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與未成年人保護法
Ⅰ 民法典對小學生的保護
法律分析:我國的未成年是受法律保護的,除了未成年保護法之外,我國最新頒布的民法總則未成年人也有一些規定,而且民法總則未成年人的規定有很多不同於其他法律的規定,從未成年的監護人和未成年的民事能力等等都有詳細的規定,可以更大力度更加全面的保護和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與未成年人生活息息相關。民法典未成年人的規定如果父母盡不到應有責任,法律會主持公道,必要時甚至會撤銷其父母的監護資格,並指定新的監護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十六條 監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據有關個人或者組織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安排必要的臨時監護措施,並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依法指定監護人:一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的;二怠於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並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託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於危困狀態的;三實施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的
Ⅱ 民法典規定學生不能帶手機
民法典並沒有直接規定學生不能帶手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七十條的規定,學校應當合理使用網路開展教學活動,未經學校允許,未成年學生不得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入課堂。此外,學生守則里都有規定「遵守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所以,不能帶手機進入校園,屬於校規校紀范疇,在校學生應該遵守。然而,這些規定並不等同於民法典的規定,民法典沒有具體到學生不能帶手機這一條。憲法賦予公民通信自由和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權利,手機是通訊工具,學校無權禁止,其他文件和法規與憲法相沖突了就是無效的。
Ⅲ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嗎
我國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法律有:
1、我國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法律有《憲法》、《刑法》、《義務教育法》、《民法典》等。且前述的《民法典》中明確規定,父母應當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二、刑訴法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有哪些
1、審判的及時性
為所有的未成年人案件特設「綠色通道」: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在確保案件質量的前提下,強調快審快結。
2、未成年人訴訟權利的保障
(1)從立案時即關注未成年人的訴求,從有利於其正確行使訴訟權利的角度提供法律指導和幫助。
(2)製作專門的權利、義務告知書,向未成年人案件的所有當事人送達,不僅依法保障其知情權,還從源頭上強化其維護未成年人權益的意識。
(3)對於經濟困難的未成年當事人,減免訴訟費以及通過司法援助途徑為其指定辯護或代理律師,以確保未成年人獲得司法救濟及律師幫助的權利。
Ⅳ 有沒有法律限制農葯不能出賣給未成年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了,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物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也規定了,未成年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力瑕疵,往往需要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經過法定代理人的代理。
法律分析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因此,現行的法律法規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做出了很多具體的規定。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於未成年人的保護作出了較為具體的規定。該法規定,任何組織、個人對於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為,都應當予以制止。在社會保護層面,經營者向未成年人銷售的葯品、食品等,均應當符合國家制定的標准,並且不得有害於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經營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管制刀具等有傷害性的物品。其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未成年人可以獨立實施的行為作出了較為具體的規定。如果未成年人不滿八周歲的,則其獨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如果未成年人已滿八周歲,則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法律行為,或者是與其年齡、智力、精神狀況相適應的法律行為。除此之外的其他行為,未成年人不得獨立實施,而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進行代理或者經過代理人的事先同意。否則,其實施的行為效力待定。法定代理人事後追認的,行為有效。法定代理人事後拒絕追認的,行為無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生產、銷售用於未成年人的食品、葯品、玩具、用具和游戲游藝設備、游樂設施等,應當符合國家或者行業標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上述產品的生產者應當在顯著位置標明注意事項,未標明注意事項的不得銷售。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六十條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銷售管制刀具或者其他可能致人嚴重傷害的器具等物品。經營者難以判明購買者是否是未成年人的,應當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條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民事法律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Ⅳ 民法典 未成年人保護法
法律主觀:
民法典中有關未成年人監護人的相關法律條文主要有第26條、27條、35條和36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六條【父母子女之間的法律義務】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第二十七條【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包括:攜裂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監護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人發生爭議時,代理其進行訴訟。,監護權一般到子女十八周歲結束。一般情況下,子女在十八周歲以後或者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即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此時不需要監護人的監護。,《民法典》第十八條規定,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攜隱哪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六條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七條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十一條 對監護辯碼人的確定有爭議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對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