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中華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

中華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

發布時間: 2025-07-02 12:10:06

『壹』 民法典一共多少編

共7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編:總則;
第二編:物權;
第三編:合同;
第四編:人格權;
第五編:婚姻家庭;
第六編:繼承;
第七編:侵權責任。
民法典是包含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埋臘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的網路民法叢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的意義是:
1、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貫徹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等,國家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主要是對有關法律規彎虧滑定進行符合實際的修改和調整;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編纂與出台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里程碑,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3、民法典具有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空純義法律體系、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社會規范和法律適用科學化等一系列重要意義;在微觀層面,民法典則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調整一切民事主體的人身和財產關系的基本依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百零五條 本編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四百六十三條 本編調整因合同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九百八十九條 本編調整因人格權的享有和保護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一千零四十條 本編調整因婚姻家庭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一千一百一十九條 本編調整因繼承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一千一百六十四條 本編調整因侵害民事權益產生的民事關系。

『貳』 民法典第119條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五章民事權利,第一百一十九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

原《合同法》第八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本條刪除了合同法第八條中第二款,並刪除了第一款中第二句內容,使內容更簡潔。

本條規范旨在明確合同的約束力。在債權概念下,本條與民法典第一百二十條、第一百二十一條、第一百二十二條一起,對最常見且重要的債權原因事實進行了界定,體現了民法典規范的完整性。

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強調了合同效力的相對性,即其只及於合同當事人,對之外的第三人沒有約束力。在此約束力下,當事人應按照約定履行債務,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一十九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

『叄』 民法典的主要內容

民法典主要內容有: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和侵權責任。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零五條
  本編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產生的民事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零七條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親,這是為您找到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資料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部分內容
第一編:總則
第一章:基本規定

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八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九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第十條: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十一條: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二章:自 然 人

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十三條: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四條: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五條: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

第十六條: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十七條: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條: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一條: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二十二條: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三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四條: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本條規定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第二十五條:自然人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居所為住所;經常居所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所視為住所。

『伍』 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法律分析: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直接的財產和人身關系,維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不受他人侵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消察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基本規定

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詳解:

    民事主體是民事關系的參與者,民事權利的享有者、民事義務的履行者和民事關系的承擔者。民事主體的具體類型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這三類。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關系多種多樣,並非所有的關系都由民法調整,民法典僅調整他們之間的民事關系。

    民法所調整的民事關系根據權利義務所涉及的內容不同可以分為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兩大類。人身關系,是指平等主體之間基於人格或身份而發生的,與人身不可分離,不具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孝判比如婚姻關系,撫養和贍養關系。財產關系是指是指平等主體之間在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巧橋改經濟內容的關系。就財產所涉及的權利義務內容來看,財產關系包括物權關系,債權關系等。

『陸』 《民法典》第十九條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二章自然人,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本條是由民法通則第十二條修改而來,還吸收了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相關規定內容。其中將民法通則「十周歲以上」修改為「八周歲以上」,「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是吸收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的內容。同時,民法典則在第三編合同編中刪除了原合同法第四十七的內容,避免重復。

一、本條目的和含義
本條確立了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制度。限制行為能力,又稱為不完全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部分獨立地或者說一定性質的民事法律上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法律設定民事行為能力制度主要是為了規定自然人不能完全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應如何參與民事交易,以保護未成年人及辨認能力存在缺陷的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民事行為能力被劃分為兩類,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與無民事行為能力。本條規定了未成年人享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最低年齡界限或者說年齡時間節點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他們不能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如何參與民事交易,及未成年人可以例外地獨立實施哪些民事法律行為。

本條所解決的問題是,未成年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在哪些情形下是有效的,在哪些情形下只有經過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認才能產生法律約束力。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規定從十周歲以上降到八周歲以上
年齡是衡量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的標准,自然人達到一定年齡後才能獨立處理自己的事務,且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但是,如何設定未成年人限制行為能力的年齡標准呢?德國、我國台灣地區立法規定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下限為七歲;俄羅斯、越南等國為六歲。都低於我國對於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為十周歲的規定。而我國規定這個十周歲的年齡下限是基於改革開放初期的我國的經濟、文化的現狀,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狀況的。

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發育的進程加快了。特別是學前教育的大量普及以及多媒體的發展,兒童接觸世界、理解事務的能力大大提高。現在的未成年人的心智與《民法通則》立法之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兒童與青少年的成熟年齡普通提前,認識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此情況下,民法典的這次調整,是對未成年人一定程度自主決定自由的尊重,符合現代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發展特點,有利於未成人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更好的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保護其合法權益。

三、民法典是如何限制的?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是一個介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與無民事行為能力之間的類型,具有緩沖全有與全無的極端性的規范功能。相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意味著未成年人不是完全不能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是可以有限地獨立實施某些民事法律行為,即未成年人可以獨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有限度的,是受法律限制的。

民法典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限定在兩種條件下:一是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二是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限定條件不是對民事法律行為范圍的限制,而是對民事法律行為性質的限制或限定,也就是說這種限制,並不是限定未成年人在多大范圍內享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而是限制未成年人可以獨立實施哪種性質或者類型的民事法律行為。

(1)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那些純粹獲得法律上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而不是純粹事實上獲得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所謂純獲利益的行為,是指能夠獲得利益但不負法律上的負擔。如無負擔的贈與、無須賦稅的得利等,如果是有負擔的贈與、即使負擔相對於獲贈相當微小,也不屬於純獲法律上的利益。

純獲利益關鍵在於「純」字,所以只要設定有任何義務,不論是財產義務還是人身義務,也不論其義務大小或義務的內容是作為或不作為,均不算是純獲利益。贈與關系中,贈與人對未成年人的贈與雖不讓未成年人有任何負擔,卻讓未年人的監護人直接或間接承擔,那未成年人的純獲利益就演變成交易了。也不屬於純獲法律上的利益。

(2)「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屬於一種概括、靈活的規定。一律否認未成年限制行為能力人的行為效力實無必要,也會給生活帶來不便。在我國實際生活中,未成年的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從事一些日常生活所必須的民事活動,即所謂有「打醬油」行為,就不能否定其效力與合法性,否則就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反而是對行為自由的不當限制。特別是隨著網上購物的興起,年齡很小的兒童也能熟練操作購買、支付等行為,而交易的相對方無法知曉,更不能一概否定上述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因此,賦予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既有利於保障未成年人的行為自由,也有利於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

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3.「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這一規定仍有參考價值。

(3)除了上述兩類民事法律行為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通過途徑參與其他民事法律行為:一是由法定代理人代理;二是自己實施之後經過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認。所謂同意,主要指在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前,表示允許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與他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所謂追認,是指在民事法律行為實施之後,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他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表示認可。當然,事後追認也是一種同意。

『柒』 民法典一共多少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計一千二百六十條。共7編,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翔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捌』 民法典總則編一共有多少章

法律分析:中國首部民法典由7編加附則共84章、1260個條文構成。第一編為總則,之後依次為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和侵權責任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熱點內容
什麼情況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怎樣找律師靠譜 發布:2025-07-02 22:19:08 瀏覽:911
法院來別車 發布:2025-07-02 22:19:04 瀏覽:68
入職擔保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02 22:17:08 瀏覽:636
介入療法治療支氣管擴張 發布:2025-07-02 22:16:53 瀏覽:53
2017法治在線 發布:2025-07-02 22:14:08 瀏覽:564
天津市二中院法官助理 發布:2025-07-02 22:00:45 瀏覽:220
租賃合同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7-02 21:58:35 瀏覽:871
財產公證在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02 21:53:53 瀏覽:295
武城法院長 發布:2025-07-02 21:52:45 瀏覽:587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2 發布:2025-07-02 21:49:26 瀏覽: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