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主客觀
A. 刑法主客觀相統一原則
1. 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在我國刑法中占據基礎性地位,對定罪、量刑及行刑均具有指導作用。
2. 該原則確保刑法始終兼顧犯罪的主客觀因素,進而實現科學化。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條明確了刑法的任務,即通過刑罰打擊犯罪,維護國家安全、政權、社會主義制度及公民權益。
4. 刑法還致力於保護社會、經濟秩序,確保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B. 刑法學中犯罪客觀方面和犯罪主觀方面怎麼理解
刑法學中犯罪客觀方面和犯罪主觀方面屬於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構成都必須具備的要件,也稱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雖然各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都有特殊性,但如果將各種具體的犯罪 構成要件歸納、整理加以概括抽象的話,任何犯罪構成都包括四個方面的要件: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其中犯罪的客觀方面和犯罪主觀方面的正確理解如下 :
1、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在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什麼樣的行為,使客體受到什麼樣危害的要件。犯罪客觀方面首先是指行為人實施了危害行為,沒有危害行為,就沒有構成犯罪的前提。其次,是指危害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不管具體的犯罪行為表現形式如何復雜或具體的危害結果表現形式如何,他們都是犯罪構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2、犯罪的主觀方面是說明犯罪主體實施犯罪時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犯罪主觀方麵包括兩種形式,即故意和過失。每種犯罪都必須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觀要件,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和過失,則不構成犯罪。
C. 關於刑法主客觀相統一的案例判斷
主觀上存在殺人故意,客觀上實施了殺人行為,但是其『殺害』的卻是一個屍體,屬於『結果不能犯』,因此應於交通肇事罪與故意殺人罪(未遂)中擇一重罪處罰。應認定為故意殺人未遂。
主觀上無任何犯罪故意(交通肇事是過失犯),但是客觀上卻實施了加害行為並導致了被害人的死亡。基於主客觀相統一原則,主觀是過失,客觀上過失致死,應認定為過失致人死亡罪。
補充回答:
呃,要求的好細致啊,那麼我就細一點回答。
1.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的確認為負主要責任或全部責任時致死一人、重傷三人以上才入罪,但是相關司法解釋界定了幾種懲罰主觀過錯而降低侵害標準的情況:A 無證駕駛;B吸毒後駕駛;C醉酒駕駛致人重傷(請區分一百二十三之一的危險駕駛罪);D明知報廢車而駕駛的。研究涉及交通肇事罪的題目時,請注意。但是這里探討的其實不是交通肇事罪,而是你說的主客觀相統一——其實在司考中將其界定為『因果關系的錯誤』。因此,不要深究其是否入罪——不要腦補題干。
2.並罰問題
首先,你要明白的是,任何並罰都說明成立了兩個罪名,不存在任何競合。其次,你要明白的是『想像競合』要求只實施了一個行為,這兩題都是兩個行為,不是想像競合,只是因果關系錯誤。
兩個罪名要求什麼?兩個行為,兩個客體,兩個主觀。
第二題這里是兩個行為么?是的,但是掩蓋行為在這里不認為是單獨的犯罪,所以也就不再繼續觀察其最初因肇事而導致的掩蓋行為的主觀心態與目的,只觀察掩蓋行為是否侵犯了新的法益。
第二題這里是兩個客體么?是的。這里侵犯了兩個客體(交通肇事的『危害公共安全』以及過失致死的『侵犯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但是依據題干,無法判定其是否存在上訴特殊情況,也就無法認定其肇事致人受傷的行為是否構成交通肇事罪。
第二題這里存在兩個主觀么?存在,甚至是三個(掩蓋行為不再觀察,但是其客觀存在)。A,肇事致傷,主管是過失——但是無法認定其客觀上的致傷行為是否入罪(不好意思,我昨天晚上迷糊了,答錯了);B,致死,主管是過失,其客觀行為已經造成後果。
綜上,故意殺人既遂無從談起——主觀根本沒故意;交通肇事無法認定(如果可以認定,基於特殊優於一般,應認定為交通肇事——交通肇事其實就是特殊的過失致死),那麼就只能認定為過失致人死亡罪。
PS:謝謝謝謝!!!!!要不是你,我的因果關系都快忘光了!!!!!果然考試致死敲門磚而已啊!!!再次感謝。
D. 什麼是刑法的主客觀相統一原則請問!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復即主觀與客觀制相統一的刑事責任原則,它的基本含義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是中國刑法中的基礎性原則,有學者甚至將其稱之為支撐中國刑法理論的「阿基米德支點」。
主客觀統一原則,基於犯罪的主觀因素與客觀的因素可能相互分離而單獨存在的客觀真實,強調在解決人的刑事責任問題時必須同時考慮犯罪的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並注意二者是否統一於犯罪行為之中,是否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4)刑法的主客觀擴展閱讀
傳統刑法理論認為,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即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刑事責任原則,它的基本含義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但在司法實踐中它並不意味著在犯罪和刑罰方面要求面面俱到和平均主義,而是有偏重性的。
主客觀相統一的偏重性是在犯罪和刑罰方面要求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報應和預防相統一的基礎上的進一步追問。認為在犯罪問題上,行為及其實害(客觀方面)起決定作用,強調社會危害性的本質特徵;在刑罰的問題上,行為人及其人身危險性(主觀方面)起決定作用,強調預防的正當性。
E. 刑法兩階層體系和四要件
四要件包括:犯罪主體,犯罪客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兩階層包括:客觀違法要件:行為主體、危害行為、行為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客觀阻卻事由: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被害人承諾。
兩者主要區別在於內容不一樣。四要件包括:犯罪主體,犯罪客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兩階層包括:客觀違法要件:行為主體、危害行為、行為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客觀阻卻事由: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被害人承諾。
犯罪構成要件包括什麼
我國《刑法》中所規定的罪名的犯罪構成要件包括:主觀要件,即故意或過失;客觀要件,即犯罪的行為、結果或造成的危險;主體要件,即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單位;以及客體要件,即被侵害的社會關系。
希望以上問題能對您有所幫助,若還有其他法律問題請你咨詢專業律師。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八條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第九條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F. 刑法中主客觀相一致原則
主客觀相一致原則是我國刑法中的一項基本原則,在我國刑法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它不僅在定罪的過程中具有重大的指導性作用,而且在量刑和行刑的過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此保證了我國刑法自始至終地兼顧到了主客觀方面的雙重因素,從而使我國刑法真正地邁入了科學化的道路。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