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物權王澤鑒pdf

民法物權王澤鑒pdf

發布時間: 2025-07-25 21:41:01

⑴ 王澤鑒的個人其他信息

此外先生創辦台大法學論叢,並出版台大法學叢書,前者已有三十餘卷,後者多達數百冊。先生精通數國語言,曾先後在德、英、美、澳等國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出版民法學說及判例研究、民法總則、民法債編、民法物權等法學專著近二十冊。據統計,先生著作之轉引率高居華人法學界第一位,先生對中國法學研究水準之提升、研究方法之啟發與法學人才之培育等,均可謂貢獻至偉,堪稱全球華人民法第一人。
王澤鑒從不在外校兼課,但東吳大學校長端木愷曾三顧茅廬上門請求,東吳成了他兼任過的學校。(民國80年代,王澤鑒曾於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今台北大學)法律系兼任過民法總則)
王澤鑒與其日本籍妻子萩原保子及子女皆篤信基督宗教,其妻並熱心於環保工作,主婦聯盟的社區做環保運動就是自萩原保子開始的。

⑵ 王澤鑒的介紹

王澤鑒先生一九三八年六月二日生,台灣台北人。台灣司法院大法官,成功高中畢業,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學士、碩士。在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學習期間,以第一名考取台灣公費留學,後赴德國海德堡大學深造,半年後轉學至慕尼黑大學,師承德國著名法學家卡爾·拉倫茨(Karl Larenz)教授研究民法及法學方法論,於1968年獲該校法學博士學位。隨後任教於台灣大學法律系,講授民法總則、民法債編、民法物權、比較民法等課程。

⑶ 民法所有權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指無權處分人將動產或不動產處分給他人,善意受讓人依法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傳統觀點認為,唯有動產才適用善意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第106條明確規定動產和不動產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將該制度的適用范圍擴大到包括不動產在內的財產所有權和其他物權的取得。自《物權法》頒布以來,善意取得制度進一步維護了交易安全,使物的經濟效用得以充分發揮,有力保障了市場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
受讓財產時為善意
1、善意的標准
王澤鑒教授總結了動產善意取得的四個標准:(1)善意指受讓人不知讓與人(無權處分人)無讓與權,不問過失;(2)善意指受讓人不知讓與人(無權處分人)無讓與權,不問是否過失,但在客觀情形下,若一般人依據交易經驗就可認定讓與人沒有讓與權,受讓人就是惡意的;(3)善意指受讓人不知或不可能知道讓與人(無權處分人)無讓與權;(4)善意指受讓人不是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道讓與人(無權處分人)無讓與權。[14] 英國和法國的法律似乎對善意存在一個廣泛的共識:善意包括最低限度的誠信,誠信的外延相對於純粹的避免欺詐和欺騙來講范圍更大。因而,只有嚴重的違法行為才被認定為惡意。[15]
就不動產的買賣而言,德國法不要求受讓人對登記簿的正確性存在善意,只要受讓人有理由相信出賣人有所有權即可。[16] 我國有學者借鑒德國法經驗,對作為登記公信力的「善意」進行分析,認為是一種推定的、客觀的、消極的、隱形的善意。[17] 就動產而言,英國目前關於「無權處分」的相關法規僅明確「缺乏積極的不誠實的行為」為善意。[18] 《德國民法典》第932條第2款規定,「受讓人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動產不屬於讓與人所有者,即為非善意」。[19] 《路易斯安那民法典》第523條規定,善意為不知道或不應知道轉讓人不是所有權人。[20] 我國台灣地區採納德國法觀點,「台灣民法典」第944條第1款規定,佔有人被推定為善意佔有。法院在不能確定受讓人是否為善意時,由主張受讓人非善意的人承擔舉證責任。[21]
我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5條規定,善意的標准為「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法律推定受讓人為善意,由真實的權利人證明受讓人非善意。司法實踐將「重大過失」界定為「受讓人應當知道不動產處分人無處分權而不知」,並列舉了5種受讓人應知的情形。
2、善意的判斷時點
我國《物權法》第106條及《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8條規定,善意的時點是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受讓指依法完成動產交付或完成不動產物權轉移登記。
對動產的善意取得,受讓人須在完成最終取得行為時,即交付之時系屬善意。善意的判斷時點,應當按照動產的佔有狀態而定:現實交付,通常指交付之時;簡易交付,指達成讓與合意之時;佔有改定,指受讓人取得間接佔有之時;指示交付,指受讓人取得返還請求權之時。[22] 《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8條設置了動產善意取得之善意的判斷時點,包括交付之時、達成讓與合意之時和受讓人取得返還請求權之時三種情況。
對不動產善意取得,善意的判定時點存在兩種觀點,即以申請登記時為准和以登記完畢時為准。王澤鑒教授認為,登記過程非當事人所能控制,實際上以申請登記時間為准更合理[23] 。常鵬翱教授主張,在登記簿可信的前提下,只要受讓人信賴登記即為善意,應以登記完畢時為准[24] 。我國《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8條第1款規定,不動產善意取得之善意時點是「依法完成不動產物權登記」完畢之時。
3、善意的保護范圍
善意取得的主旨為填補讓與人處分權的不足,保護的范圍限於「對處分權的信賴」。善意受讓人基於佔有或登記的公信力而信賴無權處分人有處分權時,原權利人的所有權才相對消滅,善意受讓人因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無權處分的財產。
基於行為能力和代理權而產生的信任,不能適用或者類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25] 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處分財產的情形,法律另有規定,不屬於為維護交易安全的善意取得制度的保護范圍。同樣,無代理權的代理人處分被代理人的財產,《民法總則》第171條、第172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48條另有規定,也不屬於善意取得制度的保護范圍。
此外,善意取得保護交易安全是否要求原因行為有效,從《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規定可知,司法實踐明確排除轉讓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時發生善意取得的可能。

⑷ 讀書:王澤鑒《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

在深入探討王澤鑒教授所著的《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一書之後,我深感其理論對民法實踐的指導意義。書中的內容不僅強調了法律思維的重要性,也詳細闡述了請求權基礎在民法中的核心地位和應用。通過本書的閱讀,我對民法的思考和理解有了顯著提升。

王澤鑒教授在書中闡述了法律思維的本質,即在理解具體案例的基礎上,將抽象的法律規范應用到案件中,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這一過程需要對案例事實有深入的了解與掌握,通過「從事實尋找規范,從規范回到事實」的循環思考來進行。

書中以請求權方法、請求權基礎、請求權與抗辯權、法律的適用為主要篇章,全面展示了請求權在民法中的重要性。我著重概括了請求權方法與請求權基礎的內容。

請求權方法的模式是「誰得向誰,依據何種法律規范,主張何種權利?」這一模式簡潔明了地指出了請求權的構成要素,幫助我們明確請求權的來源和指向。王澤鑒教授通過對比歷史方法,強調了以請求權基礎作為處理實例的出發點,對於以請求權關系為內容的實例尤其重要。

請求權基礎是民法體系構成的核心,包括權利的概念與分類、法律行為的概念與分類。王澤鑒教授強調了區分債權與物權、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重要性,同時指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在民法中的關鍵性地位。通過案例分析,他展示了如何在法律行為中區分不同類別,以明確請求權基礎。

請求權基礎體系的檢查次序進一步細化了請求權的思考過程。王澤鑒教授將請求權基礎歸納為六種類型,其中損害賠償請求權最為常見。他強調了建立檢查次序的必要性,以避免在探討特定請求權基礎時,因其他請求權基礎的存在而產生混淆。

在案例分析中,王澤鑒教授通過具體實例,如甲贈與乙玩具的案例,展示了請求權基礎在法律實踐中的應用。他強調了在請求權發生聚合(可同時主張)和競合(擇一主張)時,正確選擇請求權的重要性,以維護當事人的權益。

總結而言,王澤鑒教授的《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為深入理解民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用的思考框架。通過閱讀和實踐,我們可以更有效地運用請求權原則,解決實際的民法問題,為法律實踐注入更多理性與深度。

熱點內容
控告執行法官 發布:2025-07-26 15:50:42 瀏覽:49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條 發布:2025-07-26 15:44:52 瀏覽:977
法律碩士好不好考 發布:2025-07-26 15:44:52 瀏覽:443
公司制度勞動法無效 發布:2025-07-26 15:43:17 瀏覽:343
黨員教育管理條例心得 發布:2025-07-26 15:10:01 瀏覽:135
一準則四條例 發布:2025-07-26 15:03:31 瀏覽:605
解放軍的三大條例 發布:2025-07-26 15:01:33 瀏覽:417
法院曠工 發布:2025-07-26 15:00:46 瀏覽:841
法學二A 發布:2025-07-26 14:50:25 瀏覽:150
體育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26 14:40:31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