法權。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分工明確,強調制定法的權威,制定法的效力優先於其他法律淵源,而且將全部法律劃分為公法和私法兩類,法律體系完整,概念明確。法官只能嚴格執行法律規定,不得擅自創造法律、違背立法精神。
4.大陸法系一般採取法院系統的雙軌制,重視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區分。大陸法系一般採用普通法院與行政法院分離的雙軌制,法官經考試後由政府任命,嚴格區分實體法與程序法,一般採用糾問式訴訟方式。
5.在法律推理形式和方法上,採取演繹法。由於司法權受到重大限制,法律只能由代議制的立法機關制定,法官只能運用既定的法律判案,因此,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官的作用在於從現存的法律規定中找到適用的法律條款,將其與事實相聯系,推論出必然的結果。
法國近代法的體系是在拿破崙時期確立的,它不僅為後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對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 法國是近代頒布憲法最多的國家,《人權宣言》確立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法制原則。 法國是西方國家中行政法產生最早,也是最發達的國家。 1804年《法國民法典》貫徹
了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 它的出現標志著大陸法系的形成,是繼羅馬法之後民法發展的里程碑。1810年《法國刑法典》是近代第一部刑法典, 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刑法原則。 法國的訴訟法奠定了大陸法系訴訟制度的基礎。 法國法是大陸法系的代表, 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一) 法國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1. 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法國封建制時期的法律制度,一般指9世紀上半葉到18 世紀下半葉持續近1000年的法蘭西王國時期的全部法律。 其起始時間的標志, 是公元843年法蘭克查理曼王國的分裂
至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爆發。在法國封建製法形成和發展中, 歷經三個階段, 即
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以習慣法為主時期、公元13世紀至16 世紀習慣法成文化時期和公元16 世紀至18 世紀王室立法成為主要的法律淵源時期,它為近代法國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2.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建立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 基本摧毀了封建制度。 由於法國革命具有徹底性,有一整套成熟的思想理論做指導, 所以, 革命後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比較系統和完備, 較典型地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 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1799 年拿破崙發動政變上台執政, 在拿破崙統治時期, 為了肯定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成果, 維護私有財產制度, 鞏固資產階級統治,消除法律不統一的現象, 拿破崙親自領導了大規模的立法活動,編纂了一系列法典。 它們是: 1804年《法國民法典》、 1806年《民事訴訟法典》、 1807年《商業法典》、 1808年《刑事訴訟法典》 和 1810年《刑法典》。 這五部法典連同法國憲法, 一起構成法國「六法」體系。法國六法的產生標志著法國資產階級法律體系的形成, 它把近代法國的立法活動推向高峰。需要指出的是, 民法典和商法典的制定, 不僅使法國有了第一部民法、 商法, 而且為大陸法系的許多國家提供了民商法分立的立法模式。
Ⅳ 中國刑法史發展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過渡階段是哪一個時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也宣告了新中國刑法學的誕生。從此,新中國刑法學的命運就和共和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從1949年10月到1957年上半年,是新中國刑法學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時期,它為刑法學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這一時期,刑法學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是闡釋有關法律的著作和教材。①還翻譯出版了一批前蘇聯的刑法教科書, ②發表了一些刑法學論文,這些論文對刑法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例如,刑法的溯及力問題、犯罪的概念問題、因果關系問題、刑罰目的問題、死緩制度存廢問題以及反革命罪等問題。
縱觀這一時期中國刑法學研究的狀況,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全面批判、徹底否定剝削階級的舊法觀點,介紹和引進前蘇聯的刑法理論。這一時期的刑法學研究初步勾勒了我國刑法學特別是刑法學總論的輪廓,對我國刑法學總論和分論的一些問題有了具有一定深度的論述,為我國社會主義刑法學體系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礎。二是參與和配合《刑法典》的起草工作。在1979《刑法典》的最初孕育起草過程中,我國刑法理論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積極的立法建議,並從刑法理論上加以闡述。對一些問題,還展開了激烈討論,這些研討無疑推動了刑事立法的發展進程。
Ⅳ 大陸法的定義是什麼
大陸法
大陸法是法律體系的代稱。通稱「羅馬法系」、「民法法系」、「成文法系」 或 「羅馬——日耳曼法系」。它是以羅馬法為基礎,以《法國民法典》 和 《德國民法典》為範本的歐洲大陸各國和仿照這種法律而建立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法律的總稱。它是和英美法系平行的、有著廣泛影響的法系。[1]
大陸法系形成於歐洲,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包括義大利、瑞士、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以及整個拉丁美洲、非洲部分國家,亞洲的日本、伊朗、印度尼西亞、泰國、土耳其。美國的路易斯安納州、英國的蘇格蘭、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也屬於大陸法系。
大陸法來源於羅馬法(Roman Law)。羅馬法是指羅馬奴隸制國家的全部法律。
大陸法的主要特點是強調成文法的作用。成文法(written law)又稱為制定法(statute),它是指國家立法機構依照立法程序制定,並經一定形式公布施行的條文形式的法。大陸法在結構上強調系統化、條理化、法典化和邏輯性,其方法是運用幾個大的法律范疇,把各種法律規則分門別類地歸納在一起。
大陸法各國都把全部法律分為公法(public law)和私法(private law)兩大部分。這種分類法來源於羅馬法,「公法是與國家狀況有關的法律,私法是與個人利益有關的法律。」隨著現代法律的發展,大陸法國家把公法細分為憲法、行政法、刑法、訴訟法和國際公法等,把私法細分為民法、商法、婚姻法、家庭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