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的來

民法典的來

發布時間: 2025-08-07 08:50:49

民法典多少字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
民法典
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私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由來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在向會議做說明時說,編纂民法典已列入調整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民法典編纂工作擬按「兩步走」進行:第一步,編纂民法典總則編,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爭取提請2017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擬於2018年上半年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爭取於2020年3月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並提請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截至2016年9月,中國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法典。現有民事立法存在主體多元化、法律淵源眾多等問題,並未形成系統。民法典有上千個條文,涉及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多且復雜。如何將這些已有的法律法規串在一起,缺乏共識,需要處理好法典編纂和單行法的關系。此外,中國的民法典編纂,要借鑒國外有益的立法經驗,更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反映我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要求,在實踐中需要權衡。
2017年3月15日,民法總則終於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我國將正式全面開啟民法典時代。
2018年8月27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典物權編草案專門規定了「居住權」: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並經登記佔有、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滿足其穩定生活居住需要。據介紹,規定居住權是為了認可和保護民事主體對住房保障的靈活安排,滿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也有助於為公租房和老年人以房養老提供法律保障。
2019年12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公布。
2019年12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開幕,由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2017年制定的民法總則「合體」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2020年4月20日、21日,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召開會議,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代表研讀討論中提出的意見和各方面的意見,對民法典草案作了進一步修改完善;認為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和廣泛徵求意見,草案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已經比較成熟,形成了提請本次會議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Ⅱ 民法典第146條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於虛假意思表示與隱藏行為效力的規定。
一、本條的歷史由來及制定目的
虛假表示,學說上又稱虛偽表示,在《民法通則》、《合同法》等原有立法中並無與此相同的規定。因此,本條為新增規定。
本條與上述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四項及《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第二項關於「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之規定,亦與本條有所重合。若「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系以本條所規定的通謀虛偽行為的形式作出,那麼對其法律效力應做如下分析∶
首先,依據本條第一款之規定,其偽裝行為應屬無效。其次,依據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其體現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的隱藏行為之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即應依據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之規定,認定其是否構成對法律、行政法規效力性強制規范和公序良俗的違背,進而認定其效力。尤應注意的是,損害第三人利益的行為,若不構成對法律、行政法規效力性強制規范和公序良俗的違背,則不應直接將行為歸於無效。例如惡意串通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僅構成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應由受到損害的第三人最終決定行為的效力。
本條與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無效。該條並未區分體現合法形式的合同和體現非法目的的合同,其關於合同無效的規定指向不明。因合同是典型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本條對通謀虛偽民事法律行為之效力做出明晰的新規定的情況下,應依本條之規定,對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的法律效力予以分析。
首先,「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中具有「合法形式」的合同系偽裝行為,依據本條第一款之規定,其應歸於無效。
其次,「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中體現「非法目的」的合同系隱藏行為,依據本條第二款之規定,該合同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故其是否僅因具有「非法目的」就應無效,尚難一概而論。司法實踐中,應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三條之規定,詳細考察其是否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性強制規定和公序良俗,再做判斷。如其所違反的是法律、行政法規的管理性強制規定,則不能僅因此認定該隱藏行為無效。
通謀虛偽行為,即行為人與相對人通謀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該行為意在以假意掩蓋真意,例如為躲避債務而虛假讓與財產;又如礙於情面的名為買賣實為贈予等等。通謀虛偽行為包含兩個行為∶一是偽裝行為,即行為人和相對人通謀表示虛假意思的行為;二是隱藏行為,即被偽裝行為所掩蓋的,代錶行為人和相對人真實意思的行為。本條第一款規定了偽裝行為的法律效力,第二款規定了隱藏行為的法律效力。
本條的具體含義
(一)虛假表示
(1)語義及適用范圍
虛假表示,即虛假的意思表示,指表意人明知其所表示的內容與其內心的真實意思不一致而作出的意思表示。由虛假的意思表示而成立民事法律行為,可有不同情形∶
其一,僅基於單一的虛假表示而成立民事法律行為,又可分為無須受領的意思表示,如拋棄動產的行為;需要受領的意思表示,如解除合同的行為),學說上通常稱此為真意保留或者單獨虛假意思表示。
其二,基於雙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律行為,其中一方為虛假意思表示,另一方則為真實的意思表示。此種情形亦屬於所謂真意保留或者單獨虛假意思表示。
其三,基於雙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律行為,其中一方為虛假意思表示,另一方對此明知或者雙方串通,學說上稱此為通謀虛假意思表示。
本條規定是否一並涵蓋上述三種情形,抑或僅針對上述第三種情形?這屬於本條的適用范圍問題,有必要先行明確。就結論而言,本條宜解釋為因通謀虛假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理由在於,法條的解釋,不僅要以文字可能的語義為出發點,而且要以統一的內在精神為歸趨。通謀虛假意思表示在比較法上之所以為無效,是由於雙方均沒有受其意思表示拘束的意旨。而真意保留之所以以有效為原則,是出於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合理信賴。此二者內在精神不同,不宜統合在一個條文之下。
通謀虛假意思表示適用於債權行為、物權行為及身份行為(如假結婚或假離婚)。對於有相對人的單獨行為(如虛假為合同解除),亦得適用;但對於無相對人的單獨行為(如遺囑、拋棄動產物權),則不適用。
(2)是否以「串通」為要件
本條在起草過程中曾明確要求行為人與相對人「串通」,此後修改時去掉了「串通」二字,是否意味著不再要求「串通」要件,成為問題的焦點。
從上文對於本條適用范圍的辨析可知,本條僅規范基於雙方虛假意思表示成立的法律行為(一方為虛假意思表示,另一方對此明知或者雙方串通),並不規范僅一方為虛假意思表示的情形。
虛假表示通常基於不良動機,例如債務人為逃避債務,與友人通謀,製造假債權或虛偽讓與財產。所謂通謀,不僅雙方當事人皆欠缺內心的效果意思(非真意),且表意人此項非真意的意思表示為對方所明知,並進一步相互故意為非真意的合意表示,始構成通謀的虛假表示。
(3)與詐害債權行為的區別
通謀虛假表示與詐害債權行為區別有二∶
(1)在通謀虛假表示,雙方當事人並無作成法律行為的真意,而無受合同拘束之意;反之,在詐害債權,雙方當事人具有締結合同的真意,而願意受合同拘束。
(2)在通謀虛假表示,法律行為為無效;在詐害行為,債權人僅得訴請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二)基於虛假表示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效果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此種「無效」的效果,是絕對無效,抑或是相對無效,值得分析探討。
制定本條時,原草案有「但書」,即「但是雙方均不得以此對抗善意第三人」。本條規定刪除了上述「但書」,究竟是有意而為,抑或是無意而為,難免產生分歧。如果是有意而為,本條無效是絕對無效,不存在例外;如果是無意而為,仍應在解釋上承認「但是雙方均不得以此對抗善意第三人」中的例外。
上述規定中,關於善意保護有三個條件,除了當事人的主觀善意之外,還要有客觀標准比如不動產登記等,這樣就把善意保護僅僅限制在依據法律行為取得物權的環節。而本條的草案中的「但書」,僅僅只有當事人主觀善意一個條件,這樣就會產生當事人依據合同也來主張善意保護的缺陷。與《物權法》相矛盾。
本條否定了「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但書」規則,在理解適用本條規定時,理應否定「但書」規則,才符合立法者對本條文字改動的原意。
在虛假行為場合,是否應當以及如何才能保護因虛假行為而受到欺詐的第三人的利益,是一個難題。依本條第一款規定,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此種無效應解釋為絕對無效,任何第三人都可以主張虛假行為無效。如果債務人為了達到使債權人無法執行其財產的目的,而虛假地轉讓財產與他人,那麼,只要債權人能夠證明該轉讓行為的虛假性,債權人仍然可以請求就該財產進行執行。
本條並沒有給善意第三人提供一般性的保護,是因為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問題,要依其他法規則解決。
(三)隱藏行為
本條第二款規定∶「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這是關於隱藏行為的規定。
隱藏行為,指隱藏於虛假表示中依其真意所欲發生的法律行為。
隱藏行為是否有效,應適用關於該行為的規定。例如,房屋買賣為規避稅法而作贈與之虛偽表示,則贈與為虛偽表示,應無效,而買賣是否有效,應依關於房屋買賣的規定判斷。
又如,甲隱瞞已婚身份與乙交往後,造成乙受有損害,為彌補其損害,雙方訂立「借貸合同書」,約定∶「甲承認積欠乙 30萬元,應於半年內清償完畢」。此項借貸合同約定,屬通謀虛假表示而無效。但雙方具有受此債務拘束之意,而隱藏成立無因的債務承認,應適用債務承認的規定,甲應履行債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Ⅲ 民法典的由來

民法典的由來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民法典》
第一條__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熱點內容
法院序列流轉 發布:2025-08-11 19:00:53 瀏覽:482
ppp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發布:2025-08-11 18:59:17 瀏覽:788
法律責任包括賠償嗎 發布:2025-08-11 18:48:29 瀏覽:147
用法治治水 發布:2025-08-11 18:48:27 瀏覽:828
2014年黃韋博行政法系統強化講義 發布:2025-08-11 18:43:26 瀏覽:912
行政法中的駁回訴訟請求 發布:2025-08-11 18:36:12 瀏覽:455
全椒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8-11 18:34:39 瀏覽:919
海南大學法律碩士學制 發布:2025-08-11 18:03:41 瀏覽:590
會簽名卻只蓋章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1 18:03:41 瀏覽:690
商法的程序 發布:2025-08-11 17:56:15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