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人人格混同
『壹』 什麼證據可以證實法人的財產獨立,具有獨立的法人人格
企業法人人格混同又稱為「企業法人格形骸化」,是指企業法人與股東人格或其他企業法人人格完全混為一體,使企業法人成為股東或其他企業法人的另一個自我,形成股東即法人或企業法人即股東的情形。企業法人人格混同中,最為常見的表徵是財產混同、業務混同和人員混同。
企業法人格混同與企業法人格否認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法人格否認是指為了阻止公司獨立人格的濫用,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否認公司與其背後的股東各自獨立的人格及股東的有限責任,責令公司的股東對公司債權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負責,以實現公平、正義目標之要求而設置的一種法律措施。該原則在英美法中稱為「揭開公司的面紗(piering the corporate veil)」 在大陸法中稱「直索(rch griff)責任」。 因此,公司人格否認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平衡濫用股東有限責任原則或者企業法人獨立責任原則的公司股東利益與第三人的利益沖突。法人人格否認法理的使用情形有人人格被濫用和完全形骸化(法人格混同)兩大類。
型構成公司人格否認的情形有:
a、有法律或契約上的競業禁止義務的人以自己支配的公司而不是以自己的名義從事競業行為,
b、公司作為被保險人加入財產損害保險,控制股東本人引起保險事故的場合,
c、一方面拒絕履行債務,另一方面卻將公司的資產轉移到另一個新公司,繼續經營等。
公司完全形骸化、空殼化的情形是指公司實際上是完全由一個股東控制的公司,公司已變成一個空殼。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認定:
a、公司實際上是一人公司,b、公司與股東個人的財產混同,c、公司與股東的業務活動反復地混同不分,d、公司與股東的收支記錄、賬簿、財務會計很難區分,且這種狀態一直在延續等。
從上述概念的陳述可以發現,法人格混同的構成條件要比法人格否認的構成條件嚴格的多,從廣義上說,法人格混同是法人格否認情形的情形之一部分。當公司完全形骸化、空殼化時,法人格否認與法人格混同可以形成重疊。通過本案例可以看出法人格否認與法人格混同不僅構成條件不同,而且他們的適用目的和效果也不盡相同。
另外,從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看,尚沒有關於法人格混同的法律規定,我國《公司法》第二十條的規定可以看作是法人格否認的法律規定(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但是該條規定將規制的主體限制在「公司股東」,因此其規制主體范圍不僅沒有涵蓋法人格否認的范圍,而且,也沒有涵蓋法人格混同范圍。
『貳』 公司法人人格混同,我該告哪一個公司
最簡單的辦法,全部列為共同被告。
但是我們辦案時,遵循幾個原則。一個是版與你實際簽訂勞動合同權的單位列為被告。如沒有簽訂勞動合同,那麼與你實際發生勞動關系的單位列為被告。前提是這個單位必須是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以及可以對外以自己的公司承擔民事責任。
『叄』 合夥開公司當法人好嗎
法人屬於一個公司得企業代表人,如果公司經營良好,未來不出現不良回的情況,沒有太答大得不好。但是如果出現經營不善可能被執行等的不良情況,有可能會被限制高消費,或者失信人員,會有一定的風險。但是財產風險是以設立有限責任公司的認繳的出資金額承擔的。只要沒有資金人格混同現象。
『肆』 公司法人人格混同的法律規定是如何的呢
法人人格抄混同包括:財產混同、業務混同和人事混同。
1.財產混同。公司財產與股東財產混同,使公司缺乏獨立的財產,也就失去了獨立人格存在的基礎。主要表現在:公司的營業場所與股東的營業場所相同;公司與股東的資本或者其他財產混合;公司與股東的賬簿合一,賬目不清;股東隨意調配公司的財產,或者轉為股東個人財產等,都導致財產混同。
2.業務混同。業務混同是指股東與公司從事同一業務,有時股東以自己的名義從事交易行為,有時又以公司名義從事交易行為,以至於與其進行交易的第三方無法分清是與股東還是與公司進行交易活動。
3.人事混同。人事混同是指公司與股東的組織機構、管理人員互相交叉,即「多塊牌子,一套人馬」。主要表現在:董事會人員互相兼任,高管人員統一調配,甚至雇員都完全一致。公司與股東盡管形式上獨立,但實質上互為一體,公司因此失去獨立的意思機構。
『伍』 企業法人與私人財產人格混同的例子
這是公司的人格否認制度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又稱「刺破公司的面紗」(piercing the corporation』s veil)或「揭開公司面紗」(lifting the veil of the corporation),指為阻止公司獨立法人人格的濫用和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否認公司與其背後的股東各自獨立的人格及股東的有限責任,責令公司的股東(包括自然人股東和法人股東)對公司的債權或公共利益直接負責,以實現公平、正義目標之要求而設置的一種法律措施。
Re FG(Films) Ltd (1953) FG(Films) Ltd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申請確認某一電影為英國電影。該申請被下級法院駁回,因為該部電影是由設立FG公司的美國電影公司製作。美國電影公司曾同意提供資金和必要設備,資助FG(Films) Ltd製作該電影。FG在英國擁有辦事處,但沒有營業場所,並且在英國沒有僱傭任何職員,公司90%股份由美國董事所有,其餘由一英國董事所有。FG請求法院確認該電影是由其製作,因為FG是英國注冊公司,因此該電影應為英國電影。 判決:該請求法院不予支持。相反,法院認定FG只是美國電影公司的代理人,並且不是電影的製片人。證據也表明,FG只是作為一個空殼公司,其設立是為了使該電影成為英國電影而已。法院認為,認定FG公司承擔了製作該電影的工作違背了事實和邏輯。
『陸』 企業法人與私人財產人格混同的例子
企業法人與私人財產人格混同是屬於法人人格否認或公司人格否認特例,在國外公司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是指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基於特定的事由,否認企業法人(或公司,下同)的獨立人格,並在此基礎上重新配置義務和責任的法律制度。適用結果一般是股東對企業法人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或者是撇開企業法人的存在使股東承擔公法義務;在某些場合則不考慮企業法人和股東各自的獨立人格,使企業法人承擔股東的責任,如,股東將其可用於償債的財產轉移至企業法人名下,便有可能產生企業法人對其股東的債務承擔責任的情形。在英美法系國家,該制度又被稱為「揭開(或刺破)公司面紗」(lifting of piercing the corporate『s veil)。在一些大陸法系國家,該制度有時被稱為「直索(即直接向股東追索)」。法人人格否認並不意味著對法人人格予以永久剝奪,其效力僅限於特定的法律關系中。法人的獨立人格在個案中被否認,並不影響法人在其他法律關系中的獨立人格。因此,法人人格否認的效力是對人的,而非對世的。此點使得它區別於法人的撤銷或強制解散。
在國外,法人人格否認適用的情形是較為廣泛的。主要包括利用企業法人規避法律,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美國的「德克薩斯州訴達拉斯第4號酒類倉庫案(state v. dallas liquor ware-house no.4:在本案中,作為原告的州政府的《失業救濟法》規定,僱工8 人以上的僱主應為雇員提供失業救濟金。被告為逃避此項義務,雖經營同一事業,但成立了4家不同的公司,每家公司雇員少於8人。法院用法人人格否認理論判決被告敗訴,讓其履行提供失業救濟金的義務。利用企業法人規避合同或侵權責任,利用公司規避合同責任的案例,如英國的「gilford motor co.訴home」。在本案中, 被告曾是原告的雇員,雙方有過書面約定,被告終止受雇後,不得拉走原告的客戶。為規避這一合同義務,被告成立了一家公司,並通過該公司招徠原告的客戶。法院並未限於追究該公司的責任,與此同時,也判股東承擔責任。
利用企業法人轉移資產以逃避強制執行、企業法人與股東的人格混同、股東對企業法人非法過度控制等等。應當說,股東將企業法人作為謀取法外利益的工具進行經營的上述做法,在我國現實生活中已相當普遍。而且,近年來我國經濟生活中還呈現出一些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所沒有或鮮見的濫用公司人格的現象。如,利用公司簽訂合同以騙取預付款;國有企業的領導人員或其親信設立私營公司,由私營公司低價購進商品,高價售與國有企業,使國有企業的資金不斷進入私營公司名下,致國有資產流失;一些人為利用國家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優惠待遇,熱衷於將自己的企業變換為外商投資企業,但並不注意經營機制的轉換,甚至虛擬外方股東和外方出資,搞假合資、假合作或假外資企業。與濫用法人人格的現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現在尚無完整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如果繼續對這些現象採取無視或放任的態度,則不僅法律的實效不能實現,而且將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的紊亂。因此,盡快確立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應列為企業運行中的國家干預法律制度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柒』 法人人格混同英文怎麼翻譯
mixture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confusion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這兩種翻譯都可以用
『捌』 公司法人與股東是夫妻關系,可以認定財產混同嗎
常見的導致公司混同的情形有:
(1)財產混同。比如,股東財產與公司財產不分家,公司賬務管理混亂,雙方使用同一賬戶。
(2)業務混同。比如,公司被控股股東支配或操縱,公司業務與其他關聯公司業務不分,存在大量的、不公允的關聯交易。
(3)「夫妻店」公司家庭共同財產與公司財產不分;
(4)一套人馬兩塊牌子,一人組成多個公司,各個公司表面上獨立,但實際上財務不分、人員不分、資產不分。
公司法
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在我國《公司法》第二十條三款:「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中首次規定。也就是說當股東濫用公司獨立法人人格謀取私利,損害債權人或社會公共利益時,通過否認公司的法人人格,來直接追責濫權股東。
公司享有獨立法人人格、股東承擔有限責任的前提是要保持公司的獨立性,如果公司的資產、人員或財務與股東或者股東成立的其他公司不分,就會導致公司喪失獨立法人資格,債權人就有理由認為公司與股東或者其他公司實際上就是一家,當公司不能承擔責任時,股東或其他公司就應當負承擔連帶責任。
常見的導致公司混同的情形有:
(1)財產混同。比如,股東財產與公司財產不分家,公司賬務管理混亂,雙方使用同一賬戶。
(2)業務混同。比如,公司被控股股東支配或操縱,公司業務與其他關聯公司業務不分,存在大量的、不公允的關聯交易。
(3)「夫妻店」公司家庭共同財產與公司財產不分;
(4)一套人馬兩塊牌子,一人組成多個公司,各個公司表面上獨立,但實際上財務不分、人員不分、資產不分。 而人格否認制度因在實踐中案情非常復雜,需要法官根據案件具體情況確定。結合本案我們認為財產混同是判斷公司與股東之間是否存在人格混同的重要標准。 財產混同是人格混同的常見情形,與個人人格的存在條件不同,企業具有人格是要與有財產為絕對要件的,沒有財產的企業是不能具有獨立人格的。公司法人的獨立財產是公司擁有的,並獨立於發起人和股東的財產。公司以其獨立的財產對外從事民事活動,並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因此,財產是否獨立是認定人格混同需要考慮的標准。當出現財產混同,公司的財產有可能被隱匿或轉移或挪用或被股東個人私吞,無法保障公司業務的正常開展,並且公司的債權人利益受到嚴重威脅,公司的獨立人格已成為股東個人的保護傘。這時就有否認公司獨立人格,直接追責濫權股東的責任。
『玖』 《公司法》對公司法人人格否定作了哪些規定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指在特定的法律關系中,如果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結合公司法運作實踐,目前我國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a、注冊資金不實,使公司法人人格自始不完整。
b、虛設股東,以公司形式獲取不法利益。即公司的實質股東僅有一人,其餘股東僅為掛名股東,以符合法定的公司股東的最低人數,應使實質上的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c、非法人以公司名義進行經營活動。
d、利用公司的設立、變更逃避債務。
e、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無度操縱、干預。
f、財產混同、業務混同造成人格混同。
適用法人人格否認一般應滿足以下條件:
第一,法人人格的合法存在。法人人格否認制以法人合法取得的獨立人格為前提,且不以完全否定法人人格為最終歸縮。若法人無獨立人格,法人人格否認便失去了所指向的對象。而法人人格之否認只是對投資者借法人合法外殼規避法律義務的否定,並非是對法人合法、有效存在的否定;這種否認僅僅賦予法人債權人追究股東或董事責任的權利,並未賦予其申請法人成立無效之權。
第二,股東實施了不正當使用或濫用了公司人格之行為。任何法律關系都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必須由法律事實引起,法律事實包括事件和行為,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律關系中,事件不能導致其產生,只有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為才能引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律關系。公司法人人格濫用行為的存在,既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適用的前提,也是其適用的必要條件,這是否定法人人格而由股東或董事承擔相關民事責任的行為基礎。
第三,對債權人利益造成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實際損害是法人人格濫用的結果,這是衡量法人人格是否濫用的一個客觀標准,這里的損害不僅指債則無需否定法人人格,只要通過行政的甚至刑事的手段去追究行為人的責任即可,不必以民事責任形式來處理。
第四,濫用公司人格行為與債權人或公共利益損害間具有因果關系。如果受害人不能證明濫用公司人格行為與其損害間存在因果關系則不能勝訴。
第五,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是確定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原則,雖然公司人格被否定後,要追究的責任非一般的民事賠償責任,但主觀過錯仍是承擔這種責任的必要條件。
第六,人格否認制度僅在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方可適用。因為,公司具有足夠資產情況下,債權人因其利益已能獲得保障,故無必要要求股東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