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刑法修改
㈠ 在以前,反革命罪是否可以被判死刑現在的反革命罪如何判
在97年刑法修訂以前,即根據79年刑法,是有反革命罪的。根據79刑法第九十條,以推翻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為目的的、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為,都是反革命罪。以及第一百零三條反革命罪行中,對國家和人民危害特別嚴重、情節特別惡劣的,可以判處死刑。
97刑法中,取消了反革命罪,改為危害國家安全罪。刑法分則第一章就規定了危害國家安全罪的各個具體罪名。根據97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條,危害國家安全罪行中,對國家和人民危害特別嚴重、情節特別惡劣的,可以判處死刑。
㈡ 79刑法和97刑法的區別是什麼
1.適應新社會發展,條款數目由190+增加到452個,新增160+罪名
2.罪行法定原則確立,取回消類推答。
3.累犯的概念區別
4.反革命罪修改成危害國家安全罪,淡化政治色彩。
只記得這么一點了,其他的分則的改動大了,說也說不完
㈢ 我國1997年刑法規定的新的基本原則是
我國現行刑法主要有三大原則:罪行法定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和罪刑相當原則。其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79刑法」中是沒有的。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刑事實體法所特有的並貫穿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之中的重要規則。「79刑法」中不僅沒有專門法律條文規定刑法基本原則的內容,甚至連「基本原則」這個名詞術語也未出現,相反卻有與基本原則內容相矛盾的規定存在(如關於類推的規定)。
「97刑法」在刑法總則的第3、4、5條中明確規定了刑法的基本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罪刑相當原則。
「97刑法」第4條明確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顯然,「97刑法」的這一規定是我國憲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具體體現,即對任何公民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在適用刑事法律上一律平等地被定罪判處刑罰,不允許任何人凌駕於刑事法律之上。
㈣ 1997年刑法修正案的具體內容
1、將刑法第一百四十五條修改為:「生產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2、在第一百五十二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逃避海關監管將境外固體廢物、液態廢物和氣態廢物運輸進境,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原第二款作為第三款,修改為:「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兩款的規定處罰。」
3、將刑法第一百五十五條修改為:「下列行為,以走私罪論處,依照本節的有關規定處罰:(一)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購國家禁止進口物品的,或者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購走私進口的其他貨物、物品,數額較大的;
(二)在內海、領海、界河、界湖運輸、收購、販賣國家禁止進出口物品的,或者運輸、收購、販賣國家限制進出口貨物、物品,數額較大,沒有合法證明的。」
4、刑法第二百四十四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四十四條之一:「違反勞動管理法規,僱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從事超強度體力勞動的,或者從事高空、井下作業的
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險環境下從事勞動,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前款行為,造成事故,又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5、將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三款修改為:「以原料利用為名,進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液態廢物和氣態廢物的,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定罪處罰。」
6、將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條修改為:「違反國家規定,非法採伐、毀壞珍貴樹木或者國家重點保護的其他植物的,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加工、出售珍貴樹木或者國家重點保護的其他植物及其製品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7、將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條修改為:「盜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數量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量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量特別巨大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違反森林法的規定,濫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數量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量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非法收購、運輸明知是盜伐、濫伐的林木,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盜伐、濫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從重處罰。」
8、將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修改為:「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在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執行判決、裁定活動中,嚴重不負責任或者濫用職權,不依法採取訴訟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執行職責,或者違法採取訴訟保全措施、強制執行措施,致使當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致使當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司法工作人員收受賄賂,有前三款行為的,同時又構成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9、本修正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4)97刑法修改擴展閱讀
刑法修正案焦點關註:
1、75歲免死
「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這一條文寫入刑法修正案草案,被認為是我國寬嚴相濟的立法原則和人道主義的重要體現。但這也引來了關於古稀老人犯罪問題惡化的擔憂。
2、嫖宿幼女罪
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九),嫖宿幼女罪確在刑法(九)表決稿中被刪除,修改後的刑法修正案將在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屆時嫖宿幼女將視同姦淫幼女從重處罰。
3、減少死刑
刑法修正案(八)中取消13個死刑罪名、加重食品安全犯罪刑罰、危險駕駛和惡意欠薪入罪。
自2011年5月1日起,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將不會再判處死刑,我國死刑罪名將由68個減至55個,佔中國刑法死刑罪名的近五分之一。這是刑法修正案(八)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項修改。這是1979年新中國刑法頒布以來第一次削減死刑罪名,凸顯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權的保障。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刑法修正案
㈤ 1997年刑法取消了1979年刑法的哪些內容
-1997年3月14日通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國現行刑法典97刑法典確立的「罪刑法定」、「適用刑法人人平等」、「罪責刑相適應」三大原則,深入人心。
-十年間,國家立法機關先後通過了6個刑法修正案、3個單行刑法和9個刑法立法解釋文件,並在其他非刑事法律中規定了一些刑事條款,97刑法典進一步完善。
97年來新刑訴法實施十年程序公正推進司法文明
97刑法特色鮮明
1979年,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頒布實施,共有條文192條。此後,從1979年到1996年,17年間,國家立法機關先後通過了25部單行刑法,並在百餘部非刑事法律中規定了刑事條款。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法治建設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制定的1979年的刑法典,很多條文已不適應現實的需要。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著新刑法典的誕生。
1997年3月14日,新刑法典在修改原有刑法規范的基礎上,應運而生。這部於同年10月1日實施、被稱為97刑法典的法律,條文增加到452個,其修改幅度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在立法史上十分鮮見。
與此前的刑事立法相比,97刑法典特色鮮明:
●實現了刑法典的統一性和完備性。新刑法典整合了各種刑法規范,包括單行刑法,為我國刑事法制的統一和有效運作奠定了法律基礎。
●取消了類推制度,確定了三大現代刑事法治原則。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和「罪責刑相適應」三項基本原則,突出了刑法人權保障的功能。
●促進了中國刑法的國際化。增設了普遍管轄規則並擴大了中國刑法的域外管轄權,增設了一些國際罪行和當代新型犯罪。
●提高了刑法典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注意了體系結構的完備,在條文設置上、用語的表述上,力求具體、細密,繁簡得當,便於實際應用。
●注意了法律之間的連續性與穩定性。與其他非刑事法律規定的刑事條款,銜接有序。
新刑法典有破有立,新修改的條文中透露出新的時代特徵。比如,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反革命罪的提法與新的形勢已不相適應,97刑法典第一章罪名便以「危害國家安全罪」取代了原來的「反革命罪」;由於不再搞階級斗爭,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新刑法典刪掉了79刑法典中的「社會主義革命」一詞,而在第二條保留了「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原來法典中的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97刑法典也將其更名為「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罪名比原來增加了近十倍。
㈥ 1997年刑法修訂的歷史背景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對1979年刑法進行了大規模修訂。修訂後的刑法,通稱「新刑法」「九七刑法」或「97刑法」,於當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新刑法在很多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將條文總數增加到了452條,明確了罪刑法定原則,准確把握了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的關系,充分體現了限制死刑的立法思路,形成了科學的罪名體系等等。無論從立法技術還是具體制度設計上看,都是我國刑事立法乃至法治建設征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新刑法實施25年的歷程表明,罪刑法定原則已經深入人心,除了懲罰犯罪,人權保障的作用被人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刑法回應社會重大關切,順應時代發展,在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新刑法頒行25周年之際,對這部法律全方位加以審視和評判。對於總結立法經驗,展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建設的成就,堅定製度自信具有重大意義。
1997年刑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刑事立法的集大成之作,它確立罪刑法定原則,築起刑事法治的人權保障體系,開辟刑法理論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中國刑法走向世界的基礎。
此後的25年來,立法機關並沒有固步自封,而是與時俱進,持續保持發展和完善的積極姿態,刑事立法修改完善成績斐然,有效地滿足了國家、社會以及人民群眾對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和保障經濟發展等日益增長的法治需求。
可以肯定地說,1997年刑法(以下簡稱「97刑法」)的頒行及其25年的發展與完善,充分見證了我國刑事法治不斷健全的進程,也是我國刑事法治成果的集中展現。
罪刑法定原則,掀起刑事司法革命新浪潮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作出修訂,集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為一體的「97刑法」誕生了,在新中國立法史寫下了眾望所歸的一筆。
讓我們將歷史的指針撥回到1986年,以一個案例近距離地感受這部法律的成長歷程。
這年6月27日下午,魯和平、朱永勝兩人正在上海四川中路一個水果攤賣西瓜。一名顧客購買西瓜後,將隨身攜帶的一個黑色拎包遺忘在水果攤上。
魯、朱二人看到後不僅沒有替這位顧客保管遺失物品,而是迅速將其藏匿了。當失主前來找尋時,更是謊稱從未見過。事後,二人瓜分了拎包內價值1.8萬多元的財物。
很顯然,這是一起蓄意侵佔他人遺忘的巨額財物的惡劣行徑,已經達到了犯罪的程度,法律必須嚴懲。但在當時的刑法中,卻找不到相應的罪名和懲罰條款。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關法院根據1979年刑法中的類推制度,比照1979年刑法第152條,對魯和平、朱永勝以侵佔他人遺忘財物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
「當時考慮到1979年刑法分則只有103條,可能有些犯罪行為必須追究,法律又沒有明文規定,不得不規定了類推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原副主任、中央政法委政法研究所原所長黃太雲教授介紹,當時,立法機關在一些民事、經濟、行政法律中規定了「依照」「比照」刑法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多達130條。
從發生在1986年的這起案件中,我們不難發現,在當年中國還難以制定一部十分詳盡、完備的刑法的特定背景下,該制度確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實際作用。
但在該制度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負面效應。有專家提到,雖然類推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立法的疏漏與不足,但是,與公民權利、自由可能遭受的「法外」侵害相比,刑法漏洞只能算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缺陷。
彼時,在刑法修訂的過程中,對於是否廢除類推制度並在「97刑法」當中設置罪刑法定原則,存在一些爭議。
主張保留類推制度的專家、學者認為,考慮到懲治犯罪的實際需要,刑法又不可能盡善,刑法會對一些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缺乏界定,通過類推可以對這部分犯罪加以懲處。因此,他們認為類推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但當時立法機關與當時主流觀點傾向於確立罪刑法定主義。「採用類推制度因為刑法沒有具體規定,執行時不好操作。而且,1979年刑法對類推作了嚴格限制,並且要報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當時在司法實踐中適用的數量並不多,立法機關認為有必要也有條件取消類推的規定。」黃太雲教授說。
在刑法修訂過程中,立法機關盡可能對當時出現的各種犯罪行為在分則中規定了相應的罪名和刑罰,從而為罪刑法定原則的最終確立掃清了障礙。
1996年12月24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漢斌同志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訂草案)〉的說明》中指出:「這次修訂,刑法分則的條文從原來的103條增加到281條,對各種犯罪進一步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
最終,「97刑法」在確立罪刑法定原則(第3條)的同時,廢除了類推制度,明確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
㈦ 間諜罪成立的多嗎
1. 間諜罪是一種涉及國家安全的重罪,具體指加入間諜組織、接受其任務或為敵人指引攻擊目標等行為。犯此罪者須具備故意心理狀態。
2. 我國自1979年在刑法中首次設立間諜罪,後於1997年刑法修訂時對之進行了調整。
3. (一)1979年刑法中的間諜罪定義。當時,刑法第97條將「資敵」及「為敵人竊取、刺探、提供情報」的行為合並規定。
4. (二)1997年刑法對間諜罪的修改。在1997年修訂中,間諜罪與「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等條文未作實質修改。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屬於反革命破壞罪內容的「為敵人指示轟擊目標」行為被納入間諜罪。
5. (一)間諜罪的構成行為。本罪涵蓋三種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加入間諜組織;執行間諜組織指派的任務;為敵人指引攻擊目標。
6. (二)間諜罪的責任形式。該罪只能由故意心態構成,不同行為方式下的故意認識內容有所不同。
7. (一)間諜組織的概念界定。所謂「間諜組織」是指外國政府或境外敵對勢力建立的組織,其目的在於搜集我國情報或國家秘密,進行顛覆破壞活動,威脅我國安全和利益。
8. (二)間諜罪與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的界限。兩罪在行為上有所重合,但主觀意圖不同。
㈧ 間諜罪成立的多嗎
1. 間諜罪屬於危害國家安全類犯罪,是指參加間諜組織、接受間諜組織及其代理人的任務,或者為敵人指示轟擊目標,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本罪的責任形式為故意。
2. 為維護國家安全,1979年我國《刑法》第一次設置間諜罪,在1997年《刑法》修改時該罪名予以修改。
3. (一)1979年《刑法》設立間諜罪。1979年我國《刑法》第一次設置間諜罪,其第97條將「資敵」和為「敵人竊取、刺探、提供情報的」兩種行為規定在同一條款中。
4. (二)1997年《刑法》修改間諜罪。1997年刑法修改時,「間諜罪」與「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機密罪」兩個罪名等內容都沒有實質性改動,變動較大的是將原本屬於反革命破壞罪內容的「為敵人指示轟擊目標」的行為整合到了間諜罪之中。
5. (一)行為內容本罪構成要件包括三種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一是參加間諜組織充當間諜;二是接受間諜組織及其代理人的任務,在我國進行間諜活動;三是為敵人指示轟擊目標。
6. (二)責任形式本罪只能由故意構成,故意的認識內容因行為方式不同而不完全相同。
7. (一)行為概念界定。所謂「間諜組織」,是指外國政府或者境外的敵對勢力建立起來的旨在收集我國情報或國家秘密,進行顛覆破壞活動,危害我國的國家安全和利益的組織。
8. (二)間諜罪與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的界團陪攜限。兩罪在客觀行為上存在一定的重合,但是主觀表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