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
『壹』 民事訴訟證據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
法律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指虧行出,在貫徹執行過程中,要注意《修改決定》與已有司法解釋的不同,注意分析變化的原因及內在邏輯,做到准確理解、正確適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銷臘嘩三條 證據包括:1、當事人的陳述;2、書證;3、物證;4、視聽資料;5、電子數據;6、證人證言;7、鑒定意見;8、勘局談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貳』 民事訴訟法管轄司法解釋怎麼理解,適用是怎樣的
法律分析:第一,關於民訴法解釋第十八條與此前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司法解釋規定的關系問題。按照民訴法解釋第五百五十二條規定,民訴法解釋實施以後,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的司法解釋規定與民訴法解釋不一致的,不再適用。
第二,關於爭議標的的理解問題。民訴法解釋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了按照「爭議標的」種類分別確定合同履行地,准確把握「爭議標的」是關鍵。
第三,關於爭議標的為給付貨幣的理解問題。該條規定的爭議標的為給付貨幣,是指爭議的合同義務是以給付貨幣為內容。
第四,關於其他標的以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的理解問題。其他標的,是指貨幣和不動產以外的其他標的,包括動產、財產權利等。
第五,關於合同確認之訴和形成之訴適用合同履行地確定管轄的問題。民訴法解釋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的三種情形,分別針對給付貨幣、交付不動產和履行其他標的,總的來說,只考慮了給付之訴的情形。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
第一條 民事訴訟法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爭議標的額大的案件、案情復雜的案件,或者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等具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第二條 專利糾紛案件由知識產權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叄』 民訴法第200條全文(民訴法第200條理解與適用)
《民事訴訟法》第200條全文如下:
第二百零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 這意味著,如果在判決生效後,當事人發現了新的、之前未提交的證據,且這些證據足以證明原判決或裁定存在錯誤,那麼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
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 如果原判決或裁定所認定的事實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即證據不足或證據鏈不完整,那麼這樣的判決或裁定可能存在問題,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
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 如果主要證據被證明是偽造的,那麼基於這些證據作出的判決或裁定自然無效,當事人有權申請再審。
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 證據應當經過雙方當事人的質證,以確保其真實性和合法性。如果主要證據未經質證即被採納,那麼這樣的判決或裁定可能存在問題。
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無法自行收集證據時,可以書面申請法院調查收集。如果法院未履行這一職責,導致案件事實認定不清,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
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 如果原判決或裁定在適用法律上存在明顯錯誤,如法律適用不當或法律條款引用錯誤,那麼當事人有權申請再審。
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 審判組織的組成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且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必須迴避。如果這兩方面存在問題,那麼判決或裁定的合法性將受到質疑。
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 無訴訟行為能力人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如果未遵守這一規定,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非自身原因未參加訴訟,那麼判決或裁定的有效性將受到挑戰。
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 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法院違反了法律規定,剝奪了當事人的辯論權利,那麼這樣的判決或裁定可能存在問題。
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 法院應當在開庭前傳票傳喚當事人。如果未經傳票傳喚即作出缺席判決,那麼這樣的判決將違反法定程序。
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 法院應當圍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審理和判決。如果原判決或裁定遺漏了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或超出了訴訟請求的范圍,那麼這樣的判決或裁定將存在問題。
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 如果據以作出原判決或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變更,那麼原判決或裁定的基礎將不復存在,當事人有權申請再審。
理解與適用:
- 當事人在申請再審時,應當仔細對照上述情形,確保自己的申請符合法律規定。
- 法院在審查再審申請時,也應當嚴格依照上述規定進行審查,確保再審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 再審程序是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重要途徑,但也應當避免濫用再審程序,以免影響司法效率和公信力。
『肆』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10條如何理解
根據來《最高人民法院自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五百一十條規定, 參與分配執行中,執行所得價款扣除執行費用,並清償應當優先受償的債權後,對於普通債權,原則上按照其佔全部申請參與分配債權數額的比例受償。清償後的剩餘債務,被執行人應當繼續清償。債權人發現被執行人有其他財產的,可以隨時請求人民法院執行。
本條的規定,主要是說明,法院在執行的過程中,應該先扣除執行費。但是被執行人暫時暫時沒有執行能力的,法院可以暫時中止執行,待其有能力執行後,法院會立即執行。
『伍』 民訴法司法解釋108條理解與適用
法律分析:正確理解、全面適用《民訴法解釋》第108條,要明確以下幾點:
1、前提--何為「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依《民訴法解釋》第90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即提出訴訟請求並對所依據的事實負有證明責任的人。若單以合同糾紛為例,依《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五條規定:「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並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對代理權發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代理權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合同糾紛中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即主張合同關系成立、變更、解除、終止、撤銷和對合同履行負有義務的人。
2、關鍵--區別何為本證、反證。在證明過程中,對待證事實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所進行的證明活動為本證,如《民訴法解釋》)第108條中「對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該證據即為本證。不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提供證據對本證進行反駁的證明活動為反證,如《民訴法解釋》第108條中「對當事人一方為反駁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就是反證。
3、標准--法官對本證和反證認定採信的不同標准。
(1)對本證的採信的一般標准--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高度可能性標准)。對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即對本證採取「具有高度可能性(蓋然性)的」標准。所謂蓋然性,是一種可能的狀態,是一種可能而非必然的狀態。
(2)對反證採信的一般標准--只需要使待證事實陷入真偽不明(只需要將本證在法官形成的內心確信拉低到高度可能性證明標准之下)。反證的證明活動其目的在於動搖法官對於本證所形成的內心確信,使其達不到證明評價的最低要求。反證的證明標准相比本證要低,只需要使待證事實真偽不明即可。《民訴法解釋》第108條對於本證和反證的證明標准和要求的規定非常明確,對待證事實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所進行的本證,需要使法官的內心確信達到高度可能性即高度蓋然性的程度才能被視為完成證明責任;反證則只需要使本證的對待證事實的的證明陷入真偽不明即達到50%左右的狀態,將本證使法官形成的內心確信拉低到高度可能性標准之下,即達到目的。
《民訴法解釋》第108條明確規定了本證和反證的不同證明標准,即本證需要達到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從而使法官內心產生確信,而反證只需要將本證使法官形成的內心確信拉低到高度蓋然性證明標准之下,使法官產生的臨時心證發生動搖即可。盡管如此,在實踐中本證和反證所適用的證明標准仍然會出現錯誤,故而法官事實認定存在偏差,作出錯誤裁判。筆者分析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包括證明責任分配錯誤引發本證和反證劃分錯誤,將反證與抗辯證據混淆,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舊證據規定或者舊裁判思路的誤導。綜上,在理解《民訴法解釋》第108條規定,明確本證與反證證明標准差導的基礎之上,想要正確無誤地將本證和反證適用到既定的證明標准中,我們還應當注意准確分配證明責任,甄別反證與抗辯證據,克服以往錯誤的經驗習慣,正確地識別劃分本證與反證,進而分別准確地適用各自的證明標准。
法律依據:
《民訴法解釋》第90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正確理解、全面適用《民訴法解釋》第108條,要明確以下幾點:
1、前提--何為「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依《民訴法解釋》第90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即提出訴訟請求並對所依據的事實負有證明責任的人。若單以合同糾紛為例,依《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五條規定:「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並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對代理權發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代理權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合同糾紛中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即主張合同關系成立、變更、解除、終止、撤銷和對合同履行負有義務的人。
2、關鍵--區別何為本證、反證。在證明過程中,對待證事實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所進行的證明活動為本證,如《民訴法解釋》)第108條中「對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該證據即為本證。不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提供證據對本證進行反駁的證明活動為反證,如《民訴法解釋》第108條中「對當事人一方為反駁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就是反證。
3、標准--法官對本證和反證認定採信的不同標准。
(1)對本證的採信的一般標准--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高度可能性標准)。對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即對本證採取「具有高度可能性(蓋然性)的」標准。所謂蓋然性,是一種可能的狀態,是一種可能而非必然的狀態。
(2)對反證採信的一般標准--只需要使待證事實陷入真偽不明(只需要將本證在法官形成的內心確信拉低到高度可能性證明標准之下)。反證的證明活動其目的在於動搖法官對於本證所形成的內心確信,使其達不到證明評價的最低要求。反證的證明標准相比本證要低,只需要使待證事實真偽不明即可。《民訴法解釋》第108條對於本證和反證的證明標准和要求的規定非常明確,對待證事實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所進行的本證,需要使法官的內心確信達到高度可能性即高度蓋然性的程度才能被視為完成證明責任;反證則只需要使本證的對待證事實的的證明陷入真偽不明即達到50%左右的狀態,將本證使法官形成的內心確信拉低到高度可能性標准之下,即達到目的。
《民訴法解釋》第108條明確規定了本證和反證的不同證明標准,即本證需要達到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從而使法官內心產生確信,而反證只需要將本證使法官形成的內心確信拉低到高度蓋然性證明標准之下,使法官產生的臨時心證發生動搖即可。盡管如此,在實踐中本證和反證所適用的證明標准仍然會出現錯誤,故而法官事實認定存在偏差,作出錯誤裁判。筆者分析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包括證明責任分配錯誤引發本證和反證劃分錯誤,將反證與抗辯證據混淆,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舊證據規定或者舊裁判思路的誤導。綜上,在理解《民訴法解釋》第108條規定,明確本證與反證證明標准差導的基礎之上,想要正確無誤地將本證和反證適用到既定的證明標准中,我們還應當注意准確分配證明責任,甄別反證與抗辯證據,克服以往錯誤的經驗習慣,正確地識別劃分本證與反證,進而分別准確地適用各自的證明標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九十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一百零八條 對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對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法律對於待證事實所達到的證明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陸』 民訴法司法解釋108條理解與適用
法律分析:民訴法司法解釋108條規定了本證和反證的含義和證明標准。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對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零八條 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對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法律對於待證事實所應達到的證明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柒』 民訴法解釋88條的理解與適用
法律分析:
1. 律師在提交授權委託書的同時,還應向法院提交律師執業證和律師事務所證明材料。
2.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在代理案件時,需要向法院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出具的介紹信以及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
3. 若當事人委託其近親屬作為代理人,近親屬應向法院提交身份證件以及與委託人有近親屬關系的證明材料。
4. 如果當事人選擇其工作人員作為代理人,該工作人員應向法院提交身份證件以及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證明材料。
5. 當當事人所在社區或單位推薦公民作為代理人時,該公民應向法院提交身份證件、推薦材料以及證明自己是該社區或單位成員的證明材料。
6. 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作為代理人時,應向法院提交身份證件以及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八十七條規定的條件的證明材料。
『捌』 民事訴訟法解釋第266條的理解與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適用簡易程序案件的舉證期限由人民法院確定,也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准許,但不得超過十五日。被告要求書面答辯的,人民法院可在徵得其同意的基礎上,合理確定答辯期間。
人民法院應當將舉證期限和開庭日期告知雙方當事人,並向當事人說明逾期舉證以及拒不到庭的法律後果,由雙方當事人在筆錄和開庭傳票的送達回證上簽名或者捺印。
當事人雙方均表示不需要舉證期限、答辯期間的,人民法院可以立即開庭審理或者確定開庭日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適用簡易程序案件的舉證期限由人民法院確定,也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准許,但不得超過十五日。被告要求書面答辯的,人民法院可在徵得其同意的基礎上,合理確定答辯期間。
人民法院應當將舉證期限和開庭日期告知雙方當事人,並向當事人說明逾期舉證以及拒不到庭的法律後果,由雙方當事人在筆錄和開庭傳票的送達回證上簽名或者捺印。
當事人雙方均表示不需要舉證期限、答辯期間的,人民法院可以立即開庭審理或者確定開庭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