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不法侵害
① 刑法規定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什麼不負刑事責任
民事賠償。根據查詢華律網信息顯示,刑法規定對不法侵害人造成傷害指如果一個人因為犯罪行為而受到了傷害或損失,即可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要求賠償自己的損失,規定類別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民事賠償責任,不負刑事責任。
② 刑法第二十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規定了正當防衛的相關內容,這一法律條款賦予了公民在面對不法侵害時實施自衛的權利。正當防衛不僅是法律允許的行為,更是維護合法權益、反擊非法侵害的必要手段。然而,正當防衛行為必須在合理限度內進行,否則將構成防衛過當。
1. 正當防衛的定義與構成要件
- 防衛目的:正當防衛旨在保護國家、公共利益、個人或他人的合法權益。
- 不法侵害的現實性:正當防衛行為應對抗正在發生的不法侵害。
- 防衛行為的必要性:防衛行為應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且不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2. 防衛過當及其法律後果
- 防衛過當的認定:當防衛行為明顯超出必要限度並導致重大損害時,構成防衛過當。
- 法律責任:防衛過當者需承擔刑事責任,但法律規定可減輕或免除處罰。
3. 特殊情況下的無限防衛權
- 適用范圍:針對正在進行且嚴重威脅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如行凶、殺人、搶劫等。
- 法律效果:在這些情況下,若防衛行為導致不法侵害者傷亡,不視為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4. 維護社會正義
- 鼓勵見義勇為:正當防衛制度鼓勵公民在面對犯罪時勇於採取行動,維護正義。
- 震懾犯罪:明確的正當防衛規定可能對潛在犯罪分子產生威懾效果。
5. 平衡法律保護
- 保護受害人權益:正當防衛制度確保受害者在遭受不法侵害時有權利自衛。
- 限制過度防衛:通過規定防衛過當的法律責任,防止防衛行為變成另一種不法侵害。
6. 提升法律意識
- 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正當防衛的存在提醒公民在遭遇危險時有權利合法自衛。
- 促進法律學習:復雜的現實情況要求公民深入理解正當防衛的界限,推動法律知識的普及和學習。
根據該法條,為了阻止國家、公共利益、個人或他人權益正在遭受的不法侵害,採取的必要防衛行為,對侵害者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如果正當防衛行為明顯超出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則應承擔刑事責任,但可減輕或免除處罰。在特定情況下,如遭遇行凶、殺人、搶劫等嚴重暴力犯罪,防衛行為導致侵害者傷亡的,不構成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