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
1. 《民法學1》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作業1參考答案一、名詞解釋:1、民法 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居於基本法的地位。2、聯營 是企業之間、企業與事業單位之間在平等自願基礎上為實現一定經濟目的而達成的聯合。3、宣告失蹤 指公民下落不明滿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的條件和程序宣告其為失蹤人並對其財產實行代管的民事法律制度。4、時效 是指一定的事實狀態持續一定時間之後即發生一定法律後果的制度。5、法定代理 是指法律根據一定的社會關系的存在而設立的代理。二、填空:1、形式上的民法專指系統編纂的民事立法,即(民法典)。實質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調整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得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2、《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行自願(公平)、等值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3、民事法律關系的三要素是指(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和(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4、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5、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6、法人終止,應當依法進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圍外的)的活動。7、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包括(重大誤解的民事行為)、(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8、《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委託代理,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法律規定用(書面形式)的,應當用(書面形式)。9、民法上的期限,依期限的確定根據,可將其分為(法定期限)、(指定期限)、(意定/約定期限)。三、選擇題:1、民法通則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是指(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2、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公民為失蹤人,該公民必須下落不明滿(二年)。3、在民法上房屋屬於(不動產)。4、張某不習水性,不慎落水急忙呼救,楊某經過,要求張某付1萬元人民幣救張某,張無奈同意付錢,楊遂將張就起,其要求付錢行為是(無效的民事行為)。5、民法通則規定的一年特殊訴訟時效,適用於(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6、民法通則規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7、法律規定(公民離開住所下落不明滿4年)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宣告其死亡。8、法人終止的原因有(依法被撤銷)、(解散)、(依法宣告破產)。四、問答題:1、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是什麼?答:⑴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⑵意思表示真實;⑶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⑷符合法定形式。2、簡述公民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權利的區別?答:⑴民事權利能力僅是一種資格,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享有的獲取實際利益的可能性。這種資格是民事主體不論是否實際參加民事法律關系都普遍享有的。民事權利則是民事主體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所實際享有的利益,它必須通過實際的行為才能創設或取得;⑵民事權利能力示享受權利的資格和承擔義務的資格的統一。而民事權利合民事義務則是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相互對應,各自獨立的兩個不同概念。⑶民事權利能力是一種法定資格,它與民事主體的個人意志無關,不能由其自由轉讓、放棄。而民事權利的內容和范圍直接取決於民事主體的意志,可以依法轉讓和放棄。作業2參考答案一、試述公平自願原則:論述參見課文第18-19頁第二章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二、試述誠實信用原則:論述參見課文第20頁 第二章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作業3參考答案案例分析答:本案是一起比較典型的涉及相鄰關系的民事案件。所謂相鄰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動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時,因相鄰各方應當給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李某房屋與鄰居相鄰,根據民法通則關於相鄰關系的有關「不動產所有人和使用人行使權利,應給予相鄰的不動產所有人和相鄰人以行使權利的必要的便利」,「當事人在行使相鄰權時應盡量避免和減少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有關規定,李某的鄰居應採取措施避免和防止排水管漏水。鄰家漏水導致李某的牆壁損壞,鄰家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鄰家不予理睬是錯誤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02條的規定:「處理相鄰房屋滴水糾紛時,對有過錯的一方造成他方損害,應責令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李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鄰家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作業4參考答案一、名詞解釋1、宣告死亡 是指公民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該公民死亡的民事法律制度。2、表見代理 是指無權代理人的代理行為客觀上存在使相對人相信其有代理權的情況,且相對人主觀上為善意且無過失,因而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張代理的效力。3、訴訟時效 是指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就喪失請求人民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的可能性的制度。4、善意取得 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佔有人,在不法將動產轉讓給第三人以後,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出於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對該動產的所有權,受讓人在取得動產的所有權以後,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轉讓人(佔有人)賠償損失。5、按份共有 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分別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一種共有關系。6、相鄰關系 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動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時,因相鄰各方應當給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二、填空題1、民事法律關系的三要素是指(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和(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2、民法通則規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3、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成立時) 產生,到(消滅時)終止。4、貨幣式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屬於具有特殊作用的種類物。5、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居於基本法的地位。6、《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行自願(公平)、等值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7、訴訟時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有:(1)(不可抗力)(2)(其他障礙) 。8、傳統民法將他物權分為(用益物權)和 (擔保物權)。9、財產所有權合法取得的方式可以分為(原始取得)、(繼受取得)。10、房屋典權是典權人支付典價,佔有出典人的房屋,並對其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三、選擇題1、民法通則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是指(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2、張某不習水性,不慎落水急忙呼救,楊某經過,要求張某付1萬元人民幣救張某,張無奈同意付錢,楊遂將張就起,其要求付錢行為是(無效的民事行為)(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3、《民法通則》規定,委託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當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4、某甲將一台彩電贈送給某乙,該項民事法律行為屬於(單務法律行為)。5、根據物權法原理,下列行為中屬於財產所有權原始取得的根據是(沒收、勞動生產、取得孳息)。6、下列物中,屬於有價證券的是(股票、支票、本票)。7、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在處理相鄰關系中,應遵循的原則有(公平合理、團結互助、有利生產、方便生活)。8、下列(礦藏、森林、軍事設施、廣播設施)屬於國家所有權的客體。9、動產物權包括(動產所有權、留置權、動產的抵押權、以國庫券作抵押)。10、民法通則規定的一年特殊訴訟時效,適用於(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四、問答題1、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是什麼?答:民事法律行為應具備四項有效條件:⑴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⑵意思表示真實;⑶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⑷符合法定形式。2、財產所有權具體有哪些法律特徵?答:財產所有權的法律特徵:⑴財產所有權具有內容上的完整性。它集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個方面的權能於一身;⑵財產所有權具有權利主體的特定性。權利主體是特定的所有權人;⑶財產所有權具有相對義務人的不特定性。相對義務人是除所有人之外的任何不特定的民事主體;⑷財產所有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可依法排除他人的非法干涉、妨礙或侵害,任何財產上只能有一個所有權;⑸財產所有權的客體僅限於財物。不包括行為和智力成果等3、取得法人資格的條件是什麼?答:取得法人資格的條件是:⑴依法成立;⑵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⑶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⑷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五、案例分析答:1、李某享有合法的代理權,其行為將房屋出售給王某是行使代理權。2、李某在行使其權利時進行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活動,該行為無效。3、因為代理是民事法律行為,必須具備民事法律行為要件,李某和王某串通,故意壓價,根據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的行為是無效民事行為。」因此,李某所為是無效民事行為。4、劉某同意在房屋被拆後賣給王某,不是李某行為有效而是所有人直接意思表示,劉有權要求王某王某、李某賠償損失。王某沒錢,劉某要求李某負責賠償全部損失合法。5、王某和李某共同造成劉某的損失,劉有權向他們中的任何一人主張全部權利。因為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負連帶責任。
2. 民法的調整范圍有什麼
【法律分析】:我國民法的調整范圍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是指平等主體間基於人格或身份而發生的,與人身不可分離,不具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以財產歸屬和財產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3. 《十二銅表法》包括民法(私法)、刑法(公法)和訴訟法(程序)程序,這里的私法怎麼理解呢
《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時期頒布的成文法。
私法,相對於公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規范私專權關系、保屬護私人利益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民法來源於古羅馬法,內容豐富、源遠流長,它是 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 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商法是資本 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沖破封建法制的束縛後應運而生的調 整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民法來源於古羅馬的市民法(juscivile),是調整平等的市民之間關系的法律。羅馬法的理論體系對現代民法有極大的影響,以至歐洲大陸幾乎都根據拉丁語(juscivile)來命名民法,如droitcivil(法)、civillaw(英)、Zivilrecht(德)、граданскоеправо(俄),都有市民法律和公民法律的含義。商法雖源於古羅馬時代的商事規約,但近代商法卻是始於中世紀歐洲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人法,正式確立於1807年的法國商法典,重視商人間的信用和契約。
古羅馬民商合一,《十二銅表法》中所說的民法即私法,其實也包含了商法的內容在裡面。
4. 民事法律制度
法律分析:民法的概念和原則;民事主體制度;民事行為制度;民事權利制度;民事責任制度;民事訴訟時效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