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在國
① 民法典1165條規定原文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解讀: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是侵權責任理論的核心,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是實踐中判斷某一行為人是否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尺度。
我國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體系由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三個歸責原則構成。
根據本條規定:
第一,明確了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指以過錯作為價值判斷標准,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根據本條關於「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同時滿足下列四個條件,行為人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即過錯責任原則的四個構成要件是:
一是行為人實施了某一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
二是行為人行為時有過錯。過錯,指行為人行為時的一種應受譴責的心理狀態。過錯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基本形態。
三是受害人的民事權益受到損害,即有損害後果。
四是行為人的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
第二,明確了過推定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場合,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加害人有過錯,並據此確定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人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根據本條關於「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
一是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的構成要件仍然是過錯責任原則的四個構成要件。
二是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即把舉證責任強加給加害人,加害人必須證明自己無過錯,如果加害人證明不了自己無過錯,就推定其有過錯,因而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② 民法典中侵權損害賠償的規定
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無論行為人是否有過錯,若其行為導致他人民事權益受損,且法律規定其應承擔侵權責任,行為人須依法承擔責任。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規定,若侵權行為對他人人身或財產安全構成威脅,被侵權人有權要求侵權人採取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措施。
3.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兩人以上共同侵權導致他人損害的,應承擔連帶責任。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條規定,教唆或幫助他人侵權的,應與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若教唆或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侵權,且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職責,監護人亦應承擔相應責任。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條規定,多人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造成損害的,能確定侵權人的,由侵權人負責;不能確定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一條規定,多人分別侵權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7.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二條,多人分別侵權造成同一損害,能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規定,若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有過錯,可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條規定,損害完全由受害人故意造成時,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10.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五條,若損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第三人應承擔侵權責任。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規定,自願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行為受損的,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除非其他參加者有故意或重大過失。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規定,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且情況緊迫時,受害人可以在必要范圍內採取合理措施保護自己權益,但需立即請求國家機關處理。若採取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應承擔侵權責任。
③ 民法典第563條規定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563條規定,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標志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成就。它對於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權益以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該條規定,如果法律未規定或當事人未約定解除權的行使期限,解除權人在知道或應當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或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未行使,該權利將消滅。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
1. 因不可抗力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
2. 履行期限屆滿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以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3. 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4. 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有其他違約行為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
5. 其他法律規定的情形。
對於持續履行的不定期合同,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需在合理期限前通知對方。
通常情況下,法定解除權被認為是當事人的一項權利,即在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解除權人有權解除合同。在司法實踐中,認定當事人是否享有法定解除權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認定「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無論是逾期違約、遲延履行還是其他違約行為,如果不影響合同目的的實現,通常不允許以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
綜上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563條為當事人提供了明確的法定解除權行使條件,有助於維護合同自由原則,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經濟秩序的和諧發展。
④ 民法典是法律法規嗎
民法典屬於法律。
在我國,狹義的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不包括憲法在內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民法典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所以民法典屬於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法律。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
希望以上內容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它問題請咨詢專業律師。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