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民法知識
❶ 2020安徽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關於法的淵源的考點解析
一、考點總結
(一)考情點撥
法的淵源主要是在客觀題中進行考察,單選、多選、判斷都有可能涉及。此部分知識的典型特點是記憶性考察居多,因此大家在學習時要善於把握重點進行記憶。
(二)考點解析
1.概念
法的淵源,並非法的歷史淵源,說的不是法的發展歷史,而是法的形式淵源,也就是法的具體表現形式。簡單來說,就是法是通過什麼形式展現出來的。
2.分類
法的淵源的分類經常在考試中涉及選擇題,我們按照法的表現形式不同可以將法的淵源分為兩類:正式淵源和非正式淵源。
(1)正式淵源
法的正式淵源即成文法,有具體的法律條文,常見的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等。我國主要是正式淵源。
(2)非正式淵源
非正式淵源和正式淵源剛好相反,正式的是成文的,非正式是不成文。有三種特別典型的代表:習慣、判例和政策,這三種典型類型經常在考試中出現,比如出題問哪些是正式的,哪些是非正式的,所以大家,要進行重點記憶,關鍵時候可用排除法進行選擇。
3.當代中國法的正式淵源
關於中國法的正式淵源,在此涉及考點比較細致,也比較全面,今天主要就最基礎的考點帶大家分析。此部分內容的考察方式主要涉及兩種,第一種就是結合分類進行考察問屬於哪種;第二種就是直接考細節,比如問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誰。具體需要掌握以下內容:
(1)憲法:制定主體是人民,但是具體的制定機關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2)法律:包括兩種情況:基本法律(例如刑法、民法以及規定國家機構的相關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制定的;非基本法律(除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是由全國人常制定的。
(3)行政法規:國務院制定。
(4)地方性法規:制定主體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和人常以及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和人常。(這里的設區的市實際就是較大的市,比如陝西省的西安市、咸陽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河南省的鄭州市等。實際中還有不設區的市,不設區的市大部分都是縣級市,比如陝西的華陰市、神木市等。)
(5)規章:包括兩種: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部門規章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部門制定的(這里的國務院部門主要是指國務院的部、委、行、署。比如:公安部、教育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署等);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主體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政府和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要特別注意區分於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主體都是省級和設區的市兩級,但前者是政府,後者是人大和人常。
(6)自治法規:是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統稱,制定主體是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的人大。
(7)經濟特區法規、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在此要注意經濟特區和特別行政區不同,特別行政區在我國只有兩個:香港和澳門。
(8)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在此注意只有我國參與締結的國際條約和慣例才需要遵守。
二、實戰演練
【多選題】下列表述中說法錯誤的是:
A.甲縣人常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
B.省政府有權制定地方政府規章
C.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全國人大
D.所有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我國都必須遵守
【答案】ACD。解析: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主體是省和設區的市兩級的人大和人常,縣級人常無權制定地方性法規,故A說法錯誤;省和設區的市兩級的政府有權制定地方政府規章,故B說法正確;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C說法錯誤;只有我國參與締結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我國才需要遵守,D說法錯誤。故本題答案為ACD。
通過以上解讀,大家會發現其實法的淵源的考點很明確,並且掌握起來並不是很難,主要涉及的就是不同機關之間的立法許可權不同,只要從基礎學起,層層深入,對於後續的法的淵源之間的效力以及法律保留的內容學習起來就會得心應手,考試也不會失分。
❷ 事業單位考試會不會考民法總則的內容
1、事業單位考試每個省份的考試大綱是有所區別的,考試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另外,報考內崗位的不同,容考試內容或許也有所不同,考生要根據自己報考的情況選擇對應的考試資料。
2、是否會考到民法總則的內容,建議考生可以做一些復習,事業單位考察內容比較廣泛,多復習一些知識點,避免考到時回答不上。
❸ 事業單位法律專業知識考試內容
事業單位法律專業知識考試內容如下:事業單位考試中的法律部分常規內容包括法理學、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這五大部分。
法理學。法理學部分一直以來在考試中佔比不大,主要考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法的特徵(其中規范性、強制性反復考查)、法的淵源(正式淵源的制定)
法學在事業單位中需要考A類,也就是綜合管理類。考試的科目主要有公共基礎知識和職業能力傾向測試這兩門。重點考查考生關於政治、經濟、時事、省情市情等方面的知識,綜合考查考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文字表述的能力。知識比較偏向基礎性,專業性沒有那麼強,大家可以放心。
法律專業考事業單位崗位有很多。法律專業可以考取事業編的教師,或者高校教員、輔導員,或者考取醫院的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和醫政科,也可以考取其他事業單位的法律法規崗位。換可以考取事業單位的紀檢監察崗位,或者辦公室崗位。只要努力,崗位還是比較多的。
❹ 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應該如何復習
第一步,首先你要了解事業單位法律方面的內容,從頭到尾先了解內容,因為只有這樣版你才大致能夠了解權到事業單位的法律部分都包括些什麼。
大體上事業單位法律部分比較重要的部分有這么幾個:①法理學②憲法③刑法④行政法⑤民法這幾塊是最重要的部分,當然很多考生會問還有其他法的內容啊?但是一般事業單位法律方面的內容都是圍繞著幾大塊來的,所以你著重復習這些內容就可以了。
第二步,只靠記憶是不可以的,通過案例去理解考點和知識點。沒有案例空談知識點也很難真正理解。下面我來舉個例子,那就是正當防衛,那麼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有哪些呢?我們可以把這個構成要件通過題目來理解,然後就可以很快了解這個知識點,也可以聯系其他知識點。
第三步,那就是你要通過再來練習,因為很多題目都是換湯不換葯。只要你理解掌握了知識點,那做到某個題目你就可以很快的了解到是哪個知識點,如果還是不夠清楚,那你就可以好好的再去查漏補缺了。
其實,法律部分的內容重在理解,結合案例才能更好把握。當然有些概念該記憶還是要記憶,但重中之重是在理解。只要你能夠真正理解了,遇到法律的題目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所理解掌握的知識點,那麼法律部分的題目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❺ 事業單位法律知識:物權,你了解多少
一、物權的概念
根據《民法典》第114條的規定,「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二、物權的特徵
(1)特定性:物權的客體是特定的物:有實物形態包括動產、不動產,以及雖然無實物形態,但能被人所控制的,比如電、煤氣等。
(2)直接支配:根據權利人的意思對物實行管領和處置,直接意味著無需他人的意思或行為的介入。
(3)排他性就是排斥他人干涉,一方面體現在不容他人侵犯。另一方面體現在同一物上不能同時成立兩個不相容的物權。比如:同一物上不能設立兩個所有權。
(4)對世性也叫絕對性,世上所有人都是義務主體。物權是絕對權,債權是相對權。
三、物權的客體
《民法典》物權編上講的物,是存在於人體之外,能夠為人力所支配並且能滿足人類某種需要,具有稀缺性的物質對象。
如果這個東西不稀缺,比如說陽光,那就沒有排斥他人干涉,設立物權的必要性了。所以物權針對的物必須是稀缺的,這才有設立物權,避免他人干涉的必要性。
四、物的分類
物根據不同標准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
(1)根據能否移動並且是否因移動而影響其價值,物可以分為不動產和動產。
不動產是指不能夠移動或雖可移動但會影響其價值的物。我國的不動產主要包括:土地、定著物。定著物包括建築物、構築物和森林。建築物是指定著於土地上或地面之下,供人居住或使用的構造物,如房屋、倉庫、地下室、走廊等。構築物是指一般不在內進行生產或生活活動的建築物,如水塔、煙囪等。
❻ 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 中法律部分都考什麼呀
你好,公共基礎來中法律部分主要考察源:
1、法學概論:①.法的一般原理;②.法的創制;③.法的實施。
2、憲法:①.憲法的含義和產生與發展;②.國家性質;③.政權組織形式;④.國家結構形式;⑤.經濟制度和兩個文明建設.⑥.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⑦.國家機構。
3、民法:①.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②.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③.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④.物權與所有權;⑤.債權;⑥.侵權行為;⑦.知識產權;⑧.訴訟時效。
❼ 鄉鎮事業單位法律專業知識考什麼
事業單位招聘考試通常涵蓋《公共基礎知識》、《綜合能力測試》、《職業能力測試》等科目,其中多為客觀題。此外,某些單位還會加入《申論》這一主觀題部分。盡管不同單位的考試科目名稱各異,但考試內容大多圍繞《公共基礎知識》和《職業能力測試》展開,通常包括法律基礎知識和法律常識。根據不同崗位的性質,事業單位考試中的法律知識類題目數量不等,少則5題,多則20多題,雖然難度相對較低,但復習范圍廣泛,知識點繁多。考生往往覺得在法律基礎知識這塊投入時間不多,容易忽視。
法律知識類題目在事業單位招聘考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這些題目不僅涉及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還涵蓋具體的法律法規應用。對於鄉鎮事業單位的法律專業知識考試而言,可能會側重於民法、行政法、勞動法以及地方性法規等內容。這些知識不僅是崗位工作的基礎,也能幫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
因此,盡管復習范圍廣、知識點多,考生仍需重視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系統學習、做題練習、參考輔導資料等方式,逐步掌握這些知識點。此外,了解考試題型和出題規律,提高答題技巧,也能有效提升考試成績。只有全面復習,才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對於鄉鎮事業單位的考生來說,法律知識的學習尤為重要。由於工作內容可能涉及地方性法規的執行與解釋,掌握法律基礎知識不僅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還能更好地服務於群眾。因此,考生應當合理安排時間,認真復習法律知識,確保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