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講啥

刑法講啥

發布時間: 2025-07-25 12:04:16

刑法柏浪濤2023: 第七講 客觀(違法)阻卻事由

刑法解析:2023年第七講——違法阻卻事由: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的精細區分


在法律的殿堂里,犯罪的界定並非絕對,有時行為的違法性需要特定事由來阻卻其罪責。讓我們一起探索《刑法》中的兩個重要概念: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它們如何在復雜情境中發揮作用。


正當防衛:守護正義的盾牌


當面臨不法侵害時,如小芳父親誤打男友,只有當防衛行為符合五個必要條件(存在不法侵害、防衛目的、必要性、即時性與限制性),才能構成正當防衛。它強調的是在制止侵害時的系統地位,違法性先行,然後通過正當防衛予以排除。


例1-2中,我們看到正當防衛的適用對象不限於被害人,對作為/不作為、故意/過失的區分,以及責任年齡/能力者的考量,都表明其靈活且寬泛的適用性。但請注意,防衛針對的是人的行為,而非自然災害,且防衛人非被害時,防衛行為仍需具備合法性。


主觀階層:復雜而微妙的判斷


主觀因素在正當防衛中占據重要地位,包括故意、過失、無責任年齡者和無責任能力者。如甲制止精神病患者乙傷害兒童,區分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至關重要。對精神病患者或未成年人的輕微侵害,優先避免,必要時反擊,如狗的反擊案例會根據情況分別處理。


防衛挑撥與相互斗毆:界限分明


防衛挑撥下的攻擊不被視為正當防衛,而是故意犯罪。而在相互斗毆中,除非有特殊防衛情況,雙方一般不成立正當防衛,但特殊情況下可能適用。


限度與特殊防衛:區分與平衡


正當防衛的限度在於必要性與相當性,如防衛過當,責任可能減輕或免除。但對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如劫持航空器,特殊正當防衛提供了保護空間。緊急避險則需在緊急情況下進行,如海上木板案中的傑克,其行為可能因避險而被免責。


總結與比較:正當與緊急的交織


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在起因、時間、認識等方面有所不同。正當防衛反擊非法行為,緊急避險則反擊合法行為,但兩者都需在必要限度內。不作為犯罪如田某不救落水妻子,構成故意殺人罪,而丙對甲的不作為攻擊,則可能構成正當防衛。


緊急避險的限度在於手段和損害的平衡,如李某救人事例,盡管手段可能過當,但只要未超出必要,仍可能減輕責任。在特殊情況下,如乙同意出賣器官,甲的行為可能構成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而非故意傷害罪,因乙的同意有效。


通過上述細致解讀,我們看到了刑法中這兩個概念的微妙之處,它們在法律的裁決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為復雜社會行為提供了法律的導向。

司法考試刑法精講第三章犯罪構成第一節

(一)了解---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關系、犯罪構成的分類。

(二)理解---犯罪構成的概念、特點與意義,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具體犯罪構成的確定方法。

(三)熟悉並能夠運用---構成要件要素的分類,犯罪構成理論,犯罪客體、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及犯罪主觀要件的具體內容。

一、犯罪構成的概念

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認為,犯罪構成是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的有機整體。

犯首嘩罪構成與犯罪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犯罪概念從宏觀上揭示犯罪的本質與基本特徵,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具體法律標准;犯罪概念是犯罪構成的基礎,犯罪構成是犯罪概念的具體化。

(一)犯罪構成的法定性

盡改凱管我國刑事法律中沒有出現「犯罪構成」這一術語,但刑法確實規定了構成各種犯罪必須具備的要件,刑法理論也正是將刑法的這種規定概括為犯罪構成。所以,刑法實際上規定了犯罪構成。在我國,刑法總則與分則作為有機整體規定了犯罪構成,表現在總則規定了一切犯罪必須具備的要件,分則只規定具體犯罪所特別需要具備的要件。由於犯罪構成是刑法規定的,刑法規定犯罪構成的目的在於禁止符合犯罪構成的行為,因此,行為符合犯罪構成就表明其行為具有了刑事違法性。

(二)犯罪構成的主客觀統一性

犯罪構成由一系列主客觀要件所形成,其中的要件者殲行就是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條件。根據通說,這里的「客觀」包括犯罪客體與犯罪客觀要件,「主觀」包括犯罪主體與犯罪主觀要件。犯罪構成不是各個要件的簡單相加,而是各個要件的有機統一。各個要件按照犯罪構成的要求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協調一致,形成為一個整體。如果主觀要件與客觀要件沒有內在聯系,也不能形成為犯罪構成。例如,盜竊罪的客觀要件與放火罪的主觀要件,就不可能形成為一個犯罪構成。犯罪構成的主客觀統一性告訴人們,如果某種行為只是符合某個或者某幾個要件,而不符合全部要件,則該行為就不符合犯罪構成,因而也就不成立犯罪。例如,不滿14周歲的人故意殺害他人的,盡管他殺了人,從行為的客觀性上講與其它殺人罪可能毫無兩樣,但其主體條件不符合刑法規定的主體構成要件,所以也就不符合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故不成立故意殺人罪,同樣也不成立其他犯罪。

(三)犯罪構成與社會危害性

犯罪構成並不是一種抽象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認定犯罪的實質標準是行為所具有的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但如果司法機關直接根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認定為犯罪,那就必然陷入罪刑擅斷的局面。因此,必須由立法機關規定出犯罪的法律標准。犯罪構成要說明行為在何種條件下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而成立犯罪。所以,必須以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為實質依據。正因為如此,只有那些對說明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才會被刑法規定為構成要件。基於同樣的理由,如果行為符合犯罪構成,就表明該行為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

(四)犯罪構成的重要性

由於犯罪構成是刑法規定的,是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因此,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任何行為,凡是符合某種犯罪構成的,就成立犯罪;凡是不符合犯罪構成的,就不成立犯罪。就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而言,除了犯罪構成之外沒有別的標准,也不能在犯罪構成之外附加其他任何條件。所以,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惟一法律標准。由於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因而與符合犯罪構成的事實(犯罪構成事實)有別,前者是法律規定,後者是具體事實。二者的聯系也顯而易見,具體事實符合法定的犯罪構成時,才能稱為犯罪構成事實。

犯罪構成及其理論是罪刑法定主義的產物。罪刑法定主義要求刑法明文、明確規定各種犯罪的成立條件與法律後果,犯罪構成正是犯罪成立條件,因此,犯罪構成使罪刑法定主義得以實現。罪刑法定是法治在刑法領域的體現,又是保護合法權益與保障公民自由的要求,所以,犯罪構成對實現法治、保護合法權益與保障公民自由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犯罪構成具有針對犯罪人的恣意而保護社會、針對社會的恣意而保障犯罪人的雙重保障機能。

犯罪構成作為法律規定,對刑事司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它為區分罪與非罪提供了法律標准。行為符合犯罪構成就成立犯罪,否則便不成立犯罪。

2、它為區分此罪與彼罪提供了法律標准。不同的犯罪存在各自不同的犯罪構成,符合不同的犯罪構成就成立不同的犯罪。

3、它為區分一罪與數罪提供了法律依據。區分行為構成是一罪還是數罪,基本上是以犯罪構成為法律標準的。行為符合一個罪的犯罪構成就成立一罪;行為符合數個罪的犯罪構成的便成立數罪。

4、它為區分重罪與輕罪提供了法律依據。犯罪構成的內容不同,其所反映的社會危害性就不同,人們從某種犯罪構成便可知道該罪的輕重。

二、犯罪構成的分類

對犯罪構成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一)基本的犯罪構成與修正的犯罪構成

一般認為,基本的犯罪構成,是指分則性條文就單獨的---既遂犯所規定的犯罪構成;修正的犯罪構成,是指總則性條文以基本的犯罪構成為基礎並對之加以修正而就----共犯、未遂犯等所規定的犯罪構成。

(二)完結的犯罪構成與待補充的犯罪構成

完結的犯罪構成,也稱關閉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完整地規定了所有要件的犯罪構成;待補充的犯罪構成,也稱開放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僅規定了部分要件,其他要件需要司法機關適用時進行補充的犯罪構成。當刑法規定了完結的犯罪構成時,司法機關應嚴格依法適用,不得附加或減少要件;當刑法規定了待補充的犯罪構成時,司法機關應依照刑法體系與相關規定補充構成要件。

(三)單一的犯罪構成與復雜的犯罪構成

單一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規定的各個要件均屬單一的犯罪構成,即當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中只含單一客體、單一行為、單一主體、單一罪過形式時,便是單一的犯罪構成。

復雜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規定的要件內容可供選擇或互有重疊的犯罪構成。主要表現為兩類情況:一類是刑法規定了兩種以上的行為、對象、主體等,只要具體事實符合其中之一,便成立犯罪。如刑法第305條「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里的主體就是復雜的,兩種以上。另一類是刑法規定了兩種以上的客體、行為等,具體事實同時符合刑法規定時,才成立犯罪。

三、犯罪構成要件

犯罪構成要件是犯罪構成的組成要素,即要件的總和形成犯罪構成。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犯罪構成要件可以分為具體要件與共同要件。

犯罪構成的具體要件,是指具體犯罪的成立必須具備的要件,是具體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每一個犯罪都有其具體構成要件;任何行為只有符合某種犯罪的具體構成要件,才能成立犯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也是由具體構成要件決定的。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的要件。

共同要件是從具體要件中抽象出來的,即犯罪構成的具體要件形形色色、千姿百態,但根據普遍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原理,可以從各種犯罪的具體要件中,科學地概括出各種不同犯罪構成的共同組成要素,這便是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根據刑法理論的通說,犯罪構成有四個方面的共同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與犯罪主觀要件。

此外,我國刑法分則有許多條文規定,某種行為只有「情節嚴重」才成立犯罪。例如,刑法第243條規定的犯罪,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才成立誣告陷害罪。這表明,當刑法規定「情節嚴重」是構成要件時,只有情節嚴重的,才能認定為犯罪。當刑法未規定「情節嚴重」是構成要件時,一般情節的行為就表明其社會危害性達到了應受刑罰處罰的程度,應認定為犯罪。例如,搶劫、放火、故意殺人、強*,等等,並非情節嚴重時才構成犯罪,而是只要實施該行為並符合相應的構成要件,就構成犯罪。在這種情況下,情節嚴重往往成為法定刑升格的依據或者從重處罰的情節。在以情節嚴重為構成要件時,其中的情節,不是指特定的某一方面的情節,而是指任何一個方面的情節,只要某一方面情節嚴重,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就達到了犯罪的程度,應認定為犯罪。

犯罪構成要件由具體要素組成。詳言之,犯罪構成由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有機統一而組成。同樣,各個要件也是由不同要素所組成,組成要件的要素,就是犯罪構成要件要素。例如,行為、結果、行為對象等屬於犯罪客觀要件的要素;年齡、辨認控制能力、身份等屬於犯罪主體要件的要素;故意、過失、目的等屬於犯罪主觀要件的要素。對構成要件的認識與理解,有賴於對構成要件要意以及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認識與理解;如果對某個構成要件的要素產生認識上的偏差,就必然導致對構成要件的認識產生偏差。所以,正確認識與理解構成要件要素,是正確認識構成要件乃至犯罪構成的前提。對構成要件要素可以進行不同分類。

(一)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1、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說明行為外部的、客觀方面的要素即為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行為、結果、行為對象等。

2、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表明行為人內心的、主觀方面的要素即為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故意、過失、目的等。

(二)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與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1、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按照刑法理論的通說,在解釋構成要件要素和認定是否存在符合構成要件要素的事實時,如果只需要法官的認識活動即可確定,這種構成要件要素便是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320條所規定的提供偽造、變造的出入境證件罪的客觀要件為「為他人提供偽造、變造的護照、簽證等出入境證件」。對這里的「提供」、「偽造、變造」、「護照,簽證等出入境證件」的理解,以及對客觀事實是否符合這些要素,都只需要一般的認識活動與基本的對比判斷就可以得出結論,因而屬於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

2、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按照刑法理論的通說,在解釋構成要件要素和認定是否存在符合構成要件要素的事實時,如果需要法官的規范的、評價的價值判斷才能認定,這種構成要件要素就是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237條規定的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客觀構成要件要素的「猥褻」、「侮辱」,則需要司法者的規范的、評價的行為才能認定。

(三)積極的構成要件妻素與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

1、積極的構成要件妻素。通常的構成要件要素,是積極地、正面地表明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要素,這種要素就是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

2、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例外地也存在否定犯罪性的構成要件要素,這便是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389條第3款規定:「因被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沒有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不是行賄。」這便是行賄罪的客觀要件中的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

(四)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與非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

1、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犯罪構成共同要件中為任何犯罪的成立所必須具備的要素。例如,行為是客觀要件的要素,也是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的要素。

2、非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部分犯罪的成立所必須具備的要素。例如,身份與目的只是部分犯罪的成立必須具備的要素。

(五)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

1、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刑法明文規定的構成要件要素,絕大多數構成要件要素都是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

2、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刑法條文表面上沒有明文規定,但根據刑法條文之間的相互關系、刑法條文對相關要素的描述所確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要件。就一些具體犯罪而言,由於眾所周知的理由或者其他原因,刑法並沒有將所有的構成要件要素完整地規定下來,而是需要法官在適用過程中進行補充。例如,根據通說,「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就是盜竊罪的不成文的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❸ 刑法研究生主要學什麼

法學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涵蓋了廣泛的法律領域,主要包括刑法的基本理論、刑法分則、刑罰執行與犯罪預防等。在刑法的基本理論方面,研究生需要深入學習刑法的歷史沿革、基本原則和立法技術,理解刑法規范與司法實踐的關系。刑法分則則涉及具體罪名的解釋、定罪量刑標準的探討,以及犯罪構成要件的具體應用。此外,研究生還需掌握刑罰執行的相關知識,包括緩刑、假釋等刑罰執行制度的運作機制。犯罪預防則是刑法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生需學習如何通過法律手段預防犯罪,以及社會綜合治理中的刑法作用。

在法學碩士研究生考試中,刑法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考試科目一主要考察考生對憲法和法理的理解和掌握。憲法部分主要涵蓋國家權力的劃分、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等內容,法理部分則關注法律的本質、法律體系的構建與運作機制。這些知識不僅有助於研究生全面理解刑法,也為其在其他法律領域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了理論學習,刑法學研究生還需要參與各類實踐項目,如模擬法庭、案例分析等,這些實踐有助於他們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問題的解決。同時,研究生還需撰寫學術論文,通過系統的研究,深入探討刑法領域的前沿問題。這些實踐與研究活動不僅鍛煉了研究生的分析能力,也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刑法學研究生的學習還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獨立研究能力。通過參與各類學術活動,如研討會、講座等,研究生能夠接觸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學術動態,從而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這些經歷不僅有助於他們深化對刑法的理解,也為他們的學術生涯積累了寶貴的資源。

法學碩士研究生在完成刑法學相關課程後,將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和研究能力。他們不僅能夠勝任法律實務工作,如律師、法官等,也能夠從事法學教育和研究工作。隨著社會對法律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法學碩士研究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日益增強。

❹ 司法考試刑法精講第三章犯罪構成第四節

一、犯罪主體概述

一般來說,犯罪主體是指刑法規定的實施犯罪並且承擔刑事責任的人。這兒所說的人,不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犯罪主體這一概念事實上存在兩種含義:

友檔第一,是指已經實施了刑法所規定的犯罪的行為人即犯罪人;

第二,是指犯罪主體的條件,即具備何種條件才能成為犯罪主體,才可能承擔刑事責任。本文來源:考試大網

作為犯罪構成的一個要件,所研究的是後者,即犯罪主體要件。犯罪主體要件由刑法明文規定。

(1)刑法總則規定了犯罪主體的一般要件,如刑法第17條對犯罪主體的年齡條件(刑事責任年齡)作了規定,第18條對辨認控制能力(刑事責任能力)作了規定;

(2)刑法分則的部分條文規定了犯罪主體的特殊要件,如有的條文規定犯罪主體必須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的條文規定犯罪主體必須是現役軍人等。

犯罪主體要件是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本身必須具備的條件,包含人的自然屬性(如年齡、性別等)與社會屬性(身份、單位的性質等)的條件。根據刑法的規定,犯罪主體分為兩類,即自然人犯罪主體與單位犯罪主體,因此,犯罪主體要件也相應地分為自然人犯罪主體要件與單位犯罪主體要件。

(1)自然人犯罪主體。分為兩種情況:一般犯罪主體與特殊犯罪主體;

(2)單位犯罪主體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無特別限定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與具有特定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本章僅論述自然人犯罪主體的條件,單位犯罪在第七章專門論述。

二、自然人犯罪主體

自然人犯罪主體的一般要件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但某些犯罪除了要求行為人具有這兩個條件外,還必須具有特殊身份。

(一)刑事責任年齡

1、概 念。刑事責任年齡,是指刑法所規定的,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所必須達到的年齡。如果行為人沒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其實施的行為就不可能成立犯罪,故刑事責任年指埋齡事實上是犯罪年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是自然人犯罪主體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採集者退散

2、規 定。我國刑法基於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少年兒童接受教育的條件,依據我國的地理、氣候條件,根據國家對少年兒童的政策,對刑事責任年齡作了如下規定:

(1)絕對無刑事責任時期。不滿14周歲的人,一律不負刑事責任,即不滿好逗亂14周歲的人所實施的任何行為,都不構成犯罪。刑法理論稱之為絕對無刑事責任時期或完全無刑事責任時期。

(2)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此即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刑法作出這樣的限定,除了考慮犯罪的嚴重性外,還要考慮犯罪的常發性。還有一些犯罪或許重於這里所列舉的犯罪,但由於處於這一年齡段的人不可能實施或很少實施,刑法未作規定。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綁架人質後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而故意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重傷或死亡的行為,依據刑法是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姦淫幼女,或者在拐賣婦女、兒童的過程中,強奸婦女或者姦淫幼女的,也應追究刑事責任。例如,15周歲的甲綁架他人後故意殺害他人的,應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15周歲的乙在拐賣婦女的過程中強奸婦女的,應以強奸罪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盜竊、詐騙、搶奪他人財物,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殺人的,應當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隨身攜帶的生活、學慣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輕微傷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學習、生活等危害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3)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已滿16周歲的人對一切犯罪承擔刑事責任,此即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

(4)減輕刑事責任時期。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此即減輕刑事責任時期。

除上述規定之外,刑法第17條第4款還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嚴加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分析】

結合本節論述,對下列哪些情形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A、15周歲的甲在聚眾斗毆中致人死亡

B、15周歲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傷殘

C、15周歲的丙販賣海洛因8000克

D、15周歲的丁使用暴力姦淫幼女

【解析】

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刑法第292條第2款規定:「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條、第232條的規定定罪處罰。」也就是按照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A項中,「15周歲的甲在聚眾斗毆中致人死亡」,已經構成故意殺人罪,因此,甲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刑法第238條規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犯前歇罪,致人重傷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條、第232條的規定定罪處罰。」也就是說,在非法拘禁過程中,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按照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B項中,「15周歲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傷殘」,已構成故意傷害罪,因此乙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C項中,「15周歲的丙販賣海洛因8000克」,丙顯然構成販賣毒品罪,因此丙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D項中,根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強奸案件有關問題的解釋》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與幼女發生性關系構成犯罪的,以強奸罪定罪處罰。 「15周歲的丁使用暴力姦淫幼女」,應按照強奸罪定罪處罰,因此丙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3、刑事責任年齡的認定

刑法所規定的年齡是指實足年齡,而不是指虛歲。實足年齡以日計算,並且按公歷的年、月、日計算。行為人分別過了14周歲、16周歲、18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才是分別已滿14周歲、16周歲、18周歲。例如,行為人1980年1月1日出生,從1994年1月2日起,才算已滿14周歲。刑事責任年齡應當從出生之日計算至行為之日而不是結果發生之日。例如,行為人在實施殺人行為時不滿14周歲但死亡結果發生時已滿14周歲的,不能追究行為人故意殺人罪的刑事責任。因為犯罪是行為,刑事責任能力是辨認與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既然刑事責任能力必須是「行為時」的辨認控制能力,那麼,刑事責任年齡也必須是「行為時」的年齡;雖然行為與結果具有密切聯系,但行為不包含結果,結果也不包含行為。

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年齡不明的,可以委託進行年齡鑒定或其他科學鑒定,經審查,鑒定結論能夠准確確定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年齡的,可以作為判斷犯罪嫌疑人年齡的證據使用。如果鑒定結論不能准確確定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年齡,而且鑒定結論又表明犯罪嫌疑人年齡在刑法規定的應負刑事責任年齡上下的;應當依法慎重處理。

關於跨刑事責任年齡階段的犯罪,應當注意兩種情況:

(1)行為人已滿16周歲後實施了某種犯罪,並且在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也實施過相同的行為。至於應否一並追究刑事責任,則應具體分析。如果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所實施的是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特定犯罪,則應一並追究刑事責任;否則,就只能追究已滿16周歲以後所犯之罪的刑事責任。

(2)行為人在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實施了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特定犯罪,並在未滿14周歲時也實施過相同行為,對此不能一並追究刑事責任,只能追究已滿14周歲後實施的特定犯罪的刑事責任。

【分析】

甲15周歲,系我國某邊鎮中學生。甲和乙一起上學,在路上撿到一手提包。打開後,發現內有1000元錢和4小袋白粉末。甲說:「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g』的字樣。我在電視上看過,這東西就是白粉,我們把它賣了,還能發一筆財。」二人遂將4袋白粉均分。甲先將一袋白粉賣與他人,後在學校組織去鄰國旅遊時,攜帶另一袋白粉並在境外出售。甲的行為:

A、構成走私毒品罪

B、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C、構成販賣毒品罪

D、構成走私、販賣毒品罪

【解析】

根據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對此,應認定甲構成「販賣毒品罪」。而不構成走私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或走私、販賣毒品罪之數罪。

(二)刑事責任能力

1、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

(1)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認識自己特定行為的性質、結果與意義的能力;

(2)控制能力,是指行為人支配自己實施或者不實施特定行為的能力。

(3)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密切聯系,辨認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基礎和前提,沒有辨認能力就談不上有控制能力。控制能力則反映辨認能力。有控制能力就表明行為人具有辨認能力。但在某些情況下,有辨認能力的人可能由於某種原因而喪失控制能力。所謂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是指同時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果缺少其中一種能力,則屬於沒有刑事責任能力。

2、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通常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故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只是一種消極判斷。在判斷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對於無責任能力的判斷,應同時採用醫學標准與心理學標准。即首先判斷行為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其次判斷是否因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前者由精神病醫學專家鑒定,後者由司法工作人員判斷。司法工作人員在判斷精神病人有無責任能力時,除了以精神病醫學專家的鑒定結論為基礎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注意審查精神病的種類以及程度輕重,因為精神病的種類與程度輕重對於判斷精神病人是否具有責任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在精神病人的左鄰右舍調查其言行與精神狀況。

第三,要進一步判斷精神病人所實施的行為與其精神病之間有無直接聯系。採集者退散

(2)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間歇性精神病人實施行為的時候,如果精神正常,具有辨認控制能力,就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反之,如果實施行為的時候,精神不正常,不具有辨認控制能力,該行為便不成立犯罪,因而不負刑事責任。由此可見,間歇性精神病人的行為是否成立犯罪,應以其實施行為時是否具有責任能力為標准,而不是以偵查、起訴、審判時是否精神正常為標准。

(3)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4)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5)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三)特殊身份

特殊身份是指行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資格,以及其他與一定的犯罪行為有關的、行為人在社會關繫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狀態。如男女性別、親屬關系、國家工作人員等。這些特殊身份不是自然人犯罪主體的一般要件,只是某些犯罪的自然人主體必須具備的要件。特殊身份必須是行為人開始實施犯罪行為時就已經具有的特殊資格或已經形成的特殊地位或者狀態,因為實施犯罪才在犯罪活動或者犯罪組織中形成的特殊地位(如首要分子)不是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是行為人在人身方面的特殊資格、地位或狀態,並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因此,特定犯罪目的與動機等心理狀態,不宜歸入特殊身份。

特殊身份總是與一定的犯罪行為密切聯系的,與犯罪行為沒有聯系的資格等情況,不是特殊身份。例如,在叛逃罪中,國籍以及是否為國家工作人員與犯罪行為有密切聯系,屬於特殊身份,但在故意殺人罪中,國籍以及是否為國家工作人員與犯罪行為沒有密切聯系,因而不是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既可能是終身具有的身份,也可能是一定時期或臨時具有的身份,這取決於身份的類型與刑法的規定。特殊身份既可能是由於出生等事實關系所形成的身份,如男女、親屬關系;也可能是由於法律規定所形成的身份,如證人、依法被關押的罪犯;還可能是同時由於事實關系與法律規定所形成的身份,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的人,一方面有基於親屬關系所形成的自然身份,另一方面也有基於法律規定的法定身份。

根據我國刑法分則的規定,特殊身份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以特定公職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國家工作人員、司法工作人員、郵政工作人員、稅務機關工作人員等:

(2)以特定職業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航空人員、鐵路職工、醫務人員等;

(3)以特定法律義務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等;

(4)以特定法律地位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證人、鑒定人、記錄入、翻譯人等;

(5)以持有特定物品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依法配備公務用槍的人員等;本文來源:考試大網

(6)以參與某種活動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投標人、公司發起人等:

(7)以患有特定疾病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嚴重性病患者;

(8)以居住地和特定組織成員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境外的黑社會組織的人員等。

作為犯罪主體要件的特殊身份,只是針對該犯罪的實行犯而言,至於教唆犯與幫助犯,則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例如,貪污罪的主體必須是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資產的人員,但這只是就實行犯而言,不具有上述特殊身份的人教唆或者幫助具有上述特殊身份的人犯貪污罪的,成立共犯。

[附錄1]

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

就相對刑事責任問題給人民檢察院答復

關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范圍問題,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對於刑法第17條中規定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才負刑事責任,綁架撕票的,不負刑事責任。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已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綁架人質後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而故意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重傷或死亡的行為,依據刑法是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

[附錄2]

最 高 人 民 法院

關於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

(1995)

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犯有法定范圍內的罪行,如果屬於被脅迫、誘騙參與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屬於犯罪預備、中止、未遂,情節一般的,可以免除處罰或者不認為是犯罪。有以下情形,可以不認為是犯罪:

①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出於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使用語言威脅或者使用輕微暴力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學慣用品或者錢財的;

②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盜竊財物,數額剛達到或者略過「數額巨大」標准,而其他情節輕微,又系初犯或者偶犯的;盜竊近親屬的財物,其親屬不要求對被告人定罪處罰的;

③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

具體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應當注意:①對犯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罪的未成年罪犯,除依法判處無期徒刑的以外,一般不附加判處剝奪政治權利刑。②不應單獨適用剝奪政治權利刑。③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應當在法定刑范圍內判處相對較輕的刑種或者相對較短的刑期;依法減輕處罰,應當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處刑罰。

適當放寬對未成年罪犯適用緩刑和作出免予刑事處分。「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罪犯,犯罪後有悔罪表現,家庭有監護條件或者社會幫教措施能夠落實,認為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應當適用緩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宜適用緩刑:慣犯、有前科或者被勞動教養二次以上的;共同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犯罪後拒不認罪的。

未成年罪犯中的初犯、偶犯,如果罪行較輕,悔罪表現好,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應適用刑法第32條的規定免予刑事處分:預備犯、中止犯、防衛過當、避險過當、共同犯罪中的從犯、脅從犯,以及犯罪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的。對免予刑事處分的,可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償道歉、賠償損失,或者建議有關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

熱點內容
銀監局信訪條例 發布:2025-07-26 10:02:38 瀏覽:770
下列哪一項不屬於民法的基本原則 發布:2025-07-26 10:01:22 瀏覽:806
根據勞動法第十四條規定有下列 發布:2025-07-26 10:00:21 瀏覽:415
合同法選擇題及解析 發布:2025-07-26 09:59:38 瀏覽:111
始興律師 發布:2025-07-26 09:58:50 瀏覽:111
深圳員工支付條例 發布:2025-07-26 09:58:03 瀏覽:34
楊雪法學 發布:2025-07-26 09:57:59 瀏覽:725
經濟法中級串講 發布:2025-07-26 09:52:55 瀏覽:137
民法典專題講座內容 發布:2025-07-26 09:52:07 瀏覽:573
永福法院秦 發布:2025-07-26 09:47:38 瀏覽: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