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入典標准
保險法就是指調整保險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西方國家把保險法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保險法是指保險企業法和保險合同法等私法類法規;廣義的保險法是以保險關系為調整對象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除狹義保險法外,還包括國家對保險事業管理監督法規和社會保險、勞動保險等公法法規。保險法的編制,有採取單行法規的,如英國、美國、德國、瑞士等;有把保險列入商法典的,如法國、比利時、西班牙、日本等;也有作為民法組成部分的,如匈牙利等國。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② 商法和民法的關系
商法與民法的關系包括二者的聯系和二者的區別。二和的聯系包括二者均屬於私法、都調整一定的財產關系、均適用誠實信用原則、自願原則等;二者的區別體現在關注的方面、性質和適用效力。
商法與民法的關系如下:
聯系:
1.在法律劃分上,均屬私法。尤其是在民商合一的國家,往往認為民法和商法的關系是一般法和特別法的關系,商法是民法的一部分。商事單行法規,只是為補充民法的規定,或為變更民法的規定。即使是民商分立的國家,也往往認為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
2.就調整對象來說,民法和商法都要調整一定的財產關系。
3.法律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自願、公平原則都兩法均適用。
區別:
1.民法所關注的是民事主體之間地位的平等和利益的平衡,公平是其首要特徵。商法關注的是商事主體的價值增值追求,保護營利是其首要特徵。
2.就性質而言,民法純屬私法,商法還有公法屬性;
3.就法律適用與效力而言,商法應優先適用。
我國法律的制定不能忽視商法總則內容的加入
1、從比較民商法角度分析,無論是實行民商合一立法體例還是實行民商分立立法體例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商法都是優先適用於民法的特別法,而且體現市場經濟特點的法律的制度與規范,更多表現為商法總則的制度與規范(如作為商主體的公司、合夥企業、個體工商戶,作為商行為的商事合同、商事代理行為)。
2、從當下我國民商立法的實際出發,這種「商法體現」既可以表現為有關民商事單行法律(如合同法、公司法)的立法安排,也可以表現為有關民商事單行法的司法解釋(如合同法、公司法的司法解釋)的司法安排,但是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總則性質的民商事基本法(如制定法律或商事通則),來體現商法總則制度和規范,則是包括《民法典》編纂在內的我國市場法律制度立法完善的一個當務之急。
我國法律「立法目的」條款中商法內容的加入
第一,《決定》將《民法典》編纂作為我國法治經濟中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的首要任務,所以對於我國而言,民法作為市場經濟基本法的現代意義,大於民法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歷史意義。
第二,重視民事主體人格權的保護,是現代民法的一個發展趨勢,即「人格權優先於財產權」的發展趨勢,也反映了當下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將人權保護重點由保護人的生存利益向保護人的精神利益轉移的發展趨勢。體現上述發展的一個重要立法趨勢是,有關民事主體權利的分類愈來愈細,以便從形式和內容上更好地體現民法對民事主體權益的「終極關懷」。
第三,民法主要是裁判法,而裁判法的重點是法律適用。無論在民商合一立法體制中還是在民商分立的立法體制中,商法相對獨立於民法理論與實踐的價值,在於 「特別法優先適用於基本法」的法律適用價值,所以法律確定商法規范「優先適用」於民法規范的一般條款亦即商法總則有關商法規范適用的一般規則,十分必要。
1.民法與商法都是私法范疇中調整民商事行為的法律。兩者構成大陸法系私法的基本部分。民法是抽象化的法律,而商法是具體化的法律。民商事法律行為的調整需要民法與商法的密切配合。
2.民法的主體制度是對商品經濟活動主體資格的一般規定,任何個人和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最終都是由民法的主體制度來完成。商法上的主體制度是民事主體特殊類型的特殊制度設計。如公司制度是民法中法人制度的一種最典型形式,合夥企業制度是民法中合夥制度的典型或高級形態。
3.商法中的物權制度是以民法物權制度為前提的,而商法中的債權制度作為市場交易活動的特殊規定也必須是以民法債權制度為前提的。如票據制度中票據權利的設定、轉移、保證、付款等都是債權制度的具體化,還有保險合同是民法中典型的格式合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條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
③ 德國商法典都包括哪些內容
德國現行的商法典制定於19世紀,1897年公布,1900年1月1日生效。這部法律已經被修改了幾十次,其中確立的許多規范經濟生活的基本私法框架今天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德國商法典共有905條,但因其系從港口城市的城市法發展而成,因此其中有將近一半的條文是海商法,一般在編纂法律匯編時都不列入這部分內容。1985年以前的商法典除去最後一編海商法外,共有三編,即:
第1. 編商業戶籍,包括商人、商業登記、商業名稱、商事簿記、商事代理權以及商事經紀人等內容。
第2. 編商業公司,包括無限公司、兩合公司和股份公司等各種公司形式。
第3. 編商事行為,包括總則和幾種具體的商事行為。
後來,德國商法典的結構發生了兩項改變,一是1937年,將股份公司和兩合公司從第2編中分離出來,以單行法的形式頒布。二是1985年,歐共體為協調各成員國公司結算方式頒布了《結算指令法》。為貫徹該指令法,德國商法典的有關條文重新歸類,增加了一編即現在的第3編「商事簿記」,原第1編中具有相應內容的條文被撤銷,新增的這一編對商業上的會計帳簿和商事記錄以及結算審核和公布作了詳細規定。原來的第3編商事行為相應後移,成為第4編。這樣完整的商法典便由四編變為五編。
德國是民商分立體系,民法規定私法中的基本規范與原則,是私法中的基本法。相對於民法而言,商法如德國學者所說,是「適用於商人的特別私法」。商法典是民法的補充,並且有其限定的適用范圍。德國商法典是以商人作為立法的出發點,因此德國商法典首先規定商業戶籍,先確定什麼是商人,商人的分類,商人應當以什麼形式明確身份,以及商人的代理人有什麼權利等。商人的身份確定之後,才有後邊的商業公司、商業行為、商業簿記等規定。由於,德國商法典以商人為核心和出發點,為規范的嚴密准確起見,對商人概念的確定以及歸類頗為復雜,因而一直引起爭議和批評。但是,迄今為止,德國商法典仍是德國的商法或者說廣義上經濟法領域中的一部重要的基本法律,其中規定的商業登記制度、商業簿記制度和商事行為規范在今天德國的經濟生活中仍被嚴格遵循著。
④ 商法民法化,民法商法化是指
從法典語義上考察,實際上當今世界各國對民事與商事關系的法律調整可以概括為四種不同形態的商事立法模式:一為民商分立,即除了制定統一的民法典外,還制定獨立的商法典,採取此種立法模式的有法國、德國、日本等。二為民商合一,即制定民法典而沒有商法典,在對傳統商法內容的處理上,是將傳統商法的內容融入民法典之中,即把商事主體、商事行為、商事代理、商事權利等歸納到民法典的相應各篇章中,如義大利民法典和瑞士債務法等。三為單行的商事法律,即制定民法典而沒有商法典,在對傳統商法內容的處理上,採用另行制定單行商事法律的模式,如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海商法等,我國大陸及台灣等就採用這種立法模式。四為別樹一幟的英美法系商法,即沒有獨立的民法典,卻有獨立的商法典,且其商法的內容與實行民商分立制的大陸法系國家的商法亦迥然有別。
從理論上分類,民商分立論有法典意義上的民商分立論和觀念意義上的民商分立論。前者以制定獨立商法典為其立論的基礎,民法典與商法典自成體系,分別立法,各自調整社會經濟關系中的民事關系與商事關系,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民法與商法的徹底分立。而後者則不以制定獨立的商法典作為民商分立的基礎,不從法典意義上對民法和商法作形式上的要求,但承認商法的自主性和獨立價值,主張要承認商法的相對獨立性,要促進我國商法的體系化進程,使之成為一個有特定的規范對象和適用范圍的法律體系和法律部門。民商合一論亦分為法典意義上的民商合一論和觀念意義上的民商合一論,二者的共性是反對在民法之外另訂商法,二者的區別在於:法典意義上的民商合一論主張將商法的內容融入民法,使商法民法化,用民法取代商法,並認為商法獨立於民法的基礎已不復存在;而觀念上的民商合一論則並不強求法典意義上的合一,對傳統的民法表現出更多的尊重,對傳統的商法表現出相當的寬容,對法典意義上的合一表現出務實的理性,只是主張在觀念上應將一切單行的商事法都視為民法的特別法,並不刻意追求民法對商法內容的包容。也就是說,前者是指將商法內容全部納入民法中,制定統一的民法典,後者更多的是從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角度論述的。
⑤ 商法名詞解釋
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是與民法並列並互為補充的部門法。商法具有調整行為的營利性特徵,又具有商主體嚴格法定等原則。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簡單而言,民法是一般法,商法是特別法,民法對商法具有領導指導的意義,而商法對民法具有補充、變更、限制的作用。商法與經濟法的區別主要在於商法以當事人意識自治為主導性原則,經濟法則強調國家意志和政府職能的介入,並以國家政策為主導
⑥ 民法商法包括哪些法律
民商法包括民法和商法。然而民法包括婚姻法、物權法、債權法、繼承法、侵權行為法、知識產權法等;商法包括了公司法、企業法、保險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法律規定:
根據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民法典》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民法典》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法律依據】
根據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民法典》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民法典》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拍唯及其他合團弊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塌賀族,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⑦ 民商合一民商合一的立法形式[3]
「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是兩種處理民法與商法關系的不同立法模式。這種選擇受到歷史背景、法律文化和特定時期因素的影響。衡量這些因素,我國傾向於採用「民商合一」形式,原因如下:
首先,隨著民事與商事關系的交融,民法逐漸吸收商事規則,商法也更多適用於平等主體間的交易,使得民商法界限日益模糊。民法的商事化和商法的民事化趨勢表明,它們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增強,雖然商法民事化並不削弱民法主導地位,反而反映了商法向民法的融合。
其次,世界和中國的立法實踐證明了民商合一的可行性。如瑞士、蘇俄等國的立法並未因民商分立的傳統而停滯,而是隨著社會變遷轉向民商合一。我國歷史上也從民商分立轉向民商合一,如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立法者胡漢民等人提出的民商合一理由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需求也支持民商合一。在法治國家建設目標下,制定適應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顯得尤為重要。人為地將商人劃為特殊主體,制定商法典的做法與市場經濟平等原則不符,因此「民商合一」更符合現實需要。
最後,理想的「民商合一」體系應該是開放的,即在維護民法與商法統一的同時,允許民事特別法——商事單行法的存在,形成民法典與商事法的有機結合,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
(7)商法入典標准擴展閱讀
民商合一是指民事和商事統一立法,將商事方面的內容編人民法典中,或以單行法規的形式出現。採用民商合一的國家又可以分為民商完全合一和民商不完全合一兩種體例。民商完全合一是將商法的大部分內容都納入民法典,如瑞士、義大利等;民商不完全合一是將商法一部分內容納入民法典,而公司、票據、保險、海商等商法的主要內容則採用單行立法,典型代表是台灣地區民法。在大陸法系主要的法典體系中,有民商合一、民商分立兩種立法模式。其中採用民商分立的立法體例佔多數,即在民法典外還編有商法典,如德國、日本、法國、葡萄牙等;
⑧ 什麼是作商法
商大於一,分子大於分母
商小於一,分子小於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