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包容評價關系
㈠ 什麼是刑法中的包容犯
對於什麼是包容犯,目前理論界有三種不同的表述:
第一種觀點認為,包容犯是法條競合的一種,是指整體法所規定的犯罪包含著部分法所規定的犯罪,兩者發生競合,應從整體法所規定的犯罪論處的情形。(註:陳興良.轉化犯與包容犯:兩種立法例之比較[J].中國法學,1993,(3).)
第二種觀點認為,包容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某一犯罪的過程中又實施了另一犯罪,但刑法明文規定將後一犯罪作為前一犯罪的加重處罰的情節而不實行數罪並罰的情況。(註:初炳東,等.論新刑法中的包容犯與轉化犯[J].法學,1998,(6).)
第三觀點認為,包容犯是指對數個具有並發關系的不同種的犯罪行為在立法中規定為依據其中一罪定罪,並對全部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都追究刑事責任的一種犯罪形態。(註:曾芳文.新刑法分則對於數罪的處罰規定解析[J].中國檢察官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8,(2).)
筆者認為,上述第一種觀點實際上將包容犯與法條競合中的包容關系混為一談了。不可否認,包容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法律現象,反映著刑法分則條文之間的包容關系,即包容犯之所以能夠觸犯數個相互包容的犯罪構成,(註:筆者認為,法條競合的包容關系僅僅說明了包容犯的法律形式,並未揭示包容犯的內在本質。實質上,包容犯是犯罪構成要件的競合,亦即數個犯罪之間在構成要件上存在相互包容的關系。)
正是由於刑法分則條文間存在的法條競合中的包容關系造成的。但二者畢竟不是一回事。包容犯說明實際發生的犯罪行為,如何具體觸犯相互包容的法條,是從動態的角度揭示刑法分則內部條文的實際聯系,它強調的是以犯罪行為為前提,說明其行為的法律現象;而法條競合中的包容關系則是從靜態的角度分析刑法分則規定犯罪的條文之間的包容關系,說明刑法分則體系的某種特殊結構。由此可見,法條競合中的包容關系是一個問題,行為人的行為是否符合相互包容的犯罪構成是又一個問題,不可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包容犯實際是一種犯罪形態,與結合犯、牽連犯等犯罪形態一樣,都是犯罪行為觸犯刑法分則某種比較特殊的條文結構的結果。基於上述認識,筆者認為,上述第一種觀點對包容犯概念的表述是不足取的。第二種觀點與第三種觀點具有一些共性,如都認識到了包容犯在犯罪構成上包含了兩種不同性質的犯罪,並且兩罪之間具有並發關系即在實施一犯罪的過程中又實施了相關聯的另一犯罪,同時,法律明文規定僅依據其中一罪定罪即包容犯是法定上的一罪。
兩種表述的區別在於:一是在定罪處罰上,第二種觀點強調刑法明文規定以前罪定罪,而將後罪作為前罪的加重處罰的情節而不實行數罪並罰;第三種觀點僅籠統地表述為依據其中一罪定罪,並對全部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都追究刑事責任。由此可見,第三種觀點既沒有強調依據並發中的何罪定罪,也沒有強調刑法明文規定將後罪作為前罪加重處罰的情節而不實行數罪並罰。二是在對包容犯本質的認識上,第二種觀點將包容犯表述為一種「情況」,而第三種觀點則將其表述為一種犯罪形態。對此,上文已有論述,包容犯在本質上與結合犯、牽連犯等一樣,是一種典型的犯罪形態,因而,將其表述為一種「情況」,不僅所含外延過於寬泛,而且似存對其本質認識不準之嫌。
筆者認為,對於包容犯概念的准確表述,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對包容犯依據並發中的何罪定性?對包容犯的處罰原則如何表述?基於上述認識及問題,筆者認為,包容犯的概念可作如下表述:行為人在實施某一犯罪(以下簡稱本罪)的過程中,又實施了與本罪具有並發關系的另一不同種犯罪(以下簡稱後罪),但刑法僅將後罪作為本罪加重量刑的情節而不實行數罪並罰的犯罪形態。
據此,包容罪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包容犯包含了兩種具有並發關系的不同種犯罪行為
首先,包容犯包含了兩種相互獨立的犯罪行為,即行為具有復數性。一個犯罪行為是不可能產生包容犯的,它包含了兩種行為,而且這兩種行為都分別構成獨立的犯罪。所以,行為的復數性,是包容犯所以為本來數罪的本質所在。例如,刑法第321條第1款規定了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而在第2款第4項中規定,「以暴力抗拒檢查的」,按嚴重的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處理,即將妨害公務罪包容在了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之中。此例包容犯所含的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與妨害公務罪即是兩種獨立的犯罪行為。此含義是包容犯區別於實質上的一罪如繼續犯、想像競合犯、結果加重犯的關鍵所在。
其次,包容犯所包含的兩種互相獨立的犯罪行為,必須觸犯了刑法上的不同罪名,即行為的異質性。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具備兩個相互獨立的犯罪構成,但犯罪構成的性質同一,不可能成立包容犯。此含義是包容犯區別於慣犯、連續犯的關鍵所在。
再次,包容犯中的包容關系應是重罪(本罪)包容輕罪(後罪)或者是重罪(本罪)包容重罪(後罪)的關系。要體現上述精神,包容犯中的包容關系只能是故意罪包容故意罪或者故意罪包容過失罪的關系,不能是過失罪包容故意罪的關系,否則,包容犯就顯得不倫不類,也與事物的性質是由占據主要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的唯物辯證法原理相悖。
有人認為,包容犯的數個犯罪行為都是故意犯罪。(註:曾芳文.新刑法分則中對於數罪的處罰規定解析[J].中央檢察官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8,(2).)筆者認為,此觀點與我國刑法立法相違背。因為,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包容犯包含了過失犯罪,例如交通肇事罪包容故意(間接)殺人罪,拐賣婦女、兒童罪包容過失致人重傷罪或者過失致人死亡罪等即是如此。
最後,包容犯包含的兩種相互獨立的不同種犯罪行為之間必須具有並發關系,即本罪與後罪之間,在時空上的聯系,行為人在實施本罪的過程中又犯後罪,也即行為人犯本罪,同一時間和地點或者在相當密接的時間、地點並發後罪。例如,上例所舉的在犯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的過程中又犯了妨害公務罪即是如此。並發的數罪未規定為包容犯時,成立實質數罪,應數罪並罰。
㈡ 如何認識刑法中行為觸犯罪名時的"包容評價"的思維
一個行為觸犯了某個罪名,在觸犯該罪的同時觸犯了另外一個罪;這個時內候為了避免重容復評價,將較小的罪行包容與較大的罪行之中。
例如,強奸罪的過程中,必然發生猥褻行為,但是猥褻罪被強奸罪包容,不再評價;
綁架後殺人的,綁架罪包容殺人罪,直接按照綁架罪處理(未滿14周歲的除外)
㈢ 刑法的包容性評價什麼意思
一個行為,同時觸犯兩種罪名,這時候為了避免重復評價,將較小的罪行包容在較大的罪名之中。例如,綁架後殺人的,綁架罪包容殺人罪,就直接按綁架罪論處(從重)。望採納~
㈣ 刑法中的吸收犯與包容犯有區別么
有,一般認為吸收犯的前後兩個或數個行為之間,是必經階段和當然發展專的關系。比屬如偽造假幣後出售的,是吸收犯。
包容犯主要是指兩個原本沒有聯系的犯罪行為,因為在實際中經常同時發生,立法將其中一個犯罪寫入另一個犯罪中,比較典型的就是結果加重犯、情節加重犯,如綁架後撕票是本身是兩個犯罪——綁架和故意殺人,但綁架罪包容了故意殺人,處死刑。拐賣婦女並強奸的,拐賣婦女罪包容強奸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