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物權新規
❶ 民法典中關於物權的新規定
民法典中關於物權的新規定:
1、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2、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3、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4、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5、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物權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❷ 民法典解讀—物權編條文解讀(四)
《民法典》物權編中關於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特別是添附的新規定,解讀如下:
一、添附的定義與類型 定義:添附是物權變動的重要原因,包括加工、附合與混合。 類型: 加工:指加工人將他人的動產製成新物,導致新物所有權產生、材料所有權消滅。 附合:分為動產與動產的附合、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前者指不同所有人的數個動產結合成新動產,非經毀損或花費過高費用不能分離;後者指動產與他人的不動產結合,成為不動產的重要成分。 混合:指不同所有人的數個動產結合成新動產,不能識別或識別費用過高。
二、因添附產生的物的歸屬規則 有約定的,按照約定:當事人可以約定因加工、附合、混合而產生的物的歸屬。 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規定:目前現行法上暫無具體規定,未來可能由其他法律規定來明確。 法律沒有規定的,按照充分發揮物的效用以及保護無過錯當事人的原則確定: 充分發揮物的效用:要求物盡其用,考量物的歸屬以最大化其效用。 保護無過錯當事人:對添附發生無過錯的當事人給予保護,但此標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難以貫徹。
三、對失去所有權或付出勞務的當事人的救濟 因一方當事人的過錯或確定物的歸屬造成另一方當事人損害的,應當給予賠償或補償: 損害賠償請求權:受損方有權要求過錯方進行賠償。 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若取得物的一方沒有合法依據而受益,受損方有權要求其返還不當得利。
❸ 民法典規定什麼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
一、《民法典》中物權的規定
《民法典》第二百零五條明確了物權編的調整范圍,涉及物的歸屬和利用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二百零六條強調國家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並保障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確保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第二百零七條確立了物權平等保護原則,即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均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侵犯。
第二百零八條規定了物權公示原則,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必須依法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則需依法交付。
二、物權的分類
1、自物權與他物權
自物權是權利人對自身物所享有的權利,如所有權。他物權則是在他人所有物上設定的權利,如對他人之物享有的使用權、收益權或處分權。
2、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
動產物權是指對動產的佔有、使用、收益或處分權,如動產所有權、動產質權。不動產物權則涉及不動產的權屬,如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動產抵押權。
3、主物權與從物權
主物權是指可以獨立存在的物權,如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從物權則必須依附於其他權利存在,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主要用於擔保債權。地役權在與需役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關系中,也屬於從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