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淵源高嗎
『壹』 民法與憲法的區別
民法與憲法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法律淵源上的區別
- 憲法:作為母法,憲法是所有法律的來源和基礎。它在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據和准則。
- 民法:民法則是來源於憲法,是在憲法框架內,針對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民事關系進行具體規范和調整的法律。
二、內容上的區別
- 憲法:憲法是國家根本法,它規定著國家最基本的問題和最基本的原則,如國家性質、政權組織形式、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設置和職權等。這些內容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是國家穩定和發展的重要保障。
- 民法:民法主要調整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民事關系,涉及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方面。它具體規定了民事主體的權利義務、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民事責任的承擔等,旨在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繁榮。
三、法律責任上的區別
- 憲法:在我國現實的司法實踐中,憲法很少會直接作為裁判的依據。但這並不意味著憲法沒有法律效力,而是由於其作為根本法的特殊性,通常通過其他法律的實施來體現其法律效力。
- 民法:違反民法要承擔民事責任。這些責任形式包括返回財產、停止侵害行為、恢復原狀、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支付違約金或損失賠償金等。這些責任形式的設定旨在補償受害者的損失,維護民事關系的穩定和公平。
『貳』 民法淵源和中國民法淵源
民法淵源是指,民法賴以確定的根據及民法的表現形式,即民法法律效力的來源。我國民法的淵源少於一般意義上的民法淵源。一、一般意義上的民法淵源有以下方面:1、憲法2、民事基本法;如《德國民法典》3、單行民事法律;如美國的《侵權行為法》4、綜合性單行法;如《反不正當競爭法》5、行政法規6、司法機構對民事立法所作的法律解釋7、地方性法規8、習慣;即人類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行為規范9、法理;主要在大陸法系國家體現,法官在無法律、習慣可依尋時,應當依照法律的原理即法律之根本精神演繹而得的法律一般原則,來進行裁判。10、判例;英美法系國家的法院,在對案件進行判決時,如無反對理由,必須直接援引本院、同級法院、上級法院的判決,作為當案的判決依據。 二、我國民法的淵源有:1、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法律;如《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3、行政法規;如國務院頒布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4、地方性法規;即地方各級人大和政府制定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5、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性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6、民事習慣。 我國不適用判例和法學家的學說作為法院判案的依據。 三、民法的性質是私法,所以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簡單地說即,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四、人身關系又稱為人身非財產關系,指與人身不可分離而不直接體現為一定物質利益的社會關系。其特徵如下:1、以主體的人身為其發生和存在的基礎,即與主體人身的不可分離性;2、具有非財產性;3、人身關系體現的人身利益具有專屬性。 五、財產關系是當事人以財產為內容而發生的社會關系,其特徵如下1、以財產為客體;2、以經濟利益為內容;3、財產關系體現的經濟利益可以與特定主體相分離。 希望對你有幫助。
『叄』 民法淵源是什麼意思
民法淵源是指民事法律規范所表現和存在的各種具體形式。這些形式由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是民事法律體系的基礎和組成部分。以下是對民法淵源的詳細解釋:
一、民法淵源的主要形式
-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中包含了關於民事權利與義務的基本原則和規定,是民法淵源的最高層次。
- 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是民法淵源的主要組成部分。
- 行政法規: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各種條例、規則等,其中涉及民事內容的部分也屬於民法淵源。
- 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中與民事活動相關的部分同樣構成民法淵源。
- 判例: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判決,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對民事法律的解釋和適用具有重要影響。
- 習慣:在特定地區或行業中長期形成的、被普遍遵守的行為規則,經國家認可後也可成為民法淵源的一部分。
二、民法淵源的歷史性和國家差異性
- 歷史性:民法淵源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由於社會制度、經濟結構、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差異,民法淵源的形式和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 國家差異性:不同國家的民法淵源也存在顯著差異。這主要取決於各國的法律體系、立法傳統以及司法實踐等因素。因此,在研究民法淵源時,需要結合具體國家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