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草案三稿
❶ 「好人法」能讓好人安心嗎
10月1日,備受矚目的《民法總則》將付諸施行。這部法律引人關注的看點之一,是被媒體稱為「好人法」的第184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它被寄予厚望,人們希望它解決彭宇案等引發的社會道德困境,鼓勵民間緊急救助行為。
可以看出,該條文草案在最後時刻歷經了3次修改。修改的方向,是一再強化對救助人造成被救助人損害的責任豁免,為救助者的顧慮松綁,全力鼓勵見義勇為高尚行為,匡正社會風氣。
❷ 為何說民法總則第184條是在為好人撐腰
據報道,備來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源民法總則》將於10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被俗稱為「好人法」的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此外民法總則第121條規范了沒有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的情況下,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進行管理的行為,幫助他人的人有權請求受益人支付為此產生的費用。
希望民法總則的改進和完善,可以讓更多人敢於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
❸ 中國民法典發展歷史。
我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改革開放之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兩度進行民法典的起草。
一次開始於1954年,到1956年12月完成草案,計525條,包括總則、所有權、債、繼承四編,主要參考1922年的蘇俄民法典。
另一次開始於1962年,到1964年完成草案試擬稿,計262條,包括總則、所有權和財產流轉三編。不過這兩次民法典的起草,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
改革開放以後,新中國歷史上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拉開帷幕。1979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民法起草小組,到1982年5月,完成了《民法(草案)》第四稿,包括8編,43章,465條。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制定的。
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並於2002年進行了一次審議,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2003年以來,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
2015年3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啟動。此次民法典的編纂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起草《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已於2017年3月15日審議通過,同年10月1日開始施行,民法典的編纂邁出關鍵的第一步。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民法典編纂邁出了第二步。2019年12月,「完整版」民法典草案全文公布,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7編以及附則,共84章,1260個條文。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對醞釀多年的民法典草案進行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可謂呼之欲出。
❹ 民法典一共有多少條
民法典一共有1260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公民的人身權滑指、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詳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一、立法經過
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立法活動被終止。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雖然草案並未正式通過成為法律,但現行的民法通則都是以該草案為基礎。
2002年1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之後,由於物權法尚未制定,加之對民法草案認識分歧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終被擱置下來。
2014年11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系統梳理總結有關民事法律的實踐經驗,提煉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形成民法總則草案。
2016年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副秘書長、發言人傅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民法典編纂工作已經啟動,從做法上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總則,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總則的徵求意見稿已經出來,預期6月份能夠提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 。6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標跡廳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進入立法程序 。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不再保留計劃生姿讓隱育的有關內容,新增離婚冷靜期。12月23日,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12月23日,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審稿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為體現對合同的保護,二審稿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2019年6月25日,栗戰書委員長主持召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會議審議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和民法典繼承編草案 。12月20日,法工委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修改完善,並將2017年已經出台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編入草案,重新編排條文序號,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12月常委會會議審議 。12月23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聽取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沈春耀作關於《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修改情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編纂情況的匯報。據沈春耀介紹,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12月24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12月28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提請審議民法典草案的議案,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2020年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❺ 民法中的總則和分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
1、范圍:
《民法通則》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也就是總則屬於通則的一部分。
2、制定時間: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
《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3、背景:
《民法通則》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
《民法總則》的背景: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4、內容:
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在《民法總則》中,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總則是統領整個民法的,裡面多為規定一些民法的原則和基本精神,譬如誠實信用原則、風俗良俗原則、訴訟時效和契約自由等等能夠貫穿整部民法的基本原則,具有普適性。分則是根據具體的情況分別作出明確的規定,具有特殊性。
民法總則是統領整個民法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民法分則是基於民法總則中的基本原則在結合具體情況做出的具有特殊性的明確規定。
(5)民法總則草案三稿擴展閱讀
總則編制
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
1979年第三次啟動,由於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備的民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因此,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確定先制定民事單行法。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制定的。
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並於2002年進行了一次審議,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以來,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3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並且先後3次於會後將草案審議稿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徵求社會公眾意見,兩次將草案印送全國人大代表徵求意見,還將草案印發中央有關部門、地方人大、法學教學科研機構徵求意見。
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6年10月和11月在北京、四川、寧夏和上海召開4次座談會,直接聽取中央有關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和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立法聯系點代表、法律實務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意見,並到基層進行實地調研。
❻ 民法典草案的內容
新中國首部民法典草案制定
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在今天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首次提交審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提出的民法典草案。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顧昂然對這部草案進行了說明。據悉,民法典草案共分為九編:第一編為總則,第二編為物權法,第三編為合同法,第四編為人格權法,第五編為婚姻法,第六編為收養法,第七編為繼承法,第八編為侵權責任法,第九編為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其中,總則、物權法、人格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五編是在現有法律基礎上重新起草的。
顧昂然表示,民法涉及面廣,內容復雜,世界上沒有一部民法典可以涵蓋所有民事規范。未編入民法草案初稿的民事法律及其他法律中有關民事規范的規定,繼續有效。已編入民法草案初稿的合同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等法律,在依法進一步完善之前仍然有效。
據悉,民法典草案共有1200餘條,規模相當於一般單行法律的二三十倍,成為中國最龐大的法典草案。該草案將在此次常委會會議上進行審議。專家表示,這樣一部民法典要最終獲得通過,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時間。根據我國《立法法》的相關規定,民法典作為國家的基本法律,需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❼ 民法典(草案)全文正式公布+徵求意見,第1260條意味著什麼
剛剛,中國人大網就民法典草案等6件法律草案徵求意見,並公布了民法典(草案)全文:
據報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28日上午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提請審議民法典草案的議案,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2020年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首次亮相。這也是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2017年制定的民法總則「合體」後,首次以完整版中國民法典草案的形式呈現。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於2020年3月5日在北京召開。
另據此前人大法工委發言人第三次記者會,對於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修改情況,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岳仲明介紹,
第一編總則編,基本保持民法總則的結構和內容不變,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並把「附則」移至法典的最後部分規定;
第二編物權編,主要是完善了居住權制度,完善流押、流質的有關規定;
第三編合同編,主要是刪去違約方申請解除合同的規定,禁止高利放貸,並完善保理合同、建設工程合同有關規定
;
第四編人格權編,主要是完善性騷擾有關規定,完善隱私的定義;
第五編婚姻家庭編,主要是進一步明確近親屬范圍,合理確定無效婚姻的情形,明確對隱瞞重大疾病婚姻的撤銷機關;
第六編繼承編,主要是進行了一些文字修改;
第七編侵權責任編,主要是完善網路侵權有關規定,完善高空拋物墜物責任規則。
記者會上,岳仲明還通報了近期法律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情況。其中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三次審議稿共收到198891位社會公眾網上提出的237057條意見和5635封群眾來信。意見主要集中在完善近親屬的范圍、修改可撤銷婚姻的撤銷機關、進一步完善夫妻共同債務、同性婚姻合法化等方面。
第一千二百六十條的內容是什麼?
這一條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