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三個理論

民法典三個理論

發布時間: 2025-08-06 09:35:53

Ⅰ 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的區別

法律分析:(1)無過錯責任原則,不以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作為其承擔民事責任的充分必要條件;而推定過錯責任仍以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作為其承擔民事責任的理由或標准,因而它仍屬於過錯責任的范疇,是過錯責任原則適用的一種特殊形式。

(2)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立法思想,並不在於對「反社會性」行為的制裁,而是對於不幸損害的合理分配,並以保險制度和損失分擔制度為基礎來實現損害分配的社會化,因而無過錯責任不具有制裁不法行為並預防不法行為發生的作用,已失去了法律責任所固有的含義;而推定過錯責任的立法思想仍在於對加害行為的非難,仍以過錯作為確立責任的最終要件,民事責任仍有行為人承擔,而不是通過保險制度等有社會分擔損失,因而推定過錯責任保持了民事責任教育和預防的作用。

(3)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時,行為人一般不能以自己無過錯而主張抗辯。由於無過錯責任並非絕對責任,行為人也可基於法律規定的特別事由而主張抗辯,從大多數國家的立法和規定來看,一般只承認不可抗力和受害人重大過錯作為其法定抗辯事由,而不承認受害人的一般過失和意外事件作為其抗辯事由;而推定過錯責任,由於採取了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加害人只要舉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就可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對加害人的抗辯事由沒有任何限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Ⅱ 民法典的基本內容

民法典主要內容包括總則篇、物權篇、人格篇、婚姻家庭、繼承篇以及侵權行為等,國家根據有關法律規定,並對相關情況進行符合實際的修改和完善,而形成了民法典的相關內容,具體情況結合實際而定。
法律分析
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私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現有民事立法存在主體多元化、法律淵源眾多等問題,並未形成系統。民法典有上千個條文,涉及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多且復雜。如何將這些已有的法律法規串在一起,缺乏共識,需要處理好法典編纂和單行法的關系。此外,民法編纂,要借鑒國外有益的立法經驗,更要從實際出發,反映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要求,在實踐中需要權衡。全體公民民事權利平等的原則、絕對所有權制度、契約自由及過失責任原則等,這些都是代表著資產階級的自然法領域中的「天賦人權」理論在此民法典中的體現。而私權神聖的核心就是所有權絕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Ⅲ 10.第四章民事法律行為(一)

—、意思表示理論

民法以私法自治為理念。

所謂私法自治,指民事主體得依其意志自主形成私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私法自治體現為所有權自由、遺囑自由與合同自由等。法律行為是實現私法自治的工具。

所謂法律行為,指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意思表示而發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實。

所謂意思表示,指將企圖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內心意思,表示於外部的行為。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為的要素,無意思表示,則無法律行為。

單方法律行為(如遺囑、捐助行為等)僅需一項意思表示即可成立。雙方法律行為(契約)需兩項意思表示對應的一致才能成立。

多方法律行為(如設立公司的協議、合夥協議)須兩項以上的意思表示平行的一致才能成立;決議(如股東大會決議)須多項意思表示以符合議事規則和表決程序的方式達成完全一致或者多數的一致才能成立。

法律行為制度之闡述,以意思表示理論為其開端。

(一)意思表示的要素

1.意思表示的要素。

① 意思表示的要素,指構成意思表示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判斷是否存在一項意思表示的標准。要素缺一,即不存在意思表示。

② 意思表示的要素有二:第一,內心意思;第二,表示行為。

③ 內心意思包括:

第一,行為意思(受意志控制的有意作出表示的意識);

第二,表示意思(認識到自己的表示具有民法上意義的意識);

第三,效果意思(希望通過表示發生特定民法效果 的意思)。

2.缺乏行為意思,不成立意思表示。

缺乏行為意思,不成立意思表示。如睡夢中的動作、催眠狀態中的言語、神經反射之舉動、被物理強制時的舉動(被他人強按著在合同書上簽名、搪指印)等,均缺乏行為意思,不成立意思表示。

須注意:因精神強制而行為(如因遭脅迫而承諾),具有行為意思,仍可成立意思表示,但已成立的意思表示可撤銷。

3.缺乏表示意思,須經解釋確定是否成立意思表示。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若表意人能夠證明其為表示時內心(主觀上)欠缺表示意思,此時,是否成立意思表示?答案是:此時,須依照意思表示解釋規則(《民法典》第142條)進行解釋,得岀結論。具體而言,分兩種情形

① 原則。釆「表示主義(客觀主義)」。

(a)若一個(假想的)理性謹慎的受領人盡到交易上的合理注意後,有理由相信表意人具有表示意思,成立意思表示,但表意人可主張類推適用重大誤解,撤銷已經成立的意思表示;

(b)若一個(假想的)理性謹慎的受領人盡到交易上的合理注意後,應當認為表意人無表示意思,不成立意思表示。

② 例外。釆「意思主義(主觀主義)」。

若相對人(受領人)知道表意人內心欠缺表示意思或者若相對人(受領人)對不知道表意人內心欠缺表示意思具有可歸責性(未盡到交易上的合理注意義務),則以能證明的表意人的內心意思為准,無表示意思,不成立意思表示。

由此可見,有些時候,意思表示是否成立,需要依照意思表示解釋規則進行解釋,才能確定。

4.缺乏效果意思,須經解釋確定是否成立意思表示。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若表意人能夠證明其為表示時內心(主觀上)欠缺效果意思,此時,是否成立意思表示?同樣,亦須依照意思表示解釋規則(《民法典》第142條)進行解釋(原則上釆「表示主義」,例外釆「意思主義」),確定是否成立意思表示,成立何種內容的意思表示。

① 若按照意思表示解釋規則,其表示亦被解釋為不包含效果意思,不成立意思表示。

② 若按照意思表示解釋規則,其表示被解釋為包含效果意思,仍成立意思表示,但表意人可主張類推適用重大誤解撤銷已經成立的意思表示,但須對相對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③ 並且,若表意人內心系以A內容的效果意思,但按照意思表示解釋規則,其表示被解釋為系以B為內容的效果意思,則成立以B為內容的意思表示,在符合重大誤解構成要件時,表意人得以重大誤解撤銷以B為內容的意思表示。

5.表示行為的載體(方式)。

表示行為,指表意人將內心意思表達於外的方式,系意思表示的外部要素。「能夠引起法律後果的並非單純的內心意思,而是被表達出來的意思」。表示行為的載體(方式)包括明示、默示和沉默三類。

① 明示。指以語言(包括旗語、啞語等)或文字(包括中文和外文)明確表達意思。若法律規定意思表示必須以明示方式作出,則只能以明示方式作出。

② 默示。指從表意人作出的特定積極行為推知其意思表示內容(通過「可推斷的行為」推知意思表示)。例如:設置自動售貨機(有存貨且無機械故障),系默示作出買賣的要約;向自動售貨機投幣,系默示作出買賣的承諾。再如:公共汽車到站,系默示作出訂立客運合同的要 約;乘客上車,系默示作出承諾。

③ 沉默。沉默(Omission)即「單純的不作為」。沉默,原則上不成立意思表示。但《民法典》第140條第二款規定了例外。《民法典》第140條第二款規定:「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6.單純沉默視為意思表示的幾個民法規定。

① 根據《民法典》第145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訂立的合同效力待定。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

② 根據《民法典》第171條的規定,因狹義無權代理訂立的合同效力待定。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

③ 《民法典》第638條第一款規定:「試用買賣的買受人在試用期內可以購買標的物,也可以拒絕購買。試用期限屆滿,買受人對是否購買標的物未作表示的,視為購買。」

④ 《民法典》第718條規定:「出租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承租人轉租,但是在六個月內未提出異議的,視為出租人同意轉租。」

⑤ 《民法典》第1124條第一款規定:「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以書面形式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

⑥ 《民法典》第1124條第二款規定:「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六十日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二)意思表示的類型

1.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與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區分標准:否需要受領)。

①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又稱無須受領的意思表示),指無須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遺囑、捐助行為、拋棄動產所有權、表決行為。

②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又稱需要受領的意思表示),指需要向他人(表示受領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要約、承諾(但《民法典》第480條規定的以「意思實現」方式作出的承諾屬於例外)、解除合同、抵銷、免除債務、拋棄抵押權、拋棄質權等。

2.對話的意思表示與非對話的意思表示(區分標准:受領人能否同步受領)。

① 對話的意思表示(又稱對在場者的意思表示),指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作出後,相對人(表示受領人)可同步受領的意思表示。例如:以當面談、打電話、雙方在線QQ聊天、視頻通話作出意思表示。再如:將作成書面的意思表示當面遞交給對方。

② 非對話的意思表示(又稱對不在場者的意思表示),指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作出後,相對人(表示受領人)不能同步受領的意思表示。例如:通過使者傳話、寫信、發電報、發電子郵件為意思表示。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規則

1.意思表示生效的概念。

意思表示生效,指表意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依照意思表示解釋規則予以解釋,按照解釋所確定的內容發生法律效果(形式拘束力與實質拘束力)。意思表示生效的時點,受兩個因素影響:

第一個因素是意思表示的類型(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與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生效的時點不同;對話的意思表示與非對話的意思表示生效的時點不同);

第二個因素是意思表示的形式(載體)(口頭形式、普通書面形式、數據電文書面形式、公告形式的意思表示生效的時點不同)。

2.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生效的時點。

(1)法條。《民法典》第138條規定:「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2)規范內容。

①原則: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如設立捐助法人的捐助、拋棄動產所有權),表示完成時(即「作成」時)生效。所謂「作成」,指表意人以可辨認的方式將其意思最終表達出來。換言之,將內在意思外在定形化。

②例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如遺囑為死因行為,遺囑於按法定方式作成(不需要作出)時成立,但遺囑須於遺囑人死亡時才生效。

3.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生效的時點。

(1)法條。

①《民法典》第137條第一款規定:「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

《民法典》第137條第二款規定:「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時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統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數據電文進入其系統時生效。當事人對釆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②《民法典》第139條規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

(2)規范內容。

①了解主義。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知道」即「了解」,指表意人以相對人一般能夠理解的方法表達意思,依一般情形,足以認為相對人已經明白其意思;在相對人有客觀障礙(如耳聾、不懂外語且有正當理由)時,以相對人實際明白其意思時為准。

②到達主義。以「非對話方式」「口頭形式」(通過使者口頭傳達)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

以「非對話方式」「數據電文以外的書面形式」(信件、寄送合同書等)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

以「非對話方式」「數據電文的書面形式」作出的意思表示,除當事人對生效的時間另有約定的以外,「到達」相對人時生效。

(a)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時生效("客觀到達主義」);

(b)未指定特定系統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數據電文進入其系統時生效("主觀到達主義」)。

③作出主義。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如發布懸賞廣告;再如以符合要約條件的商業廣告作出訂立合同的要約),公告發布時生效。

特別提示:通過使者傳達的有相對人意思表示的到達:

通過使者傳達的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系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自「到達」相對人(受領人)時生效。但是,判斷是否到達的標准,因使者系「表示使者」和「受領使者」而有不同。

①表示使者。若使者屬於「表示使者」,須表示使者將意思表示「實際傳達」給相對人(受領人)之時,方屬到達,意思表示生效。

②受領使者。若使者屬於「受領使者」,對受領使者為意思表示後,「能夠期待受領使者將意思表示傳達」給相對人(受領人)之時,即屬到達,意思表示生效。

表示使者與受領使者:

(1)表示使者。

①僅有為表意人傳遞意思表示的許可權,而無為相對人受領意思表示許可權的使者,為表示使者。

②原則上,使者,應當認定為表示使者。

(2)受領使者。

①具有為相對人受領意思表示許可權的使者為受領使者。

②僅於下列例外情形,才能認定使者屬於受領使者:

(a)相對人已經明示或者默示地授予使者受領意思表示的許可權;

(b)相對人未授予受領意思表示的許可權,但根據交易觀念,使者擁有受領意思表示的許可權,如使者系相對人(受領人)的配偶、管家、秘書等。

特別提示:有相對人意思表示的「作出」: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常歷經作成、作出、到達、了解四個階段。意思表示於哪個階段生效,取決於意思表示的類型和意思表示的形式,已如前述。而有相對人意思表示的作出,意義重大。所謂「作出」,又稱「發出」,指表意人應當使意思表示向受領人方向運動,並且能夠預期在正常情況下意思表示將到達受領人處。有相對人意思表示的「作岀」,具有以下法律上的意義。

①未經作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不能生效。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未經作出,即使意思表示已經(因某種原因)到達相對人,或者相對人已經(因某種原因)了解意思表示的內容,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仍不能生效。

②表意人有無權利能力和相應的行為能力,均依意思表示作出之時的狀況為斷。因此,根據通說,意思表示作出後,表意人死亡、喪失行為能力或者行為能力受限制的,意思表示的生效不因此受影響。

③意思表示是否存在重大誤解、顯失公平、受欺詐、受脅迫等瑕疵,均依意思表示作出之時的狀況為斷。

4.意思表示生效的特別規則。

①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作出的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於到達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於其法定代理人了解時,意思表示生效。

②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作出的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原則上,於到達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於其法定代理人了解時,意思表示生效;但該意思表示使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純獲法律上利益,與其行為能力相適應,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事先同意的,於到達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於限 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了解時,意思表示生效。

③對相對人(受領人)的代理人作出的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於到達代理人或者代理人了解時,意思表示生效(無須代理人轉達給被代理人)。

5.意思表示的撤回。

(1)法條。《民法典》第141條規定:「行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應當在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前或者與意思表示同時到達相對人。」

(2)理解。

①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作出後,到達前,意思表示尚未生效,表意人反悔的,可以撤回,阻止其生效。但有兩個要求:

(a)作出撤回的通知;

(b)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須「先於」意思表示或者與意思表示「同時」到達。

②意思表示被撤回的,意思表示確定不再生效。

(四)意思表示的解釋

《民法典》第142條

①《民法典》第142條第一款規定:「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應當按照所使用的詞句,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意思表示的含義。」

②《民法典》第142條第二款規定:「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不能完全拘泥於所使用的詞句,而應當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行為人的真實意思」

1.概述。

表意人通過包含在法律行為中的意思表示引起特定民法效果。表意人的內在法效意思在表示的外在形式中被體現出來。意思表示的解釋,乃理解(詮釋)意思表示規范意義的過程。《民法典》第 142條規定了意思表示解釋的兩類規則。

①第一,意思表示解釋的原則(即「溫和表示主義的解釋原則」)。它決定意思表示解釋的方向。

②第二,意思表示解釋的方法(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習慣解釋、歷史解釋、誠信解釋等)。它們決定意思表示的具體內容。

2.意思表示解釋的原則。

意思表示,當能證明的表意人的「內在意思」與「外在表示的客觀含義」不一致時,意思表示是按照內在意思還是按照外在表示的客觀含義發生法律效果,乃意思表示解釋的核心問題。對此,有 「意思主義」與「表示主義」之分野。

①意思主義。若從表意人的利益出發進行解釋,則意思表示的內容以表意人的內心真意為准,這種解釋稱為意思主義(主觀主義、自然解釋),此時,優先受保護的是表意人的意思自治。

②表示主義。若從意思表示受領人的利益出發進行解釋,則意思表示的內容以表意人外在表示的規范內容為准(它無須與表意人的內心真意一致),這種解釋稱為表示主義(客觀主義、規范解釋),此時,優先受保護的是意思表示受領人的合理信賴。

3.「溫和表示主義」的解釋原則。

意思表示解釋的原則,《民法典》第142條確立了 「溫和表示主義」的解釋原則。即考慮「可歸責性」,分別不同情形,根據特定情形下應當優先保護的利益,確定解釋的方向。

①原則上,采「表示主義」,意思表示按照(假想的)理性謹慎受領人合理信賴的內容發生法律效果(生效)。

②例外情形,采「意思主義」,意思表示按照能夠證明的表意人的內心真意發生法律效果(生效)。

4.採用意思主義的例外情形。

根據「溫和表示主義」的解釋原則,下列兩類情形,釆意思主義。即意思表示按照所探知的(能證明的)表意人的內心真意發生法律效果,而不按照外在表示的客觀含義發生法律。

①第一類,對「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如遺囑、設立捐助法人的捐助行為、拋棄動產所有權)的解釋,采意思主義。此類情形,除表意人外,不存在需要保護的其他人。例如遺囑中被考慮的人(遺囑繼承人、受遺贈人)對遺囑內容的信賴不值得保護。因此,當遺囑人的內在意思與遺囑的外在表示不一致時,遺囑的內容以遺囑人的內在意思為准。

②第二類,「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根據個案情形,意思表示的相對人例外地「無須」或者「不值得」被保護時,釆意思主義。這又包括兩種情況。

(a)雖然內在意思與外在表示不一致,但意思表示的受領人「知道」表意人的內心真意,此時,受領人就不會對外在表示的含義產生信賴,「無須」受保護。

(b)雖然內在意思與外在表示不一致,並且受領人不知道表意人的內心真意,但受領人在盡到交易上的合理注意後應當知道表意人的內心真意(即「應知而不知」),此時, 受領人對外在表示的信賴就「不值得」受保護。

5.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原則上采表示主義。

①根據「溫和表示主義」的解釋原則,原則上,「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采「表示主義」,即表意人的內心真意與外在表示的客觀含義不一致時,按照「(假想的)理性謹慎受領人盡到交易上合理注意後有理由信賴的內容」發生法律效果。

②申言之,「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在表意人的內心真意與外在表示的客觀含義不一致時,若除了外在表示本身,受領人不享有其他解釋資料(如受領人不知表意人的內心真意),受領人只能從外在表示推知表意人的意思(他必須信賴外在表示的內容)。這樣,受領人對外在表示客觀含義的合理信賴就應當優先於表意人的內心真意得到保護,意思表示的內容就被確定為:受領人在盡到合理的交易上注意義務之後所理解的外在表示的內容,而不是表意人的內在真意(須注意:此時釆用的是假想的「理性受領人的視角」,具體受領人的實際理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般理性人處於受領人地位將作何理解。)

「溫和表示主義」的解釋原則與可歸責性:

①《民法典》第142條規定的「溫和表示主義」的解釋原則,其內在理路,可通過德國學理上的「可歸責性」規則進一步說明。故在此對「可歸責性」歸責略作介紹,以深化對「溫和表示主義解釋原則」的理解。

②「可歸責性」的涵義:表意人有義務善盡交易上的合理注意,以清楚准確的方式表達其內心真意;意思表示的受領人亦有義務善盡交易上的合理注意,以一個理性的受領人應有的理解能力去理解意思表示的內容(申言之,受領人不能僅簡單地相信表示的字面意思,他還應當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考慮和分析他應當認識到的一切可能有意義的情況,研究表意人所要表達的意思)。任何一方違反此義務,即具有可歸責性,在意思表示的解釋上,就要承擔於己不利的後果。

③舉例說明:A對B為要約,B對A為有效的承諾,合同成立後,雙方就要約中一個條款的含義發生爭議。依照「可歸責性」對這一條款進行解釋時,是讓一個假想的理性第三人站在B (意思表示受領人)的角度來認定A的表示是什麼意思。

(a)如果理性第三人的理解與A一致,則B具有可歸責性,應當按照A的理解發生法律效果;

(b)反之,如果理性第三人作出同B—樣的理解,則A具有可歸責性,應當按照B的理解發生法律效果。

6.《民法典》第466條規定的合同解釋方法(考量因素)。

(1)法條。

①《民法典》第466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依據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確定爭議條款的含義。」

②《民法典》第466條第二款規定:「合同文本採用兩種以上文字訂立並約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對各文本使用的詞句推定具有相同含義。各文本使用的詞句不一致的,應當根據合同的相關條款、性質、目的以及誠信原則等予以解釋。」

(2)理解。

《民法典》第466條規定了合同解釋的一些解釋方法(考量因素),系在「溫和表示主義解釋原則」統攝之下的具體解釋方法。主要包括下述解釋方法:

①整體解釋。指對合同的各個條款作相互解釋,以確定各個條款在整個合同中所具有的真正意思。

②目的解釋。指按照解釋規則,某一條款有兩種以上含義時,應選取最符合合同目的那種含義。延伸規則:一個已經成立的合同,即可解釋為已經生效,亦存在解釋為未生效的可能性,應解釋為已經生效(如此解釋最符合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

③公平解釋。公平解釋下有兩個具體規則值得強調:

(a)合同(尤其是無償合同)條款存在兩種以上含義時,應採用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的解釋;

(b)合同條款(尤其是格式合同)存在兩種以上含義時,應採用不利於合同起草方的解釋(《民法典》第498條也規定,按照通常含義解釋,格式條款具有兩種以上含義的,應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

     ④ 交易習慣解釋(包括交易前例,又稱為系列交易)。特別是在對合同漏洞予以填補時,交易習慣與交易前例大有用武之地。

     ⑤ 誠信解釋。指應當根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所應當理解的含義來解釋合同,需要平衡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公平合理地確定合同內容。例如:對還款時間產生爭議的,應解釋為借款人不得深夜敲門還錢。再如:有爭議時,應解釋為菜刀的出賣人負有妥善包裝的義務,使買受人得安全攜回。又如:有爭議時,應解釋為醫生負有不得泄露病患隱私的義務。

特別提示:整體解釋方法中的兩個具體規則:

①特別條款優先於一般條款的規則。法律行為(合同)中的兩個條款相互矛盾的,特別條款優先於一般條款得到適用。

②協商條款(非格式條款)優先於格式合同條款的規則。《民法典》第498條對此有明確規定。稍作延伸,還有如下解釋規則:格式合同中,若手寫的、打字的、印刷的內容之間相互矛盾的,手寫的優於打字的和印刷的;打字的優於印刷的。

Ⅳ 民法典1165條規定原文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解讀: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是侵權責任理論的核心,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是實踐中判斷某一行為人是否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尺度。

我國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體系由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三個歸責原則構成。

根據本條規定:

第一,明確了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指以過錯作為價值判斷標准,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根據本條關於「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同時滿足下列四個條件,行為人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即過錯責任原則的四個構成要件是:

一是行為人實施了某一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

二是行為人行為時有過錯。過錯,指行為人行為時的一種應受譴責的心理狀態。過錯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基本形態。

三是受害人的民事權益受到損害,即有損害後果。

四是行為人的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

第二,明確了過推定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場合,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加害人有過錯,並據此確定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人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根據本條關於「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

一是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的構成要件仍然是過錯責任原則的四個構成要件。

二是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即把舉證責任強加給加害人,加害人必須證明自己無過錯,如果加害人證明不了自己無過錯,就推定其有過錯,因而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Ⅳ 民法典的特點及局限

《法國民法典》於1804年3月21日通過。法典除總則外,分為3編,《法國民法典》第一版封面共2281條。第一編是人法,包含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第二編是物法,包含關於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在靜態中的民事權利客體的規定。第三編稱為「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編。內容頗為龐雜:首先規定了繼承、贈與、遺囑和夫妻財產制;其次規定了債法,附以質權和抵押權法;最後還規定了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實際上,該編是關於民事權利客體從一個權利主體轉移於另一個權利主體的各種可能性的規定。
《法國民法典》是一部早期的資產階級民法典,與當時的自由競爭經濟條件相適應,體現了「個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預」這樣的立法精神。其中的基本原則:全體公民民事權利平等的原則、絕對所有權制度、契約自由及過失責任原則等,這些都是代表著資產階級的自然法領域中的「天賦人權」理論在此民法典中的體現。而私權神聖的核心就是所有權絕對。
立法原則

《法國民法典》可以用3項原則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
自由和平等原則
該法典包括兩條基本的規定。第11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指非政治性權利,包括關於個人的權利、親屬的權利和財產的權利。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1974年改為18歲),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這就是說,在原則上,每個人從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為能力,雖然關於這種能力的享有在法律上定有某些限制。
所有權原則
法典第544~546條給與動產和不動產所有人以充分廣泛的權利和保障。所有權的定義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國家徵收私人財產只能根據公益的理由,並以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為條件。不論是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人,都有權得到該財產所生產以及添附於該財產的一切物。這一規定使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同時農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了保障。該法典還規定了對他人財產的用益物權和地役權,這對小農經濟是重要的。
契約自治原則
或稱契約自由原則被規定在第1134條中:「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除非該契約違反了該法典第6條所說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契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目的在於產生某種法律上的效果,或者將所有權從一人移轉於他人,或者產生某些債務,或者解除當事人先前締結的債務,或者只是改變已經存在的一些約定。該法典賦予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的意思表示的一致以等於法律的效力,來使他們以自己的行為產生相互間的權利義務,從而改變其原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契約自治,也稱為當事人意思自治。契約一經合法成立,當事人必須按照約定,善意履行,非經共同同意,不得修改或廢除。契約當事人的財產,甚至人身(該法典原來規定了對違約債務人的民事拘留),都作為履行契約的保證。基於這些觀念,立法者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契約義務的強制履行、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履行遲延、債務人的破產程序等等。
在《法國民法典》中用1000多條條文來規定契約之債,可見契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性。契約自治也是在形式上平等和自由的名義下實行的,並且是自由和平等原則的邏輯結果。對於這個原則,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予以深刻的批判。

熱點內容
勞動法關於企業員工加班的規定的 發布:2025-08-11 21:47:15 瀏覽:993
刑法司法考試試題 發布:2025-08-11 21:38:04 瀏覽:719
吉州區法院 發布:2025-08-11 21:34:10 瀏覽:657
金牛區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8-11 21:33:08 瀏覽:444
支架引起腦出血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1 21:32:34 瀏覽:641
2012年初級經濟法真題 發布:2025-08-11 21:05:22 瀏覽:273
勞動法大學生打工 發布:2025-08-11 21:04:33 瀏覽:627
bt電影網站違法規避 發布:2025-08-11 21:02:50 瀏覽:905
天津合同律師 發布:2025-08-11 20:43:21 瀏覽:433
成立黨政機關法律顧問團 發布:2025-08-11 20:38:47 瀏覽: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