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龍衛球
『壹』 龍衛球的研究成果
撰寫和出版《民法總論》、《民法基礎與超越》、《法學的日常思維》、《法政學思:從撤退開始》等多部著作,其中《民法總論》(專著)(第二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獲中國首屆法律圖書獎;發表《超越現代國際法的盲點:尋求一種歷史型解決——獸首拍賣事案評論》(2009)、《中國民商經濟法治30年:市場經濟與規則嬗變》(2009)、《法治進程中的中國民法:紀念<民法通則>施行20周年》(2007)、《物權立法的合憲性問題》(2007)、《中國物權法制的變遷與展望》(2007)、《物權立法政策之辨》(2005)、《債的本質研究》(2005)、《自然人人格權及其當代進路》(2003)、《法律主體概念的基礎性分析》(2000)、《中國知識產權要論》(1999)、《法人本質及其構造研究》(1998)、《法律實在性討論》(1998)、《羅馬法的傳統性及其法律方法》(1994)、《企業制度現代化問題:所有權實現第三種方式:》(1995)、《民事救濟權簡論》(1993)、《中國著作權目的及其均衡思想》(1993)等百餘篇論文,刊於《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比較法研究》、《中國法律》(香港)、《月旦民商法雜志》(台灣)、St. Mary』s Law Journal(美國)等高水平法學期刊。 民事救濟權制度簡論 法學研究 1993年3期 與楊振山、龍衛球合著
合夥的多種形式和合夥立法 中國法學 1996年3期 與江平、龍衛球合著
法人本質及其基本構造研究—為擬制說辯護 中國法學 1998年3期 與江平、龍衛球合著
羅馬法的傳統性和法律方法 中國法學 1995年1期 與楊振山、龍衛球合著
論我國企業制度現代化 研究生法學 1995年1期
江平先生的法學教育之路 比較法研究 2002年2期 《民事救濟權論》(1993),
《企業集團法律透視》(專著,1995),
《羅馬法的傳統及其法律方法》(1995),
《合夥的多種形式與合夥立法》(1996),
《法律實在性討論—為概念法學辯護》(1998),
《法人本質及其基本構造研究—為擬制說辯護》(1998),
《Property in China》(英文,1999),
《法律主體概念的基礎性分析》(2000),
《民法總論》(2001)
為新業壯心可嘉 趁年輕一鼓作氣
法治進程中的中國民法
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改進(下)
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改進(上)
告別算數司法,請從許霆案始!
法律實在性討論
債的本質研究:以債務人關系為起點 (下)
法學的日常思維
民法總論(第二版)
民法總論
『貳』 民法為什麼是權利本位法
正文民法從來就是而且只能是權利本位 摘要:民法本位問題是民法哲學的首要問題和基礎問題。概括起來,存在三種角度與模式:從民法的主體觀察,主張民法的個體本位論或社會本位論;從民法的內容觀察,權利義務是其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有民法權利本位與義務之爭;從權利與權力的關系角度分析,則存在權利本位或權力本位之說。因此權利——權力關系是民法本位研究的核心。 關鍵詞:民法本位;古代民法;義務本位;社會本位
一、關於學界民法本位之界定
何謂民法本位?學界觀點不一。梁慧星先生認為,民法的本位即民法的基本理念,亦即民法的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基本任務或曰民法以何者為中心,民法基本理念之演進可分為三個時期:義務本位時期、權利本位時期、社會本位時期[1]。李錫鶴先生認為,所謂法律的本位問題,其實是指法律的直接依據即立法理由:法律根據何種理由而立?或者說,由何種觀念派生[2]?李開國先生認為,權利本位抑或義務本位是在處理權利義務關系時比民法本位(即社會本位或個人本位)下一位的問題,因此他主張民法應以個人為本位而不提社會本位[4]。龍衛球先生認為,民法應當以權利為本位,並認為現代民法是以個人為本位,這是由民法的維護私人利益的目的所決定的,是民法賴以立足的基石[3]。
以上學說皆認為民法本位是民法的立足點、根本出發點、基本立場。但民法本位觀說法不一,乃是由於觀察角度分析模式不同。
二、權利—權力的分析模式應是民法本位研究的基本分析模式
民法作為統一法體系中相對獨立的法部門,其本位是民法的指歸、重心、根本立場、根本地位。喪失了本位,民法則失去了在統一法體系中存在的基礎。因此,研究民法本位必然要求我們將民法置於統一法體系中考察其基本立場和定位。民法得以獨立的現實生活基礎是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二元區分與對立。因此權利——權力關系是民法本位研究的核心。從法律關系的內容上分析,法律本位存在權利——義務、權利——權力、權力——權力三種分析模式。其中,權力——權力的分析模式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相違背,不可能採用權力——權力模式分析民法本位。法權關系的基本內容表現為權利義務關系,權利義務關系問題是民法的基本問題。但是,在私法范圍內,權利義務關系是而且僅僅是權利——權利關系的外化形式,故在權利義務關系中講權利本位同講義務本位內容完全相同,因而沒有以哪一個為本位的問題。在我國法律生活和法學研究中的權利本位說,從形式上看是在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范圍內針對義務本位提出來,而實質上卻是在權利與權力關系的范圍內針對權力本位展開的。以權利為主導的權利——義務關系模式,其現實形態是社會個體主動行使權利,國家機關被動行使對應的權力(職權)。以權力為主導的權力——義務關系模式,其現實形態是國家機關主動行使權力,社會個體被動履行義務,以履行有關義務為代價來換取與這些義務相對應的權利的實現。當前學界權利本位論者所主張的是權以利為重心處理權利——權力關系。權利本位論者所針對和否定的實際上是以權力為主導處理權利——權力關系。因此,綜上所述,在學界對民法本位的種種分析模式中,權利與權力的分析模式應是民法本位研究的基本分析模式。運用權利——權力模式分析民法本位,其結果或為權利本位或為權力本位。
三、古代民法義務本位觀之反思
古代民法義務本位說的經典表述見於梁慧星先生的《民法總論》,其文是;「英國法律史學家梅因研究古代法,認為社會之進步,有其不移之軌跡。其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局限於家族,各成員均有其特定身份,而整個社會秩序,即以此身份關系為基礎。故不論在經濟政治或社會方面,均以家族為單位,個人不具有獨立地位,從而亦不能有其獨立意思之表達。此種以身份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的法律,稱為義務本位的法律。法律的基本觀念,在於使個人盡其特定身份上之義務,是謂義務本位之法律」[1]。
古代民法的存在是討論古代民法義務本位的前提。從上述論述中,我們看到:梁先生分析的對象是古代法律而非古代民法。何謂古代民法?民法分為形式民法和實質民法,古代社會沒有形式民法,但存在實質民法。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此標准對古代民法亦然。如不按此標准則將導致民法概念及體繫上的混亂。古代社會等級森嚴,但是法律主體之間也存在平等的交易關系(只是法律上的主體單位是家族而不是個人)。古代民法的調整范圍與近代民法相比較,古代民法的調整范圍小很多。其原因是在古代等級社會中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很少。梅因在考察了古代法後,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即判斷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高低,只要觀察民法刑法在該國法律中的比例和地位。梅因在《古代法》中認為民法的調整范圍存在由小到大的歷史進程。不難看出,梅因先生也是認可並堅持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標准。本文認為,既然古代民法與近代民法的性質相同,近代民法權利本位已被公認,為何古代民法是截然相對的義務本位(權力本位)?其實,古代民法與近代民法一樣皆為權利本位,只是在統一法體系中兩者的調整范圍和地位有天壤之別。近代民法在近代法律體系中不僅成為獨立的法部門而且取得了基礎性地位,古代民法則夾雜於刑法、行政法的洪流中。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古代民法義務本位觀混淆了古代法律與古代民法,其觀點不成立。根據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標准,古代民法是權利本位。
四、現代民法社會本位觀之評析
19世紀中期以後,現代社會出現了各種社會問題。經濟方面出現了壟斷,出現勞資對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對立。社會方面,貧富分化嚴重,自然環境惡化,人與自然間的矛盾加劇。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法律制度特別是民法制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從注重民法制度的安定性向注重民法制度的妥當性轉化。它表現為由極端尊重個人自由變為重視社會公共福利。法律加強了對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保護,民法也更多地體現為對社會利益的平衡。梁慧星先生認為:「為使社會共同生活之增進,法律即強使負擔特定之義務,限制或剝奪其權利,是謂之社會本位之法制」[1]。由此可見,民法的社會本位觀,指的是民事立法中為了滿足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突出對社會利益的考慮,對個人權利進行限制,更多地體現社會利益平衡的民法本位觀。
民法社會本位缺乏邏輯支點。在權利——權力的分析模式中,民法本位或為權利本位或為權力本位。由權利體現的個體利益是同由權力體現的公共利益(其法律表現是國家利益)相對稱、相對立的。從主體上看,與權利本位和權力本位相對應的個人本位和國家本位。而社會本身並非一個獨立的人格,無從享受利益。 因此,社會本位論在邏輯上是沒有根基的。對個人權利進行限制、更多地體現社會利益的民法社會本位的實質就是強調國家權力對民事法律關系的干預。無須遮掩,社會本位實質就是權力本位。可見,社會本位的提法模糊了其實質,也缺乏邏輯。最為重要的是,社會本位(實質為權力本位)與民法的根本性質相違背。將法律劃分為公法和私法,是近代的事,發生在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二元分離後。法律劃分為公法和私法具有重大意義:在私法領域提倡私法自治,非有正當理由和正當程序國家權力原則上不直接干預;在法治國家,公法之設,目的在於保護私權。因此,法學家基爾克說過,公法和私法的區別是今日整個法秩序的基礎[1]。民法是私法。它以調整私人利益為第一要義,這必然要求其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即以個人利益為行為依據。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人的自由和私權的發展。它既要求公權力的消積保護,但對於權力始終懷抱著高度的警惕,以保護市民利益不受國家的過度干預。將民法定為社會本位(實質為權力本位)勢必導致個人權利和自由的萎縮與喪失,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難以實現,民法也將扭曲甚至蛻變。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權力本位傳統,個人觀念、權利觀念、自由觀念本十分淡薄。加之在建國後民主法制建設走過一段彎路,片面強調國家、社會利益,社會尚公法而輕私法。有學者指出,民法的社會本位觀(實質為權力本位),不利於國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不符合我國的國情[4]。從歷史上看,《魏瑪憲法》所規定的所有權負擔義務,恰為後來的納粹政權上台後肆意剝奪私人財產,提供了憲法依據,此教訓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參考文獻:[1]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0-46.
[2]李錫鶴.民法哲學論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75-78.
[3]龍衛球,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54.[4]彭熙海.民法的社會本位觀[J].求索,2004,(8):59-62.
『叄』 現今國內各法學學科第一人都是誰
現今國內法學領域,學術界對各學科的領軍人物有著廣泛的討論和認可。在民法領域,大陸民法的奠基人是佟柔,而四先生包括佟柔、王家福、謝懷栻和江平,他們為法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今不分二級學科的頂級四位學者是梁慧星、王利明、崔建遠和孫憲忠,梁慧星被譽為「中國民法的保姆」,王利明是大陸第一個民法博士,崔建遠以其徒弟韓世遠為代表,孫憲忠則以德系理論在學術界享有盛名。
在民總領域,龍衛球被認為是該領域的傑出學者,李開國和朱慶育也備受認可。在法律行為方面,童安生以其對法國理論的深入研究受到關注,但讀者需進一步閱讀弗盧梅的《論法律行為》以獲取更全面的理解。在人格權領域,徐顯明和王利民是該領域的權威學者。
債法(合同)方面,尹田作為元老級學者,韓世遠、王利民、王軼、崔建遠等人的學術貢獻同樣顯著。知識產權領域,吳漢東、張根和王遷是該領域的佼佼者。在大物權法領域,尹田、孫憲忠、崔建遠等學者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張雙根、溫世揚、錢明星、王軼、王闖、陳華彬、孟勤國、陳本寒和金可可等人的貢獻也不容忽視。在婚姻和繼承領域,陳葦、楊大文、余延滿、張玉敏和劉開明是值得尊敬的學者。
羅馬法領域,徐國棟、張谷、周枏、米健和劉家安等學者是該領域的權威。方法論方面,梁慧星和王利明的貢獻同樣重要。侵權法領域,楊立新、王利明、張新寶和程嘯在學術界享有盛譽。其中,如果未來頂級學者排名是五位,程嘯將與王利明和王軼不相上下,但學術觀點與孫憲忠較為接近。
在商法領域,范建、劉俊海、劉凱湘、施天濤和樑上上等學者是該領域的傑出代表。對於學術比較而言,法國系的元老如梁慧星、王利民和崔建遠以不承認物權行為著稱,而德系的元老孫憲忠在法學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德系新生代代表包括金可可、朱慶育、張谷、韓世遠等人,孫憲忠的德系理論在新生代中占據主導地位,孫憲忠被公認為民法領域的一人。
未來學術界的領軍人物,推薦張谷作為可能的新星。民商之間差距的擴大,使得學術領域的研究更加專業化,但中國民法學的知識結構仍需進一步完善,以補足人文主義的不足。
『肆』 2024年北京大學民商法學專業考研參考書及備考指導
法學院招生信息
民商法學(參考2024年)
不區分研究方向
考試科目包括:
①思想政治理論
②英語(一)、俄語、日語、法語或德語
③民商法學
④法學綜合卷
招生計劃5人,其中推免3人,統考2人
法學綜合卷涵蓋憲法、行政法、刑法、刑訴、民法、民訴等
復試階段進行專業面試
參考書目如下:
民商法學:
《民法》(第三版),魏振瀛,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民法總論》(第二版),龍衛球,中國法制出版社
《民法原論》(第三版),馬俊駒、余延滿,法律出版社
《民法總論》,梁慧星,法律出版社
《物權法》(第二版),陳華彬、梁慧星,法律出版社
法學綜合卷:
《憲法司法化》《選擇憲法》,王磊
《憲法學導論》,張千帆
《中國刑法論》,郭自力
《規范刑法學》,陳興良
《民法》,魏振瀛
《民事訴訟法》,潘劍鋒
《刑事訴訟法學》,汪建成
《行政法學》,姜明安
歷年分數線(2024年為例):
55、55、90、90、345分
復試錄取情況(2024年):
一志願復試5人,錄取3人,最高分399分,最低分393分
復試內容包括專業能力面試和外語能力考核,考生需通過回答問題考察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面試成績60分及格。未按時參加復試者視為自動放棄資格。
總成績計算:
總成績為100分,初試成績佔60%,復試成績佔40%。計算公式為:
總成績 = (初試4門成績總和 ÷ 5 × 60%)+(專業能力面試成績 × 40%)
錄取工作根據總成績擇優進行,面試不及格者不予錄取。面試及格者按專業成績降序排隊,直至錄取到規定的名額為止。
『伍』 求龍衛球的民法總論的讀後感
呵呵~~學弟~~龍衛球(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我認為可以這樣寫一 是 關於《民法總論》的一些寫作心得,正標題是「從撤退開始」,採取一個散文式的講述,二是:首先談談我的寫作動機,也是我的研究動機 。 第一個是要為自己的研究打下一個基礎。 我覺得要做一名研究者首先必須要有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對傳統知識有系統的和有一定深度的積累,我把這個基礎當作自己的一個學術背景來建立。撰寫講義就是積累的一個好辦法。假如有一天我的朋友想要跟我探討、交流或者論戰,他就可以從我的講義裡面找到我的出發點,我無法逃避,不能把自己隱藏起來。我覺得這是做學術所必需的。三是:動機就是想給自己找個家的感覺。學術研究應該有個背景,學術應該在傳承中發展。我覺得做學術的歷史主義態度可能是學術可以真正發展的精髓所在。我總是在學習這樣一種方法,就是歷史主義的方法——向我的前輩學習,向我現在的同行學習。也許我不能經常跟他們交流,但他們的論文和著作我隨時在閱讀,他們的思想已經滲入到我的血液里去了,成為我營養的一部分,所以我必須感謝他們。我覺得哪怕是一個反叛的學術,也應該有它的學術背景和基礎。比如說,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和福塞爾的學術之間就是這種關系。德國民法學的繁榮和發展我覺得跟他們的歷史主義態度也是分不開的。今天看來,德國民法學就是在一個時代連鎖中延續下來的,積累多多同時新意迭出,一點點創造都不是容易的。曾經有一個外國的學者跟我說,國外的學者在跟中國的學者打交道的時候,經常會感到迷惑,因為他總摸不清中國學者的學術背景,不知道他們的知識徑路是什麼,所以每每想和中國學者爭辯又不知該如何下口。在中國目前整個文化領域,成型的學派是不多的。我覺得能稱得上一個學派的,就要有相對確定的研究方法、相對確定的思想觀點的體系、相對穩定的延續性即有一個現實的傳承人,當然還要有一定數量的經典著作來構成。如果學術不注意這樣的背景,隨心所欲,無從被爭辯,怎麼說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雖然我想做一名研究者,但我現在還絕對不敢像蘇力先生那樣問:我們可以為中國的法學貢獻什麼?他可以問,因為蘇力老師的學術涵養是很深的,他對法學界帶來的沖擊是非常大的,我非常佩服。我現在想做也只敢做的事情是去找自己的背景,去找到家的感覺。所以就要從事整理性的自我寫作,要在民法傳承領域尋找到自己的傳統。在作講義的過程中我發現,資料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是簡單了而是復雜了,這說明我自己的學術能力是極有限的,使我每每不能決定如何去取捨、去抉擇,有如履薄冰之感。所以我最後只能以自己有限的能力作了一個這樣的講義,就相當於建了一個破舊的小屋,家的感覺其實還沒有找到。四是:談一談寫作方法。我欣賞這種闡釋性的方式,就是盡量使用傳統的語言,尊重其他傳統的存在,盡量使知識的敘述變得委婉、有爭辯性。我特別欣賞海德格爾的一句話:「藝術家猶如一條過道,他不是窒息作品,而是解放作品,使作品凸現出來,然後自己隱身其後。」我想這也適用於我們的研究。這個是大概的框架其他的自己發揮吧~~~~祝你順利 給個滿意哈~~~
『陸』 《民法總論》龍衛球
://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9901
西湖法律書店
編號:9901
書名:民法總論(第2版)(法學文庫)
作者:龍衛球
出版社:中國法制
出版時間:2002-12-26
入庫時間:2002-12-26
定價:61元
目錄
第一章導言
第一節法律分立中的私法
一、法律的定義
二、法律和法院
三、實在法和理想法
四、法律分立中的私法
第二節我國民法的制度語源
一、日本移植說辨析
二、日本創造民法術語的史實
三、「民法」語源探尋的意義
四、民法傳統的一元性
第三節民法概念及調整對象
一、民法的實質含義
二、民法的形式含義:民法典
三、民法的調整對象
四、民法和商法
五、民法和經濟法
第四節民法的法律淵源
一、民法法源概說
二、薩維尼的法源理論
三、大陸法系民法的法律淵源
四、英美法系民法的法律淵源
五、我國民法的法律淵源
第五節民法法條
一、法條的概念
二、法規范、法律規定與法條
三、民法法條的性質
四、完全性法條的邏輯結構
五、不完全性法條
六、復合性法條
第六節民法的基本原則
一、法律原則(Rechtsprinzpien)的意義
二、傳統民法的基本原則
三、現代民法基本原則的修
四、我國《民法通則》宣示的基本原則
五、民法基本原則或原刷條款的適用問題
第七節民法體系和體例
一、19世紀概念法學的民法體系觀
二、現代法學的民法體系現
三、大陸法系的民法體系和體例
四、普通法系的民法體系和體例
五、我國民法的體系和體例
第八節民法的效力及其范圍
一、民法效力之范圍性
二、民法對時間的效力的原則
三、民法對空間的效力的原則
四、民法對人的效力的原則
五、民法對事項的效力的原則
第九節民法的適用
一、傳統理論上法律適用的邏輯模式
二、取得小前提:確定案件事實,並
通過判斷進行涵攝或歸屬
三、取得大前提:確定應適用的法規范
及其具體內容
四、推斷法律適用的結論:賦予具體法
效果
五、法律適用中的法律解釋
六、法律適用中的法律補充
七、英美國家的法律解釋和法律補充
八、威爾威格的類觀點學方法
第二章法律關系和權利
第一節法律關系
一、法律關系的概念及其規范屬性
二、法律關系的本質
三、法律關系作為私法的基本工具
四、法律關系的要素
五、法律關系的分類
六、民法上「不法」的構成與法律關系
第二節權利
一、「權利」的概念和語源
二、權利的本質和意義
三、法益、許可權和權能
四、權利主體、標的、內容
五、權利的種類
六、法規競合和權利競合
七、權利的行使和實現
八、義務
九、權利概念和人權概念
十、權利概念和民權概念
十一、我國「權利」制度的當代發展
第三節權利(法律關系)的變動及其原因
一、權利(法律關系)的變動
二、權利變動的原因:法律事實
三、法律事實的類型
第三章權利主體
第一節權利主體概說
一、權利主體和人法
二、權利能力或主體資格的概念
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四、權利能力與當事人能力
五、當代權利能力理論的發展
第二節權利主體制度的演進
一、古羅馬的權利主體制度
二、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主體制度
三、《德國民法典》的主體制度
四、正體制度合理化思考
第三節自然人概述
一、自然人的概念
二、自然人概念的規范屬性
三、自然人的生命
四、自然人的權利能力
五、胎兒的特殊問題
六、宣告死亡或宣告失蹤:失蹤人法律問題
第四節自然人的行為能力
一、行為能力的概念和制度價值
二、自然人行為能力的設定標准
三、我國民法上的自然人行為能力制度
四、自然人行為能力的制度比較
五、特別行為能力
六、自然入的責任能力
第五節監護制度及其改革
一、監護的概念和制度意義
二、我國的監護制度
三、監護制度的比較
第六節自然人的人格權
一、自然人人格權的概念
二、自然人人格機制度的兩種體例
三、自然人人格權制度的當代發展
四、我國《民法通則》自然人人格權制度及其發展
五、自然人死後人格保護問題
六、自然入人格權保護的限制
七、簡單總結
第七節自然人的其他法律屬性
一、自然人的住所
二、自然人的身份權
三、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八節法人概述
一、法人的概念
二、法人和自然人
三、法人主體地位的實在性
四、法人的本質
五、法人制度的作用
六、法人的分類
第九節法人的權利能力
一、法人權利能力的取得和消滅
二、法人權利能力的性質限制
三、法人權利能力的法令限制
四、法人權利能力的目的事業限制
第十節法人機關
一、法人機關的地位屬性
二、廣義法人機關的內部結構
三、法人的對外代表或對外執行機關
四、法人的知悉或法人機關的知悉構成問題
第十一節法人的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
一、法人的行為能力
二、法人的責任能力
第十二節法人的成立及其管理
一、法人成立管理的理論基礎
二、法人成立管理的原則和程序
三、籌備中法人的法律地位
四、國家對成立後法人的管理
第十三節法人的其他屬性
一、法人的住所
二、法人的分支機構
三、聯營制度
第十四節法人人格的否認
一、法人人格否認的概念和形式
二、直索責任適用的范圍
三、直索責任的替代方法
第十五節法人終止和清算中的法人
一、法人終止的條件和程序
二、清算中的法人
第十六節無權利能力社團
一、民法上的規定及存在的問題
二、學說批評
三、有關國家立法和實務新發展
四、無權利能力社團問題的評析
第十七節合夥
一、合夥的概念
二、合夥的類型
三、我國合夥制度
第四章法律行為
第一節法律行為的概念和理念
一、法律行為的概念
二、法律行為和私法自治
三、法律行為理論的成就
第二節法律行為的分類
一、單方法律行為和多方法律行為
二、財產法律行為和身份法律行為
三、有因行為和無因行為
四、加利行為與非加利行為
五、要物行為和諾成行為
六、有償行為和無償行為
七、主法律行為與從法律行為
八、獨立行為與補足行為
九、生存行為與死因行為
十、要式行為與不要式行為
十一、生效的法律行為和不生效的法律行為
十二、其他分類
第三節法律行為的成立
一、法律行為的成立條件和一般效力
二、法律行為的三要素
三、意思表示的概念、構成和方式
四、意思表示的方式
五、意思表示的類型
五、意思表示的完成
六、意思表示的撤回
第四節法律行為的生效
一、法律行為的效力形態的區分
二、法律行為的一般生效要件
三、法律行為主體的生效要件
四、法律行為內容的生效要件
五、意思表示的生效要件
六、法律行為形式的生效要件
第五節意思表示瑕疵
一、意思表示艱疵的規范類型
二、意思和表示不一致的意思表示
三、意思暇疵的意思表示
第六節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為
一、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為的類型
二、(絕對)無效法律行為
三、相對無效的法律行為
四、效力未定的法律行為
五、對特定人無效的法律行為
六、部分無效
七、法律行為無效時的更換
第七節附條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為
一、法律行為的計劃的可能性
二、附條件或附期限的法律行為的性質
三、附條件的法律行為
四、附期限的法律行為
第八節法律行為的交易基礎聯疵學說
一、交易基礎學說的必要性
二、溫德塞的學說
三、法律行為交易基礎的分類構造
四、客觀交易基礎理論的發展
五、主觀交易基礎理論的發展
第九節法律行為(意思表示)的解釋
一、法律行為解釋的必要性
二、法律行為(意思表示)解釋與法律
解釋的區別
三、我國法上的法律行為解釋
三、德國法上的法律行為解釋
四、法國法上的合同解釋
五、瑞士法的法律行為解釋
第十節物權行為的理論和應用
一、物權行為理論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二、《德國民法典》的觀念
三、基爾克對物權行為理論的批評
四、《德國民法典》的立場
五、判例和學說的新發展
六、物權行為無因性和善意取得的制度
功能區別
七、我國關於物權行為的制度和理論
第十一節代理
一、代理制度的源流和制度理由
二、代理與歸屬規范
三、法人機關與代理制度
四、代理的性質
五、代理的要件
六、代理的范圍
七、代理權的取得
八、無權代理
九、代理權的濫用限制
十、再代理問題
十一、共同代理(復數代理)
十二、代理權的消滅
十三、間接代理和行紀
第五章民法上的時間
第一節時間的民法意義及其規范屬性
一、時間在民法上的意義
二、民法上時間規范的作用類型和法律屬性
三、時間在民法上的規定形式
第二節期日和期間
一、期日和期間的立法體例
二、期日
一、期間
第三節時效
一、時效的概念和規范特點
二、時效的類型和歷史源流
三、取得時效
四、訴訟時效或消滅時效
第四節除斥期間
一、除斥期間的概念、性質和客體
二、除斥期間的歷史源流
三、除斥期間的類型
四、除斥期間的期限及其起算
五、除斥期間完成的法律效力
六、除年期間的中斷、中止和不完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