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紀華民法
發布時間: 2021-01-12 08:00:36
A. 我國「信訪法」為什麼制定不出來
遲遲60年《民法典》起草屢次失敗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被視為縮略版的《民法典》,於1986年制定。扈紀華介紹,此次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是《民法典》的一部分。目前,我國已經陸續制定完成與民事法律相關的《合同法》、《物權法》、《婚姻家庭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等法律。這些法律在完善、修訂之後,與《民法總則》一起,將最終形成一部法典,即《民法典》。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但不同於法國、德國等其他國家制定《民法典》的通常做法。其他國家將千餘條法律條文匯總在一起,經過若干年的討論,最終完成一部法典。「為什麼中國至今沒有一部《民法典》?」這成為60多年來的遺憾和疑問。新中國的《民法典》編纂工作從1954年開始,因反右斗爭中斷。1962年第二次編纂,因文化大革命夭折。梁彗星認為,前兩次《民法典》的失敗歸因於「計劃經濟是靠行政手段管理的經濟,不需要民法。」1978年,梁彗星還是研究生,開始接觸民法,此後參與了多個相關法律的制定。1979年第三次編纂《民法典》。那時剛剛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民法典》的經濟基礎,只有搞市場經濟,才需要民法。」梁彗星說。雖然這一次也失敗了,但梁彗星認為,這一次編纂《民法典》延續至今。當時由於改革開放剛開始,農村包產到戶都剛剛施行,不具備條件制訂一個完整《民法典》的條件。1982年,全國人大草擬了4個《民法》草案,因條件不成熟,都沒有通過。意識到這一點後就改變了民法的形式,決定先制訂單行法。哪種關系成熟了,並且急需法律,就先制定誰。較早先制定的就是《合同法》。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