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民法修改的看法
是的,合同法已經改為民法典。
詳細解釋如下:
1. 合同法是規范合同法律關系的重要法律,在長期的法律實踐中,合同法不斷完善和發展。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合同法進行了一次重要修改。為了突出這一法律的民事屬性,更為准確地反映其內容和功能,決定將合同法改為民法典。這一改革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我國的法律體系和法治實踐。修改後的民法典更加系統全面地規范了民事法律關系,對合同法的內容進行了整合和完善。
2. 民法典的出台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它不僅繼承了原有合同法的精髓,還結合現實需要和社會發展新趨勢,增加了一些新的制度和規則。此次改革意味著我國在民事法律制度上的又一次重要突破。從立法層面上,這也標志著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從實踐角度看,民法典的出台將為解決民事糾紛提供更加明確和有力的法律依據。
3. 合同法改為民法典不僅僅是名稱上的變化,更是對民事法律制度的一次系統整合和全面完善。這樣的改革旨在構建一個更為統一、科學、系統的法律體系,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民法典的出台將為公民的權利保護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保障,也為社會和諧穩定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撐。這一改革體現了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進步和完善,也標志著我國法治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⑵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變化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主要變化包括以下幾點:
基本原則的修改與擴展:
- 將「兒童」修改為「未成年人」,界定更為清晰,並將殘疾人納入特殊保護群體,體現了人文關懷。
增加倡導性規定:
- 提倡家庭文明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婚姻家庭編。
明確近親屬和家庭成員的范圍:
- 根據多部法律及司法解釋,明確了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等,家庭成員則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
結婚規定的調整:
- 將「他方」修改為「組織和個人」,在禁止結婚的情形中刪除了「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條件,體現了法律的人文關懷和對人權的尊重。
家庭關系的變化:
- 強調夫妻雙方在子女撫養問題上的平等權,刪除計劃生育義務,增加日常家事代理權的規定,並明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取得的勞務報酬、投資收益屬於共同財產。
夫妻共同債務與財產制的完善:
- 明確了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包括共同簽字、事後追認或用於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債務,同時完善了夫妻約定財產制。
增設離婚冷靜期:
- 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離婚訴訟與子女撫養的改進:
- 在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雙方又分居一年再次起訴的,應准予離婚。同時,擴大了離婚後子女撫養費的負擔范圍,並尊重八周歲子女的意願。
收養規定的更新:
- 被收養人不再受到不滿14周歲的年齡限制,送養機構限定為兒童福利機構,收養人條件放寬至只有一名子女者同樣可以作為收養人,並增加了收養評估環節。同時,無配偶的女性收養男性年齡也需相差四十歲以上。
其他變化:
- 刪除了與計劃生育政策相關的部分條款,如「收養人不得以收養子女為由,違反計劃生育規定再生育子女」的規定。在解除收養關系後的財產效力方面,撫養費包含了生活費、教育費和醫療費,比原《收養法》規定的生活費和教育費有所擴大。
⑶ 民法典的認識和感悟
法律分析:民法典相當於處理民事法律關系的一本網路全書,其中包含了各種各類的民事糾紛處理的法律依據。民法典的作用在其修改了關於合同法、物權法、婚姻法、繼承法等等法律的部分法律條文,使其更符合當代中國的民情,使法官在判決時有法可依。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⑷ 民法通則修改了哪七個方面
民法通則(現民法總則已替代民法通則,但以下修改亮點仍具有參考價值)呈現的七大亮點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胎兒享有民事權利:
- 亮點說明:民法總則明確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這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胎兒可以享有與其出生後的身份相對應的民事權利。
八歲孩子具備一定民事行為能力:
- 亮點說明:民法總則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這意味著,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實施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老人納入監護制度保護范圍:
- 亮點說明:民法總則完善了監護制度,規定因年齡、健康等原因導致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並依法為其確定監護人。這一規定為老年人等群體提供了更全面的法律保護。
對法人作出新分類:
- 亮點說明:民法總則對法人進行了新的分類,包括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這一分類更加科學、合理,有助於更好地規范和管理不同類型的法人主體。
新增民事主體「非法人組織」:
- 亮點說明:民法總則新增了「非法人組織」作為民事主體之一,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這一規定為這些組織提供了明確的法律地位,有助於保護其合法權益。
「QQ幣」等虛擬財產享有法律保護:
- 亮點說明:民法總則雖然未直接提及「QQ幣」等虛擬財產,但規定了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等受法律保護。這意味著,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虛擬財產作為一種新型財產形態,也將受到法律的保護。
見義勇為受傷鼓勵被救者補償:
- 亮點說明:民法總則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同時,鼓勵被救助者對見義勇為者給予適當補償。這一規定有助於弘揚社會正氣,鼓勵人們勇於見義勇為。
⑸ 為什麼民法總則把民法的調整對象由原來 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修改為「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民法總則》將調整對象改為「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意味著人法應專當放在財產法之前屬,其根本原因在於人是主體,而財產只是客體,人身利益比財產利益更具有基礎性,民法典應當將對人格和人身權的尊重置於相當重要的位置,這不僅合乎邏輯,也合乎情理。把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表述順序做了調整,把人身關系放在財產關系前面,凸顯了人文主義精神。
⑹ 民法通則修改了哪七個方面
民法總則相比之前的民法通則,主要在以下七個方面進行了修改與亮點呈現:
胎兒享有民事權利:
- 明確了胎兒在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情形下,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八歲孩子具有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
- 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下限從十周歲下調為八周歲,意味著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實施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老人納入監護制度保護范圍:
- 擴大了監護制度的適用范圍,將因年老、疾病等原因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也納入到了監護制度的保護范圍。
對法人作出新分類:
- 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三類,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情況和新需求。
新增民事主體「非法人組織」:
- 明確了非法人組織的法律地位,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為這些組織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
- 如「QQ幣」等網路虛擬財產也納入了法律保護范圍,明確了其作為一種特殊財產的法律地位。
見義勇為受傷鼓勵被救者補償:
- 規定了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並鼓勵被救助人對救助人給予適當補償,以弘揚社會正氣,保護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
⑺ 民法典修改的重大意義
民法抄典以人民為中心,對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急,實實在在地寫進了法律條文中,更好地為幸福生活保駕護航。
我國民法典的編纂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下進行的編纂,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下形成和制定的。法律是具有階級屬性的意識形態體系,是國家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國的民法典也是具有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屬性,充分體現和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意志。
(7)對民法修改的看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民法典對公安機關的執法理念、執法方式、適用法律等方面的最大的影響,就是必須尊重和保護民事主體的權利。在民法典頒布以前,我國的行政執法和司法機關已經提出規范化和人性化執法,這體現了公權力對私權利的尊重。
民法典的頒布,將進一步強化貫徹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尊重私權利的理念,執法機關要進一步加強規范化和人性化執法。公安機關是國家重要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力量,只有貫徹以人為本的法治理念,堅持執法規范化和人性化執法,才能有效保障個人權利實現、維護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