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思想
㈠ 商事法的性質
關於商法的性質,學者間有不同看法。認為,商法在本質上與民法是相一致的,都是市民社會的法律表現,因此都屬於私法范疇;同時商法又是主要規定商事主體權利內容的法律規范,在立法
形式上主要表現為授權性規范,因此屬於「權利法」或「權利保障法」。 作為現代法制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將法律分為公法和私法。最早關於公法和私法的劃分起源於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披亞努斯。烏氏的劃分標准主要是基於法律所保護的利益,即公法規定政府的組織、官吏的選任、宗教儀式、公共財產的管理管理等;私法則調整家庭婚姻、物權、契約、侵權和繼承等。其基本要求是公法的規范不得由個人之間的協議而變更,而私法規范則是任意性的,可以基於當事人的意志而更改。
商法和商法在各種學說中也始終被作為私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原因在於,商事活動的主體主要為私人,作為調整平等私人之間的法律,客觀上就要求排除政治國家作為第三者利用行政權力恣意干預和介入;商法本質上屬於以權利為本位的法,且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系列授權性規范。這些都是私法的精髓之所在。私法的基本要求是以私法自治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盡量排斥國家力量、國家行為對私人活動進行干預。因此,各國商法典中強調的個人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和契約自由,強調當事人意思自治和效益公平,均是以避免國家對個人權利的侵犯。 商法不但是私法,而且還是一種以權利為本位的法,商法的靈魂是「權利」,與民法一樣,商法實質上也是一種「權利法學」。關於什麼是權利,古今法學家眾說紛壇,至今仍無較為統一的見解。我們認為,根據恩格斯「法權起源於他們的經濟生活條件」這一論斷,可以認定權利就其本質而言應當是一種利益關系,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受國家強制力保障的可實現利益。
從最本質層次來說,商法是以權利為本位的法,權利是整個商法體系的核心。商法體系的許多組成部分都由權利派生出來、並受權利的決定和彤響。權利在商法體系中起關鍵性和主導性作用,在對法律進行廣泛解釋時,權利又是賴以憑借的准繩。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對商法條文的剖析予以證實。在各國商法典中,大多數的商法條文都是授權性的規范,這種規范完全有別於刑法規范、行政法規范的及其他一些法律部門的以限制性或禁止性為主的規范內容,其立足點僅在於確認和保護民事主體的自主意志,賦予其獲益行為以法律上的依據,使民事主體能夠按正常的經濟關系實現自己的獨立利益。並且分工和交換愈發達,主體的這種相對獨立性就愈重要,對個人利益和個人意志加以法律調整的法律要求就愈強烈,權利在商法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愈顯著。
㈡ 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1.法律性質不同。經濟法屬於公法,商法雖有公法性但本質是私法。因此回經濟法以國答家利益為本位,而商法是以商主體的利益為本位,經濟法的目標性較強,而商法的國際性較強。
2.二者基礎理論不同。經濟法的基礎理論是社會整體本位,即著重於國民經濟的全局,而商法是建立在商事主體利益本位之上的。
3.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國家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商法則調整的是商主體在商事活動中形成的商事關系。
4.調整的機制不同。商法著重採取自律性的非權力性的機制,而經濟法多採用他律性的權力性的調節方法。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商事關系。商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㈢ 論商法基本原則的構建
商法基本原則的構建是以誠信為基礎的,因為誠信是商業活動最重要的基石和核心精神。
1.平等自由原則
商業活動中,各方之間應當平等自由地進行交易,沒有強制性的要求和限制,這也是市場經濟中的基本原則。
2.協商一致原則
商業活動中,有關各方之間應該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達成共識,並依託於合法權利和義務的約束,可以保證雙方都有所得到,防止出現不公正的情況。
3.公平競爭原則
商業活動中,各方應當依據自身優勢通過公平競爭獲得成功,而不應當採取惡意詆毀、無理打壓和濫用職權等欺行為手段,損害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
商法基本原則的構建是商業活動中的重要指導思想,它所體現的精神和價值不僅具有法律層面的約束力,而且也包含著經濟、社會、人文等多種方面的意義。只有在遵守商法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商業活動才能平穩順暢地進行,商家與消費者之間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商業市場才能得以健康發展。
因此,對於任何一位商人和從業者來說,都應當尊重並踐行商法基本原則,做一個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善良公正、創新進取的好商人。
㈣ 請教:民商分立與民商合一的兩種思想的代表觀點有哪些
分類: 社會/文化 >> 法律
問題描述:
請教一下:民商分立與民商合一的兩種思想的代表觀點各有哪些?其代表人和主要論述又是什麼啊? 最近寫東西要用,但手頭上的資料有關內容比較零散,有整理出來的嗎?萬分感謝!!!
解析:
關於商法的地位與商事立法問題,學界歷來存在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兩種主張。然一種奇怪的現象是,國內的商法學者多主張民商分立而民法學者多主張民商合一,這其中或許多少帶有一些感情因素。在我看來,商法是否獨立,商事通則制定是否可行,是一個邏輯性、體系性、科學性的論證過程,也是一個立法技術的問題;即使在民商合一的立法框架下,沒有單獨的商法典或是商法通則,也絕不意味著商法地位的沉落,其重要性與獨立性沒有必然的聯系。基於這樣的考慮,我試圖撇開感情因素,談談對這個問題,並做個客觀全面的分析與考察。
商事規范與「商事通則」
(一)關於商事規范內容的通說和立法例
商法就其一般意義而言,是指調整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因為對商或商事關系的界定是構建商法的概念、規則、體系的基礎,所以研究商事規范需從對商的認識出發。根據《布萊克法律辭典》的界定,「商是指貨物、生產品或任何種類的貨物之交換。」《韋氏新國際辭典》稱「商是指商品交換或買賣行為」。筆者認為這些界定主要是針對古典商業時代而言的,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商事的范圍和種類已越來越廣,越來越多,形成 「無業不商」的局面,商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凡屬以營利為目的從事交易的行為,在法律上皆可謂之「商」。按學界通說,現代「商」的具體種類包括:其一,買賣商,也即「固有商」,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直接進行財貨交易的行為;其二,「輔助商」,指以間接媒介財貨交易為目的的營業活動,實際上是輔助固有商營業得以實現的商事行為,如貨物運輸、倉儲、代理、居間、行紀等;其三,雖不具有直接或間接媒介貨物交易的目的,但其行為性質與固有商和輔助商有密切聯系,為其提供商業條件的營業活動,如融資、信託、加工、承攬、出版等,學者稱之為「第三種商」。其四,僅與第三種商有牽連關系的營業活動,如廣告宣傳、人身與財產保險、餐飲娛樂、旅遊服務、信息咨詢等,即「第四種商」。現代意義上的商事是指一切營利性主體所從事的一切營利性活動或事業的總稱。
在世界各國商事立法中,主要存在著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兩種立法模式。民商分立就是在民法典之外單獨制定商法典,並以此為基礎形成相對獨立的法律體系,法國、德國、日本、比利時、韓國等40多個國家都制定了商法典。在民商合一的立法體制下,商法僅是民法的特別法,沒有形式意義的商法典,僅以商事單行法和散見於民法及其他部門法、判例中的商法規則為表現形式。考察世界各國的立法例,在采民商分立的國家中,《德國商法典》分為五編:第一編為商人的身份,下設商人、商業登記簿、商號、經理權和代辦權,商業輔助人和商業學徒、代理商、商事居間人七章;第二編為公司和隱名合夥,下設無限公司、兩合公司和隱名合夥三章;第三編為商業卜吵賬簿,下設對所有商人的規定,對資合公司的補充規定、對登記合作社的補充規定、對保險企業的補充規定、私人提出賬目委員會及提出賬目咨詢委員會五章;第四編為商行為,下設一般規定、商業買賣、行紀營業、貨運營業、運輸代理營業、倉庫營業六章;第五編為海商,內容另行刊載。它未涉及任何票據法、破產法、保險法的內容,對有限公司、合作社、證券等相關內容也未作規定。《法國商法典》的內容涉及商人、商人會計、商品交易所、居間商、質押和行紀商、商行為的證據、匯票和本票、商業時效以及商事法庭。《日本商法典》採用了總則、公司、商行為及海商四編的體系結構,規定了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的內容,又規定了買賣、交互計算、隱名合夥、居間營業、行紀營業、承攬運送、寄託保險等商行為,但未涉及破產法數陪。《澳門商法典》分為四卷,即經營商業企業之一般規則、合營企業之經營及企業經營之合作、企業外部活動及債權證券。從上述各國(地區)的立法中可以看出,商法的內容極為龐雜,各國法上規定的內容相差較大,商法並沒有具體明確的法律界線,在尚無成熟的立法經驗可資借鑒的情況下,談我國商事通則乃至商法典的制訂,似乎為時尚早。
(二)關薯弊蠢於商事立法的各種主張以及目前的立法實踐
國內學界對於商事立法的形式,大致存在以下幾種主張:
1.主張制定商法典,比如徐學鹿教授。該種主張主要是基於完善商法體系,保障商法統一以及體現商法獨立價值等方面的考慮。此系典型的民商分立主張,而這與我國民商合一的立法傳統相悖,欠缺對中國現實的回應,已經為大部分學者所不採。
2.主張制定商事通則,江平、王保樹等諸多學者持此主張。其理由主要包括:其一,發揮其統率作用,以收綱舉目張之效;其二,民法典自身性質的局限,其內容不可能無限膨脹,更不可能取代商法而形成「私法的一元化」局面;其三,實現商法體系完善的需要;其四,統一市場、統一法制的要求。[1]江平先生也贊成制定商事通則,認為這樣簡便可行並可以充分體現商法的特徵。[2]但對於商事通則的內容,學者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分歧:比如江平先生主張商事通則應包括商事活動原則、商事權利(包括商業名稱、商業信用、商業秘密等)、商事主體以及商事企業的基本形式、關連企業、連鎖企業、商業帳薄、商事行為、商業代理(包括內部經理人代理以及外部各種銷售代理,如獨家代理等)等內容;[3]也有學者提出商事通則應包括基本原則、商事主體、商事行為與代理、商號、商業登記、商事責任的一般規定、附則等七章,[4]此較前說范圍縮小;王保樹教授認為,商事通則僅僅是一部關於商事主體一般規則的法律。[5]
3.主張商法仍然以商事特別法的形式存在,此多為民法學者所倡,如梁慧星先生、王利明教授等,但也有少數商法學者持此主張,比如趙萬一教授認為「以民法典為基本法,以一系列單行法為特別法,是我國商事立法形式的理性選擇。」[6]筆者贊同此種觀點,基於我國的立法傳統、民法與商法的關系以及立法技術等幾個方面的理由,而且現行的體制運行良好,沒有必要做大的改動。
商法的內容,通說認為包括組織法和行為法兩部分,前者主要涉及商事主體、商業登記、商業賬簿、商事代理等內容;後者主要包括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證券法等等。在筆者看來,無論商法的具體范圍如何界定,就其一般意義上的內容,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證券法、破產法等很難找到共同涉及的內容准則,從而抽象出普遍適用的本質特徵及共同規則,因此,制定出一部不受非議的商法典,將會是一件極為費時費力的事。但在現實中卻出現了令人驚奇的事情,那就是深圳市在1999年6月30日出台並於2004年4月16日修改的《深圳經濟特區商事條例》(以下簡稱《深圳商事條例》)。該條例分為8章共65條,第一章總則,第二章商人,第三章商事登記,第四章商人的名稱與營業轉讓,第五章商業賬簿,第六章商業雇員,第七章代理商,第八章附則。這實際上就是一部不大不小的商事通則。自其頒布以來,學界雖有一定的爭論,但褒獎者甚眾,比如有的學者就認為這是對我國商事立法的有益探索。[7]在最近商務部召開的現代市場流通體製法律框架研討會上又傳出了要抓緊制定商事通則的消息。的確,基於深圳特區在我國的突出地位,其第一個制訂商事條例不可能沒有轟動效應,但若主張以此為契機,制訂全國適用的商事通則,則有諸多需商榷之處。而且從其體系和內容上看,它是將商行為法剝離,而僅以商組織法為基礎做出的原則性規定,全文僅有65 條,立法的過於粗線條,其可操作性可想而知。筆者認為是否制定商事通則是一個關乎法律體系和立法技術的問題,需要大量的分析論證,以我國目前的立法傳統和理論基礎,應以舍棄制定商事通則為宜。
㈤ 我國商法的淵源有哪些
法律分析:在我國,商法的淵源主要為制定法、立法和司法解釋、商事自治法等。一般說來,它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法律。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文件。比如說《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等等。
2、行政法規。即國務院及其所屬機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比如說《公司登記管理條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等等。
3、地方性法規。即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比如說《深圳經濟特區商事條例》等。
4、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即我國參加的國際條約。比如說《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條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等等。
5、立法解釋。即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商事法律的解釋。
6、司法解釋。即最高人民法院對商事立法的解釋。
7、商事自治規則。即商主體就其組織、運作、成員的權利義務、相對人權利義務等內容自主制定的,不與國家法律和行政規章相沖突的規則。其具體形式主要有:公司章程;交易所業務規則;一些商主體預先製作的定型合同條款。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㈥ 三商法到底是什麼
三商法是傳銷組織為了自圓其說,讓人信服而一種商業模式。
一商法:櫃台→→→10+10+10+10+10=50
它是以櫃台的形式出現,貨物死氣沉沉地擺放在櫃台里等著四面八方的顧客前來購買,賣出一份貨物產生一份效益,賣出十萬份貨物產生十萬份效益.沒有顧客的來臨也就沒有效益的產生。商業學家給它一組很形象的數字比喻:五個十相加等於50.由於歷史的車輪不斷不斷向前發展,這種守株待兔的賣貨方式已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於是就出現了二商法.
二商法:公司僱傭/被僱傭員工5%――――-30%
10*1+10*2+10*3+10*4+10*5=150
二商法與一商法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以公司的形式出現,給它賣貨的是一名叫員工的,它們之間是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公司的倒閉直接面臨著員工的下崗及待業, 公司會根據這名員工能力的大小給出5%――-30%作為報酬,換句話說,如果這名員工有能力就可以賺取這30%,如果沒有能力的話連這最基本的5%都賺取不到.商業學家同樣給它一組很形象的數字比喻:10*1+10*2+10*3+10*4+10*5=150.
由於這是典型的背包上門的賣貨方式,不被廣大消費者所認同,於是很快就出現了三商法.
三商法: 公司 合作 業務員 15%――――60%
三商法與二商法相同之同樣是以公司的形式出現.而給它賣貨的不是叫員工的而是叫業務員的.它們之間是合作的關系,所為合作就是合得來就做,合不來就不做.公司的倒閉跟這名業務員毫無關系,公司也會根據這名業務員加入公司的晉升級別不同給出15%――――60%的報酬,得到的收入也是相當可觀的.商業學家也同樣給出一組形象的數字比喻:
1 2 3 4 5
10 + 10 +10 +10 +10 =111110
何為十的一次方呢?就是你一個人沒有過能力賣貨可以找十個有能力的人幫你賣貨,這是典型的蠢材利用人才把自己頂升為天才的賣貨方式.
大家不難從這三組數據中看出:這三商法較二商法較一商法不知道要先進多少倍.
這是所謂的三商法的出處。
下面分析下:
我們就以所謂的一商來談。在他們的說法中,說「商品擺在店鋪等顧客來選,這是守株待兔的做法」。事實上,店鋪銷售是目前銷售方式的主流,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每年的銷售額幾千億美金,已經多年蟬聯世界500強的首席,其老闆也是世界首富。這種店鋪銷售方式正是他們所謂的加法,他不僅沒有落伍,而且還在發展。在全世界的商業發展中,店鋪銷售一直都是主流方式,即便是在目前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店鋪銷售依然是主流,在商業流通中佔有的份額不低於90%,根本不存在如所謂三商法所說的「跟不上時代的要求」。
所謂的二商法和所謂的一商法根本不是什麼發展的關系,而是完全不同的問題。他講的是一種僱傭關系,在任何商業運作中僱傭關系都存在。僱傭關系和銷售根本沒有必然的聯系。任何銷售形式都有僱傭關系,小到個體戶,大到像沃爾瑪這樣的跨國商業。講「僱傭關系效率低」,也是胡說八道,全球所有的公司都是僱傭員工發展的。講僱傭關系會產生階級則有些危言聳聽,是一種蠱惑。而且,說到底,這根本與銷售形式無關。
三商法也就是分析「以人為店鋪,無店鋪經營的多層次直銷」,它是一種人員銷售。根據分析,這是一種低效率的銷售方式,盡管它有面對面的個性化銷售及良好的售前售後服務,但是,它有一個基本的缺點,就是它的銷售主要依靠人員銷售,因為人的成本是最高的,沒有高利潤(或達到一定利潤額)的產品及良好的相關支持,人的效率相對就比較低
㈦ 商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商法基本原則如下:
(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強化商事組織原則要求提高企業素質和完善企業結構。我國軍工企業在改革中存在著很多障礙。於是針對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應遵循強化商事組織原則。
(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從兩個方面體現,一個是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一個是誠實信用。
(3)促進交易迅捷原則。主要體現交易簡便,短期時效,定型化交易規則三個方面。
(4)維護交易安全原則。維護交易安全原則在商法基本原則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7)商法思想擴展閱讀:
商法的一般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
一、強化企業組織。
1、提高企業素質。主要依靠兩套法律機制,一是企業融資和確保企業財產基礎的法律機制,二是實現企業優勝劣汰和實現資產優化組合的法律機制,如破產、重整、兼並制度。
2、完善企業結構。包括完善企業內部的治理結構和協調企業內部關系。
二、提高經濟效益。
1、商法保護產權,主要體現在界定產權和維護其權威上,包括在產權受侵害時,給予及時,充分的救濟。
2、信用的核心是信任。信任就意味著可以低成本地進行交易,從而提高經濟效率。破產法對維護信用有積極的作用。
三、維護交易公平。
就是要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主要體現為平等原則和誠信原則。例如,信息披露制度、一股一權原則、禁止內幕交易等,體現了平等原則。董事對公司的忠實義務、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等,體現了誠信原則。
四、保障交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