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和民主

司法和民主

發布時間: 2025-07-26 22:23:08

㈠ 古代雅典民主審判為什麼有悖於司法獨立

古代雅典民主審判為什麼有悖於司法獨立?

因為古希臘的民主政治是不成熟的司法制度,獨立的司法審判應該是科學和公正的審判,民主的審判並不能保證審判的公正性和科學性,所以民主審判與司法獨立相悖。

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其實質上是以雅典工商奴隸主為領導的奴隸主階級對於奴隸、非公民群眾實行專政的工具,歸根結底,它是為奴隸主階級整體的經濟利益而服務,是奴隸主自由民階級的民主。

這種有限的階級民主決定了這種民主有巨大的局限性和狹隘性。

1.就其民主的范圍而言,雅典公民權利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專制的基礎之上,眾多婦女和外邦人也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2.帶有操作層面的幼稚,程序的合理並不意味著結果的合理。

3.直接民主會導致權利的濫用和誤用。

4.它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權利。而婦孺、外邦人、奴隸被排除在外。它在充分發揮積極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經濟、文化日臻繁盛的同時,又殘忍地窒息、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它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公的暴力機器,這是其最大的歷史局限。

㈡ 如何理解和處理好司法獨立與司法民主的關系

根據《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刑事訴訟版法》等權法律規定,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訴訟、處理案件,必須依法辦事,除服從法律外,不服從任何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有關處理具體案件的指示、命令。

2.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不得干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審判、檢察工作。

3.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作為一個組織整體,集體對審判權、檢察權的行使負責。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原則與資本主義國家司法獨立的區別:資本主義國家的司法獨立是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的組成部分,屬於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我國的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同立法權、行政權並非鼎立關系,也不是政治原則,而是一種工作原則,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時,不受非法干涉。實行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的意義在於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充分發揮其在加強法制方面的特有作用,防止和杜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審判、檢察工作的干涉。

㈢ 民主與法治的正確關系是

一、民主政治與法治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

從理論上講,民主政治作為一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體現,是一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法治作為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民主政治邏輯內容的重要體現。民主離不開法治,法治將為民主服務作為其最終目的,法治根本的作用還是保障公民的權利。所以,法治與民主不可分離,離開民主,法治就成了無本之源;沒有法治,民主便得不到切實保障。從實踐角度講,民主與法治是現代一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缺一不可。法治作為政治民主的重要基石,沒有法治也就沒有了政治民主。民主與法治為一體兩面之制度。社會要發展,必須推進民主與法治兩方面發展,缺少了任何一個方面,都會造成民主政治發展的不完善,造成社會的傾斜發展。民主為法治的保障,法治為民主的基石。二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是相互依存來發展的,任何一方發展脫節,都將會影響社會發展總進程。只有二者相輔相成,充分發揮有利影響,減少弊端,才能使二者相互促進,是一國政治發展取得更大進步,為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生態發展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必須將民主和法治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既有的制度空間,使民主運轉起來。民主與法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們互為條件,不可偏廢。沒有憲法和法律的保障,人們的民主權利就會受到侵害,而沒有民主政治的支撐,憲法和法律則有可能成為專制和獨裁的工具。

二、民主政治是實行法治的基礎

實踐表明,沒有民主政治制度,就很難有可靠的法治。民主政治作為法治實行的基礎條件主要表現為:

(一)民主政治決定了法治的價值導向作用從價值導向的作用講,法治的首要前提是作為治理依據的法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正當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律在實踐中的實施和應用。亞里士多德在法治上曾提出: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里所指的良好的法律即是從法治的價值導向作用角度講的,只有本身是合理合法的法律,才能在實施過程中有良好的價值導向作用。法治是依據法律進行治理的活動,相比於「法制」有很大的價值導向作用,如果沒有價值引導作用,即使是依據法律嚴格辦事,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如果一個政府僅為了謀取自身利益,不顧人民利益,他可以制定一些是自身行為合法化的法律制度,在依據這些法律制度的基礎上,為所欲為,但僅從法律角度來講其行為是合法的,但這必然不是法治的體現。因為法治不是簡單的按照法律制度來辦事,而是要求所遵循的法律在價值取向上是正確的,是正當的。

(二)民主政治影響著法治實施的有效性法治是依靠法律治理國家的一系列活動。法治不是簡單地依法辦事,但是依法辦事是法治的一個必然體現。可以說依法辦事是法治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在不同時代,宣揚法治精神的人們都在不斷強調依法辦事。古代以洛克、盧梭等為主要的代表人物在依法辦事方面都有自己的見解。盧梭①指出:「所以我願意不但國內的任何人都不能自以為居於法律之上,而且國外的任何人也不能迫使這一國家承認他的權威。因為,不管一個國家的政體如何,如果在它管轄范圍內有一個人可以不遵守法律,所有其他的人就必然會受這個人的支配。」古語雲:「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鄧小平也曾②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通過以上論述不難看出,法律是否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取決於它是否能體現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而法律實施的有效性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只有符合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的法律,人們才會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去尊重、支持、遵守和維護,這樣才能依法辦事,才能做到法治。作為法治重要體現的依法辦事,不僅是要求廣大人民群眾去遵守,而是對全體社會公民,包括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內。我們所講的民主政治不等同於過去的專制政治。在專制政治的實施中,權力是屬於統治階級的,人民群眾沒有行使權力、並對權力進行監督制約的權利,只能遵守、服從。而在民主政治的實行中,公民在必須履行義務的同時,還享有法律規定的合法的政治權利,可以對政治權力進行監督制約,促使政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成為依法辦事的執行者,保證政治權力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運行。政治權力的產生、發展及變化都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及政治權利息息相關。孟德斯鳩③精闢地論述道:「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並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權同立法權合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個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判私人犯罪或爭訟權,則一切便都完了。」通過上述言論可以得知,西方國家實行的三權分立可以有效地將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相互牽制,到達政治權力的平衡,可以有效防止某一機關或某一團體謀取政治權力,破壞法治。同樣,在社會主義國家,要想實現真正的法治,必須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使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通過法律的形式得以體現,而且要保證人民擁有民主監督和制約的政治權利,促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真正做到依法辦事。

三、實行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民主政治是一國的重要制度,主要表現為人民的主權得到保障。法治則是在良法的前提下,全體社會公民(尤其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做到依法辦事。顯然,民主政治是內容,而在民主政治的基礎上的法治則是主要的形式,是人民主權得以實現的保障。如果一國民主政治高度發達,而沒有法律的相關約束,那不過是國家在「自由」的名義下隨心所欲罷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大意志並沒有得到切實保障。我們所追求的自由不是絕對的,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相對的,是在有限范圍內的最大自由。如果人人打著「自由民主」的旗號隨意行事,置國家、集體及他人的合法利益於不顧,必然會助長自私自利的社會風氣,國家所追求的「民主」也將發生偏差,可能會導致暴民政治。同時,法治是促進一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途徑。如果一國在追求民主過程中,在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方面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方式和程序,公民在政治權利方面沒有相關的法律保障,那將會出現人治大於法治的情況。相反,如果各方面有相對完善的法律規章制度,利用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依、違法必究,將會更好的發展一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總之,民主政治是一國實行法治的前提和基礎,而法治則是一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保障。二者是和諧存在,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的有機統一體。

㈣ 民主 法制 法治 三個詞的區別及聯系

民主:
就是人民決定國家的重大決定、政策、走向等等,通常表現為,國家的領導人是全民選舉出來的。
例如美國,奧巴馬就是通過一層一層的民主選舉,最後當上總統的。再說國會議員,由各個州的民選代表組成,比例按照每個州的人口比例來算。他們的決定就可以說代表公民的意志。每次國家要通過什麼新的法案,例如醫療改革法案,就要國會反復商定。中國就不是這樣,政府想做什麼就直接公告,然後逐步實行,不用多說了吧?

法制和法治:
這是兩個很糾結很蛋疼的概念,但是確實不是文字游戲,他是有區別的。
法治與人治相對,是一種國家的管理模式。
人治,也就是集權高壓統治,掌權者有絕對的權威,立法、司法都會受到掌權者的影響。國家的發展、走向都是掌權者說了算的。說白了就是過去的封建時代,皇帝就是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是家長,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這就是人治。今天我覺得法律不錯,我就遵守,明天我覺得不合適,就改到合適為止,或者乾脆不遵守。當然這是比較差的「人治」。但這也是人治的普遍現象。而且人治在司法的時候通常都是清官老爺來憑自己的大腦斷案,法律只起參考作用,如果我覺得法律寫的不好我就可以不參考。是不是犯法、量刑的定奪,都是由縣官說了算的。這樣的「不確定」性是很可怕的,因為你不能准確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是違法行為,會受多大的懲罰。

而相對於「人治」,就有了「法治」這個概念。

為了避免「人治」的社會規則的不確定性,以及統治者濫用權力導致社會的不公正、老百姓生活艱難、國家發展走向歪路,就出現了「法治」。法治,即「法律」高於一切。政府、公民,所有的一切都要服從於法律,掌權者不再是一手遮天,取而代之的,法律是絕對的權威。立法、司法、政府是互相制約的,並且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法律的規定政府不能違抗,否則會被司法機關處罰。而法律的制定可以說是全民一起制定的,可以代表絕大多數人的意志。即政府與公民同時認可這部法律。民主是「法治」的必要條件。

再說「法制」

「法制」相對於「法治」就小很多了,他比較具體的只「依法處理問題」。任何國家都可以有法制,人治國家也可以「法制」。但是這樣的「法」不一定能體現公民的意志,他可能是對統治階級有利而剝削百姓的法律。法制只是說大家都要遵守法律規定。

㈤ 怎樣理解民主與法制的關系

民主與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關系。以下是對這一關系的詳細理解:

一、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

  • 民主意味著人民的參與和決策權,它奠定了法制建設的群眾基礎。
  • 在民主制度下,法律是由人民或其代表制定的,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 因此,民主為法制提供了合法性和正當性基礎。

二、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和實現方式

  • 法制通過法律的形式將民主的原則和制度固定下來,使其具有穩定性和權威性。
  • 法制通過法律的實施來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防止權力濫用和侵犯人權。
  • 法制還通過司法程序來解決民主決策中的糾紛和沖突,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

三、民主與法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 民主的發展需要法制的支持和保障,而法制的完善也需要民主的推動和監督。
  • 在民主與法制的相互作用下,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四、民主與法制是依法治國方略的內含和要求

  • 依法治國要求法律體現民主的精神和原則,保障人民的權利和利益。
  • 依法治國也要求通過法制的手段來推動民主的發展和完善,實現社會的公正和和諧。

綜上所述,民主與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必須堅持民主與法制的統一,推動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實施。

㈥ 民主與法治的關系

民主與法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

民主與法治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目標與基本內容。民主與法治既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又存在本質區別甚至相互制約。正確認識民主與法治的關系,有助於正確把握並深入貫徹落實「民主法治15條」的精神實質。

民主與法治也非絕對的天然盟友。缺乏民主的法治,法律往往淪為工具,法治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成為「形式法治」。而缺乏法治的民主,由於缺欠憲法與法律制約,往往借「民主」之名,實施多數人暴政,人權無法得到保障,難免走向另外一種極端。在現代民主法治社會中,以法治支持民主秩序,並藉助民主來完善法治。

熱點內容
道德經說太上 發布:2025-07-27 07:57:56 瀏覽:899
民事訴訟法的逐條解讀 發布:2025-07-27 07:54:22 瀏覽:927
道德經入門 發布:2025-07-27 07:54:11 瀏覽:617
勞動法全文文庫 發布:2025-07-27 07:40:40 瀏覽:689
武漢社區法律援助 發布:2025-07-27 07:40:37 瀏覽:142
湖南公司聘請法律顧問費用 發布:2025-07-27 07:35:50 瀏覽:653
現金盤點表的相關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7 07:29:28 瀏覽:871
勞動法中病假是否扣工資 發布:2025-07-27 07:28:49 瀏覽:980
法治誰提出來的 發布:2025-07-27 07:28:37 瀏覽:832
婚姻法有關房產問題 發布:2025-07-27 07:22:19 瀏覽: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