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日本刑法
⑴ 為什麼要研究德日的刑法體系
研究德日的刑法體系主要有以下原因:
深入理解法學根基:法學的根基在於哲學思想,德日的法學體系深植於這一根基之中。通過研究德日的刑法體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原則,從而豐富和完善我國的法學研究。
借鑒遞進式犯罪構成體系:德國與日本所代表的遞進式犯罪構成體系,分為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以及有責性三個層面。這一三元論體系相較於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更為繁復,但更直接地反映了判斷犯罪成立的動態思考流程。通過研究這一體系,可以借鑒其優點,完善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
彌補我國傳統犯罪構成體系的缺陷:我國傳統的耦合式犯罪構成體系在直觀上未能體現認識犯罪邏輯的過程,具有靜態性質。研究德日的刑法體系,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並彌補這一缺陷,如更好地涵蓋合法的抗辯理由,以及彰顯刑法的人權保護功能等。
綜上所述,研究德日的刑法體系對於豐富和完善我國的法學研究、借鑒其優點以完善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以及彌補我國傳統犯罪構成體系的缺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⑵ 刑法的三大原則起源於那個國家,理論基礎是什麼
我國的刑法主要來源於西方國家我國的法律體系屬於大陸法系起初學習的是台灣後回來發現台灣學習答的是日本,然後向日本學習在通過,後來發現日本是想德國學習的,所以說,現在主要是向德國法律去學習,罪刑法定,平等罪行相適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三道要做也是。
⑶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中國日本的法律不可能一樣
中國和日本的法律制度有很多共同之處,而且中國的法學理論和法律制度是學習的日本的。
中國和日本都是大陸法系國家,都是承襲的德國法律制度。中國在構建現代法律制度的時候,很多內容學習的都是日本的,而且大量法律專業術語和詞彙是引用的日本的,例如:取保候審、侵權責任等。而且中國的很多法律規定是直接從德國日本的法典中照搬過來的,例如:中國刑法典的總則部分和分則中的很多罪名是從日本刑法典中抄過來的,中國的侵權責任法、合同法、繼承法、婚姻法等很多內容也是學習的日本的。
日本在二戰之後雖然也吸收了一些英美法系的東西,但日本依然是大陸法系的典型國家。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已經成為現代法律制度發展的趨勢。在民法方面,世界各個國家,特別是大陸法系國家,至今依然沿襲羅馬法和拿破崙法典的立法思想和法律制度。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法律制度和法學理論是大同小異,雖然很多細節部分不一樣,但是主體思想、法學理論和法律框架基本還是相同的
⑷ 刑法理論行為無價值和結果無價值的區別
刑法理論行為無價值和結果無價值的區別是什麼呢?
1.結果無價值論,是以法益侵害說即認為違法性的本質在於對法益的侵 害或者威脅的觀念為基礎,以「結果」為中心,考慮違法性問題的理論。 這種見解的思考方式是:首先考慮行為對被害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危害結果, 然後由此出發,追溯該結果是由誰的、什麼樣的行為所引起的,由此來判 斷行為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就好像是將一部記錄片倒過來看,從結尾來 回憶所發生的事件的全過程。所謂「無價值」 ,就是「從刑法的立場來看, 沒有價值」 , 「違反刑法所意圖保護的價值」 所謂結果無價值論, 。 就是說 「該 行為引起了結果(侵害法益),所以,被評價為沒有價值」 。它是從被害人的角度 來分析行為的違法性的見解。
2.相反地,行為無價值論,是以規范違反說即認為違法性的本質在於違 反法秩序的觀念為基礎,以「行為」為中心,考慮違法性問題的見解。這 種見解的思考方式是:首先考慮行為人出於什麼樣的意圖、實施了什麼樣 的行為,然後再考慮該行為引起了什麼樣的結果,也就是按照時間的發展 順序來考察行為的進程。仍以上述看記錄片的情形打比方的話,就是按照 片子的正常順序,從頭開始觀看事件發生、發展以及最終結果的全過程。 因此,行為無價值,就是「因為該行為違反了社會一般人的觀念即倫理規范,因而被評價為無價值」 ,即它是從加害人即行為人(而不是被害人)的角 度來分析行為的違法性的見解。 但是,完全拋開結果無價值不管的行為無價值論,和認為行為是行為 人的主觀惡性的外在表現,只要有體現行為人主觀惡性的危害行為,就能 考慮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主觀主義刑法並無二致,而且,就刑法中所規定的、因為造成了某種具體結果,所以構成犯罪的結果犯而言,行 為無價值的考慮,顯然是不妥當的,有違反罪刑法定原則之嫌,因此,不 論是在德國還是在日本,純粹的行為無價值論極為罕見,取而代之的,主 要是以結果無價值為基礎,同時也考慮行為無價值的所謂「二元論」 。按照 這種觀點,刑法上的實質違法性,是違反社會倫理規范的法益侵害或者危險。
總結,重復性的行為和結果,無借鑒價值的行為和結果,不完整欠缺的行為和結果,對生活和思想無作用的行為和結果都是無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