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報媒體素養
1. 為什麼媒體素養是必要的
對於「負面報道影響公眾心理認知」,更多地可以理解為是對輿論環境寬松後的一些「不適應」——我們的公眾是信息的接受者,但卻不是很好的選擇者、分析者和判斷者。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控制負面報道的量,而是要對公眾進行必要的媒介素質教育。
新聞背景: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我國城鄉居民的社會治安安全感,從2003年開始已經連續三年呈下降趨勢。有專家分析認為,是社會信息開放度增加,各種負面報道開始增多,客觀上影響了老百姓的心理認知。對此說法,連日來坊間質疑之聲不絕於耳。不少人認為,這是對信息公開原則和輿論監督的公開挑戰。
主持人:在信息公開原則得到確立、輿論監督受到鼓勵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負面報道增多導致安全感下降」的說法產生質疑,完全在情理之中。但客觀地說,信息公開、輿論監督的推進過程,始終貫穿著一種「是否會挑起公眾恐慌心理」的擔憂。就安全感下降這個問題而言,您認為和負面報道增多是不是有一定的關系呢?
陳力丹:客觀來看,是有一定影響的。因為眾所周知,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並不完全基於個體體驗,更多地是來自媒體信息的間接構塑。當然,也許有人要說,西方媒體負面報道的比重遠甚於我們,怎麼就沒有引起公眾的心理恐慌呢?我想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能脫離中國國情。在過去,我們的媒體主要功能是「指導工作」,因此當時的媒體並不是按照新聞的價值標准來運作的,更多是出於宣傳目的,這有異於一開始就完全市場化操作的西方媒體。但現在不同了,一些突發的、重大的、沖突的異常事件成為部分媒體追逐的焦點。所以這也就給老百姓造成這樣一種印象,似乎社會問題比較多。但事實上,這些問題以前可能也有,只是出於「鼓舞人心、促進穩定」的考慮,沒有被披露出來而已。所以對於「負面報道影響公眾心理認知」,我想更多地可以理解為是對輿論環境寬松後的一些「不適應」———我們的公眾是傳媒信息很好的接受者,但卻不是很好的選擇者、分析者和判斷者。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控制負面報道的量,而是要對公眾進行必要的媒介素質教育。如果人們了解媒介基本職能是什麼,媒介的工作特性是什麼,作為新聞價值的媒介「興奮點」在哪裡,那麼也就不會覺得犯罪叢生,危機四伏,會對傳媒信息有一個全面的評價。
主持人:對輿論監督、信息透明來說,公眾對信息的全面、正確理解同樣重要。我們不能因為輿論監督、信息公開而迴避負面報道對公眾心理產生的客觀影響。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可能對公眾認知產生影響,而重新堵塞言路、屏蔽信源。最重要的是,長久以來視受眾為被動接受者的觀念必須轉變。
陳力丹:一直以來我們關注的都是信息傳播、發布者的素質,似乎只要傳者的素質提高了,傳播的質量自然也會提高。其實傳播能否有效,或者是否發生誤解,受眾的分析、判斷力在其中至少要承擔一半的責任。現在我們才是剛剛從「傳者」這一頭做起,逐步推進信息透明、輿論監督,但是對公眾媒介素養的培養也不能偏廢。
這里恐怕要有一個觀念上的突破。以前我們總是希望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越高越好。所謂宣傳,總是把落「實」擺第一位的。在那個什麼都要保持一致、單一主流的媒體時代,這樣的衡量標准理所當然;但是在今天社會多元化、媒介形態多元化的背景下,在已不是主流唯一的媒體時代,面對撲面而來的形形色色的信息,我們更需要的是公眾的辨別能力。否則,凡事都容易「當真」的高信任度是容易引發公眾心理危機的。因此,培養媒體素養,適當降低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是社會變化的要求。
主持人:近兩年來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可謂發揮了巨大威力,並且深受公眾關注。對此很多公眾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這種對媒體的高度信任可能近乎「盲從」,但是面對公共安全、公共衛生這樣的重大問題,人又怎麼可能做到事事辨明、泰然處之呢?
陳力丹:過分要求公眾,苛責公眾放大了的危機感,的確並不合情理。比如食品安全。如果說關於社會治安的負面報道增多,其實這兩年在食品安全方面爆出的問題也不少。面對一次次的黑幕、風波,公眾的心理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安全感非常脆弱。有調查顯示,消費者對任何一類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於50%。我想媒體本身應該擔負很大的責任。就拿曝光冠生園月餅陳年餡的事件來說,這個報道是有明顯缺陷的。因為它沒有強調這個事情僅僅發生在南京的冠生園。由於沒有特別強調這一點,導致殃及全國所有的冠生園。所以,這個輿論監督案例可以說是成功的,卻也可以說是失敗的。因為公眾的恐慌,對「冠生園」三個字造成的過度敏感,完全是因為媒體刻意追求更大的轟動效應造成的———你強調一句「不是全國的冠生園」不就行了嗎?面對安全、衛生這樣的突發事件,公眾往往處於比較弱勢的地位,由於信息不對稱也很難做出即時的判斷。但是我們要指出的是,公眾無論如何不能被動地默默接受,公眾也有質疑和發問的權利。比如在事後,對於媒體刻意追求轟動、一心只想爆料的做法,公眾就可以提出質疑和批評。只有來自公眾的監督壓力,才能督促媒體朝著理性的方向發展。如果公眾沒有這樣的監督意識,那麼很容易給炒作製造市場,而一個子虛烏有的傳聞也容易引發公共心理危機。因為一個健康的社會輿論,絕不會只有記者的聲音。在記者監督外,也應該形成社會輿論和監督。而這,也是公眾媒介素養的重要內容。
2. 書記員的行為准則是什麼
書記員職業素養的養成
一、
書記員的職責
書記員是人民法院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書記員的工作貫穿整
個審判流程,包括立案、庭前准備、開庭、會議、宣判、送達、結
案及歸檔等審判輔助性工作,工作量大而繁雜,而其工作質量又直
接反映和影響著整個審判工作的質量,這就是書記員必須具備良好
的素質。
書記員明確自己的職責,有利於劃清法官與書記員之間的
權利義務,減少工作摩擦,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辦理庭前准備過程中的事務性工作。書記員要認真
辦理收案的各種手續,根據審判員、書記員的工作時間安排確定開
庭時間,協助法官做好起訴書副本以及開庭傳票的送達和對庭審參
加人員的通知進行確認等工作,保證庭審的正常進行。
第二、擔任案件審理過程中的記錄工作。書記員要檢查開
庭時訴訟參與人的出庭情況,宣布法庭紀律,將法庭審判的全部活
動完整、如實地記錄下來,庭審結束後,注意完善筆錄,並確定每
一個參加庭審的人員的筆錄核對及簽字。
第三、做好宣判與送達工作。一個案件經過依法審理後產
生的判決具有法律的嚴肅性,書記員應當重視宣判、送達工作的及
時性。特別是審限即將屆滿的案子,更應當注意及時宣判和送達。
第四、整理、裝訂、歸檔案卷材料。訴訟活動一結束,就
應當裝訂與歸檔。
第五、完成法官交辦的其他事務性工作。對於上訴、抗訴
或者依法需要報核的案件,書記員要辦好送交上級人民法院審理的
移送手續。
二、如何提高書記員的素養
從以上書記員的工作職責中可以看出,書記員的工作貫穿整個
訴訟活動。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書記員工作
,也就沒有審
判活動。關於如何提高書記員的素養,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做
起。
提升政治素質,增強道德修養。政治素質是書記員素質的首要
內容。書記員應當自覺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自覺學習嚴格要求,
從而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加強職業道德修養,保證嚴
厲執法、秉公辦案,為做好書記員的各項工作打下堅實的政治基
礎。
提升法律知識,增強業務能力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書記員首
先應當是具有一定法律知識的人才,因為在法院工作,法律的適用
尤其是程序法律的適用對書記員來說是難以避免的,而且程序適用
的正確和及時,對案件的審理和執行提供了程序方面的保障。如果
書記員不能保證程序的公正和效率,不僅會降低法院在人民群眾心
目中的地位,而且有可能會造成錯案。因此,書記員加強業務知識
的學習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提升文化修養,增強自控能力努力提高文化修養。作為一名書
記員,不僅要學習業務知識,還要注重文化修養的培養,既重視物
質文明,又重視精神文明。要把職業道德牢記在心,在利益面前經
得起誘惑,高壓線千萬不能碰,文化修養一定不能丟。
提升心理素質,增強工作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加強心理
素質修養。通過學習、實踐、排除克服與工作不相適應的心障礙,
及時調整適應工作狀態的心理狀態,更應樹立堅定正確的理想、信
念,不斷增強做好書記員工作的信心、耐心,在能力、氣質、性格
等方面力求盡善盡美。
提升個人氣質,增強形象意識。不斷重視外在形象。書記員的
形象也會影響到法院的形象。尤其是接待當事人和外出辦案的時
候,書記員應當正確著裝,注意司法禮儀,嚴格執行著裝的規定,
制服穿著要配套等。
提升心理素質,增強應對能力。審判工作的嚴肅性、特殊性和
重要性要求書記員必須備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以便於應對各種情
況的發生。
書記員職業素養的形成是我們長期堅持而成的,這就要求我們
無時無刻不謹記在心,不斷提升自我。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審判
工作對書記員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拼搏
進取的精神和持之以恆的毅力,不斷總結工作中得到的經驗,學習
新知識,保持書記員的活力,不斷提高和完善書記員的職業素養,
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書記員。
3. 法官應具有什麼素質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規定,結合社會實踐,法官應具有的素質,歸納 起來,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良好的政治素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以下簡稱《准則》)第34條規定:「法官應當加強修養,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良好的品行、忠實地執行憲法和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本條明確要求法官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素質,就是一個人學習修養達到的程度。政治素質無疑是指一個人政治修養所達到的程度。良好的政治素質的基本要求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審判工作,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嚴格依法辦案、辦求做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最佳統一」。 一個法官如果沒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沒有大局觀念,僅憑法律知識,就案辦案,就會偏離政治方向、就會導致辦案的法律效果說的過去,社會效果不好的被動局面。這是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相悖的,對我們的審判事業十分有害。作為人民法官必須明確:「人生存不是為了打官司,打官司卻是為了生存」。 二、良好的業務素質 《准則》第34條明確要求法官要具有良好的業務素質。良好的業務素質要求法官具有較高的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水平,具有較高的審判技能、技巧,熟練地法言法語運用水平,高超的庭審駕馭能力,較高的處理應急事件的能力,較為豐富的審判實踐經驗,較高的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精湛的裁判文書製作水平等。 三、良好的品質 品質,是指人的道德、品行。品質影響著行為。作為一個法官如果沒有良好的品質,就不能准確把握案件的是與非。在「權與法」、「情與法」、「錢與法」、「色與法」之間就會選擇錯誤,就會導致錯案發生。從而損害當事人權益、損害國家法律的尊嚴。 因此,作為一個法官應當加強道德修養,模範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養成良好的品行,為公正審判儲備高質量的人格。只有這樣,才能使公眾不懷疑法官的司法活動。 四、良好的文體素質 文,是指文學藝術;體,是指健康的身體。並非讓法官成為文藝人才,也不是讓法官成為運動員。作為一個法官,寫作裁判文書是經常的事,如果沒有良好的文藝修養,就不會寫出精彩的裁判文書來。多一些文藝修養,不僅提高法官的寫作水平,而且提高法官的品行,品味。 我們一貫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作為一個法官,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整天躺在病床上或者一副病態損害法官形象且不說,就算具有再高的水平,也難以施展。所以,一個法官應當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健康身體,才能更出色地完成各項審判任務。 五、較豐富的社會經驗 法官審案與社會各界都會直接接觸,公開開庭更是法官與公眾接觸的主要途徑。從這一方面說,法官也是公眾人物。作為一個法官,如果不了解所服務地域的風土民情,就很難做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最佳統一。所以,一個法官就應當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熟知當地的民俗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同人民群眾交流,才能把案件審的更好。 現在從小學到大學都在搞素質教育。原因在於現在的學生、尤其是大學生、只顧學習專業、什麼歷史、民俗全然不顧,這不懂那不懂成了時尚。那麼,我們不僅要問:這樣的學生如何在社會上生活呢?什麼都懂,不要求什麼都精,我想這大概就是「知識淵博」的涵義。一個知識淵博的法官,面對案件、面對當事人、面對社會,就會瀟灑自如,就會做到「快樂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