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責任制責任
㈠ 司法責任制改革的認識
司法責任制改革是一項綜合性、基礎性的系統工程。要確保改革沿著正確軌道持續推進,實現改革效果的最大化,需要從把握規律、統籌協調、綜合施策三個方面著力。
第一,檢察機關完善司法責任制,應當遵循司法規律和檢察工作規律。司法責任制是檢察權運行機制的核心內容,只有適應職能需要、符合工作規律,才能稱之為科學合理。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其權力性質具有復雜性,兼具司法屬性、行政屬性和監督屬性;其具體職能具有多樣性,查辦職務犯罪、審查逮捕、審查起訴、訴訟監督等具體職能雖都具有法律監督屬性和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的重要功能,但各自特點和運行規律不盡相同。相較於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需綜合考量的因素更多,更應當辯證把握,既遵循司法活動的一般規律,解決當前辦案模式存在的效率不高、責任不明、不符合司法親歷性要求的弊端;又體現檢察權運行的特殊規律,落實檢察一體化和檢察機關領導體制,保證上級檢察院、檢察長和檢察委員會對司法辦案工作的領導權。
在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中,需要從路徑選擇、改革理念、制度設計三個方面來把握和體現規律。在路徑選擇上,注意區分檢法兩家在上下級關系、運行模式、審批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不機械套用同一模式,不搞「捆綁式」改革;在改革理念上,慎提「去行政化」等觀點,防止將「管理」標簽化,把「加強管理」與增強檢察工作司法屬性截然對立,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制度設計上,處理好檢察一體化和檢察官獨立負責的關系,兼顧不同層級檢察機關、不同業務類別的性質和特點,做到符合實際、科學有效。
第二,檢察機關完善司法責任制,應當加強與其他改革措施的統籌協調。中央部署的四項改革試點任務都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制度性措施,彼此之間又是緊密關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人員分類管理等改革措施為完善司法責任制提供了有力支撐,是司法責任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重要保障。人員分類管理是司法責任制的前提,沒有高素質的檢察隊伍托底,權力運行機制再科學、再精細,也難以實現司法公正。在員額制基礎上推行檢察人員分類管理改革,直指檢察官門檻過低、人員數量多而整體素質偏低等現實問題。走好這關鍵的第一步,實現檢察官的精英化,對於深化司法責任制改革乃至整個司法改革具有破題之意。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建立人財物統一管理制度是司法責任制的保障。提高職業薪酬和法定職責保護,強化檢察官的履職保障,實現權責利相一致,可以調動檢察官的履職積極性。建立省以下地方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體制,排除干擾司法的體制障礙,可以使檢察官依法行使職權更有底氣。因此,檢察機關完善司法責任制,需與其他改革任務銜接配套、同步進行,以突破自身制度瓶頸和其他要素掣肘,實現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檢察人員分類管理等改革措施最終要落腳到司法責任制上,通過檢察權有效運行來檢驗。人財物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制度,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都是為了從內外部強化和保障司法責任制改革這個關鍵。[2]只有檢察權運作效果顯著優化,司法公信力明顯提升,分類標准、員額比例的科學性、有效性才能得到檢驗,人財物統一管理改革的成效才能得以體現,提高檢察人員待遇的措施方能得到社會認同。可以說,沒有人財物改革作支撐,司法責任制改革難以為繼;而不以落實司法責任制為目標,人財物改革的合理性、必要性也將遭受質疑。因此,檢察機關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需牽住司法責任制這個前承分類管理,後啟職業保障和人財物統管的「牛鼻子」,使各項改革舉措不斷向「維護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這個中心目標聚集靠攏。
第三,檢察機關完善司法責任制,應當實行綜合配套改革。司法責任制改革本身是一項系統工程,包含的內容豐富,涉及檢察機關組織體系和基本辦案組織、檢察工作模式和運行機制等多個方面,不能單兵推進,而應當形成改革的「雁陣」。根據中央及最高檢改革要求,檢察機關司法責任制改革應當包括健全基本辦案組織、建立檢察機關領導人員直接參與辦案制度,建立檢察官助理參與辦案制度,實行基層院內部整合改革,優化審批審核、指揮指令,健全監督制約制度,健全工作運行機制、完善司法責任體系等方面。在注重各項改革措施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同時,司法責任制改革自身也需要圍繞以上方面,完善配套政策,推行全方位、多層次的系統性措施,形成綜合配套改革體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第九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㈡ 什麼是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四項改革
司法體復制改革中,司法責任制、制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制度、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省級統一管理等四項改革,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制度性措施。
今年7月,中央政法委在上海召開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會,進一步明確試點要求。中央政法委會同中央組織部、中央編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以及中央政法單位,及時出台關於司法責任制、法官檢察官職務序列及配套工資制度、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編制管理等方面改革意見,明確改革方向和政策導向。
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旨在構建公正、透明、高效的司法體系,具體內容和意義如下:
核心目的:
- 以審判責任制為核心,強調黨的領導與獨立公正審判的有機結合。
審判權力運行機制:
- 獨任制與合議庭制度並行,法官享有獨立發表意見的權利,其職責受到嚴格保護。
- 獨任法官直接負責案件審理並簽署裁判文書。
- 院長和副院長參與重大復雜案件的審理,通過設立專業法官會議和審判委員會確保裁判標准統一。
審判委員會的職責:
- 在處理重大復雜案件和法律適用問題時,實行嚴謹的審議流程,全程留痕,確保決策公開透明。
責任明確:
- 法官對審判行為負責,院長和副院長不得直接改變合議庭意見。
- 獨任法官承擔主要責任,合議庭成員共同擔責,審判委員會委員根據意見和責任程度承擔相應責任。
法官保障與懲戒機制:
- 高級法院監察部門負責通報違法審判事實,法官有權陳述和舉證。
- 懲戒委員會根據事實和法律進行處理,對不實舉報及時澄清事實,錯誤處理進行道歉。
- 嚴厲打擊妨礙審判權的行為,完善相關制度保障法官權益。
法官權益保障:
- 保護法官的司法獨立性,除非嚴重違法,不得暫停其工作。
- 對法官的錯誤處理進行公正的名譽補償,嚴懲妨礙訴訟和侮辱法官的行為。
- 確保法官及其親屬的安全,對違法犯罪行為加大懲罰力度。
適用范圍和生效時間:
- 適用於法官員額法官、審判輔助人員以及特定改革試點法院。
- 自2015年9月21日起生效。
此《意見》的推出,旨在提升司法效率,維護司法公正,為我國司法體系的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㈣ 加快建設什麼的社會司法責任制
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要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確落實司法責任制,規范司法權力運行,強化對司法活動的制約監督,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旁悔基礎。如何做到全體人民信仰法治、厲行法治,是一項長期基礎性工程。報告指出,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具體措施
一是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運春正治保障制度,完善公益訴訟制度,健全執法權、監察權、司法權運行機制,加強權力制約和監督。
二是加快構建系統完備、規范高效的執法司法制約監督體系,加強對立法權、執法權、監察權、司法權的監督,健全紀檢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確保執法司法各環節、全過程在有效制約監督下進行。
三是完善法治人才培養體系,加快發展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調解等法律服務隊伍,著力建設一支忠於森臘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
四是深化執法司法人員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法治專門隊伍管理教育和培養。
五是深化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繼續依法打擊執法司法領域腐敗行為,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
㈤ 什麼是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四項改革
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四項改革,這四項改革是:1,是扎實推進司法人員分類管理。2.司法責任制。3、司法人員職業保障。4、省以下地方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
司法公正是司法機構的生命和靈魂,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關鍵和保障,同時追求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永恆主題。司法不公是群眾最痛恨的事情,也是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
在這方面我們有很多專家、學者已經加以論述。司法公正是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它不僅是司法行為、過程及其結果的評價標准,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而且也是依法治國對司法機關提出的要求。