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民法的缺陷
A. 羅馬萬民法簡介羅馬萬民法的形式是怎樣的
羅馬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為近代新興資產階級的民權理論提供了思想淵源,為資產階級戰勝教會和世俗的封建勢力提供了理論武器;(2)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鞏固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3)為近代歐洲大陸國家立法提供了範本。
B. 萬民法產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與公民法相比,它有哪些突破
羅馬帝國征服了周邊的眾多地區,而原先的市民法主要是針對身份關系的立法,而對於這些新加入的地區來說,身份關系對他們來說沒有那麼重要,這些外來種族仍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習慣法或成文法來維系著自己的身份關系(比如埃及也是羅馬也被羅馬帝國政府,但仍保有法老等),但對於一個大帝國來說,各地只要尊奉羅馬帝國的統治,在各地內部奉行不同的身份制度無關大局,只要但如果各地間的經濟制度也各自為政就會嚴重阻礙社會發展。因此誕生了所謂萬民法,萬民法主要是關於經濟方面的法律制度,用於統一原本各不相同的交易規則和與交易有關的法律規范。
在適用范圍上, 1 、 在適用范圍上 , 打破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 民的差別,對帝國境內的各民族居民一社同仁。 民的差別, 對帝國境內的各民族居民一社同仁。 在適用靈活性上, 2 、 在適用靈活性上 , 突破原有公民法過於程 式化的限制,變得簡潔實用。 式化的限制,變得簡潔實用。 3 、 在法律條文的某些具體內容上, 萬民法注 在法律條文的某些具體內容上 , 重調節涉及個人關系和財產關系的私法方面, 重調節涉及個人關系和財產關系的私法方面, 這樣就突破了原有公民法只注重國家行政和訴 訟程序等公法范疇的法律適用局限。 訟程序等公法范疇的法律適用局限。
課堂探討 古羅馬法律的作用及對後世的影響。 提高了平民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 1、提高了平民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有 利於國家的對外擴張與社會發展。 利於國家的對外擴張與社會發展。 理順羅馬各族各地區的利益關系, 2、理順羅馬各族各地區的利益關系,有利於 社會穩定,政權鞏固。 社會穩定,政權鞏固。 3、影響到國家和個人的各個領域,有利於羅 影響到國家和個人的各個領域, 馬的長治久安與繁榮進步。 馬的長治久安與繁榮進步。 4、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 、 律的先驅。羅馬法中所蘊藏的人人平等, 律的先驅。羅馬法中所蘊藏的人人平等,公正 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 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 的永恆價值。 的永恆價值。
C. 羅馬萬民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繼公民法之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羅馬私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調整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羅馬法律。在羅馬法私法體系中,萬民法是比較成熟和發達的部分,也是後期羅馬法的基本內容。一般說來,萬民法有下面兩種含義:第一,和自然法一樣,萬民法是普遍適用於所有文明社會和國家的法律。第二,萬民法的調整范圍最初只限於羅馬司法管轄范圍內的羅馬公民與異邦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異邦人本身間的關系,後來逐漸成為調整各國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與羅馬公民法相比,萬民法具有以案例為 主、靈活方便的特點,適用范圍的擴大,也使它克服了以往那種狹隘民族性的缺點,因而更能滿足整個社會的普遍要求,更能適應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需要。從公元3世紀開始,羅馬境內出現了大規模的奴隸制危機,羅馬法學也開始走向衰落,統一法便逐漸取代了萬民法。
從羅馬法的歷史發展的幾個階段談起:
(1)早期階段:法律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恩格斯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羅馬在國家形成的初期,沒有成文法典,只有未經政府明確承認而被一般人接受並默認為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之規則的習慣法。由於習慣法沒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而這種法律制度上的局限在司法制度落後的古代又往往會導致法律規范的不精確,無形中就為法官故意壓迫平民,袒護貴族提供了方便。為了改變這種不平等的地位,平民在羅馬共和國早期就曾主動組織起來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編纂成文法。公元前450—449年頒布的羅馬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就是平民反對貴族斗爭取得的成果。《十二銅表法》內容相當廣泛,包括公法與私法、刑法與民法、實體法與程序法、同態復仇與罰金、氏族繼承與遺囑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對貴族的專橫和濫用權力作了限制。此後,隨著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繼續,羅馬進一步調整了公民內部的階級關系,也不斷促進國家立法工作的繼續進行。
(2)發展階段:從法律內容來看,公元前3世紀中葉以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居住在羅馬的異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護,被稱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內容主要是有關羅馬共和國的行政管理、國家機關及一部分訴訟程序的問題。公民法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法律的主體范圍狹小,內容保守、形式主義色彩濃厚、保留大量氏族殘余等。隨著羅馬對外征服地區的擴大,羅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民法不足以解決帝國疆域內出現的各種復雜的問題。在羅馬逐漸形成了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有名的萬民法。
(3)完成階段: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之後,為了對龐大帝國進行有效統治,帝國前期的皇帝都非常重視法律的制定。同時許多著名的法學家從法理上對公民法和萬民法作了詳細的論述,大大豐富和完善了羅馬法的內容。從3世紀開始,帝國內部自由民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消失,原先適用於不同法律主體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也失去實際意義。羅馬法進入整理和提煉的階段。羅馬帝國的哈德良皇帝、戴克里先帝、東羅馬帝國的狄奧多西二世都曾組織人力進行過法典的整理和編纂工作。公元7世紀的查士丁尼皇帝勵精圖治,希望重振羅馬帝國的國威。他設立專門委員會編纂羅馬法,形成了包括《查士丁尼法律匯編》、《法學總論》、《法律匯編》、《新敕令》四種法律文獻在內的法律匯編,統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這是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志。
D. 羅馬法的起源發展完善
羅馬法,是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所制定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羅馬法的歷史開始於東羅馬帝國時期,於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
體系特點
羅馬法是現今許多國家法律體系的基礎。所謂的「民法」就起源於羅馬法。在歐洲的大陸法系國家以及南美洲的許多國家都因為法國民法典而與羅馬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適用普通法系統的國家和地區,羅馬法的影響比較小。
羅馬法的起源是著名的十二銅表法(公元前449年)。在此之後,羅馬法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經過幾個世紀,其形成了今天許多國家的法律的基石。
例如,羅馬法提出了契約和侵權行為的不同之處。而在此之前(如古代希臘法),契約的不履行被簡單地視為一種侵權。另外,羅馬法也提出了佔有(一種事實狀態:某人擁有某種物體)與所有權(一種權利:某人可以對物體做任何行為)的區別。還有,現代的契約概念就來源於羅馬法中的合意規定。
羅馬法分為本國國民所適用的「市民法」以及使用與外國人的「萬民法」,後者就是現在的國際私法的起源。
羅馬法反映出當時羅馬帝國的現實。羅馬執政官保證了法律能夠適應一個迅速膨脹的帝國不斷變化的需求。但是,這種變化仍然是在傳統的價值體系下完成的。執政官並不重新修改法典,而是通過新的解釋或者修訂來解決新的問題。這種對傳統的依賴以及對變動的懷疑態度正是羅馬人的思維特點。
編纂過程
狄奧多西一世皇帝於公元438年將帝國的法律匯編成《狄奧多西法典》(Codex theodosianus)。這部匯編只是把君士坦丁大帝(306年-337年)之後的歷任皇帝所簽署的憲令進行匯集。一個世紀後,查士丁尼大帝對大部分羅馬法進行了重新整理匯總,編纂成一部有四部分構成的《民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又譯作「國法大全」)。該法典是羅馬法的集大成者。
第一部分為《法典》(Codex),收集了自哈德良皇帝(117年-138年)以後的各代皇帝敕令。第二部分為《學說匯纂》(Digesta或Pandectae),收集了羅馬帝政時代被賦予「解答權」的法律學者們的學說。這一部分共有50卷,費時3年,於533年完成。皇帝也同時命令編輯了一本法學入門教材《法學階梯》(Iustiniani Institutiones),這部教材非常經典,以至於到今天仍然作為法學學生的使用書籍。該書有四卷構成,旨在對學習羅馬法的學生提供一個概覽。與普通教科書不同,該書的內容被賦予了法律的效力。這部教材也是《民法大全》的第三部分。查士丁尼死後,法學家們整理其在位期間頒布的憲令,定為一編,名為《新律》(Novellae Constitutiones Justiniani)。《新律》共收有百餘條,以希臘文和拉丁文兩種文本行世,流傳至今的有152條。1583年,法國法學家丹尼斯·高第弗洛依首次使用《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來指稱包括《新律》在內的查士丁尼編纂的全部法典。
在整個編纂工程完成之後,任何對於《民法大全》的評論或者其他立法都被禁止。
羅馬法的發展被分成三個歷史時期:羅馬王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第一個時期即法律訴訟(legis actiones)時期包括王國及共和國的初期。公元前3世紀羅馬法進入程式訴訟(formulas)時期。從元首制羅馬帝國早期開始,羅馬法進入了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法律認知(cognition)時期。
後世影響
在此之後的1500年間,《民法大全》被列入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學生必讀書目之中,成為了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法學著作之一。19世紀德國法學家耶林,說羅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頭一次以武力,再一次以宗教,末一次以法律。
E. 萬民法與市民法的區別
1、對象不同:
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 ,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非羅馬公民之間,
2、內容不同:
公民法的內容是公法較多,萬民法的內容是所有權與債法。
3、來源不同:
公民法的來源是民眾大會、元老院決議,習慣法規范,萬民法的來源是清除了形式主義的羅馬固有的「私法」規范;同羅馬人發生聯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規范,以及地中海商人通用的商業習慣與法規等。
4、程序不同:
公民法的程序形式主義,萬民法的程序更為靈活。
(5)萬民法的缺陷擴展閱讀
萬民法的由來:
公元前3世紀中葉以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居住在羅馬的異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護,被稱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內容主要是有關羅馬共和國的行政管理、國家機關及一部分訴訟程序的問題。
公民法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法律的主體范圍狹小,內容保守、形式主義色彩濃厚、保留大量氏族殘余等。
隨著羅馬對外征服地區的擴大,羅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民法不足以解決帝國疆域內出現的各種復雜的問題。在羅馬逐漸形成了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有名的萬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